国史网首页  |  网站地图
 
特别推荐 | 文献史料 | 统计资料 | 政府白皮书 | 口述史料 | 国史图书 | 档案指南 | 史料征集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献中心 >> 党政文献 >> 组织史资料
【卷】 第四卷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9)
【编】 第一编 中央组织机构
【章】 第二章 中共中央工作机构
【节】
                                    关闭窗口
    第二章 中共中央工作机构
    (1945.8—1949.9)
  1945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对中央各直属工作机构的设置及其分工作出决定,任命了各部门领导人,调整了一些抗战时期建立的工作机构:取消组织委员会、统战部、民运委员会;取消总学习委员会,对学习的领导交宣传部;暂不设党报委员会;宣传委员会改为宣传会议,毛泽东为主任、张闻天为副主任;书记处办公厅下设党务研究室;交通局分散,一部分归组织部,一部分归办公厅;出版局由宣传部领导。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央又陆续设立和调整了一些机构。
  根据1947年3月枣林沟会议关于书记处书记一部分留陕北,一部分到晋西北或其他适当地点成立中央工委的决定,4月11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央工作机构分为三部分:一部分随中央转战陕北;一部分随中央工委去太行;中央和军委大部分工作机构留在晋西北。中央机关转战陕北时,为了便于行动,按军事编制组成中央纵队(直属队),由任弼时任司令员,陆定一任政治委员,叶子龙任参谋长,汪东兴任副参谋长,廖志高任政治部主任。7月,周恩来接替任弼时、陆定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纵队代号先后称三支队、九支队、教导旅、亚洲部等,下分4个大队。为了利于保密,毛泽东化名李得胜,周恩来化名胡必成,任弼时化名史林,陆定一化名郑位。中央工委下设:办公处,伍云甫任处长(内设秘书科、机要科、通讯科、材料科、行政科、卫生科);供给部,部长牟泽衔,副部长王大甫、龙许(内设供给处、经建处)。留在晋西北的大部分工作机构,统归中央后方委员会领导。4月11日中央后委成立时,以叶剑英为书记,杨尚昆为后方支队司令,邓颖超、李维汉(罗迈)为委员。中共中央于4月17日和10月6日又先后决定李涛、李克农和帅孟奇(帅光)为中央后委委员。在分工上,以叶剑英、杨尚昆、邓颖超、李维汉、李克农为中央后委常务委员,杨尚昆兼秘书长。6月,叶剑英、邓颖超到西柏坡参加全国土地会议,杨尚昆拟到中央开会,经中央批准,在叶剑英、杨尚昆外出工作期间,由李维汉代中央后委书记,李涛代秘书长。中央后委对外代名为联大支队。中央同各地的联系一般均通过中央后委下达,各地的报告也大都由中央后委上转,中央后委是一承上启下的枢纽机关,内设交通科。中央后委机关驻山西省临县三交镇一带1948年5月,中央后委与中共中央、中央工委在河北省平山县会合,中央后委结束。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先后设立的工作机构计有:书记处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政治研究室、社会部—社会(情报)部—社会部、城市工作部—统一战线工作部、党校、新华社、解放日报社、职工运动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妇女运动委员会、海外工作委员会、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法律委员会、外事组、华北财经办事处、财政经济部、政策研究室、马列学院、新闻工作指导委员会、广播事业管理处、直属机关党委会等。
  还有属于政权性质的机构: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中国解放区临时救济委员会—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中国解放区战犯调查委员会等。
  一、秘书长
    秘书长         任弼时(1945.8—1949.9)
    副秘书长        李富春<注1>(1945.8—1949.9)
                杨尚昆(1948.5—1949.9)
  二、书记处办公厅(1945.8—1948.5)
  1945年8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厅受中共中央秘书长领导,下设枣园办公处、秘书处、行政处和中央党务研究室。9月,办公厅设行政委员会,其任务是在任弼时领导下负责杨家岭机关行政工作,讨论行政计划与方针,然后交行政处具体执行,委员有邓洁、曾三、李质忠、许子祯、唐彬、赖祖烈。10月,党务研究室改为党务研究组。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即将进犯延安,中央机关准备疏散。11月9日,书记处会议决定建立中央直属纵队,由杨尚昆任司令员,邓洁任副司令员,李涛任参谋长。
  1947年3月,办公厅撤出延安,向晋西北转移。同月,书记处枣林沟会议决定撤销枣园办公处。4月11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办公厅所属秘书处、机要处<注2>、行政处人员大部留在晋西北,部分人员随中央转战或去中央工委工作,行政委员会工作曾中断。1947年5月,恢复工作时,增加童小鹏为委员。
    主任          李富春<注3>(1945.8—10)
  枣园办公处
    处长          师哲(1945.8—1947.3)
  秘书处
    处长          曾三(1945.8—1948.5)
  行政处
    处长          邓洁(1945.8—1948.5)
  党务研究室
    主任          李富春(1945.8—10)
  党务研究组
    组长          廖鲁言(1945.10—  )
  机要处
    处长          李质忠(  —1948.5)
  行政委员会
    主任          邓洁(1945.9—  )
                曾三(1945.9—  )
  三、办公厅(1948.5—1949.9)
  1948年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厅各部门在平山会合。5月23日,书记处决定,为统一领导中央直属各机关的行政管理工作,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并设书记处办公处、夹峪行政处(原中央行政处与王家坪行政处合并)、中直供给部、秘书处、机要处、中直卫生处等。为统一指挥中直机关驻地的地面警戒与对空警戒,设中直警卫司令部(8月改为中直卫戍司令部)。9月,设总务处。10月,设中直经济建设部。
  1949年4月下旬,办公厅进驻北平。此时,增设警卫处、政治秘书室、防空委员会。此外,还先后设香山行政处、机要秘书室、新市区建筑办事处等。
    主任          杨尚昆(1948.5—1949)
  书记处办公处
    处长          伍云甫(1948.5—  )
    副处长         叶子龙(1948.5—  )
                汪东兴(1948.5—  )
                赖祖烈(1948.5—  )
  秘书处
    处长          曾三(1948.5—1949)
    副处长         王凯(  )
  机要处
    处长          李质忠(1948.5—1949)
    副处长         唐彬(1948.10—1949)
  总务处
    处长          许东(1948.9—  )
  夹峪行政处
    处长          邓洁(1948.5—  )
    副处长         罗道让(1948.5—  )
  中直卫生处
    处长          黄树则(1948.5—  )
  中直供给部
    部长          邓典桃(1948.5—1949)
    副部长         范离(1948.5—1949)
  中直经建部
    部长          邓洁(1948.10—1949)
  中直警卫司令部—中直卫戍司令部
    司令员         杨尚昆(1948.5—  )
    参谋长         方志纯(1948.5—  )
  警卫处
    处长          汪东兴(1949.4—9)
    副处长         王敬先(1949.4—  )
  香山行政处
    处长          伍云甫(1949.3—  )
    副处长         罗道让(1949.3—  )
  政治秘书室
    主任          师哲(1949.4—9)
  机要秘书室<注4>
    主任          叶子龙(1949.3—9)
    副主任         李金德(1949—  )
  特别会计室
    主任          赖祖烈(  )
  新市区建筑办事处
    主任          范离(1949—  )
  防空委员会
    司令员         伍云甫(1949.4—  )
    副司令员        汪东兴(1949.4—9)
  四、组织部(1945.8—1949.9)
  1945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彭真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习仲勋任副部长。9月,彭真赴东北工作。10月(一说9月),习仲勋赴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工作,由安子文接任组织部副部长,部务由安子文主持。部内机构设有干部工作委员会,由黄火青负责。后设干部处、干部行政处、材料室及中共中央党务委员会秘书处。
  1947年3月,组织部撤离延安,一部分人员随中央留在陕北,大部分人员随安子文迁往中央工委驻地河北省平山县,部内设干部处、行政处。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工委会合。5月15日,中共中央决定彭真任组织部长,安子文任副部长。组织部机关驻平山县南庄,代名为工校干部处,部内设干部处、秘书处、行政处。
  1949年3月下旬,组织部机关进驻北平,部址西单槐里胡同,部内设组织处、干部处、秘书处。9月5日,中共中央批准组织部的机构设置和干部配备。
  1945年8月至1947年3月:
    部长          彭真(1945.8—9)
    副部长         习仲勋(1945.8—10)
                安子文(1945.10—1947.3)
  干部处
    处长          (不详)
    副处长         廖志高(1945.秋—1947.3)
  干部行政处
    处长          栗再温(1945.8—12)
                王甫(1945.12—1947.3)
    副处长         戴元毅(1945.8—1947.3)
  材料室
    主任          陶桓馥(  )
  党务委员会秘书处
    负责人         夏之栩(  )
  1947年3月至1948年5月:
    部长          (缺职)
    副部长         安子文(1947.3—1948.5)
  干部处
    处长          廖志高(代理,1947.3—1948.5)
  行政处
    处长          王甫(1947.3—1948.5)
    副处长         戴元毅(1947.3—1948.5)
  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
    部长          彭真(1948.5—1949.3)
    副部长         安子文(1948.5—1949.3)
  秘书处
    处长          贾震(1948.冬—1949.3)
  干部处
    处长          安子文(  )
    副处长         廖志高(1948.5—1949.3)
                帅孟奇(女,1948.5—1949.3)
  行政处
    处长          王甫(1948.5—1949.3)
    副处长         戴元毅(1948.5—1949.3)
  1949年3月至9月:
    部长          彭真(1949.3—9)
    副部长         安子文(1949.3—9)
  组织处
    处长          冯乃超(1949.4—9)
    副处长         龚子荣(1949.4—9)
                王甫(1949.4—9)
  干部处
    处长          廖志高(代理,1949.3—9)
    副处长         帅孟奇(女,1949.3—9)
  秘书处
    处长          贾震(1949.3—9)
    副处长         张效增(1949.3—9)
                戴元毅(1949.3—9)
                张学纯(1949.3—9)
  五、宣传部(1945.8—1949.9)
  1945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陆定一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陈伯达任副部长。8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徐特立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46年11月2日,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廖承志主管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社兼任宣传部副部长。宣传部内设编审科、学术历史组、教科书编写组等部门<注5>。
  1947年3月,宣传部撤离延安后,陆定一随中共中央在陕北工作;徐特立、陈伯达率一部分人员赴晋察冀边区,随中共中央工委工作;一部分人员留山西临县武家沟。廖承志赴晋冀鲁豫解放区,主要负责新华社工作。为了组织编辑中小学教科书和组织文艺作品评判工作,宣传部于6月设教育研究室,8月设文艺作品评判工作筹备小组。
  1948年5月,中共中央三部分工作机构在平山会合后,宣传部机关驻河北省平山县东柏坡。由于部务会议成员徐特立在阜平县温塘村(后搬到平山县陈家峪)负责编辑新的中小学教科书,陈伯达筹办马列学院,经常参加部务会议的只有陆定一、廖承志、胡乔木3人。因此,9月28日宣传部部务会议报请中共中央批准张仲实列席部务会议。11月16日,宣传部部务会议决定,在人员逐渐增多的情况下,部内暂分小组进行工作,设编审组、党内教育组、普通教育组、翻译组、出版组、文艺组、图书馆组等,并决定成立广播管理处。<注6>
  1949年3月下旬,宣传部机关进驻北平香山。
  1945年8月至1948年5月:
    部长          陆定一(1945.8—1948.5)
    副部长         陈伯达(1945.8—1948.5)
                徐特立(1945.8—1948.5)
                廖承志(1946.11—1948.5)
                胡乔木(1948.4—5)
  教育研究室
    主持人         徐特立(1947.6—1948.5)
  文艺作品评判工作筹备小组
    负责人         周扬(1947.8—  )
  1948年5月至1949年9月:
    部长          陆定一(1948.5—1949.9)
    副部长         陈伯达(1948.5—1949.9)
                徐特立(1948.5—1949.9)
                廖承志(1948.5—1949)
                胡乔木(1948.5—1949)
    秘书长         丁华(1948.12—1949)
  教育研究室
    主任          徐特立(1948.5—  )
  编审组
    负责人         张仲实(1948.11—1949.1)
                胡绳(1949.1—3)
    组长          胡绳(1949.3—  )
  党内教育组
    负责人         张仲实(1948.11—1949.3)
    组长          张仲实(1949.3—  )
  普通教育组
    负责人         程今吾(1948.11—1949.3)
    组长          程今吾(1949.3—  )
  翻译组
    负责人         曹葆华(1948.11—1949.3)
  俄文翻译组
    组长          曹葆华(1949.3—  )
  出版组
    负责人         祝志澄(1948.11—  )
  文艺组
    负责人         何其芳(1948.11—1949.3)
    组长          何其芳(1949.3—  )
  图书馆组
    负责人         于光远(1948.11—1949.3)
                林坚(1948.11—  )
  中央图书馆
    主任          于光远(1949.3—  )
  六、政治研究室(1945.8—1947.3)
  1945年8月23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在中央书记处之下设政治研究室,由张闻天任主任,凯丰任副主任。10月,张闻天、凯丰前往东北工作,王明接任政治研究室主任。
  1946年5月30日,中央致电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李克农: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万万数千万人口地区之执政大党,美、英、法、苏等国政府,实际上与中国共产党解放区政权经常发生接触,而世界各大国之国内情况及国际关系之变化,又与中国局势息息相关,故中央急需系统研究世界各国之情况及培养具有世界各国系统知识之专门人员。为此目的,中央决定中央政治研究室除研究国内党派问题及法律问题外,要大大加强与扩充对美、苏、英、日、欧洲、南洋、南美各国之系统研究工作。
  1947年3月,中央机关撤出延安后,政治研究室的部分人员转到宪法研究委员会工作,一部分人员另行分配。
    主任          张闻天(洛甫,1945.8—10)
                王明(1945.10—1947.3)
    副主任         凯丰(1945.8—10)
  七、社会部—社会(情报)部、情报部(1945.8—1949.9)
  1945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康生任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李克农任副部长。1946年10月,康生去陇东参加土改工作后,社会部由李克农负责。该部内设:第一室,主管情报工作;第二室,主管保卫工作;总务处。
  1946年,为准备自卫战争,中央决定加强情报保卫工作。此后中央社会部和中央情报部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1946年1月至1947年2月,李克农奉命到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工作,由汪东兴、罗青长、王涛江组成三人小组,主持社会部和情报部机关的工作。
  1947年3月,社会部撤离延安,转移到山西省临县三交镇刘王沟,一部分人员随中央行动。同时,部内增设第三室,主管干部管理和总务工作;总务处划归第三室。
  1948年2月,社会部机关转移,进驻河北省平山县东黄泥村,对外代名工校训育处。5月,中央任命李克农为社会部代理部长,谭政文为副部长。10月以后,陈刚、刘少文先后调任社会部副部长。
  1949年3月,社会部机关进驻北平。7月6日,中央军委决定: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公安部,由罗瑞卿任部长,统辖全国各地公安工作;为统一领导全国各地的情报工作,中共中央下仍保留情报部,由李克农任部长,社会部机构撤销。8月2日,原社会部第二室划归公安部领导。
  社会部—社会(情报)部(1945.8—1949.7)
    部长          康生(1945.8—1946.10)
                李克农(代理,1948.5—1949.7)
    副部长         李克农(1945.8—1948.5;1946.10后负责部务)
                谭政文(1948.5—  )
                陈刚(1948.10—1949.7)
                刘少文(张明,1948—1949.7)
    秘书长         邹大鹏(1949.3—7)
  第一室
    主任          罗青长(1945.8—1949.7)
    副主任         刘志汉(1949.5—7)
  第二室
    主任          汪东兴(  )
                方志纯(  )
    副主任         方志纯(  )
                龙潜(  )
  总务处
    处长          王涛江(1945.8—1947)
                梁文英(  )
    副处长         李国华(  )
  第三室
    主任          杜长天(  —1949.7)
    副主任         薛立平(  —1949.7)
                刘涌(  —1949.7)
  情报部(1949.7—9)
    部长          李克农(1949.7—9)
    副部长         陈刚(1949.7—9)
    秘书长         邹大鹏(1949.7—9)
  第一室
    主任          罗青长(1949.7—9)
    副主任         刘志汉(1949.7—9)
  第三室
    主任          杜长天(1949.7—9)
    副主任         薛立平(1949.7—9)
                刘涌(1949.7—9)
  八、城市工作部—统一战线工作部(1945.8—1949.9)
  1945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刘少奇兼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简称城工部)部长,王若飞任副部长。
  1946年12月16日,书记处会议决定由周恩来兼部长,李维汉任副部长。城工部的任务,在中央规定的方针下,研讨与经管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工作(包括工农青妇),并训练这方面工作的干部。
  1947年1月,城工部决定部内分党务、统战、农村、文教、顽军5个组开展工作。
  1947年3月10日,城工部撤离延安,向晋西北转移。3月27日,城工部全体人员到达山西省临县泉王村。4月11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城工部留在晋西北。4月22日,城工部迁驻临县王家沟村,对外代名为师范研究班。4月27日,城工部部务会议决定,因部长周恩来在陕北转战,由华岗、潘梓年、于江震、童小鹏、王翰、薛子正、齐燕铭、张友渔、李维汉、周子健、陈华、何其芳组成部务会议,负责部内工作;由李维汉、华岗、于江震、童小鹏组成常委会,处理日常工作。
  城工部驻王家沟后,受中共中央后委常委会直接领导。1947年5月6日,叶剑英、李维汉报告中共中央:经后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城工部的工作任务为:(一)掌握情况,向中央提供指导建议;(二)总结经验,积蓄经验;(三)训练干部,输送干部。同时确定了部内各组负责人,并增设秘书处。约于8月间,成立蒋区工作组和南洋工作组。
  城工部曾领导过两个训练队:一是1947年5月1日开学的青年训练队,其任务是训练从南京、上海、重庆等地撤回延安的工作人员,共有学员116名;二是10月20日开学的川籍干部训练队,其任务是通过训练使学员掌握政治方向,了解党的政策,为南下工作做好思想准备,全队学员264名,其中四川籍干部占90%,其他地区干部占10%。
  1947年12月,李维汉去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参加中共中央召开的会议。会后,根据中央指示,城工部将对华侨工作的研究扩大为对南洋各国问题的研究。
  1948年1月起,城工部全体人员分批从王家沟向河北省平山县转移。4月下旬先后到达李家庄新部址。5月15日,中央决定李维汉为城工部部长。城工部迁到李家庄后,对外代名为工校研究室,同时增设解放区城市政策委员会,其下分工业、商业、文教、市政4个组。
  1948年7月,城工部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李维汉兼石家庄市委书记。同时对部内机构进行了调整,分设第一室为城市政策研究室,任务为搜集解放区城市工作经验,帮助中央研究政策,介绍经验,下设3个组(工商业组,高文华、王翰、梁华为指导员;文教组,潘梓年为指导员;政权组,齐燕铭为指导员);第二室为蒋区工作室,主任张秀岩直接参加华北局城工部工作,负责对平津工作的指导;第三室为南洋问题室,任务为调查整理南洋各国的一般情况等;资料室和秘书处。
  1948年8月,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陆续进入解放区。9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决定将中央城市工作部改名为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管理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国内少数民族工作、政权统战工作、华侨工作及东方兄弟党的联络工作。原城工部所管解放区城市政策的研究工作,划归中央政策研究室。9月18日,李维汉免兼石家庄市委书记,回部工作。10月7日,部务会议决定了部内的组织机构和分工:第一室,负责政权统战工作;第二室,负责国民党区工作;第三室,负责华侨工作、东方兄弟党联络工作;第四室,负责少数民族工作;第五室,负责干部管理工作,并设秘书处。
  1949年1月3日,部务会议决定设部办公室。3月,第四室并入第一室。3月底,统战部从河北省平山县李家庄迁往北平,进驻中南海。这时,统战部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民主党派的统战工作,筹备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
  统战部进驻北平后,增设人事处、招待处和中南海办事处。
  城市工作部(1945.8—1948.9)
    部长          刘少奇(1945.8—1946.12)
                周恩来(1946.12—1948)
                李维汉(罗迈,1948.5—9)
    副部长         王若飞(1945.8—1946.4)
                李维汉(罗迈,1946.12—1948.4)
  党务组
    组长          于江震(1947—  )
  统战组
    组长          华岗(1947—  )
  农村组
    组长          王翰(1947—  )
  文教组
    组长          潘梓年(1947—  )
  顽军组
    组长          薛子正(1947—  )
  蒋区工作组
    组长          张秀岩(女,1947—1948.7)
  南洋工作组
    组长          李维汉(1947—1948.7)
  秘书处
    处长          童小鹏(1947—1948.9)
    副处长         周子健(1948.7—9)
  青年训练队
    主任          于刚(1947—  )
    副主任         刘瞻(1947—  )
  川籍干部训练队
    负责人         (不详)
  解放区城市政策委员会
    主任          李维汉(1948.5—  )
    副主任         潘梓年(1948.5—  )
    委员          李维汉(1948.5—  )
                潘梓年(1948.5—  )
                王翰(1948.5—  )
                徐冰(1948.5—  )
                张晓梅(1948.5—  )
                何成湘(1948.5—  )
                周子健(1948—  )
                梁华(1948—  )
                张友渔(1948—  )
  工业组
    组长          王翰(1948.5—  )
  商业组
    组长          潘梓年(1948.5—  )
  文教组
    组长          徐冰(1948.5—  )
  市政组
    负责人         (不详)
  第一室(城市政策研究室)
    主任          李维汉(1948.7—9)
    副主任         潘梓年(1948.7—  )
  第二室(蒋区工作室)
    主任          张秀岩(女,1948.7—9)
  第三室(南洋问题室)
    主任          李维汉(1948.7—9)
  资料室
    主任          于刚(1948.7—  )
  统一战线工作部(1948.9—1949.9)
    部长          李维汉(1948.9—1949.9)
    副部长         高文华(1948.10—  )
                徐冰(邢西萍,1949.—9)
    秘书长         齐燕铭(1948.10—1949)
    副秘书长        童小鹏(1948.10—1949)
  第一室
    主任          齐燕铭(1948.10—1949.3)
                杨超(1949.3—  )
    副主任         何成湘(1949—  )
  第二室
    主任          张秀岩<注7>(女,1948.10—  )
                高文华(代理,1948.10—  )
                梁华(1949—  )
  第三室
    主任          李维汉(1948.10—12)
                章汉夫(1948.12—  )
                连贯(1949—  )
    副主任         许立(1949—  )
  第四室
    主任          高文华(代理,1948.10—1949.3)
  第五室
    主任          梁华(1948.10—  )
  秘书处
    处长          周子健(1948.10—1949)
    副处长         骆是愚(1948.10—1949)
                王福林(1949—  )
  办公室
    主任          童小鹏(1949.1—9)
    副主任         杨超(1949—  )
  人事处
    处长          金城(1949—  )
    副处长         黄仁(1949—  )
  招待处
    处长          申伯纯(1949—  )
    副处长         张尧民(1949—  )
                程之平(1949—  )
  中南海办事处
    处长          周子健(1949—  )
    副处长         朱友学(1949—  )
  九、党校(1945.8—1947.3)
  1945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党校校长,彭真为副校长。26日,政治局会议决定安子文为中央党校教育长。9月,彭真去东北工作,安子文调组织部工作,大部分学员陆续分赴各个解放区,主要是去东北,党校遂将一、二、三、四、六部合并,五部改为西北党校,受西北局领导。1947年3月,由于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工作停顿并撤离延安。
    校长          毛泽东(1945.8—1947.3)
    副校长         彭真(1945.8—9)
    教育长         安子文(1945.8—  )
  十、新华社、解放日报社(1945.8—1947.3)
  1945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博古任新华社及解放日报社(简称两社)社长。26日,政治局会议决定:解放日报社总编辑为余光生,副总编辑为艾思奇;陈克寒、吴文焘为新华社副社长。8月31日,新华社及解放日报社编委员会(简称两社编委会)扩大会议研究组织机构问题,决定编委会委员为博古、余光生、艾思奇、徐健生、曹若茗、吴文焘、陈克寒(1946年2月、11月先后增补韩进、廖承志),并决定了两社领导成员的分工和新华社、解放日报社的机构设置与负责人名单。新华社设广播科、翻译科、电务科、英文广播部和中译组。解放日报社设新闻编辑部、采访通讯部、副刊部、国内研究部、国际研究部。总务处负责两社行政后勤工作。
  1945年10月,新华社设3个科:编辑科(内设国内组,陈笑雨任组长;国际组,黄操良任组长;语言广播组,杨述任组长;英文广播组,沈建图任组长)、翻译科(内设英文翻译组,陈适吾任组长;中文译电组,李宏烈任组长)、电务科(内设新闻台,曹怀银任台长;通报台,冯月潭任台长)。
  1946年2月,博古作为中共代表赴重庆,参加政协宪法草案审议委员会的工作,两社社长由余光生代理,新华社由陈克寒负责(吴文焘于1945年10月率领新华社、解放日报社部分人员组成的先遣队离延安赴东北)。
  1946年4月至5月,两社编委会讨论全党办通讯社及新华社、解放日报社的机构改组与管理问题,并向中共中央提交《新华社、解放日报暂行管理规则》。5月28日,《规则》经书记处批准实施。《规则》规定:“新华通讯社及解放日报为中央之机关通讯社与机关报。解放日报并为中央所在地最高党委(现为西北局)之机关报”。“新华通讯社及解放日报社隶属于中央宣传部,并在重大问题上受中央书记处之直接指挥”。在内部组织上,“(一)新华通讯社与解放日报社合设社长一人,总编辑一人,副总编辑二人。社长在中央领导下,负责领导两社事务。总、副$$总编辑在社长指导下负责领导两社编辑事务。(二)新华通讯社与解放日报社合设秘书长一人,在社长指导下负责两社经理及行政工作。(三)为筹划和讨论全社事务,社长应按期举行社务会议。社务会议由社长、正副总编辑、秘书长、解放日报编辑室正副主任及其他必要人员组成之。”经书记处同时批准代理社长兼总编辑、副总编辑兼解放日报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秘书长、解放日报编辑室副主任等主要负责干部名单。5月28日,两社编委会召开会议,根据《新华社、解放日报暂行管理规则》进行机构调整,重点是加强新华社。新华社工作机构设:解放区部、国民党区部、国际部、口语广播部、英文广播部、英文翻译科、电务处和资料室。解放日报社编辑室设编报部、副刊部、采通部。两社设总务处。11月2日,书记处会议决定,廖承志主管两社兼任宣传部副部长。12月,余光生调东北工作。
  1947年3月,国民党军进犯延安。自3月14日至17日,新华社人员先后从延安清凉山向瓦窑堡撤离。3月27日,《解放日报》停刊。从此,新华社担负着中央的通讯社、机关报、广播电台三重任务。
  新华社、解放日报社(1945.8—1947.3)
    社长          博古(1945.8—1946.4)
                余光生(代理,1946.2—11)
                廖承志(1946.11—1947.3)
    总编辑         余光生(1946.5—11)
    副总编辑        艾思奇(1946.5—1947.3)
                陈克寒(1946.5—1947.3)
                钱俊瑞(1946.5—  )
                范长江(1946.11—1947.3)
                石西民(1946.11—1947.3)
                梅益(1947.3)
                徐迈进(  —1947.3)
    秘书长         徐健生(1945.8—  )
  总务处
    处长          白鸿德(1945.8—10)
                裴味农(1945.10—1946.5)
    副处长         裴味农(1945.8—10)
  新华社(1945.8—1947.3)
    社长          廖承志(1946.7—11)
    第一副社长       陈克寒(1945.8—10)
    第二副社长       吴文焘(1945.8—10)
    副社长         陈克寒(1945.10—1947.3)
  广播科
    科长          刘祖春(1945.8—  )
  翻译科
    科长          丁拓(1945.8—  )
                陈龙(1945.10—  )
    副科长         陈龙(1945.8—10)
  英文广播部
    主任          吴文焘(1945.8—10)
  中译组
    组长          李宏烈(1945.8—  )
  电务科
    科长          张可曾(1945.8—10)
                耿锡祥(1945.10—  )
  编辑科
    科长          (不详)
    副科长         高戈(1945.10—  )
  解放区部
    主编          扬文(1946.5—  )
    副主编         林朗(1946.5—  )
  国民党区部
    主编          高戈(1946.5—  )
    副主编         廖盖隆(1946.5—1947.3)
                邵红叶(1946.5—  )
  国际部
    主编          吴冷西(1946.5—1947.3)
    副主编         黄操良(1946.5—1947.3)
  口语广播部
    主编          温济泽(1946.5—1947.3)
  英文广播部
    主编          沈建图(1946.5—1947.3)
    副主编         陈龙(1946.5—1947.3)
  英文翻译科
    科长          陈适吾(1946.5—1947.3)
    副科长         王飞(1946.5—  )
  资料室
    主任          黎伟(1946.5—  )
    副主任         丁树奇(1946.5—1947.3)
  电务处
    处长          耿锡祥(1946.5—  )
    副处长         李伍(1946.5—  )
  解放日报社(1945.8—1947.3)
  1945年8月至1946年5月:
    总编辑         余光生(1945.8—1946.5)
    副总编辑        艾思奇(1945.8—1946.5)
                韩进(代理,1946.4—5)
  新闻编辑部
    部长          张映吾(1945.8—1946.4)
  采访通讯部
    部长          胡绩伟(1946.4—5)
    副部长         雷波(缪海,1946.4—5)
  国内研究部
    部长          杨文(1945.8—1946.5)
  国际研究部
    部长          吴冷西(1945.8—1946.5)
    副部长         杨永直(1946.4—5)
  副刊部
    部长          温济泽(1945.8—1946.5)
  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
  编辑室
    主任          艾思奇(1946.5—1947.3)
    副主任         韩进(1946.5—  )
  编报部
    主编          张映吾(1946.5—  )
    副主编         杨永直(1946.5—  )
  副刊部
    主编          刘祖春(1946.5—  )
    副主编         杨思仲(1946.5—  )
  采通部
    部长          胡绩伟(1946.5—  )
    副部长         雷波(缪海,1946.5—  )
  十一、新华社(1947.3—1949.9)
  1947年3月,新华社一部分人员组成工作队,跟随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代号为四大队,由副总编辑范长江任队长,大部分人员由社长廖承志率领撤离延安经瓦窑堡转赴晋冀鲁豫解放区。在新华社转移期间,3月中旬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调集人员,在河北省涉县筹建临时总社,以接替转移中新华总社的工作。4月1日,设在涉县西戍村的临时总社接替了行军途中新华总社的广播业务。5月,副总编辑艾思奇到中共中央工委参加中央宣传部的工作。6月中旬以后,廖承志等率领的总社人员分批到达涉县西戍村一带。6月29日,中共中央电示晋冀鲁豫(邯郸)中央局、廖承志并告朱德、刘少奇:“廖到邯郸后,应参加邯郸局为委员。新华总社干部配备及工作计划,由廖与邯郸局商量电告。该社除宣传方针仍由中央电告外,日常工作由邯郸局领导。”7月上旬,新华总社与临时总社会合,临时总社遂告撤销。
  新华总社转移到太行后,社务委员会<注8>由廖承志、陈克寒、石西民、梅益、徐迈进、祝志澄6人组成。原有社务委员范长江留在陕北,钱俊瑞、徐健生带领新华社一部分人员在晋察冀解放区参加土改工作。1947年7月底,陈克寒受总社派遣离开西戍村,先后赴冀鲁豫、华东和中原前线,筹建中原总分社,任该总分社社长。至1948年12月下旬返回西柏坡。
  新华社转移期间内部机构设:文字广播室<注9>(内设解放区部,朱穆之任主编,雷波〔缪海〕任副主编;蒋管区部,廖盖隆任主编;国际部,黄操良任主编;英文翻译部,陈适吾任主编)、口语广播室(内设口播编辑部,胡若木任副主编;对蒋区广播部,左漠野任主编;英文播部,沈建图任主编,陈龙任副主编)和资料研究室(内设资料编辑部,吴江任主编)。
  1948年4月下旬,范长江率领新华社工作队随中共中央到达河北省平山县,与总社派出的先遣队会合。5月23日,新华总社搬迁筹委会接替了太行总社的各种广播业务。5月27日,廖承志等率领总社人员离开西戍村北上。6月6日,新华总社在平山县陈家峪等地开始工作。
  7月,新华社机构人员调整,将社务委员会扩大成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委员为廖承志、胡乔木、范长江、石西民、梅益、徐健生、祝志澄、吴冷西、温济泽、徐迈进。调整后,新华社设:编辑部(内设编辑室,吴冷西任主任,朱穆之、陈适吾任副主任;军事组,方实任组长;城市工作组,韦明任组长;农村组,丁树奇任组长;国际组,胡韦德任组长;蒋管区组,王宗一任组长;英译组,肖希明任组长;中译组,李宏烈任组长;参考消息编辑组,陈昌谦任组长;资料研究室,石西民任主任,吴江任秘书)、广播管理部(内设口播编辑部,温济泽任主任;英文广播编辑部,沈建图任主任,陈龙任副主任)、社务办公室和电务处。秘书长统管行政方面的工作。
  1948年10月14日,新华社管理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设立编委会。编委会委员为胡乔木、廖承志、范长江、石西民、梅益、吴冷西、温济泽,由胡乔木任主任。在编委会下分设第一、二编委会。第一编委会委员为胡乔木、范长江、石西民、吴冷西,由胡乔木兼主任,统一领导文字广播和资料研究室的工作。第二编委会委员为廖承志、梅益、温济泽,由廖承志兼主任,梅益任副主任,负责指导口语广播和英文广播。会议还决定廖承志兼任新华社副总编辑。11月,新华社管委会决定,将新华社的内部机构调整为4个办公室。第一办公室领导干部、文教、机要3个科。第二办公室(文播部)设文播编辑部和解放区广播事业管理处。文播编辑部由胡乔木兼主任,辖编辑部和资料研究部。编辑部编辑室,吴冷西任主任,朱穆之、陈适吾任副主任。编辑部设解放区部(分3个组:军事组,方实任组长;地方组,丁树奇任组长;城市组,韦明任组长)、蒋管区组(王宗一任组长)、国际组(胡韦德任组长,王飞任副组长)、参考消息组(陈昌谦任组长)、英译部(陈适吾任主任,肖希明任副主任)。资料研究部,石西民任主任,廖盖隆任秘书,设国际组(黄操良任组长)、蒋管区组(廖盖隆任组长)、解放区室(黄鼐任副主任,吴江任组长)、资料室(袁林任组长)。解放区广播事业管理处编委会,由廖承志兼主任,设中文口播部(温济泽任主任,胡若木任副主任)、英文广播部(沈建图任主任,陈龙任副主任)。第三办公室(电务部)领导动力、新闻、通报、广播4个科。第四办公室(行政部)领导印刷厂和总务、会议、材料等科。
  1949年1月31日,范长江率新华总社先遣队随解放军进入北平城内,开始筹备总社搬迁事宜。3月下旬,新华社机关随中共中央进驻北平香山。
  1949年6月5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新华总社的语言广播机构划出,扩充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管理并领导全国广播事业,由廖承志任处长。6月24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新华社组织机构与各部门负责人调整,取消管理委员会,恢复社务委员会,社委会是在社长领导下全社的最高决策机关。社委会由胡乔木、范长江、陈克寒、徐健生、吴冷西、朱穆之、陈适吾、陈翰伯、黄操良、廖盖隆、黎澍、纪坚博、汤宝桐、耿锡祥、丁拓组成。胡乔木任新华社社长,陈克寒兼总编辑。新华社编辑委员会由胡乔木、范长江、陈克寒、吴冷西、朱穆之、陈适吾、陈翰伯、廖盖隆、曾彦修、黄操良组成。编委会是在社长和总编辑领导下,决定宣传方针,制定编辑业务计划,总结编辑经验的机构。新华社行政工作委员会由胡乔木、范长江、徐健生、汤宝桐、耿锡祥、丁拓、卢积仓、杨允庸、李光绳、辛心宽组成。行委会是在社长和秘书长领导下,决定行政工作方针、计划,干部配备,布置与总结工作的机构。设社长办公室(秘书室),其他工作部门有国内新闻编辑部、国际新闻编辑部、外文翻译部、资料室、电务处、干部处、行政处等。8月初,总社编辑部迁驻北平城内司法部街新华社驻平办事处工作。9月26日,新华社全部搬入国会街(今宣武门西大街)办公。
  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新华社共有7个地方总分社,4个部队总分社,37个地方分社,17个部队分社及布拉格、伦敦、香港3个海外分社。
  1947年3月至1948年7月:
    社长          廖承志(1947.3—1948.6)
    副社长         陈克寒(1947.3—7)
                胡乔木(1948.6—7)
    副总编辑        艾思奇(1947.3—5)
                陈克寒(1947.3—7)
                范长江(1947.3—1948.6)
                石西民(1947.3—1948.6)
                梅益(1947.3—1948.6)
                徐迈进(1947.3—1948.6)
    秘书长         祝志澄(  —1948.6)
  文字广播室
    秘书          吴冷西(1947—  )
  口语广播室
    秘书          温济泽(1947—  )
    主编          温济泽(1947—  )
  资料研究室
    秘书          丁树奇(1947—  )
    主编          丁树奇(1947—  )
  临时总社
    负责人         吴敏(杨放之,1947.3—7)
                张磐石(1947.3—7)
                安岗(1947.3—7)
  1948年7月至10月:
    社长          廖承志(1948.7—10)
    副社长         胡乔木(1948.7—10)
    总编辑         胡乔木(1948.10)
    副总编辑        廖承志(1948.10)
    秘书长         祝志澄(1948.7—10)
  编辑部
    部长          范长江(1948.7—10)
    副部长         石西民(1948.7—10)
  广播管理部
    部长          廖承志(1948.7—10)
    副部长         梅益(1948.7—10)
  社务办公室
    主任          徐健生(1948.7—10)
  电务处
    办公室主任       徐迈进(1948.7—10)
    处长          耿锡祥(1948.7—10)
    副处长         李伍(1948.7—10)
  1948年11月至1949年6月:
    社长          廖承志(1948.11—1949.6)
    副社长         胡乔木(1948.11—1949.6)
    第二副社长       范长江(1949.3—6)
    副社长         陈克寒(1949.5—6)
    总编辑         胡乔木(1948.11—1949.6)
                陈克寒(1949.5—6)
    副总编辑        廖承志(1948.11—1949.6)
    秘书长         祝志澄(1948.11—1949.6)
  第一办公室室委会
    主任          徐健生(1948.11—1949.6)
  第二办公室(文播部)
  文播编辑部编委会
    主任          胡乔木(1948.11—1949.6)
    委员          胡乔木(1948.11—1949.6)
                范长江(1948.11—1949.6)
                石西民(1948.11—  )
                吴冷西(1948.11—1949.6)
  解放区广播事业管理处编委会
    主任          廖承志(1948.11—1949.6)
    委员          廖承志(1948.11—1949.6)
                梅益(1948.11—1949)
                温济泽(1948.11—1949)
  第三办公室(电务部)室委会
    主任          徐迈进(1948.11—1949.6)
    副主任         耿锡祥(1948.11—1949.6)
                李伍(1948.11—1949.6)
  第四办公室(行政部)室委会
    主任          祝志澄(1948.11—1949.6)
  1949年6月至9月:
    社长          胡乔木(1949.6—9)
    副社长         范长江(1949.6—9)
                陈克寒(1949.6—9)
    总编辑         陈克寒(1949.6—9)
    第一副总编辑      吴冷西(1949.6—9)
    第二副总编辑      朱穆之(1949.6—9)
    秘书长         徐健生(1949.6—9)
    第一助理秘书长     汤宝桐(1949.6—9)
    第二助理秘书长     耿锡祥(1949.6—9)
  社长办公室(秘书室)
    主任          陈适吾(1949.6—9)
  国内新闻编辑部
    主任          朱穆之(1949.6—9)
    副主任         廖盖隆(1949.6—9)
  国际新闻编辑部
    主任          陈翰伯(1949.6—9)
    副主任         黄操良(1949.6—9)
  外文翻译部
    主任          纪坚博(1949.6—9)
    副主任         肖希明(1949.6—9)
  资料室
    主任          黎澍(1949.6—9)
  电务处
    处长          耿锡祥(1949.6—9)
    副处长         李光绳(1949.6—9)
  干部处
    处长          丁拓(1949.6—9)
  行政处
    处长          汤宝桐(1949.6—9)
    副处长         卢积仓(1949.6—9)
  北平城内办事处
    处长          韦明(1949—9)
    副主任         蒋齐生(1949—9)
  十二、职工运动委员会(1945.8—1949.9)
  1945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邓发为职工运动委员会(简称职委)书记。9月11日,邓发自延安经重庆转往巴黎出席世界职工代表大会,职委书记由李颉伯代理。1946年4月8日邓发返回延安,途中飞机失事遇难。
  1947年3月,职委撤离延安,转移到山西省临县后甘泉。9月,李颉伯留晋绥解放区参加土改。
  1948年8月1日至22日,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恢复中华全国总工会。大会期间,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全总党组,李立三任党组书记,刘宁一任副书记。随后,中共中央决定全总党组即为中共中央职委。1949年5月19日,中央书记处决定全总党组由11人组成。
  1945年8月至1948年8月:
    书记          邓发(1945.8—1946.4)
                李颉伯(代理,1945.9—  )
                刘宁一(1946.5—1948.8)
    委员          邓发(1945.8—1946.4)
                朱宝庭(1945.8—1947.1)
                李颉伯(1945.8—1948.8)
                刘宁一(1945.8—1948.8)
                廖承志(1947.9—1948.8)
    秘书长         李颉伯(1945.8—1948.8)
  解放区工运研究组
    副组长         陈希文(  )
  1948年8月至1949年9月:
    书记          李立三(1948.8—1949.9)
    副书记         刘宁一(1948.8—1949.9)
                陈少敏(女,1949.2—9)
    委员          李立三(1948.8—1949.9)
                刘宁一(1948.8—1949.9)
                陈少敏(女,1949.2—9)
                许之桢(1949.5—9)
                李颉伯(1948.8—1949.9)
                林锵云(1949.5—9)
                蔡畅(女,1949.5—9)
                刘子久(1949.5—9)
                冯文彬(1949.5—9)
                栗再温(1949.5—9)
                肖明(1949.5—9)
                黄火青(1949.5—9)
    秘书长         李颉伯(1948.8—1949.9)
  十三、青年工作委员会(1945.8—1949.9)
  1945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冯文彬为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简称青委)书记。
  1946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关于建立民主青年团的提议》,要求各中央局、分局主持择地进行建团试验。
  1947年3月,青委随中央撤离延安。4月9日,冯文彬率领青委人员由山西省临县三交镇前往晋察冀解放区。8月末至9月,青委召开青年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建团工作,向中共中央提议开始在全国各解放区内正式建团。10月2日,中央批准青委提议。
  1948年9月,青委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中央关于加强组织纪律性建立报告制度的指示,并讨论今后的工作。会议决定今后经常性的业务为:了解各地建团和青运情况,指导建团和青年工作,办好团校和《中国青年》,加强国际活动等。为了完成各项工作和立即开始筹备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全国代表大会和全国青年大会,青委向中共中央建议加强青委的领导力量,从中央有关部门和各地区调干部来中央青委工作。此后青委机关干部得到了充实。
  1948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工委指示办青年团干部训练班。6月,青委在华北党校内开办青年班,为华北党校六部。9月,青年班从华北党校中独立出来,成为中央团校,冯文彬兼校长。
  《中国青年》于1948年12月20日复刊。这时由青委主办,面向青年干部、学生、教师、青年职工。
  1949年3月,青委机关迁驻北平。4月11日至18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选举产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届中央委员会。4月22日至24日,团中央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冯文彬为书记,廖承志、蒋南翔为副书记,并选举产生由9名常务委员、2名候补常务委员组成的团中央常务委员会。5月20日,团中央常委会向中共中央提议“团中央常委会即为党中央的青年工作委员会”。5月27日,书记处予以批准。
  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
    书记          冯文彬(1945.8—1949.5)
    委员          冯文彬(1945.8—1949.5)
                凯丰(1945.8—1949.5)
                胡乔木(1945.8—1949.5)
                刘光(1945.8—1946.7)
                李昌(1945.8—1949.5)
                蒋南翔(1945.8—1949.5)
                宋一平(1945.8—1949.5)
                高朗山(1945.8—1949.5)
                罗云(1945.8—  )
    秘书长         荣高棠(1948—1949.5)
    副秘书长        马仪(1948—1949.5)
  组织部
    部长          宋一平(1948—1949.5)
    副部长         杨文(1948—1949.5)
                何启君(1948—1949.5)
  宣传部
    部长          杨述(1948—1949.5)
  青农部
    部长          杨涤生(1948—1949.5)
    副部长         齐一丁(1948—1949.5)
  中央团校
    校长          冯文彬(1948.9—1949.5)
    教育长         荣高棠(1948.9—12)
    副教育长        张凡(1948.9—1949.5)
  中国青年社
    社长          杨述(1948.12—1949.5)
    总编辑         韦君宜(女,1948.12—1949.5)
  1949年5月至9月:
    书记          冯文彬(1949.5—9)
    副书记         廖承志(1949.5—9)
                蒋南翔(1949.5—9)
    委员          冯文彬(1949.5—9)
                廖承志(1949.5—9)
                蒋南翔(1949.5—9)
                钱俊瑞(1949.5—9)
                荣高棠(1949.5—9)
                李昌(1949.5—9)
                宋一平(1949.5—9)
                陆平(1949.5—9)
                韩天石(1949.5—9)
    候补委员        陈家康(1949.5—9)
                张本(女,1949.5—9)
    秘书长         荣高棠(1949.5—9)
    副秘书长        马仪(1949.5—  )
  十四、妇女运动委员会(1945.8—1949.9)
  1945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蔡畅为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简称妇委)书记。9月,妇委调整组织机构,设委员10名。1947年3月,妇委机关由延安转移到山西省临县武家沟。1948年4月,妇委机关迁往河北省平山县东柏坡,对外代名工校女生部。
  1949年3月,妇委迁驻北平。4月,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5月,经中共中央批准设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党组委员会,“妇联党组委员会即中央妇委,二者合一。”6月,中共中央批准田秀涓等3人为中央妇委委员。
  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
    书记          蔡畅(女,1945.8—1949.5)
                帅孟奇(女,代理,1946.9—1947.3)
                邓颖超(女,代理,1947.3—1949.3)
    副书记         邓颖超(女,1945.9—1949.5)
    委员          蔡畅(女,1945.9—1949.5)
                邓颖超(女,1945.9—1949.5)
                帅孟奇(女,1945.9—1949.5)
                张琴秋(女,1945.9—1949.5)
                张秀岩(女,1945.9—1949.5)
                康克清(女,1945.9—1949.5)
                赵烽(女,1945.9—1949.5)
                白茜(女,1945.9—1949.5)
                田秀涓(田秀娟,女,1945.9—1949.5)
                张金保(女,1945.9—1946.10)
                区梦觉(女,1945.10—1949.5)
                李培之(女,1946.底—1949.5)
                杨之华(女,1946.底—1949.5)
                罗琼(女,1947.12—1949.5)
                刘亚雄(女,1948.9—1949.初)
    秘书长         帅孟奇(女,1948.初—1949.初)
  1949年5月至9月:
    书记          蔡畅(女,1949.5—9)
    副书记         邓颖超(女,1949.5—9)
    常务委员        蔡畅(女,1949.5—9)
                邓颖超(女,1949.5—9)
                区梦觉(女,1949.5—9)
    委员          蔡畅(女,1949.5—9)
                邓颖超(女,1949.5—9)
                区梦觉(女,1949.5—9)
                帅孟奇(女,1949.5—9)
                杨之华(女,1949.5—9)
                张琴秋(女,1949.5—9)
                张秀岩(女,1949.5—9)
                康克清(女,1949.5—9)
                罗琼(女,1949.5—9)
                田秀涓(田秀娟,女,1949.6—9)
                宋汀(女,1949.6—9)
                杨蕴玉(女,1949.6—9)
  十五、海外工作委员会(1945.8—  )
  1945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朱德兼海外工作委员会主任,周恩来兼副主任。
    主任          朱德(1945.8—  )
    副主任         周恩来(1945.8—  )
  十六、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法律委员会(1946.6—1949.9)
  在中共中央法律研究委员会成立之前,1945年12月,中共中央曾经决定成立宪法研究委员会,由王稼祥、王明、博古、谢觉哉、陈伯达等负责,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共代表团去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谈判制定政协共同纲领和修改宪法草案原则,如何充实新民主主义的内容。
  1946年6月,书记处决定设由12名委员组成、以谢觉哉为主任的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简称法委)。
  1947年1月,中央责成法委起草新民主主义宪法草案,供拟召开的解放区人民代表大会筹备会讨论。2月3日,法委决定设宪法、法律两个组,并决定法委主任和组长组成常务会议。
  1947年3月上旬,法委撤离延安向晋西北转移之前,毛泽东和刘少奇指出起草宪法草案要注意时代性、阶级性与群众性。3月下旬,法委人员先后抵达山西临县后甘泉村,对外代名为联大工学队。4月,法委开始起草全国宪法及研究制定新民主主义的法律理论。于10月间完成新宪法草案的起草工作。根据当时的形势,毛泽东指示宪法草案要待全国胜利后使用,这项工作暂告一段落。
  1948年1月,法委根据《中国土地法大纲》第13条关于设立人民法庭的规定,拟定《人民法庭组织条例草案》上报中共中央,有关条款被收入《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社会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中。4月,法委人员先后到达河北省平山县李家沟口村。法委对外代名为工校法文班。5月,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行政区,准备召开华北人民代表会议,成立华北人民政府。法委根据中央指示,起草《县市村民主政权组织纲要》、《县市村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条例》和《危害解放区暂行治罪条例》。
  1948年10月8日,中共中央汇报会议决定,由书记处商定关于新政协纲领草案的原则,成立宪法纲领起草委员会负责起草。法委根据书记处指示,拟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宪法草案》初稿,供宪法纲领起草委员会讨论及书记处参考之用。
  1948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改组为中共中央法律委员会(简称法委)。书记处规定法委的性质和任务为:在书记处领导之下,协助中央研究与处理有关全国立法和司法问题之工作机关。法委在立法方面之任务为:遵照中央指示草拟有关全国性之法律大纲或条文;遵照中央指示或依其他机关提议,协助其他机关草拟或审查专门性之法律或法令;协助中央书记处审查各地送来之法律草案。在司法方面之任务为:厘定司法制度与法院组织纲要;拟定司法人员训练计划;编译法律书籍材料,以及总结司法工作经验。法委设研究室、编译室。
  1949年4月,法委人员先后到达北平。5月,经周恩来、刘少奇同意,沈钧儒、张志让、沙千里、王之相参加法委工作。
  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法委起草了《接管国民党司法机关的补充建议》等文件。10月,法委并入政务院法制委员会。
  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1946.6—1948.12)
    主任          谢觉哉(1946.6—1948.12)
    委员          林伯渠(1946.6—1947.3)
                徐特立(1946.6—1947.3)
                王明(1946.6—1948.12)
                谢觉哉(1946.6—1948.12)
                陈伯达(1946.6—1947.3)
                张曙时(1946.6—1948.12)
                李木庵(1946.6—1948.12)
                刘景范(1946.6—1947.3)
                黄松龄(1946.6—1947.3)
                马锡五(1946.6—1947.3)
                廖鲁言(1946.6—1947.3)
                黄觉民(1946.6—1948)
                陈瑾昆(1947.2—1948.12)
                杨绍萱(  —1948.12)
  宪法组
    组长          王明(1947.2—  )
  法律组
    组长          陈瑾昆(1947.2—  )
  法律委员会(1948.12—1949.9)
    主任          王明(1948.12—1949.9)
    委员          王明(1948.12—1949.9)
                谢觉哉(1948.12—1949.9)
                张曙时(1948.12—1949.9)
                李木庵(1948.12—1949.9)
                陈瑾昆(1948.12—1949.9)
                何思敬(1948.12—1949.9)
                郭任之(1948.12—1949.9)
                杨绍萱(1948.12—1949.9)
                孟庆树(女,1948.12—1949.9)
  研究室
    负责人         (不详)
  编译室
    负责人         (不详)
  十七、外事组(1947.5—1949.9)
  1947年5月1日,原军委外事组改组为中共中央外事组,机关驻临县三交镇双塔村。外事组成员包括自南京、北平两地中共代表团撤回及原在延安的外事人员,聘马海德为顾问。组务会议成员为叶剑英、王炳南、徐大年、柯柏年、董越千。工作机构设编译处(国际宣传处)、研究处、新闻处。新闻处于10月撤销。
  外事组主要工作为:根据新华社及塔斯社电讯编译《新闻资料》(1947年8月25日改名为《新闻快讯》和《参考资料》);根据美国新闻处出版的有关材料编写《美国手册》,介绍美国政党、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并对美国有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英译毛泽东著作、七大党章、党章报告及编译各种对外宣传材料等。
  1948年4月,外事组向晋察冀解放区迁移,进驻平山县西柏里村,对外代名为工校英语班,受中央办公厅领导。此时,外事组为将来开展外交工作准备材料、研究各种外交对策,并新建政策研究室(处)。另外,8月开学的华北军大外语学校,在建制上属华北军大,在领导关系上受华北军大及外事组双重领导。
  1949年3月,外事组随中共中央迁往北平。随着北平、天津、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继解放,柯柏年、章文晋、徐大年等先后被派往各大城市负责外事工作。8月,叶剑英南下广东,担任华南分局第一书记,乔冠华、龚澎调外事组。10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外事组全部人员转入外交部工作。
    主任          叶剑英(1947.5—1949.8)
    副主任         王炳南(1947.5—1949)
    顾问          马海德(1947.5—1949)
  编译处(国际宣传处)
    处长          徐大年(1947.5—1949)
                龚澎<注10>(女,1949.8—  )
    副处长         章文晋(1947.5—1949)
  研究处
    处长          柯柏年(1947.5—1949)
    副处长         张香山(1947.5—1948.10)
  新闻处
    处长          董越千(1947.5—10)
  政策研究室(处)<注11>
    处长          柯柏年(1949.3—9)
  国际问题研究处
    处长          乔冠华<注12>(乔木,1949.8—  )
  外语学校
    校长          浦化人(1948.8—  )
    副校长         董越千(1948.8—  )
  十八、华北财经办事处(1947.7—1948.5)
  1947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召开华北财经会议。4月11日,中共中央指示董必武去邯郸参加华北财经会议,准备担任华北财经办事处(简称华北财办)主任。4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华北财经办事处及任董必武为主任的决定》指出:为着争取长期战争胜利,中央决定在太行成立华北财经办事处,统一华北各解放区财经政策,调剂各区财经关系和收支,并决定以董必武为办事处主任。由华东、五台、太行、晋绥各派一得力代表为副主任,并经常参加办事处工作。5月至6月上旬,在河北省涉县冶陶镇召开华北财经会议,参加会的有西北、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华东等解放区财经部门的负责人。会议讨论推荐出各解放区参加华北财办工作的人选。7月14日,华北财办开始办公,机关驻河北省建屏县夹峡村。8月16日,中共中央批准《华北财经办事处组织规程》。其中规定:华北财办在中央及其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统一华北各解放区(东北暂不包括在内)的财政经济政策,指导华北各个解放区财政经济工作的推行。华北财办的工作,除特别重大的问题需经中央及其工委会讨论,并通过各中央局执行外,在一般经常的行政问题上,可直接指挥各解放区的财经办事处执行之。并规定华北财办的任务是:(一)制定华北解放区国民经济建设的方针;(二)审查各个解放区的生产、贸易、金融计划,并及时作必要的管理与调剂;(三)掌握各个解放区的货币发行;(四)指导各个解放区的对敌经济斗争;(五)筹建中央财政[部]及银行;(六)审定各个解放区的人民负担;(七)审查各个解放区脱离生产的人数及其编制与供给情形;(八)审核各个解放区的财政预算,并作出必要的调剂办法。华北财办内部组织,暂分秘书处、财政组、经济组、军事供给组、调查研究室。华北财办设主任一人,由中央指派,主持华北财办的工作。华东中央局、晋冀鲁豫中央局、晋察冀中央局、晋绥分局各得推荐副主任一人,协助主任进行工作。
  1947年7月至11月,华北财办副主任南汉宸、薛暮桥、杨立三到职。1948年1月,副主任汤平到职。
  处务会议成员为:董必武、南汉宸、薛暮桥、杨立三、汤平、申伯纯、王学文,董必武任主席。
  1947年10月,中央根据董必武的提议,决定着手准备建立解放区统一的银行,名称为中国人民银行。不久,华北财办下设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
  1948年5月15日,中共中央任命董必武为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部长,华北财办结束,所经办未完事项一律交财经部办理。
    主任          董必武(1947.7—1948.5)
    副主任         南汉宸(1947.7—1948.5)
                薛暮桥(1947.10—1948.5)
                杨立三(1947.11—1948.5)
                汤平(1948.1—5)
  秘书处
    处长          申伯纯(1947.11—1948.5)
  财政处
    组长          南汉宸(1947.11—1948.5)
  经济组
    组长          薛暮桥(1947.11—1948.5)
  军事供给组
    组长          杨立三(1947.11—1948.5)
  调查研究室
    主任          王学文(1947.11—1948.5)
  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
    主任          南汉宸(1947—1948.5)
  十九、财政经济部(1948.6—1949.6)
  1948年5月15日,中共中央任命董必武为中央财政经济部(简称财经部)部长。6月,财经部成立。中共中央指示财经部目前暂以研究工作为中心,并规定其具体任务:(一)在中央领导下审查并指导各解放区的财政经济政策;(二)研究各解放区执行财政经济政策的方法和步骤,予以指导;(三)收集、整理、保管有关财政经济之各种材料,并作有计划的调查统计;(四)在中央决定下,调剂各解放区间的财政收支及财政经济关系;(五)研究统一各解放区财政经济工作的方法和步骤,筹备中国人民银行基金和统一发行工作。
  1948年6月13日,财经部制订出《中央财政经济部组织规程》,依据中央规定的任务,对本部机构与工作进行了分工部署。财经部设部长1名,主持本部工作;秘书长1名,协助部长处理日常工作;秘书3名,分管行政、干部、机要等工作。部设研究室(内设财政、经济、材料组),并组织研究指导委员会<注13>决定研究工作之方针计划。财经部附设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
  财经部机关驻河北省平山县李家庄,靠近华北人民政府。后因离中央驻地西柏坡较远工作不便,遂由薛暮桥带数人靠近中央驻地,王学文带数人接办财经学院。  1949年3月,财经部人员随中共中央迁到北平。6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设立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财委),陈云为主任,财经部工作即结束,全部人员和资料移交财委。
    部长          董必武(1948.5—1949)
    秘书长         薛暮桥(1948.6—1949)
  研究室
    研究指导员       王学文(1948.6—1949)
                黄松龄(1948.6—1949)
  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
    主任          南汉宸(1948.5—  )
  二十、政策研究室(1948.6—1949)
  1948年5月15日,中共中央决定彭真兼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6月,政研室成立。9月26日,中共中央致电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各前委:“中央政策研究室负责研究解放区城市与农村各项政策,新区工作及不属于其他部、委、校的各项工作政策”,“原城工部所管解放区城市政策的研究工作,划归中央政策研究室”。
  1948年10月,彭真到职视事。11月,因主要干部尚未调齐,内部机构暂分政治、经济两大组。12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关于中央政策研究室业务的通知》:“鉴于目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央认为党的各高级领导机关,即中央及各中央局与分局及各省委与区党委,有成立并健全政策研究机构之必要,中央政策研究室前已成立,并已制定工作大纲”。在《中央政策研究室工作大纲》中规定:“中央政策研究室是帮助中央了解与分析情况并制定与贯彻执行政策的助手之一,是党的政策参谋部的一部分(还有中组、中宣、中财、社会、统战等其他部委),管理一部分不属于中央其他各部委范围的工作政策问题”。《工作大纲》提出政策研究室暂分7个组<注14>:新区政策组、土地改革及农村建政组、城市工商组、农业生产及合作社与人民负担组、蒋区调查组、职工运动组、编译组。《党内资料》的编辑工作,除由专人负责外,并吸收各组一定干部参加,组成编辑委员会。此外,还设有材料室。
  1949年3月底,政策研究室机关进驻北平香山。5月,内部组织调整。6月2日,中共中央批准设政策研究室政策讨论委员会,陈伯达任主任,廖鲁言任秘书,委员有刘澜涛、彭真、安子文、李立三、胡乔木、蒋南翔、邓颖超、杨献珍、周扬、钱俊瑞、王学文、艾思奇、邓拓、薛暮桥等14人。
    主任          彭真(1948.5—1949)
    秘书长         廖鲁言(1948—1949)
    副秘书长        陶桓馥(女,1949.5—  )
  政治组
    组长          廖鲁言(1948—  )
  经济组
    组长          邓拓(1948—  )
  新区政策组
    组长          (不详)
  土地改革及农村建政组
    组长          (不详)
  城市工商组
    组长          (不详)
  农业生产及合作社与人民负担组
    组长          (不详)
  蒋区调查组
    组长          (不详)
  职工运动组
    组长          (不详)
  编译组
    组长          (不详)
  ××组
    组长          刘植岩(代理,1949.5—  )
    副组长         霍泛(1949.5—  )
                杨煜(1949.5—  )
                高墨华(1949.5—  )
  党内资料编辑委员会<注15>
    主编          陶桓馥(女,1949.5—  )
  材料室
    负责人         (不详)
  二十一、新闻工作指导委员会(1949.5—9)
  1949年5月3日,中共中央设新闻工作指导委员会,统一管理报纸、通讯社及广播电台工作。该委员会除有关方面负责人外,另加职工、青年、妇女方面各1人组成。
    书记          胡乔木(1949.5—9)
    委员          胡乔木(1949.5—9)
                陆定一(1949.5—9)
                陈伯达(1949.5—9)
                周扬(1949.5—9)
                陈克寒(1949.5—9)
                廖承志(1949.5—9)
                张磐石(1949.5—9)
                范长江(1949.5—9)
                职委1名(不详)
                青委1名(不详)
                妇委1名(不详)
  二十二、广播事业管理处(1949.6—9)
  1949年6月,全国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为了适应广播事业日趋扩大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将原新华总社的语言广播机构扩充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管理并领导全国广播事业。
  广播事业管理处,受宣传部领导,与新华总社为平行的组织。6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以廖承志为处长,李强为副处长,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成立;以后各中央局所属的广播电台,受各该中央局宣传部与中共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双重领导,其领导关系与各地新华总分社、分社与总社的关系相同。
  广播事业管理处设管理委员会,作为党委制的领导机构,由廖承志、李强、梅益、徐迈进、温济泽、李伍、陆亘一7人组成。
  广播事业管理处设办公厅、联络部、工程部、新华广播电台编辑部和英语广播编辑部。
  1949年6月30日,广播事业管理处规定,除中央台继续称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外,其余各地所设的广播电台,一律称某地人民广播电台。据7月统计,广播事业管理处所属广播电台共有34处,其中华北6处,东北15处,华东10处,华中2处,西北1处。9月27日,北平改名北京,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即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0月1日,广播事业管理处改组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局。
    处长          廖承志(1949.6—9)
    副处长         李强(1949.6—9)
  办公厅
    主任          徐迈进(1949—  )
  联络部
    部长          温济泽(1949—  )
  工程部
    部长          李强(1949.6—9)
    第一副部长       李伍(1949—  )
    第二副部长       陆亘一(1949—  )
  新华广播电台编辑部
    部长          梅益(1949—  )
  英语广播编辑部
    部长          廖承志(1949.6—9)
    主编          沈建图(1949—  )
    副主编         陈龙(1949—  )
  二十三、马克思列宁学院(1948.11—1949.9)
  1948年1月,中共中央工委向中共中央提议,为准备形势发展所需要干部,拟开办党校,训练县团以上干部,半年后派出工作。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共中央的批准。5月,中央和中央工委会合后,委托华北局办华北大学。7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为着适应时局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央决定创办高级党校,名为马列学院,以刘少奇为院长,陈伯达为副院长。”马列学院的任务,是通过比较系统的理论学习,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党的领导干部和宣传干部。9月21日,马列学院筹备工作开始。10月15日,中共中央汇报会上决议:高级党校归中央办,华北、华东、东北、西北中央局各办1个中级党校;东北另办1个高级党校。此时共有2个高级党校、4个中级党校。11月8日,马列学院开学。到年底共招收学员106名。校址在河北省平山县李家沟口村。1949年3月底迁至北平香山碧云寺。同年秋,搬到原清华大学农学院(今中央党校南院)。
    院长          刘少奇(1948.7—1949.9)
    副院长         陈伯达(1948.7—1949.9)
    教育长         杨献珍(1948.11—1949.9)
    秘书长         周文(  )
  二十四、中央直属机关委员会(1948.6—1949.9)
  1948年5月2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杨尚昆兼中央直属机关党委书记,曾三、夏之栩为副书记。6月13日,中直机关党委召开各总支书记第一次联席会议,中共中直机关委员会成立,设常务委员4名,各单位总支书记为党委委员。中直党委设办公处、机要处、社会部、新华社、组织部、城工部、警卫团、夹峪行政处和军委二局、三局、卫生部11个总支及外事组、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2个直属支部,共有125个支部。
  1949年春,中直机关党委随中央由平山迁至北平。
    书记          杨尚昆(1948.6—1949.9)
    副书记         曾三(1948.6—1949.9)
                夏之栩(1948.6—1949.9)
    常务委员        杨尚昆(1948.6—1949.9)
                曾三(1948.6—1949.9)
                夏之栩(1948.6—1949.9)
                刘华峰(1948.6—1949)
  办公室
    主任          刘华峰(1949—  )
表1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机构组织序列沿革表(1945.8-1949.9)

  附录:
  一、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1945.7—  )
  1945年6月19日,中共七届一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一中全会关于召开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及其筹备事项的决议》中规定:1945年11月在延安召开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会的一切筹备工作由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担任。在筹备会议中应同时产生中国解放区临时救济委员会,待11月开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时正式成立中国解放区救济委员会。还规定在召开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之前,先召开中国解放区职工、青年、妇女3个代表会议。7月13日,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在延安成立。在筹备会成立大会上,选出常务委员25名,以周恩来为主任委员,林伯渠、续范亭、邢肇棠、李鼎铭为副主任委员,杨秀林为秘书长,齐燕铭、王世英为副秘书长。大会通过《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事项的决议》。
  1945年8月1日,筹备会常委会议通过《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规程》,决定设立秘书处、交际处、行政处,由秘书长、副秘书长直接领导;同时决定成立筹备会纲领起草委员会,委员有周恩来、谢觉哉、刘少白、成仿吾、邢肇棠、杨秀林、何思敬、杨尚昆、潘汉年、蔡畅、邓发、张宗麟、柳、丁玲、古大存、晁哲甫、齐燕铭、冯文彬、魏巍、张曙时、陈云、李木庵、惠中权、黄松龄、黄齐生、陈伯达、周扬、陈奇涵、姜君辰,共29名。8月10日,筹备会纲领起草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其任务为起草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纲领、组织法和宣言,筹委会由周恩来兼主任,杨秀林任秘书长,委员分5个组(政治组,谢觉哉任组长,何思敬任副组长;财政经济组,黄松龄任组长,姜君辰任副组长;军事组,邢肇棠任组长,陈奇涵任副组长;文化教育组,成仿吾任组长,齐燕铭任副组长;组织法组,潘汉年任组长)。8月,设筹备会经费支付审核委员会,委员为邢肇棠、王世英、方仲如、陈克寒、邓洁,由邢肇棠任主任。经费支付审核委员会的任务为审核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和职工、青年、妇女等会议的经费预算,检查预算执行情况,规定经费的支付办法和手续。
  1945年8月28日,周恩来随毛泽东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筹备会主任由林伯渠代理。由于抗战胜利,1945年9月1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及职工、青年、妇女代表会议均延期举行。
    主任委员        周恩来(1945.7—  )
                林伯渠(代理,1945.8—  )
    副主任委员       林伯渠(1945.7—  )
                续范亭(1945.7—  )
                邢肇棠(1945.7—  )
                李鼎铭(1945.7—  )
    常务委员        周恩来(1945.7—  )
                林伯渠(1945.7—  )
                续范亭(1945.7—  )
                邢肇棠(1945.7—  )
                李鼎铭(1945.7—  )
                谢觉哉(1945.7—  )
                刘少白(1945.7—  )
                杨秀林(1945.7—  )
                成仿吾(1945.7—  )
                郭任之(1945.7—  )
                郭子化(1945.7—  )
                李澄之(1945.7—  )
                沈其震(1945.7—  )
                古大存(1945.7—  )
                何思敬(1945.7—  )
                杨尚昆(1945.7—  )
                潘汉年(1945.7—  )
                蔡畅(女,1945.7—  )
                邓发(1945.7—  )
                丁玲(女,1945.7—  )
                张宗麟(1945.7—  )
                柳(1945.7—  )
                乌兰夫(1945.7—  )
                李延禄(1945.7—  )
                周泽昭(1945.7—  )
    秘书长         杨秀林(1945.7—  )
    副秘书长        齐燕铭(1945.7—  )
                王世英(1945.7—8)
                南汉宸(代理,1945.8—  )
  秘书处
    处长          荆杰(1945.8—  )
  行政处
    处长          方仲如(1945.8—  )
  交际处
    处长          (缺职)
  二、中国解放区临时救济委员会—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1945.7—1949.9)
  在1945年7月13日召开的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上,与会代表提出,日寇侵华以来,民族灾难空前严重,解放区人民不断遭到敌伪蹂躏,与天灾交相侵袭,虽有各解放区政府临时救济,但因区域所拘,物资所限,尚难兼筹并顾,必须有组织地进行救济。会议一致通过成立中国解放区临时救济委员会,选出委员15名,并推选董必武为主任,李富春为副主任,伍云甫为秘书长。7月27日,中国解放区临时救济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定即日起开始办公,并通过组织及工作暂行条例。条例规定,解放区临时救济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主持日常会务,会址设在延安。在正、副主任领导下分设调查报道、救济联络、医药卫生、会计4科,由秘书长总管其事,并按工作需要设立各种专门委员会。解放区临时救济委员会的任务是,筹备成立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帮助各解放区建立救济分会。在解放区救济总会正式成立前,临时救济委员会还担负以下任务:调查报道解放区一切人民损失和救济需求情形,并搜集一切敌寇罪行向国内外控诉;协助解放区政府及人民团体等筹划并进行战时及战后一切救济、抚恤、赔偿、建设等善后事宜;代表解放区与国内外各种善后救济机关等发生直接联系,以便取得援助和交换救济工作经验。会议决定聘请阿洛夫、马海德、爱泼斯坦、林迈可为顾问。
  1945年8月10日,中国解放区临时救济委员会儿童保育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儿童保育委员会由宁越负责。
  1945年8月25日,中国解放区临时救济委员会改称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简称解总)。
  1946年2月10日,解总聘杨早为顾问。6月,解总进行机构调整,对内在南京、上海设办事处,对外用解总驻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简称行总)代表名义。解总的任务是,在中共代表团领导下,处理日常救济工作,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简称联总)和行总联系,与福利基金会及其他有关机关联络,采购救济物资等。7月20日,伍云甫在上海出任解总驻行总代表。
  1947年3月,中共驻京、沪、渝代表联络机关被迫撤回后,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公开机关,只解总驻沪联络处(亦称办事处)一所,由伍云甫主持。周恩来指示解总驻沪办事处的工作要点是,以宣传揭露联总、行总的不公与内幕为首,争取救济物资为副。3月10日,解总机关撤离延安。5月27日,解总驻行总代表伍云甫离沪回解放区,解总驻沪办事处由业务主任林仲代理主持。6月12日至14日,解总在河北省衡水召开华北救济工作会议,主要内容是讨论解总分联会的工作。董必武在总结中说,解总分联会实质是解总的机构之一,人员即解总的工作人员。分联会工作由解总领导,同时要服从所在地的中央局领导。解总分联会由五人委员会组成。12月5日,国民党军警包围解总驻沪办事处宿舍。解总驻沪机关于12月11日撤回解放区。
  1948年春,熊瑾玎到石家庄,担任解总代理秘书长,主持解总日常工作。此时解总委员大都分散各地。解总工作机构为秘书组、福利组、工合组。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解总机关由石家庄迁往天津,4月移驻北平。
  中国解放区临时救济委员会(1945.7—8)
    主任          董必武(1945.7—8)
    副主任         李富春(1945.7—8)
    委员          董必武(1945.7—8)
                李富春(1945.7—8)
                周恩来(1945.7—8)
                沈其震(1945.7—8)
                傅连(1945.7—8)
                沈仪之(1945.7—8)
                邢肇棠(1945.7—8)
                成仿吾(1945.7—8)
                王子宜(1945.7—8)
                伍云甫(1945.7—8)
                张学诗(1945.7—8)
                范长江(1945.7—8)
                苏井观(1945.7—8)
                钱之光(1945.7—8)
                沈元晖(1945.7—8)
    秘书长         伍云甫(1945.7—8)
  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1945.8—1949.9)
    主任          董必武(1945.8—1949)
    副主任         李富春(1945.8—1949)
    委员          董必武(1945.8—1949)
                李富春(1945.8—1949)
                周恩来(1945.8—1949)
                沈其震(1945.8—1949)
                傅连(1945.8—1949)
                沈仪之(1945.8—1949)
                邢肇棠(1945.8—1949)
                成仿吾(1945.8—1949)
                王子宜(1945.8—1949)
                伍云甫(1945.8—1949)
                张学诗(1945.8—1949)
                范长江(1945.8—1949)
                苏井观(1945.8—1949)
                钱之光(1945.8—1949)
                沈元晖(1945.8—1949)
    秘书长         伍云甫(1945.8—1949)
                熊瑾玎(代理,1948.春—1949.9)
    秘书主任        王荫圃(1948—  )
  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
    代表          伍云甫(1946.7—1947.5)
  驻沪办事处
    处长          伍云甫(1946.6—1947.5)
                林仲(代理,1947.5—  )
  驻南京办事处
    (负责人不详)
  解总分联会
    主任          王荫圃(1947—  )
                邢予洪(代理,1947—  )
  秘书组
    组长          刘昂(女,1948—1949)
                林仲(1949—  )
    副组长         纪锋(1949—  )
  福利组
    组长          王荫圃(1948—1949)
                浦化人(1949—  )
    副组长         高步青(1949—  )
  工合组
    组长          熊天荆(女,1948—  )
  三、中国解放区战犯调查委员会(1945.11—  )
  1945年11月5日,中国解放区战犯调查委员会在延安成立。以各解放区及各有关机关团体代表22人为委员,推选7人为常务委员,吴玉章为主任委员,张勃川为秘书长。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对战犯进行详细的调查,作为惩办之依据;与时局配合及时公布战犯名单,揭露美国与国民党的反动措施。
    主任委员        吴玉章(1945.11—  )
    常务委员        吴玉章(1945.11—  )
                李克农(1945.11—  )
                伍云甫(1945.11—  )
                王子宜(1945.11—  )
                余光生(1945.11—  )
                张勃川(1945.11—  )
                李涛(1945.11—  )
    委员          吴玉章(1945.11—  )
                林伯渠(1945.11—  )
                邢肇棠(1945.11—  )
                谢觉哉(1945.11—  )
                王子宜(1945.11—  )
                崔田夫(1945.11—  )
                蔡畅(女,1945.11—  )
                周思诚(1945.11—  )
                伍云甫(1945.11—  )
                钱来苏(1945.11—  )
                李木庵(1945.11—  )
                张曙时(1945.11—  )
                刘少白(1945.11—  )
                李澄之(1945.11—  )
                郭任之(1945.11—  )
                齐燕铭(1945.11—  )
                李涛(1945.11—  )
                李克农(1945.11—  )
                张仲良(1945.11—  )
                余光生(1945.11—  )
                何思敬(1945.11—  )
                张勃川(1945.11—  )
    秘书长         张勃川(1945.11—  )
  <注1>1945年10月,李富春去东北。<注2>机要处何时成立,未查到档案材料。
  <注3>1945年10月李富春去东北以后由谁接任中央书记处办公厅主任不详。
  <注4>一说为机要室。
  <注5>档案材料未查到其负责人。
  <注6>档案材料未查到其负负人。
  <注7>1948年10月,张秀岩在泊头,室主任由高文华兼代。
  <注8>社务委员会何时成立,不详。
  <注9>一说无文字广播室的名称。
  <注10>一说龚澎未到职。
  <注11>政策研究室(处),1949年3月前领导成员名录缺。
  <注12>一说乔冠华未到职。
  <注13>研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不详。
  <注14>有的组可能未成立。
  <注15>党内资料编辑委员会,1949年5月前领导成员名录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