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崇明名镇:桥镇,及其与县城合并而成的城桥镇

字体显示:【     

  崇明近代四大名镇,一般称之为“桥、庙、堡、浜”。“桥” 指明代在普济桥周围形成的桥镇,及其后与县城合并成的城桥镇;“庙”指清代因貊貔庙而得名的庙镇;“堡”指明代为抵御“海寇”侵扰而筑的堡城;“浜”指清代因湾港河浜而形成的浜镇。

  它们的得名,反映了崇明岛上集镇兴起的自然地理特点。本期先为大家介绍桥镇及城桥镇的发展过程。

以桥著称,镇因桥名

  桥镇,位于崇明县城北门外,兴起于明代万历年间。当时,百岁老人张元敏在县城北关外捐资建造了一座大型桥梁,普渡众生,人称“张普济”,桥因此得名“普济桥”、“大桥”。张另外在大桥南堍建祖师殿(后改称普济庵、普济禅院)以镇施翘河河水中作祟的鬼魅。在桥、庵附近慢慢形成了集镇,被称作普济桥镇、大桥镇,简称桥镇。后人一般认为,因镇附近有几座大桥,如普济桥、中津桥、长安桥、育麟桥等,所以叫做桥镇。明万历年间,千户虞宗翊修筑了由普济桥通往县城北门武定桥(即北门桥)的街道,人称“虞公街”,后改称穿心街(今作川心街)。民国年间,普济桥镇和邻近的长安桥镇、中津桥镇合而为一。桥镇设“三桥乡”行政区划,有七十多条大小街巷。抗日战争胜利后,“三桥乡”桥镇与县城“城市”街巷(城镇)合并组成城桥镇。“城桥”,乃是“城镇”与“桥镇”的合称。

  崇明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在县城内拓宽建成两条主要马路——人民路(原东街、西街)和八一路(原南街、北街、西泯沟街),成为城桥镇商业中心地带,也成为整个县城商业最繁荣兴旺的地区。县城南门外的南门港码头开始替换施翘河成为通往岛外的主要港口,城桥镇因此又别称“南门”、“南门港”。

商业及文化

  近代,崇明桥镇商业繁盛,有六十多个行业,如恒丰泰盐栈、双泰木行、同庆堂药店、煤油栈、典铺、木作铺、衣庄、帽庄、盛元丰布庄、酱园、纱庄和丝绸、油米、杂货各商店。另外,掘头街旁边的玻璃花房“花棚”、西泯沟的“居士林”、东河沿街上的昌大典当、大塘街上的鸿运楼菜馆、长安桥街(今称油车湾)上的锡婴王庙(又名貊貔庙、周神庙、百子庵)等都颇为著名。

  崇明县城内居民区街道上的商家店铺也很多,商业也很繁荣。创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曾刻印《瀛洲诗钞》、《卫生鸿宝》书籍的朱锦昭、张和泰书坊,以及建于民国年间的祝佐平私立第一教育图书馆,为崇明地方文化事业的延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朝阳门有东亚旅馆,南门有柴场,东西南北街上有乐宾酒楼、大庆酒楼、万茂菜馆、协和菜馆、裕昌酱园、南货店、肉铺、粮店、茶食店、裱画店、染坊、织布厂、邮局、照相馆、西药房等,耀崇电气公司、朝阳轮船公司承载着城桥镇居民的日常照明、出门远行,也都很有名。

  崇明城桥镇的名胜古迹很多,有明代随城迁建的学宫、演武场、城隍庙(旧庙)、寿安寺、慈济寺(大佛寺)、东岳庙、天妃宫、宝庆观(三清殿),另有新建的城隍庙(新庙),有建于清初的寒山寺、金鳌山、育婴堂、天主堂,建于乾隆年间的瀛洲书院、澹园,建于嘉庆年间的同仁堂,建于咸丰年间的仁园,建于同治年间的清节堂,建于光绪年间的南门海塘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城桥镇人民政府在县城北门路东首筹款重建澹园,古色古香,一似苏州园林佳景。另外,县人民政府为纪念明代抗倭知县唐一岑,也将原葬于蟠龙镇东首的唐墓石棺迁葬于城桥镇东门村果园西侧。

  历史上,城桥镇人才辈出。康熙年间的会元黄仍绪出生于城内北街桐石山房;清代书法家柏谦原籍城内吴家弄;清末驻德公使李凤苞出生于南门街;西泠印社童大年父子出生于崇明城内;兴贤街诞生了曾任国民政府财政部库藏司司长的钱应清;富民街诞生了一代清官王清穆;北转河沿诞生了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之一的沈应时将军;崇明岛上首位考取庚款留美学子蔡承云(女)生于桥镇;《四川日报》总编辑、中共“十五大”监委沈国俊出生于川心街;曾任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的昝希庆生于南门街。客籍知名人物有:明末知县熊开元,遗著有《鱼山剩稿》;清初绿营名将梁化凤、梁鼐父子,曾驻防崇明十数年;清初“太平贤相”宋德宜,校勘学家何焯,工部侍郎顾藻等,年轻时均以“学官弟子”的身份寄籍崇明。歙县人吴浏,乾隆年间飘泊崇明,著有反映崇明民俗风情的《瀛洲竹枝词》。

  城桥镇作为崇明县人民政府驻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小高层住宅建筑的相继拔地而起,崇明新城的规划建设,崇明生态岛建设步伐的加快,城桥镇将会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美好的明天。  
 

 【发布时间:2008-01-07】
【打印】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崇明区委员会 沪ICP备06028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