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選舉後的一些迷思

IMG_1611

澳門第六屆的立法會選舉已塵埃落定,前幾天「官委」的名單也出來了,也引來了一些討論,縱觀整個選舉的情況,一些人仍然會抱莫不關心的態度,因為覺得立法會正如其被人戲稱的名字「垃圾會」,作用不大,但也看到今年不少身邊的朋友較過住關注,在點票其間直至凌晨一、二點的時間原來仍有不少人守候結果。

今屆立法會選舉跟上屆一樣,共有33名議員,當中,直選14位,間選12位,委任7位,大家的關注點當然是直選的14個議席,因為間選能參與的法人選民只有6,081位 (即各個界別內社團的代表),而今年直選的競爭相當激烈,共24個候選組別(其中一組退選)競爭,而間選也史無前例首次在回歸後出現「差額選舉」,即名單數推薦的人數大於議席數。

整個選舉前後不少時事評論員、學者也對選舉的形勢、選舉情況和結果做過評論、被採訪過或撰文,筆者也來個「馬後砲」「吹吹水」。

1. 因應本屆選民的增加,今年票站的數目由上一屆的31個增至36個,而最特別的是間選的所有選民可在同一票站(理工學院)同時作直選的投票,而不是像往屆般需要在兩個不同的票站投票,可謂方便了間選的選民。由此,透過理工學院直選投票的結果,可以看到間選投票人(社團代表)的投票取向,是否他們會是大眾預期傾向支持俗稱「建制」的幾大社團?結果是⋯⋯肯定的!

候選組別中,第2組群力促進會(街總為代表)、第11組美好家園聯盟(婦聯)、第16組同心協進會(工聯)分別取得該票站15.7%、10.4%和21.7%的有效票,合共已超過四成,他們穩守該票站頭三甲的位置。所以說,間選的代表真的「堅」是「建制」大社團的鐵粉。

IMG_1624

2. 本屆候選的組別較上屆多了4組,而選民的登記人數較上屆增加了29,867人,增幅10.8%,外界一般認為,雖然選民數目有所增加,但因為參選組別也增加了不少,因此取得議席數的門檻 (即最少需要多少票才能獲得一席)只是稍為提高至約7,000多票(2013年直選的最後一個議席取得票數為6,565票),但結果是今屆要取得8,348票才能「入局」,而本屆獲得議席的組別總得票比例還要比上一屆低一點(今屆是84.47%,上一屆為85.48%),可能的原因是今屆有兩組未能獲得議席的候選組別取得不低的票數(7,100多票和8,100多票),看來是今屆的投票率有所提高至57.22%(上一屆為55.02%),多出了近23,000人讓這次選舉充滿了「奇妙」之處。

3. 除了直間選外,澳門立法會的一個特色是保留了「官委」的議席,當初保留「官委議席」的原意是保障少數族群的權益(土生葡人)以及平衡議會內具有不同界別的代表。本屆立法會「官委」(即委任)議席可謂是「大洗牌」,這也是過往屆別所少見,7位當中只有馬志成能「留低」,其餘換上了差不多「清一色」的學者,包括龐川、柳智毅、馮家超、邱庭彪、胡祖傑、陳華強,前四位是大學的教學人員,來自澳門大學和澳門科技大學,後兩者則分別為土木工程師和律師,他們平均年齡45歲,且5人擁有博士學位。一下子今屆立法會連同直選的一位學者議員,33位議員中有5位來自學術界(佔15%),成為除了商界和社服界外最大的議員「來源」,這一較大的變化是否代表政府更為重視學者的意見,強化科學施政?政府沒有特別的「解畫」,就留待讀者們思量了。

4. 澳門的直選選舉模式相對其他國家/地區簡單,每位選民只能投一票給參與直選的一個候選組別,理論上是「選組而不是選人」。而選管會在結果公佈的數據也是同樣地「簡單」,公佈的資料包括各組在澳門、氹仔和路環的得票數字;候選名單所得議席數和當選候選人的排序,而在選舉當天也同時公佈的有各時段的投票率和各票站的投票人數。然而,十分奇怪的是,當天的投票率一直更新至晚上8時(9時才是票站關閉的時間),而直至點票結果公佈後才更新至9時的數據,這讓人難以理解,為何之前能持續更新每小時的數據,但到最後不能,又或不可以?而更「神奇」的是,按《選舉法》規定各票站在點票後需於票站外公佈,但有報章揭露不少票站的結果在公佈不消數小時已被撕去,這是機密的資料嗎?又或是被「其他人」破壞?而按往屆的情況,2013年立法會的相關票站數據在2016年才公佈於行政公職局「選民登記」的網站內。而同是特區的香港,各票站的數據全部在網站內能找到,而投票人士的統計資料也有按分區、年齡、性別等劃分(香港政2016年立法會選舉),這對於不論是競選團隊、學者、學生又或一般市民分析和了解選舉結果也有很大的幫助,而這些按理不是機密的資料為何要這樣靜悄悄處理和延遲多時才可作正式公佈?這些也是「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