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20世纪初“老哈”一景

  哈尔滨遍布钱桌子

  大街上就能换外汇

哈尔滨街头的钱桌子哈尔滨街头的钱桌子
黑龙江官银号发行的铜元票黑龙江官银号发行的铜元票

  胡珀

  19世纪末期,哈尔滨地区货币流通短缺,缺少现代意义的金融机构。1898年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分行设立,形成以卢布为本位的哈埠币制。哈尔滨开埠通商后,各国资本不断涌入,市面上流通多种货币,一种规模小、资本少、简单原始的民间性货币兑换形式——“钱桌子”应运而生。1919年,哈大洋发行并成为哈尔滨金融市场流通的主要货币,兑换业萧条,20世纪20年代中期,“钱桌子”这种独特的货币经营兑换形态销声匿迹。多种货币流通需兑换“钱桌子”应运而生

  19世纪末期,哈尔滨地区流通的主要货币或货币媒介物是制钱、银两(制银、银元)和私帖(私帖是由非官方机构或个人发行的,并能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流通的信用纸

  币)。在应用上,大者用银,小者用钱,银钱不足就以私帖代替;普通百姓多用制钱,殷实商户多以银两往来。在货币流通短缺的情况下,有信誉的商家在相互交易时采取记账的方式,并不付给现钱,只有在年节结账的时候,差额部分才由现银或是制钱支付。在哈尔滨地区,能够提供信贷和汇兑等服务的多为当铺、钱庄、票号等旧式金融机构且数量有限。

  1898年7月,华俄道胜银行在哈尔滨设立分行,俄国卢布(当时民间俗称羌帖)迅速占领了货币市场,形成以卢布为本位的哈埠币制,而东北其他各地和关内(山海关以内地区)当时则大多使用制银、银元、铜元。

  为了抵制羌帖,挽回利权,1904年12月24日,黑龙江第一家金融机构——黑龙江广信公司在卜奎(今齐齐哈尔市)成立。由于广信公司无节制地滥发官帖(即钱帖,清末发行的钱钞统称),加上民间习惯使用银元,财政支出除了用官帖支付外,也需要相当数量银元。黑龙江省巡抚周树模决定仿照奉天(今辽宁省)办法,于1908年5月设立了官办的黑龙江官银号(初称奉天官银号黑龙江分号)。1908年奉天官银号(1909年改称东三省官银号)哈尔滨分号成立,地址在傅家甸四道街。1909年,黑龙江官银号、吉林永衡官银钱号又相继在傅家甸设立分号,发行官帖,首先流通于傅家甸,出现了中外多种货币并存的局面。因币制不同,当时外地来哈者需要先将所携货币兑换成卢布。傅家甸的中国人到今道里、南岗等地从事经济活动或购买物品也要把官帖兑换成卢布才能流通使用。由于各种货币兑换是随着市面供需变化而价格时涨时落,没有固定的比价,因此产生兑出兑入差价。一些人认为摆“钱桌子”成本小、利润高,有利可图,很快在街面上出现了以兑换货币为业的“钱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