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陵园 >>

戴卓峰思德祠

副标题:戴卓峰思德祠   文章来源:__   责任编辑:xuemenjun
  编辑 

上传时间:2015/11/22 15:25:35

戴一俊,字惟宅,号卓峰。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唐中和间其祖先有以千户侯从武威将军入闽者,遂家于漳州井尾村。明永乐三年(1405)因倭寇侵扰,迁居现漳县浦佛昙镇东坂村。先辈明洪武年间当兵派到崇武戍守,定居于此,乃开基始祖。

卓峰于明嘉靖九年(1530)九月初九出生在崇武城内“菜公埔”南侧军籍户住所。其为五世祖。 天赋聪颖,8岁进所城的学馆读书,在学馆内年纪最小,书却读得最好,因此教师特别疼爱他。11岁考上秀才,有神童之称;19岁父逝,母子相依为命;22岁中举人;23岁(1553)联捷进士;乃崇武历代第一进士,乡人引为荣耀。 戴卓峰初授南京刑部主事,历任员外郎、郎中。32岁出知浙江温州府。34岁擢广东按察司副使。他出任温州府时,当地正处于内忧外患,倭寇不断侵扰,烧杀抢掠;水旱灾害,接连而来;田园荒芜,百业凋蔽,民不聊生。卓峰上任后,果断地采取“抚绥安集,祈年召丰”的措施。他召见所有官员,加强备御倭寇。归还民船,安定渔业生产;杜绝倭寇粮源,严办资敌奸宄,迫使倭寇退却。同时,他“预敕缮险,峙粮以待”,尽量减轻百姓的负担。因此,当他擢升离开温州时,当地百姓“如失所怙”,建生祠祀之。 广东五岭一带是黎族居住地区,由于明朝政府对少数民族采取高压政策,激起尖锐的民族矛盾。

卓峰到任后,即实施“开恩布信,柔徕黎獠”的政策。却馈遗、慎谳狱、尊民俗,消除了对立情绪,实现地方大治。戴卓峰为官清正,不阿谀权贵。由于他不善事上官,结果于隆庆元年(1567)被贬为雷州知府。当时他深感朝廷腐败,宦海险恶,无法实现自己治国兴邦的抱负,即以“母思家,请告终养”辞官回崇武。不久其母仙逝,他将父母合葬于县城西郊“一片瓦”山,自己则在旁边筑石室隐居,自号“石室主人”。自此,他家食三十余年,杜门却扫,不入城市,终日过着匡坐读书隐居生活。 戴卓峰对家乡每多关心,曾为崇武渔民请求减免捐税,“岁蠲百全”,并禁止土豪恶棍攫夺商船。

万历年间(1573-1620),明朝统治者为援助朝鲜抗击日本侵略,在沿海地区“藉子渡辽”,出现“哭泣载道”的悲惨景象。卓峰向当局请求,使崇民“得免捐馆十载”。 他热爱家乡教育事业。提倡始建“朝阳楼”(又名“文昌阁”,原址现灯塔处),召集学界诸士,推动后辈好学上进。从此,崇武人才辈出。家乡父老十分尊敬卓峰,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大人小孩都尊称他“戴卓峰公”。

卓峰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丙午八月十四未时逝世,享年76岁。 

崇武人念戴卓峰为德于崇甚厚,谋致尸祝。百姓踊跃捐资,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在三官宫右侧为卓峰立碑。同时向当局申请买官地铺舍(废地),在崇武城内中亭街(原观音堂左侧)兴建一座一厅二房一门 、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的“观察卓峰戴先生思德祠”。从此每年逢九月初九,戴氏宗亲及父老乡亲均举行祭祀。学龄儿童入学前,由大人带去敬拜孔夫子,然后敬拜卓峰公,成为风气。 

“观察卓峰戴先生思德祠”建成100多年后,遭兵祸而荒废。清乾隆二年(1737),崇武乡贤数十人捐资重建。明进士、任南京湖广道御史陈玉辉为撰碑记,该碑以及捐资人芳名碑碣至今尚存。明末进士、授任江南常州府推官何家驹曰:“戴先生吾家宅邻地,去今百余年,吾乡父老犹啧啧诵之不衰。信乎思德入人之深也,仰止高山何能已已!”清末举人张时觉题卓峰公诗句中曰:“遗爱于今四百年,都人士庶拜争先。文无虚发真才子,乡有大功是古贤。”前辈蔡逢春先生怀念卓峰公诗句中曰:“奚止文章名不朽,名兼忠孝世无前。迄今尸祝公如在,后辈应加祖逖鞭。” “思德祠”几百年来作为私塾馆使用。

1940年日本侵华,“思德祠”被日机炸损,经族人修复。解放后“思德祠”改为崇武渔民小学教室。1955年崇武渔业团结社使用。1960年靖江渔业社使用。“思德祠”经过几百年的风风雨雨,长年失修,倒塌成为废墟。2004年经戴氏后裔捐资重建,于2006年落成,被列入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戴卓峰隐居后有诗文著述,后结集为《石室藏稿》二卷传世,《螺阳文献》录其七律3首、七绝9首和五绝4首;片瓦岩尚有其诗刻3首,还有“石洞丘”、“呼吸帝座”等镌字;大 岞山题有“龙喉”二字及对联“嘘吸沧溟涵地脉,吐吞日月镇天池”等摩崖石刻,均为传世珍品。戴卓峰的事迹载入《泉州府志》。

0
0
0
浏览量:201   点此复制链接 分享阅读+
最 新 动 态 ↓
无标题文档
 
  • 页面手机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