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九八七年版〈〈兴国县志〉〉
加入时间:2013-04-28  点击:17748次

公元一九八七年版〈〈兴国县志〉〉概述

 

 

兴国县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赣州地区东北部。地处东经11501`11551`,北纬

2603`2641`之间。东接宁都、于都,南连赣县,西邻万安、泰和,北界永丰、吉安。东西84公里,南北宽715公里。总面321446平方公里。1985年,全县103942户,

559009人,其中99%为汉族,其余为少数民族,主要是畲族。

兴国建县,始于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置平阳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称平固县。隋皇九年(589年),撤平固并入赣县。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建兴国县,因年号得名。建县迄今,已1750年的历史。全县现27个乡、2个镇、4个林场,367个村民委员会、8个居民委员会、4504个村民小组。县城潋江镇,地处县境中南部氵岁水西岸,宋时依山面水筑城,气势雄伟,是赣南著名古城。街市已由旧时06平方公里,拓展为现在的1624平方公里。新建有红军、凤凰两条大道和红军、潋江两座大桥,市容整洁、市场繁荣。居民革万余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县境以低山、丘陵为主,东、西、北三面崇山环绕向中南部降低,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不封闭盆地。全县总面积中山地697%、耕地99%、水域占78%、道路、庄园等

126%,形成“七山一水一份田,一份道路和庄园”的自然风貌。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有东南部的云峰嶂,东北部的宝华山、油菜峡,北部的九万高、覆笥山、大乌山,西北部的十八排,最高峰大乌12045米。平原多在县城附近,一般海拔200米以下,相对高50米左右。低山丘陵,遍布全县。土壤多偏酸性,山地以红壤为主,农田以潴育型水稻土居多。流域面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3条,干流7886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23公里。主要河流有潋江、氵岁水,源出县境东、北崇山之中,流至县城东南汇合为平固江,再向南流至赣县江口入贡水。北面的枫边河、石印河、良村河、南坑河均流至永丰县入孤江,西面的均村河流至万安县入良口河,东南面的留龙河流至于都县入梅江,西北面的龙潭河流至泰和县入云亭河。清末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种种原因,境内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流失面积280多万亩,许多河道被淤塞,不少青山成秃岭。

兴国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带。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气

188度。一月平均气72度,极端最低气温零52度;七月平均气温293度,极端最高气394度。年平均降雨1560毫米,降水日155天,无霜期284天。有春寒、小满寒、高温逼热、干旱、寒露风等灾害性天气和冰雹、洪水等灾害。

境内资源丰富。山区有松、杉、杂木、毛竹、油茶等用材林和经济林,还有野生药材、果蔬、饲料、花卉770余种;丘冈平地有茶叶和柑桔、木卑柿、桃、梨等水果。野生动物270种,有不少的珍禽走兽。矿藏有钨、铁、无烟煤、金、铜、铀、稀土及其它稀有金属20余种,莹石、大理石、石灰石、钾长石、花岗石、朱红石、瓷土等蕴藏丰富。大宗农副产品有大米、茶油、蔗糖、大豆、薯粉、烟叶、水果等。名优特产有茶园猪、红鲤鱼、灰鹅、麻鸭、甜橙、生姜、云雾茶等数十种。兴国鱼丝、倒蒸红薯干、黄元米果、红曲等传统副食品,风味独特,远近闻名。

境内风景名胜、文化古迹颇多。县东灵山、冰心洞有峰、岩、泉、潭、桥、松、竹等胜景,为县内风景名胜之最,《名胜志》称之为“玉山”,历代诗人墨客题咏甚多。县北高峰大乌山是观日出览云海的佳境,文天祥、解缙、邹元标均曾题书于古寺石坊。贺堂乡龙下瀑布,奔湍于搀岩峭壁,飞珠吐雾,美称“仙人漂布”。梅窖乡太平岩,钟乳琉璃,深邃幽广,曾是清初烟兵抗清的据点。方太乡宝石寨,脊连二十余峰,逶迤险峻,文天祥抗元时曾驻兵其间,留下了不少的传说。长冈乡东龛夜读岩,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钟绍京少时读书的地方,附近有胜景笔架山、一线天、瀑布泉,还有石桌、石凳、洗砚潭、试剑石等遗迹。县东崖石寨,县北佛岭、方石岭、白羊坳,西麒麟隘、五里隘,地势险要,是军家必争之地。覆笥山、方山、秦娥山、羊山,或以高大伟拔,雄镇一方称胜;或以神话传说,秀丽多姿闻名,都是县内名胜。永丰乡阳冈、高兴乡通天岩等处有新石器晚期和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始建于唐,复建于明的朱华塔,今仍矗立有平固江畔。建于宋咸淳间的龙冈安湖书院,有文天祥作记题额,是赣南古老的书院之一。县城有唐代的普惠寺和清乾隆鼎建的潋江书院,金碧辉煌,璀粲瑰丽。高多石坊和田径水阁,留有古代精湛的书画雕刻艺术。城乡中还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进行革命活动的旧居和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江西军区、中央红军总医院、中央兵工厂的旧址。建国后,新建革命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馆、长岗乡调查陈列馆等陈列有丰富的革命化文物和烈士事迹,供人们瞻仰参观。

兴国人民素以进取开拓、勤劳勇敢著称。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唐代中书令越国公钟绍京,书法继繇埒王,名传于世;兵部尚书李迈、户部尚书谢肇以军功显于晚唐。宋代李潜、李朴父子兄弟一门七进士,均以理学诗文名世;国史编修王质,是南宋有名的文学家。明初史学家吕复参修,《元史》,功迁太常寺卿;廖均卿勘察卜择明陵陵地,定长陵,敕封钦天监灵台博士。清代县籍进士选入翰林院者6人,以军功擢提督总兵者5人,其中礼部侍郎王思轼曾是康熙的重臣,陕甘提督邹复胜、江南提督李占春均头品顶戴,诰授建威将军。清末不少人出国留学,学有所成。国民革命军上将胡谦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任过黄埔军校总教育长;朱一成、胡嘉诏等留学美、日,是当时国内知名的教授、专家。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时期有少将以上军衔者27人,40年代以来,县籍人士中领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者百余人。著名史学家、目录学家姚名达,畜牧兽医专家胡祥璧,生物制品专家张 * 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县人中还有侨居在海19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人。其中有不少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实业家。

兴国人民素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献身精神。文天祥说过:“兴国人物伉健,不可以刑威慑,而可以礼义动”。宋末进士钟绍安毁家纾难,募义800人抗元。清初兴国烟兵、屯军两次大规模起事抗清,势延附近州县。康熙雍正年间,农民李鼎三率领佃农数千人围攻县衙,创立佃农会馆,逼使官府刻石立碑,减轻租息。“五四”运动后,兴国进步青年积极投身革命。袁玉冰在南昌领导成立了江西最早的革命团体改造社,创刊《新江西》,传播马克思主义,被誉为大革命时期江西“三杰”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陈奇涵青年参加革命,进行过反对袁世凯签订卖国条约的斗争和平息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以后又参与创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红军独立二、四团和二十五纵队。胡灿、肖以佐、鄢日新等先后入黄埔军校学习,在兴国创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工农武装暴动。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全国政协副主席萧华少时参加革命,十四岁任少共兴国县委书记,十六岁任少共国际师政委,为革命战斗一生。钟元洪、谢远崧率领兴国模范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兴23万人口,参军参战的8万余人,为革命牺牲的烈23000余名,约占江西省烈士总数的十分之一。聂荣臻元帅为兴国革命烈士纪念馆题词说:“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兴国人民贡献殊多,牺牲很大,对兴国的革命先烈,更值得我们永志不忘”。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赋诗云:“兴国男儿无敌手,井冈旗帜有文章”。

兴国,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根据地,是中央苏区模范19269月就建立了中共兴国县支部干事会。19281220日,在中共兴国区委领导下,举行了著名的兴国暴动。19293月,成立中共兴国县委员会,4月成立兴国县革命委员会,诞生红色政权。1930年春,成立兴国县苏维埃政府,实现全县一片红。1929年至1934年,毛泽东多次来到兴国,作过大量的农村调查,先后写有《兴国县土地法》、《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与此同时,朱德、周恩来、任弼时、李富春、彭德怀、陈毅等,都后来到兴国进行革命活动。兴国是第三、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重要战场。193410月,4万主力红军离开兴国进行长征。兴国不仅是扩大红军支援革命战争的模范,同时又是建设红色政权、发展苏区经济文化教育的模范。19341月,在红都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主席亲笔写了“模范兴国”的奖旗授予兴国。并称赞“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号召根据地“要造成几千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建国后,在全国各地工作的兴国籍长征红军老干部仍有400余人,其中百余人任省军级以上职务,54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兴国因而被誉称“将军县”。

1934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面对国民党的屠杀与镇压,兴国人民义无反顾地坚持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94988日,兴国解放,人民重新当家作主。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进行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特别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全县从农村到城镇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国民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协调的增长。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8219万元(按1985年不变价计算,下同),为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2641万元的69倍,为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9282万元的2倍。地方预算内的财政收入,已由1950年的685万元上升到1985年的确良1080万元,增长了146倍。

兴国的国民经济一向以农业不主。建国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兴修水利、改良地壤、推广良种和科学种田,特别是1978年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后,农业生产有了更快的发展。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3867万元,为1949年农业总产值2389万元的58倍,为1978年农业总产值6909万元的2倍;粮食总产量154899吨,为了1949年粮食总产量53365吨的29倍,为1978年粮食总产量120817吨的128倍。各种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也的较大增长。1985年油脂总产500万斤(其中茶油355万斤)、甘蔗1918万吨、烟叶054万担、水果313万担、水产品217万担、肉类总产2458万斤。全县建有大小水库51座、蓄水能力4亿多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34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604万亩,农田基本建设已有较好的基础。严重的水土流失,经过全县人民多年的努力,初步得到治理。1980年后,植被覆盖率平均每年以5%以上的速度增加,生态环境已有较大改变。

县内工业,建国前仅有粮食加工、纺织、洗染、印刷等手工业作坊,现代工业一无所有。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52万元,1985年达4352万元,比1949年增长1627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95%上升到1985年的217%1979年至1985年的7年中,工业总产值增加2367万元,超过了1978年以前29年工业总产值增加的部总和。与此同时,乡镇工业也有较快发展。1985年,乡镇工业总产值达442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2%。全县已有采矿、电力、冶金、机械、化工、建材、陶瓷、塑料、食品、纺织、缝纫、皮革、造纸、印刷等工业企业104个。电力、制糖、采矿、建材、机械等工业已成为全县工业的支柱。钨精矿、莹石、白沙糖、板鸭、羽绒被服1105——A 型柴油机等产品畅销省内外,有的产品远销国外。建国前交通闭塞,运输靠肩挑、手推车、竹筏的状况,现已改变成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运输网。1985年,县内有公路1010公里,各乡、镇、场和77%的村庄均可通车。公路货运量年达35万吨、客运量145万人次。邮路里程3641公里,电话杆路862公里,长途电路14条,邮电畅通县内外,并可与海外许多地方直通邮电。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已不断得到改善,购买力日益提高。1985年,全县商品零售额达8803万元,城乡年末储蓄余额1982万元。素称赣南文化之乡的兴国,现有中、小学及中等专业学校800所,在校学生109万余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5%。县办各类医院、妇幼保健所、卫生防疫站、药检所及乡镇卫生院等77个,有病床900余张,医卫人员千余人。县城新建有电影院、影剧院、广播站、文化馆、图书馆、体育场等文体设施,各乡镇有电影放影队文化站。县内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800余名、社会科学人员200余人,科技事业正在蓬勃发展。

建国以来的巨大变化,是过去任何时代所不可比拟的。正在发展中的兴国,目前虽仍属贫困县,生产水平和科学技术都还落后,但兴国有地可耕可种,有山宜林宜牧,有水可供发电养殖,有矿可以开采利用。富有革命传统的兴国人民正扬长避短,奋勇开拓,深入改革开放,以求兴国的全面振兴。

 

 

*******************************************************************************

公元一九八七年版《兴国县志》摘编

 

 

卷二“人口、民族”

 

人口姓氏:按1985年户口统计,全县有姓氏275个,按人口多少排列为:刘,钟,李,谢,曾,陈,黄,张,王,萧,杨,邱,吴,邓,廖,赖,胡,朱,罗,周,林,温,江,欧阳,何,郭,邹,余,吕,凌,徐,蓝,许,雷,叶,丁,郑,傅,侯,蔡,康,范,夏,潘,彭,梁,熊,魏,姚,马,袁,韩,洪,方,宋,孙,巫,赵,高,曹,古,汪,黎,万,严,沈,杜,卢,涂,阙,饶,石,尹,唐,冯,毛,应,龚,练,汤,庄,揭,管,俞,游,卓,池,董,鄢,伍,闵,宁,姜,乐,田,梅,颜,文,易,戴,甘,沙,华,陆,龙,史,段,聂,伊,娄,邝,谭,官,舒,翁,艾,危,蒋,连,孔,苏,程,庚,阮,荚,骆,毕,谌,武,章,柯,金,殷,上官,宜,薛,虞,纪,卜,利,白,苑,陶,符,裴,邬,樊,刁,修,简,泮,申,祝,左,葛,贺,任,贾,戚,于,芦,敖,童,施,阴,倪,常,包,匡,钱,喻,明,单,岳,过,阳,步,詹,夏侯,吉,宗,成,庞,尤,封,皮,甲,秦,代,柳,尧,鞠,岑,柴,邢,关,向,蒙,孟,佐,楚,欧,寿,顾,穰,花,户,丛,雪,幸,齐,郝,乔,行,戎,月,蒲,佘,霍,辛,邵,房,苟,漆,晏,韦,缪,窦,鲁,莫,犁,喜,阎,牛,时,支,广,传,安,丰,杭,函,优,兆,兰,大,良,公,车,权,汗,门,言,禹,盛,景,翼,湛,敦,战,党,桃,郎,滕,焦,郁,况,耿,乃,东,仲,蘧,等,将,扈。

 

民族

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有汉、畲、满、回、壮、瑶、蒙、苗、侗、黎、布依、拉祜等12个民族。汉族人占总人口的99%,其它11个少数民族中又以世居兴国的畲族人数较多,其余10个少数民族多系建国后因工作调动或随亲属迁入兴国。

畲族历史:畲族,号为“山野子”,多为雷、蓝、毕三姓。境内畲族现有雷、蓝两姓。雷姓最早迁入的是雷昌钟,于明嘉靖年间迁兴国江背洞坊坑开基,至今已有400多年。蓝姓最早迁入的是蓝作应,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连城古田里迁入太平乡崇贤二里上暗花;蓝作日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长汀县迁入宝城乡上堡盘坑开基,至今约有370多年。畲族信奉狗图腾,号称祖图。神龛上供有“盘瓠”图腾画。使用的鸟铳与众不同,形状是七棱八角,简称“八节铳”。

 

 

卷三“自然地理”

 

兴国处于罗霄山脉以东,武夷山脉以西的雩山山区。不与闽、粤、湘接壤,为江西省内腹县份。山脉自东北而西南走向。500米以上的山峰大部分布在东、北、西三面,与于都、宁都、永丰、吉安、泰和、万安等县接壤。较高山峰有东北部的宝华山、油菜峡、酒篓岽。北部的大乌山、九万高、覆笥山,西北部的十八排,东南部的云峰嶂。全县海拔(黄海)500米以上的中、低山有1000多座。其中千米以上的9座。

 

兴国县水系河网密布。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3条,干流7886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23公里。县内河流主要属赣江贡水支流的平固江水系,流域面积最大。还有梅江、孤江、良口和云亭河水系。

 

平固江水系:在县境内河段长239公里。流域面积221107平方公里,占全县水系流域面积688%,属常流淡水沙河。平固江,由潋水、氵岁水在县城东南汇合而成。注入平固江的主要支流有七:潋水、氵岁水、社富河、杰村河、都田河、永丰河、渣江河。

 

孤江水系:县境东北枫边、南坑、贺堂部分发源之水流入孤江。境内河长23公里,流域面积53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6%。境内支流有:枫边河、石印河、良村河、厚村河、南坑河。

 

良口河水系:县境西部均村、永丰部分发源之水流入万安良口河。境内河长35公里,流域面26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81%。境内支流有:均村河、泮溪河。

 

梅江水系:县境东南留龙部分发源之水流入于都县梅江。境内河长263公里,流域面积8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5%。境内支流有:九山河、留龙河。

 

云亭河水系:县境西北覆笥山南及均福山发源之水流入泰和县云亭河。境内河长188公里,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境内支流有:龙潭河、严潭河。

 

 

植物资源

野生用材:杉木,松树,檫树,木荷,樟树,枫树,榕树,黄檀,栎树,柏树,毛竹(苗竹),黄竹(丛生竹),棕树,槠树,椿树,楝树,楮树,龙须草,小山竹,山藤等。

 

野生油料:木梓(油茶),山苍子(山鸡椒),山桐子,乌桕,芒矢子等。

 

野生药材:牛至(白花茵陈草、野薄荷),金银花,菖莆,骨碎补,紫苏,香附,夏枯草,威灵仙,白头翁,白芍,土获苓,麦冬,南枸杞,栀子,花粉,菊花,五加皮,海金沙,玄胡,地黄,枳壳,女贞子,青木香,桃仁,半夏,前胡,百合,破叶莲,乌药,乌蕨(乌韭),地榆,荆芥,益母草,半边莲,葛根,白马骨,十大功劳,七叶一枝花,马齿苋,山楂,伸筋藤,牛夕,鸭舌草,鱼腥草,木通,木瓜,天南星,野党参,白花蛇舌草等。

 

野生果蔬:棠梨,山楂,山桃子,山枇杷,猕猴桃,猴柿,杨梅,石榴,毛栗,林禽子,纯菜,竹笋,黄花菜,地衣,山木耳,山银耳,香菇,蘑菇,虎仗等。

 

野生淀粉:橡子,拔葜(马卡勒),金樱子(糖罂子、鸡头刺),蕨,葛,百合等。

 

野生饲料;大红萍,小红萍,水胡芦,硬骨草,映山红,绒毛草,八月草,淡竹叶,西风草,红茅草,狗尾草,竹叶草,鸡眼草,禾镰草,三角草,牛筋草等。

 

野生花卉:杜鹃花,山茶花,腊梅花,野梅花,百合花,吊兰,野桂花等。

 

珍贵稀有林木:银杏,楠木,福建柏,花榈木。

 

 

动物资源

野生毛裘类:麂子,獐子,山羊,山鹿,山牛,野兔,野猪,老虎,豹子,狼,狐狸,猕,貉,水獭,豪猪,鼠,黄鼬(黄鼠狼),獾(石獾),灵猫,豺狗,白尾狗等。

 

野生羽类:雉(野鸡、山鸡、环颈鸡),麻雀,禾花雀,斑鸠,闲鸟(竹鸡),知更鸟,白鹤,乌鸦,啄木鸟,喜鹊,布谷,翠鸟,燕子(雨燕、岩燕),鹅,八哥,山雀等。

 

野生药用类:地龙(蚯蚓),水蛭(蚂蝗),地鳖虫,蛞蝓,瓦楞(沙蚶),圆蚌,蜘蛛,蜈蚣,九香虫,蝉脱,白蜡虫,紫胶虫,五倍子蚜虫,蜜蜂,黄蜂,野蚕,蟋蟀,蟾蜍,棘胸蛙(石卵),青蛙,树蛙,蝾螈(天狗子),龟(乌龟),鳖(脚鱼、甲鱼),壁虎,钢石龙子,乌梢蛇,灰鼠蛇,金环蛇,银环蛇,五步蛇,蕲蛇,晰,老鹰,猫头鹰,啄木鸟,蝙蝠,穿山甲等。

 

野生鱼类:鲫鱼,红鲤鱼,白子,黄鳅,黄鳝,鲇鱼,鳗鱼,鱼沙,黄鲶,螃蟹,蚌壳,虾等。

 

昆虫类:晴蜓,蝴蝶,螟虫,蜒虫,麦蛾,金龟子,叶甲,米象,瓢虫(花大姐),浮尘子,稻飞虱,臭虫,蚜虫,介壳虫,蓟马,椿象,蚂蚁,萤火虫,蟑螂,食心虫,蝈蝈(叫哥哥)等。

 

 

矿产资源

金属矿物:钨,铜,铋,锡,金,铍,铀,铁矿和铁砂,稀土、镧系族,钴砂,铌旦。

 

非金属矿物:萤石,水晶,煤,石灰石,钾长石,大理石,红石岩,花冈岩麻石,汞。

 

 

卷八“名优特产”

 

粮油产品:香禾,红米糯,八月粘,茶油,细粒子花生。

 

渔牧业产品:茶园猪,灰鹅,麻鸭,红鲤鱼。

 

果茶蔬产品:甜橙,木卑柿,荸荠,茶叶,生姜(留龙九山生姜,品质最佳,闻名全省,具有表皮金黄,色泽鲜艳,肉质肥嫩,粗壮无筋,甜辣适口,入菜不馊等特点。),荞头,魔芋。

 

中草药材:枳壳,又名川枳壳、江枳壳。牛至,俗称白花茵陈,又名小叶薄荷。乌韭,即乌蕨,又名小叶野鸡尾。菊花,有黄、白两种,系解放后引进品种。夏枯草,俗名芒锤草。金银花,又名忍冬花。香附,俗名香附子、雷公子。海金沙,俗名蛤蟆藤粉。麦冬,有阔叶、大叶两种。蕲蛇,别名斗角斑、五步蛇。白花蛇,别名银环蛇。

 

手工业产品:纸帘,绵纸,引线,火笼,雨笠,草席。

 

食品加工产品:潋江牌白砂糖,长冈酒,红曲,米粉菜,蝴蝶鱼,兴国鱼丝,板鸭,黄元米果,油脐米果,笑枣,倒蒸蕃薯干。

 

 

卷十“交通运输”

 

石桥

文溪桥:刘鼎玉于康熙四十五年建成,红石5拱;康国泰(又名康世玖)于乾隆二十一年改建11拱大桥。

 

慈恩桥:位于梅窖店山,建于乾隆二十五年,桥端有碑记,花岗岩条石拱砌,23拱。

 

高兴桥:乾隆十年建7拱石桥;嘉庆二十一年扩9拱;1977年用钢筋水泥土加宽加固。

 

蓝溪桥:光绪间建成,红条石结构,5拱。

 

火烧桥:原名添福桥,乾隆三十一年建,嘉庆十九年毁,道光间重建。位于城岗圩水口,麻石结构,5拱。

 

 

卷十二“县城建设与与环境保护”

 

街道

凤凰大道,红军大道,永福街,背街,横街,治平街,大街,西街,东街,河边街,十字街,工字街,平固街,丁字街。

 

村巷

萧屋村,梅花村,红岭村,桃花村,马岭村,红军村,平固村,胡屋巷,城下巷,铁炉巷,铜锣井巷,滩脑巷,瑶岗脑。

 

祠庙

建国前,兴国县城祠庙林立,清末存在的宗祠79座,寺庙37座。

 

东门城内:开国世第(吕家祠),平固侯第(吕家祠),吕熙载堂,吕坚白堂,吕一乐堂,陈家祠,郭令公祠,杨清白堂,梦花第(江家祠),九儒世第(蔡家祠),晋贤堂(王氏宗祠),郑家祠,三程祠和关帝庙,城隍庙,大乘寺,七姑庙。

 

南门城内:欧阳家祠,杨家祠,胡家祠,海黄公祠,程大中公祠和玄帝阁,旗神庙。

 

西门城内:旭旦堂(萧家祠),观察第(王家祠),邱氏宗祠,钟家祠,社阳巷的康王庙。

 

北门城内:北门口钟家祠,花拦井钟家祠,萧屋坪萧家祠和马武庙,寿安坊赖公庙,里社庙,康王庙。

 

城内十字街:林氏宗祠,王家祠,萧世德祠,曾宗圣祠,元辅第(钟家祠)。

 

城内还有:钟家祠,崇礼堂(李氏宗祠),徐家祠,李火德公祠,傅家祠,解元第(吕家祠),邓家祠,刘萃兴祠,下街刘家祠。

 

城外东隅:东街萧家祠,钟屋巷钟家祠,蔡家祠,萧屋村云隐公祠,渭隐公祠,澄心公祠,愚溪公祠,鲁瞻公祠,铜锣井张氏宗祠,钟家祠,黄光祖公祠和财神庙,观音阁,集福庙,钟屋巷七姑庙。

 

城外南隅:方氏宗祠,刘家祠,罗家祠,吕氏家庙,吕太常公祠,塘头李家祠和河边太子庙,龙王庙,丁字街康王庙,普惠寺,江东庙。

 

城外西隅:狮子厅王家祠,卢家祠,蔡家祠和祁山庙,真君庙,仙娘宫,药王庙,玄天祖师庙,三坛寺。

 

西街:钟越国公祠,胡屋巷胡家祠,学前郭家祠。

 

横街:吉安乡祠,孔圣庙,治平观火神庙,瑶岗背河太庙。

 

城外北隅:背街蓝家祠,王屋坪王家祠,黄诚敬公祠,黄济美祠,谢申伯祠,刘龙兴祠,刘家祠,孝睦堂(钟家祠),一贯堂(曾家祠),慕香堂(黄家祠),培源堂(黄家祠),崇孝堂(陈氏宗祠),凤凰庄谢家祠,社门前侯家祠,太公井罗家祠,瑶岗背胡家祠,梅家祠,和大井头太子庙,瑶岗背关帝庙,五里亭康王庙,五昌庙,凤冈准提庵,社门前太公庙,河边厂上庙。

 

 

民国年间,新建宗祠10座。

 

城内十字街:韩家祠,朱氏家庙,徐氏宗祠,姚家祠。

 

东门城内:欧阳宗祠,邹氏宗祠,李寿庭公祠。

 

横街:萧从心祠。

 

背街:赖家祠,凌家祠。

 

 

建国后,旧时祠庙大都拆除改建他用,或年久失修圮毁,至今所剩无几。

 

 

道路

北郊路,环城西路,凤凰东路,筲箕路,环湖东路,环湖西路,瑶岗西路,瑶岗东路,文昌路,马岭路,普惠路,同福路,沿江路。

 

桥梁

潋江大桥:1959年改建成11孔乱石大桥。

 

红军桥:1983年建7孔钢筋水泥结构大桥。

 

沿江路南门桥:广志桥旧址,跨小春河,1980年建1孔红石混泥土结构大桥。

 

西门桥:通津桥旧址,1976年改建1孔钢筋水泥结构大桥。

 

南门口桥:古承恩桥上侧,1970年改建1 孔钢筋水泥结构大桥。

 

罱泥桥:古称凤凰桥、五昌桥、堪力头桥,1959年建大道时用红石拱成涵洞式桥,人工湖水由此入氵岁。其上30米处又建有钢筋水泥板梁式桥一座,窑下洞涧水由此入氵岁。

 

 

供水

1970年前,全城有水14口。南外丁字2口,大井头,东街萧屋村,西街狮子厅,工字街康王井,十字街(老检察院院内),平固侯第,南外普惠寺侧,摇蓝井,永福街瑶岗脑梅屋,小井头,平固街南门口,马岭路牛坑塘等处1口。

 

排水

民国25年始建下水道。有:大街,西街,东街,背街,横街,十字街,丁字街7条。

 

建国后,对上述各下水道几经维修。1983年又新开3条,即:红军大道上、下段下水道,背街、永福街下水道和凤凰大道上、下段下水道。

 

 

卷二十五“文化”

 

群众文化

民众教育馆:民国三十年九月(1941年),县图书馆改为民众教育馆,开办图书阅览和节日文娱活动。三十二年,民众教育馆建新馆于县城横街火官庙旧址,设有图书室、俱乐部、识字班、生产种植园地和美术设计室。馆藏书籍万余册,陈列各种报刊杂志,对外开放借阅。俱乐部开展棋类、乐器和乒乓球等文体活动。业余夜校办有高、初级识字班。生产种植园地推广培育种植花木、蔬菜、瓜果的技艺。美术设计室承办各种美术设计。重大节日由馆举办演讲、音乐、棋类等项目比赛。

 

民间文艺

狮子灯、龙灯、鲤鱼灯、耕田花鼓、麒麟狮象灯、木偶戏、端戏(俗称“蚊帐戏”、“独脚戏”)、灯谜、挂花(又称“花火”,即现在的“烟花”。)

抗日战争时期,由外地迁来县内的机关学校还在春节、元霄节带来并兴起踩高跷、采莲灯、蚌壳灯等民间文艺活动。

 

兴国山歌

相传源于唐代木客(伐木工人)山歌。兴国山歌的特点,是运用比兴、夸张、对比、谐音、反衬、重叠等多种手法,即景生情,因事起兴,即兴而歌。内容根据需要,可长可短;音调因情而异,或慷慨激昂,或委婉低回。表现形式有对花、猜花、锁歌、盘歌、赞歌、捡脚跟、丢观音、绣褡裢等。唱腔开头是一声具有强烈音乐旋律“哎呀嘞”。接着是一句或两句歌头,定下一首山歌的内容和韵脚,结束句前有呼应声“心肝妹”或“心肝哥”(新山歌改称“同志口格”),形成兴国山歌的独特风格。兴国山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内容极其丰富,题材广泛多样,感情充沛奔放。其中情歌较多。

 

民间传说故事

〈〈海瑞除霸〉〉、〈〈万松坝〉〉:这两则均为海瑞在兴国当县令时,为民惩恶、谋利的故事。

 

〈〈无蚊祠〉〉、〈〈墨竹〉〉:这两则均为反映文天祥率军在兴国抗元的传说。

 

〈〈铜环鲤〉〉:有关钟绍京少时在东龛岩(后人称“令公岩”、“夜读岩”)读书的故事。

 

〈〈刘伯温走访吕复〉〉:写刘伯温为朱元璋寻找文韬武略之士,慧眼识吕复的故事。

 

〈〈赶山鞭〉〉:有关廖均卿继承了风水地理开山祖师杨筠松的“赶山鞭”,为明成祖踏看十三陵的传说。“江西一老叟,腹内藏星斗,赐官官不要,赐金金不受,赐尔一清风,任卿天下走。”

 

〈〈文溪桥〉〉:讲康世玖捐造文溪桥的民间传说。

 

〈〈仙女潭〉〉:描写古代灵山一带人民抗旱的传奇故事。

 

〈〈秦娥山〉〉:有关姐妹争住秦娥山的传说。“秦娥山,高又高,三年一过雷火烧。”、“君子岭,低又低,三年一过生白蚁。”

 

〈〈罗隐秀才抄歌本〉〉:“桌上笔头尖又尖,双手磨墨自团圆,一篇文章做得好,必定中个文状元。”;“袋中箭头尖又尖,拉开满弓自团圆,九支飞箭射准靶,必定中个武状元。”;

“胸前乳头尖又尖,双手搓乳自团圆,一胎生下两个崽,必中文武双状元。”。“会唱山歌歌驳歌,不怕朝庭礼节多,罗隐秀才抄歌本,风流才子早登科。”

 

〈〈山歌劝郎走正路〉〉:“对面老妹是哪人?日头照眼看不清。(亻厂圭)我有几多心里话,真想上前讲你听。新打剪刀难开口,六月火笼难前身。”;“黄狗贪婪窜外村,怪你自家不正经。卖掉良田食店饭,丢下妻子恋别人。养到子女你没(有)份,害你灶脑打丁丁(摇摇晃晃)。”;“擂槌撑石隹是没(有)叉(差),总总应怪我(亻厂圭)自家。扫掉屠案寻倒肺(悔),口吃黄连炒苦瓜。木匠担枷自己造,可怜灶头没(有)火花。”;“牛有失脚马失蹄,知错能改有志气。打过锄头换过把,;写过文章作过题。水打石子有身转,灶脑仍然扶得起。”

 

 

图书馆(室)

民国初年,县城南门始办图书馆。26年,县图书馆迁横街萧家祠,藏有《万有文库》、《世界文库》等,设阅读室供群众阅读,书不外借。30年,县图书馆并入县民众教育馆,成为该馆的图书室。

 

抗日战争时期,江西省图书馆一部份人员和图书迁来县城萧从心祠,设图书阅览室供群众阅读。

 

1950年,县民众教育馆改为县文化馆。文化馆内设图书室。

 

19582月,红旗大道(现凤凰大道)新建县图书馆,面积450平方米,增购图书8715册,加上接管旧有图书8869册,共有藏书17584册。10月,开始对外开放。

 

“文化大革命”期间,县图书馆被封闭,管理人员被调离,图书损失严重。

 

1976年,县图书馆复办。至1978年,有藏书95万册,至1985年,藏书增至1279万册。其中有完整的清代以前的古籍(刻本)2486册。《历代史纂左编》和《管子》列入《全国古籍善本总目录》。

 

县图书馆设有报刊阅览室、外借室、儿童外借室、采编室、办公室。1958年建馆开放至1985年,发放借书证10031份,其中集体借书证345份。年平均个人借书199万人(次),32759册,集体借书9628册。

 

1985年,县城雨坛脑动工兴建2216平方米的县图书馆。

 

1955年,县水电局干部萧能悫,将其先祖萧熙、萧大鸿遗藏的古籍20余箱,共176种,2000余册,多数属“善本”,完好地全部献给国家,存入兴国县图书馆。

 

 

卷三十“文物、胜迹”

 

古代文物

 

古遗址

阳岗遗址:在永丰乡马良村阳岗岭。系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商、西周遗址。

和尚岭遗址:在永丰乡马良村东200米处的和尚岭,与阳岗遗址隔河相望。系商、西周遗址。

沙寒岭遗址:在永丰乡西江村北1公里的沙寒岭。系商、西周遗址。

圆塘口遗址:在永丰乡西江村圆塘口。系商、西周遗址。

对嵩岩遗址:在高兴乡高兴圩北2公里处。系商、西周遗址。

大叶口遗址:在永丰乡茶石村西700米处的大叶口。系商、西周遗址。

窑棚背遗址:在永丰乡茶石村西400米处。系商、西周遗址。

蕉田遗址:在埠头乡蕉田村北500米处。系商、西周、春秋遗址。

富溪遗址:在永丰乡富溪水库溢洪道东侧。系商、西周、春秋遗址。

席头遗址:在隆坪乡席头村西侧。系西周、春秋遗址。

 

古墓葬

窑棚背汉墓:在永丰乡茶石村窑棚背遗址东边,座西向东,为短甬道砖室墓。

东晋平固令墓:在永丰乡马良村阳岗遗址西南端,向东偏西,为单室卷顶砖结构。

南朝宋墓:在永丰乡马良村禾镰脑山坡上。为短甬道砖室墓。

南朝齐墓:在永丰乡马良村塘窝子山冈上。座北向南,为短甬道砖室墓。

南朝梁墓:在永丰乡凌源村狮形。单室卷顶砖室墓,座东向西。墓砖有刀式和条式。刀式砖印有“梁天监十六年大岁丁酉”字样,长条式砖印有圆莲花和古钱纹。出土物全是青瓷器。

唐钟绍京墓:在高兴乡蒙山村塘下湖,座东向西。乾隆十三年、民国二十八年重修,“文化大革命”被毁。

唐谢肇墓:在古龙岗乡梅坳西侧,座西向东偏北,青砖拱顶,墓堂和墓面均麻石砌成。

宋李朴墓:在东村乡东平村金田坑“天子地”。座西向东偏南,青砖红石结构。

宋王质墓:在方太乡合富村寺背山冈上,座东向西。

明吕复墓:在县城西兴赣公路西侧。红石青砖结构。墓堂呈圆形,直径265米,墓面宽22米,高19米,上嵌墓碑2方。清乾隆三十三年重修。

明谢世安墓:在樟木乡樟木村,座北朝南。明正统三年建,胡荧撰墓志铭。清代多次重修,墓室未动。

明廖均卿墓:在梅窖乡三僚圩北约7华里之虎形半山腰。麻石墓葬碑,长085米,宽045米。正面刻“钦天监博士墓”,背面镌“敕封灵台郎玉峰公墓”,右侧刻“廖均卿永乐十三年腊月二十日葬”,左侧刻“万历四十三年仲春重修,翰林待讲临川金幼孜题”。墓既无墓面,亦无墓堂,仅在墓碑下方七八米处有七个土堆。

 

古建筑

安湖书院:宋咸淳八年,县令何时创建于古龙岗乡江头上对岸。文天祥有记。砖木结构,硬山顶,古朴结实,整体为“回”字形。

 

潋江书院:在潋江镇横街,座北向南,砖木结构,硬山顶。建于乾隆三年,嘉庆十六年重修。1954年拆建为县人民武装部(兵役局)。1979年,按原貌重建。

 

宝贤书院:在枫边乡枫边圩西侧。道光十八年,邑人夏侯显,郑耀昆捐建。

 

大乌山“永镇江南”石牌坊:大乌山寺正殿大门石坊有宋文天祥手书“永镇江南”四字题额。现保存完好。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华寺:在埠头西霞村羊山。始建于唐,乾隆壬午、道光庚寅、民国九年先后多次修葺。“文革”被毁,1984年修复。

 

普惠寺:唐中和二年建,旧名“西禅”,元末毁。明洪武四年修复,改今名。乾隆四十四年,1985年多次修复。

 

追远堂:在五里亭乡澄塘村南侧。始建于明成化间,正德己卯年扩建,后几经修葺。占地面积1430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红条石墙基。主体建筑分前、中、后三进,建在中轴线上,左右为配房。大门外原有照壁、牌坊,已毁。门外蹲石狮一对(今移阶下)。

 

州司马第:在东村乡下埠村茶岗上。宅第依山临水,随地势高低曲折,建成一座封火巍墙,号称“九厅十八井”的大型建筑群。

 

田径水阁:在杰村乡田径村。建于乾隆年间,通高15米,占地面积210平方米,砖木结构,三层,均有檐,歇山顶,穿斗式梁架,二、三层有回廓,曲折环绕,可登高远眺。1984年维修。

 

高多牌坊:在高兴乡高多村锡朋堂院内。建于乾隆三年八月。四柱三间,全用红石建成。石雕艺术精湛,人物故事,飞禽走兽,花草流云,皆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田径牌坊:在杰村乡田径村。系东晋宰相谢安七十二世孙谢伯杰为纪念他,于乾隆乙丑年秋建造。红石结构,四柱三门。正脊两端有翘尾相向的石雕兽吻,四面飞檐翘角,凡人故事,动物花卉,刻工精细。

 

文溪桥:在高兴乡文溪村。原是木桥,明万历年间圮。康熙四十五年,刘鼎玉捐建五拱三石桥,乾隆七年圮。乾隆十二年,康国泰捐建九拱石桥,后又增修为十一拱。嘉庆二年被水冲毁,康氏后裔于道光年间补修。全长155米,宽45米,11拱,长条红石结构,拱圈采用纵联砌法。各拱孔径不一,大者117米,小者73米,为县内最长的一座古代石拱桥。

 

慈恩桥:在梅窖乡店山村大潭。乾隆二十五年建造,用大小不一的麻石条块拱砌,二墩三拱,桥面中段略高,桥墩的迎水面砌成三角形。

 

朱华塔:在埠头乡枫林村横石岗上,又名“横石塔”。唐大顺年间建,元代塔毁。明嘉靖二十九年,邑人钟世清、钟文济捐资重建。清嘉庆八年修葺。因塔建于县城西南,“西南为朱,近太华之居方”,故名“朱华”。塔系楼阁式砖塔,壁内折上式,七级八面,平面为八角形,通高225米。基座由红石条块砌成,平面呈八角形,直径65米。底层边长23米,顶层边长19米,直径495米。各层的高度,从下往上,依次递减。各级均有碑刻及铭文砖。塔外壁及塔心柱共置佛像34尊(现有15尊完好无损),造型逼真,形态各异,刀法流畅,为国内少见。1985年大修,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馆藏文物

陶器:南朝,陶罐、托盘;清代陶狮。

瓷器:南朝,瓷壶;元代,瓷瓶;明代,瓶、盘;清代,瓶、盆、香炉。

铜器:晋代,铜镜。明代,烛台、薰炉。

钱币:汉至清代钱币。

铁器:南朝铁鼎。

书画:王思轼行书中堂一幅。清代花图一幅。

其它:宋代石雕寿星。明代尚义匾。清代砚台,竹狮。

 

 

摩崖石刻

对嵩岩摩崖石刻:对嵩岩,俗称“通天岩”。位于高兴圩北2公里。清康熙兴国知县张尚瑗书“对嵩岩”三字于岩左崖壁上,楷书阴刻。字高约1米,宽约08米。字迹明丽劲练。旁镌“吴江张尚瑗题”。

 

狮形山摩崖石刻:在高兴乡高多村。石壁上镌刻有“灵前”二字。篆书线刻,字高16米,宽14米。两字上下相连,笔画相互借用,结构别致。右侧刻两行小字,一为“晓峰书”,一为“乾隆壬午重九”。

 

 

革命文物

 

旧址旧居

中共江西省委、苏维埃政府、省军区暨红军检阅台旧址。在县城。

中央兵工厂、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红军总医院、军医学校卓旧址。在莲塘、鼎龙茶岭。

羊山会议、冰心洞会议会址。

莲塘、良村、高兴、老营盘、方石岭,五处1931年第三次反“围剿”战场。

毛泽东、朱德、陈毅旧居。在文昌宫,越国公祠,筲箕窝、瑶岗脑芳园旅社。

 

国家一级文物

《赣南红军新编第四团布告》、《剑锋报》、造币厂石模、“扩大红军的模范”奖匾、“扩大红军有力者”奖匾。共五件。还有1965629日,郭沫若来兴国,手书毛泽东诗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条幅。长23米,宽0735米,宣纸墨书。竖行草体。

《兴国县苏维埃土地法》,《长岗乡调查》。原件被五十年代,谢觉哉带领的老区慰问团收交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纪念设施

兴国革命纪念馆,毛泽东作长岗乡调查陈列馆,兴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塔,革命烈士纪念亭。

 

 

名胜古迹

 

名胜

灵山:位于鼎龙乡灵山村南。

冰心洞:位于长岗乡合富村,北与灵山相接。

东龛岩:位于长岗乡东龛村。

通天岩:又名对嵩岩,双龙岩。在高兴圩北2公里处。

太平岩:在梅窖乡梅窖村,属石灰岩溶洞,深邃幽窈,险奇莫测。

仙人瀑布:位于贺堂乡龙下村,为县境内最大的瀑布。

宝石寨:位于方太乡宝石村系一带红色砂砾岩陡峭石山群,相连十余里大小石峰成百座,怪岩幽洞,难于数计。

大乌山:在枫边乡西北。保存有文天祥的“永镇江南”坊刻。

覆笥山:俗称“佛子山”,在贺堂乡齐分村南。

秦娥山:一名“白云峰”。位于隆坪乡牛径村。峰顶有“秦娥祠”,传说唐时秦娥自楚来,性至孝,得道于此,能致云雨,因以名山。

 

古迹

县衙有三程(程王向、程颐、程颢)过化坊,已圮。

中洲坝有瑞洲楼,壶天阁,仅存坝址。

治平观有洗药池,已圮。

大乘寺有唐铸巨锺,不知去向。

衣锦乡邹公寨有宋文天祥勤王垒遗址。

县北方石岭有巨石一块曰统制石。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海瑞任兴国知县时,秋日省敛,到过的澄塘王氏宗祠。

太平乡有形似人立的巨石,行人过石前,常投以小石,若中其冠,兆为吉祥。

衣锦乡石祭下庵水口有一石,形如覆锺。僧洞元镌“金刚”二字于石上,因名“金刚石”。

县城北门外,大街左折不远处,古有表云亭,亭有路曲折至学宫,名为“青云路”。

 

 

卷三十一“民俗、宗教”

 

生产习俗

 

农耕

立春日,农民牵牛下地,田头点香五炷,面南耕地五行,表示一年耕种开始,祈求五谷丰登教练幼牛耕地,也多选择立春日开轭。

 

春社日(农历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到社坛祭祀社神(土地神),祈求六畜兴旺。旧时做长工的人在春社日要由东家招待一顿酒肉,故有“长工望春社”的俗话。

 

分龙日(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前一天,村村鸣锣,晓喻各户不要在分龙时刻挑尿桶下地,免得污秽龙王,祈求龙王适时行云布雨。

 

端午时节,禾苗抽穗,农民在田头地角遍插“禾花竹”(在竹片上夹红纸条),用以驱赶虫雀。遇天旱,农民往往聚众到附近名山寺庙或水源的龙王潭、仙人潭等处去求雨。

 

农历六月新谷登场,农家首先煮食新米,俗称“食新”。收割结束时,种地多的农家备酒菜邀请帮助收种的亲友会餐,俗称“圆禾酒”。

 

农历九月收摘木梓(油茶),乡村均有乡规民约,规定进山采摘,开山收摘的时间和乱时乱山的罚则。

 

 

工匠

旧时各行工匠均有行规行话。剃头、修锁补锅两行尤多。彼此之间可用行规行话进行盘驳。回答不出的,视为外行,往往被逐出行或重新拜师。

工匠带徒要写拜师帖,备进师酒,送进师礼(钱、物),方作正式从师。师帖写明学徒时间、待遇和应遵守的事项,由学徒、家长、师傅以及介绍人共同签字后生效。学徒期间,要备酒肉给师傅送年节,平时要给师傅帮杂工;学徒期满,要备出师酒谢师,师傅则制赠一件或数件行艺工具。这种学艺成规,流传至今。

铸铁、铸锅、铸犁头卷壁的厂家,每逢开炉点火,农历初二、十六,都要“打牙祭”,老板以酒肉招待师傅杂工。如日夜连续超额出好产品,厂家还要设席款待,叫“花红酒”。

兴国风俗重工匠。工匠上门,三餐主食之外,还在上午加茶点。铁匠进门,更以丰盛酒肉款待。建房、造坟、做灶,要在动工的时候给工匠送红包。小孩出生后剃“满月脑”,男子结婚剃“新婚脑”,都要给剃头师傅奉红包。剃头师傅上户剃包头,年中、年底两次或年底一次收款,收款时,逝世者不收,新生者即剃一次脑也全收。裁缝师傅给人做结婚礼服或给死者做“寿衣”,都需奉红包。

 

 

商俗

旧俗农历每月初二、十六,店主要备酒肉给店员加餐,称“做牙祭”。农历正月初二日,杀鸡敬神,做“起牙”酒。十二月十六日做“圆牙”酒。圆牙时,店家还要宴请来往主顾。从这天开始至除日,店家可天天向欠户催收帐款;平时则为每月十四日和月终日两次“收卯”(帐)。“圆牙”后至年底,县内较大圩镇改十天三圩为天天逢圩交易。商家除夕日“封财门”,停止营业。

 

旧俗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晚上,店员吃过“小年”饭后,与老板结帐下工。席上被老板举上坐者,意味着下年将被辞退。其余重新协议留用。

 

旧俗商店学徒,每年过年、端午节、中秋节,都要给店主送酒肉、果品,称为“按年”、“按节”。即所谓“一年两节”。

 

旧俗农历三月十五日为“财神”生日。县城各行商家凑资请剧团在治平观演戏十天至半月,互相宴请吃“戏文酒”、做“财神会”,十分热闹。俗话说“做了财神会,店家打瞌睡。”,此后,生意逐渐进入一年中的淡季。

 

旧俗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为“药王”生日。这天城乡国药店大敬“药王爷”,并设酒宴请医生。

 

旧俗农历五月初一至十五日,县城攘庙会,由“神会”在大井头太子庙井上竖架点“杨公灯”108盏,灯光通宵达旦,相传能照至赣江储潭,以保商旅水上安全。十六日“送神”,庙会结束。庙会期间,街市热闹,商家生意兴隆。

 

旧俗农历八月十五中秋,兼作“商人节”。县城各商店均悬旗志庆。县商会还举行会员会餐。东街观音阁有挂花(焰火)、灯谜、烧塔等活动,万人空巷,热闹非凡。旧俗九月重阳,城乡多有“斋九皇”和大搞卫生的习惯。从初一日至初八日,屠宰商基本停止营业。

 

 

生活习惯

 

衣饰

服饰:旧时,男女多穿大面襟衣衫,宽筒便裤。女人衣服镶有花边装饰。男戴布帽(俗称和尚帽),女裹绉纱,农村妇女还戴头帕。鞋袜均为布做,鞋面有方口、圆口两式。1919年,“五四”运动后,青年男子改穿对襟广装(俗称开胸挂子),但冬天仍多穿大面襟长衫;女衣不加花边,但式样未变;公务人员和学生,改穿中山装、青年装和西装;小姐、太太,则多穿旗袍、裙子。这些服式,相沿至建国前,变化不大。建国后,男子仍多穿中山装、列宁装、青年装、学生装,只有边远山区老人仍喜穿对襟挂子,冬天喜穿长衫;女人多改穿翻领对襟衣衫和西装裤,但农村妇女仍喜穿便衣。八十年代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年男女服式花样不断更新。男人穿西装、革履,女人穿花衣裙、高跟鞋的,城乡到处可见。

 

发式、装饰:旧时,少女留长发,扎一条拖辫,不加首饰。结婚后梳髻,有盘、匙、椭圆等髻式,饰以钗、簪,戴耳环、戒指、镯子。苏维埃时期,提倡妇女剪短发,废除金银首饰。建国后,少女改扎两条拖辫,成年妇女多是剪短发,农村老年妇女仍有梳髻的。八十年代后,女人烫发,戴耳环、戒指、项链的日益增多。清代男人蓄辫子,民初剪辫子后多剃光头。1919年后的公务人员和学生兴起理西装头和平头。建国后,除农村老年男人仍有剃光头的,一般都理小西装头发。八十年代后,城镇青年蓄长头发、烫头发的人日益增多。

 

 

居住

兴国城乡的住房,多是传统的“四扇三间”样式:土木结构,两层楼房,中间为厅堂,两边前后共四个房间,左边叫大手边前、后正栋间,右边称小手边前、后正栋间。如需拓宽,再在两边加建塞口(即子厅)和横屋。大者,厅堂和两边塞口中均开天井,分上、下厅,并增加横屋间数(厨房多设在塞口或横屋)。正房外另建牛猪栏、柴火间(堆放柴草、杂物的闲间)及厕所等。加上围墙,门楼,形成院落。为经典客家民居,极具赣南地方特色。楼房用作仓储,存放粮油器物,一般低矮阴暗,不住人,向有“寒热不登楼”的说法。

建国后,新建的住房,除改进采光、通风及增高外,还在楼外加走廊或阳台。八十年代后,城乡不少新建住房改土木结构为钢筋水泥结构,式样也在追求美观中不断更新。

 

 

饮食

兴国人喜一肴多味,烹调重佐料,酸、辣为多数人所喜好。饮料喜自酿米酒,喝茶成风。三餐米饭,喜干不喜稀。

 

菜肴:荤菜以猪肉、鸡、鸭、鹅、蛋、鱼为主,其它有牛、兔、狗、泥鳅、甲鱼等。肉食烹调有红烧、清炖、小炒、粉蒸、酱卤、白醮等方法。除鲜食外,还有腌腊的习惯。冬天腊猪肉、腊香肠、腊鸭、腊鱼、做鱼丝。平时腌肉,做盐蛋等,遍及城乡。鱼丝、粉蒸鱼、肉圆、白醮鸭是独具地方风味的特色名菜。蔬菜主要有豆类、瓜类、辣椒、茄子、芋头、薯子、白菜、包菜、菠菜、芹菜、萝卜等。做佐料的有大蒜、香葱、韭菜、生姜、香菜等。蔬菜多鲜食,夏秋还腌晒干菜,备缺鲜时食用。腌菜干烧猪肉,是一种受人喜爱的地方风味菜。腌浸菜更是城乡人们喜爱且惯食的家常菜。家家户户都有一只浸菜坛(即酸菜坛子),用冷水加盐、糖、甘草制成。把荞头、辣椒、豆角、生姜、萝卜、黄瓜之类蔬菜,吹潮、晾干,然后放入坛中浸泡。浸好的酸菜,酸香爽脆,风味独特,既可生吃,又可当佐料。酸菜炒肚尖、炒猪大肠、炒牛肉、炒鲜鱼,都是筵席上极受欢迎的“热门菜”。豆制品有水豆腐、油煎豆腐、豆腐干、腐竹、豆芽等。豆腐乳颇有地方特色,每到冬天,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做,用本地茶油浸泡,口味纯正。密封后,可保留一两年,味道更鲜美。

 

茶点:农家多用自产的豆子、花生、炒薯片、倒蒸蕃薯干、米爆糖、烫粉皮、黄元米果、葵花子、红瓜子等为茶点。黄元米果和倒蒸蕃薯干是有地方特色的名点,特别受人喜爱。农家用自产果子和擂茶(将芝麻、茶叶、茴香豆擂碎,加入油、盐,冲开水后即成。)招待客人,表示敬重热情。城镇集市的茶点,以麻糖、荷包米果、油糈、雪豆酥、雪枣、杓子糕、烧鱼亻力等为传统的地方风味茶点。建国后,城镇人们喜以油条、油饼、包子、馒头等为早点。

 

筵席:喜庆好事的筵宴有婚嫁酒、寿酒、满月酒、毕业酒、圆工酒、过火(迁居)酒等。其中寿酒特别丰盛。喜庆筵宴多用自制米酒(黄酒、烧酒)和十大碗菜。传统的菜目是炸鱼包、红肉、蹄子肉(或扣肉)、肉圆、肉皮、白醮鸭、鸡、小炒鱼、炒肚片、油炸豆腐丝、鱼丝等。出菜的次序是先鱼包,中红肉,结席为肉圆,取圆满之意。红肉表示吉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菜目。平时宴请宾客,一般喜用拼盘(由花生米、盐蛋、腊味、卤菜组成。)、炒菜、清炖菜和一笼床蒸粉菜摆在桌上有如“众星望月”,别具风味。宴饮喜敬酒,饭前饭后均兴饮酒。

 

 

喜庆婚丧礼仪

礼物:走亲访友要带礼物,一般以肉、蛋、鸡和糕饼糖果相送。受礼者待客后要回赠菜包和果品,对生客(首次作客的亲戚)和小孩要包红包打发。男女婚嫁前,内亲要请新郎或新娘饭,结婚时要送“拜见”礼。亲友女子出嫁送花粉、衣饰,生了小孩送肉送蛋,做生日(寿庆)送寿烛、寿酒和衣料鞋袜,丧葬送香烛纸、“三牲”致祭。亲友迁居送喜爆,建新房时送菜、帮工,子女启蒙读书,送纸、笔、墨、扇。建国后,对亲友喜庆好事送礼,多改送纪念品或实用品,一般的包个红包,以钱代物。亲友子女参军、考上大专院校者,特别受到重视,包红包致贺,叫“送茶钱”。

 

礼节: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热情待客,是传统的美德。见老人称公公、婆婆,见师长称老师、先生、师父。见平辈称哥哥、老兄、老表、表嫂(今一般称同志、同志嫂)。见幼小称小弟弟、小妹妹、小朋友。对同姓长辈,习惯按辈份称**公、**叔、**伯称名不加姓。亲友相见,招手、鞠躬、点头、作揖(今一般改为握手),问声“您好”、“可曾吃饭”、“到哪里去”。新年熟人相见,拱手祝“恭喜发财”、“拜个发财年”,对长辈祝颂“加增福寿”、“越老越康”,对晚辈勉励“步步高升”、“工作进步”。问人姓名说“高姓”、“大号”,答以“小姓*”、“小字**”。问人年纪说“贵庚多少”,问老人则称“高寿”,答以“虚度**”。送人出门远行说“一路平安”、“再会(见)”。一般送客说“慢走”、“请再来”。无意影响了别人说“莫见怪”、“对不起”、“请愿谅”,以表歉意。探看病人多说“安心疗养”、“早日康复”,以表安慰。平时客人来家,先说“早”、“请进”、“请坐”,继奉茶烟,端出茶点招待,入席举客人上坐,主人相陪斟酒,小辈为客人添饭。喜庆好事的主客,多用喜爆迎、送宴席上举主亲、长辈坐上席,表示尊敬。老师到学生家做客,必举上坐,尊为上客。八十年代后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城乡服务行业把“您好、请、请批评、请指导、对不起、谢谢、再见”等语,作为文明礼貌用语,用以接待顾客。

 

婚嫁:旧时嫁娶的一般程序是:先由媒人说媒,经双方父母同意,女家开送女子“生庚八字”(出生的年、月、日、时),男家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双方见面,男家要包见面礼,如双方同意,由女家开出礼单,男家到女家下聘,订定婚事。女子出嫁前,男家按“礼单”订定的钱物,如数送至女家,叫“过礼”。礼物过清后,男家定下接亲时间,报至女家,叫“报日子”。迎亲一般头天去轿,第二天归门。女家帮办喜事的人,个个要男家的红包,叫“找礼数”,其中翰墨礼、陪娘礼、迎花礼等尤为厚重。新娘归门后,先要坐堂(在轿子上静坐),出“轿煞”,再由牵娘带进新房。行结婚礼,旧称“合卺”,按择定时刻,新婚夫妇到厅堂上先拜天地、再拜祖宗、然后夫妇对拜,饮交杯酒,以花烛、清乐送入洞房。有的行结婚礼后,还要拜长辈、亲戚,受拜者要包红包作“拜见”礼。有的晚上还要闹新房。第二天早上新娘进厨房扫灶。最后谢过媒人。一场婚礼,方告结束。

建国后,男女自由恋爱结婚,实行婚事新办。新娘归门不再坐花轿,改乘自行车。有的结婚不摆酒席,改开茶话会吃喜糖。有的男到女家落户,改变了旧时做“招郎”不光彩的陈腐观念。八十年代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还提倡集体结婚,不请客送礼。但嫁女讲彩礼,结婚讲排场,铺张浪费等陋习,城乡各地仍屡见不鲜。

 

生辰寿庆:旧习生孩子(女孩一般为头胎)要做“三朝酒”,向亲友送红蛋;满月要做“满月酒”,俗称“姜酒”;周岁要做“过周酒”。每年生日要“吃汤”(以肉、蛋为主的点心)。到了老年,儿女要为父母生日送礼物,做“小生日”。满了花甲(六十岁),儿女要为父母庆寿,做“大生日”。以后每届十年做一次大庆。兴国习俗不逢十做齐头生日,需提前或推后一年做。做大生日要宴请亲友。举行祝寿仪式,由子女及晚辈亲友向寿者拜寿。富豪、官家讲求排场,还要设寿坛、做寿匾、张灯结彩庆寿。

 

丧葬:旧俗父死,子女先跪告家族,后跪告亲友;母死先跪告母舅,后跪告族人亲友。富豪官绅多用书面“讣告”。死者装殓穿戴后,由儿孙抬入棺中,叫“入殓”。入殓时,要举哀行“入殓”礼。富家死者口含“殓珠”,一般人家死者一手拿饭团,一手拿桃枝,用作“黄泉路上赶狗驱邪”。盖棺要选择时日,男死由家族长辈盖棺,女死由其外家长者盖棺。在迎接吊唁宾客前行“成服”礼,死者亲属在灵前穿戴孝服,孝子还 要执杖、系草绳、穿草鞋守灵,接谢吊丧客人。安葬俗称“还山”。还山头天晚上,亲友对死者祭奠,讲究的人家,孝子要行繁琐复杂的“家奠礼”或“三献礼”,一般的是“三跪九稽颡”,亲友祭奠只行稽首礼和致祭文。富家讲排场的还要在对死者祭奠前进行“点主”,请官绅或地方有名望的人士,在死者灵牌中先空出的一点的“王”字上,用朱笔加上一点成“主”字,点“主”后的朱笔丢掉。出葬时,女亲属执绋走前,孝子扶灵随后,灵柩后面是送葬亲友。安葬后,孝子扶灵至祖堂中行安灵仪式,俗称“合香火”。子女还要在安葬后为死者“运七”、“拦社”(即从逝日算起头一个逢七的日子和当年的春社、秋社日),到坟地烧香祭祀。旧俗办丧事要请道士做香火,追荐死者。富家香火一天两晚,二天三晚或多至七天七晚,一般的一个晚上。穷人死了做不起香火就抬去埋葬,被叫做“打冷杠”。

建国后,丧葬旧习中的封建礼仪和迷信活动曾被废止,改开追悼会,由亲友送花圈、挽联、挽幛悼念死者。有的把死者送外地火化,接回骨灰安葬。

 

 

时令节日

端午、中秋、除夕为一年中的三大节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清明、立夏、冬至普遍受到重视,采用不同的形式度节。

 

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小年日,家家户户疏通沟渠、打扫庭院。晚上在灶神前焚香秉烛送“灶君”上天,祈求“灶君”赐福。

 

大年: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晚上为“除夕”,俗称“过年”。白天家家贴上大红对联,焚香祀祖。晚上吃团圆饭,通宵点灯“照年光”。家中长辈要给小孩“压岁钱”,晚辈则要为长辈奉“年汤”,表示尊老爱幼。

 

立春:立春日,城乡户户贴“迎春接福”红条,立春时刻焚香秉烛,齐放鞭炮。气氛异常热烈。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日,早上点香烛、放鞭爆、敬祖宗,晚辈为长辈拜新年。人们相逢互相说吉利话,恭贺新禧。对亲友拜年,要亲自登门。彼此宴饮,叫请“新年酒”。城乡借新年睦姻亲之风,流传至今。女人无论老少,都要走娘家。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县城家家煮食“元宵”(糯米做的汤圆)。新年灯彩至元宵节结束。

 

花朝节:农历二月十五日。旧时,女子戴耳环,需在花朝日穿耳。这天城乡办婚事者颇多。

 

清明: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县城有的人家按习惯不生火,吃冷食,表示追念先人,在门前插柳,有“清明不插柳,死后无人守”的说法。扫墓,习俗多在节前一二天进行,“扫前不扫后”,先其为敬。大姓大族,需在宗祠里举行祭祖,到各处祭扫祖坟,用祭产设宴“做公堂”。建国后,破除封建宗族礼俗,各家自行扫墓,机关、学校集体为革命烈士扫墓,缅怀先烈。

 

立夏:立夏饱食,谓之“撑夏”,又有称体重、不坐门槛等俗规。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门上插菖莆、蕲艾驱邪魔,洒雄黄酒驱蛇蝎,采百草煮水洗澡防百病,小孩腰系蛤蟆藤防腰痛,佩香包、挂蛋袋表示吉利。端午日包棕为食或馈赠亲友。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家家焚香烧纸,祭祀祖先。还有为周年内逝世的亲友送香烛、纸衣,或为死者做“冥诞”的习俗。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家家晚上酒肉盛宴之后,以月饼、花生、柚子(俗称大桔,象征大吉大利)为食,团聚一起,共同赏月。城乡还有烧塔子、放“孔明灯”、放挂花、猜灯谜等节日活动。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称“重九节”。旧习,城乡居民从初一日起素食斋戒,初九日登上高山寺庙敬神,晚上开斋过节。斋戒前须擦洗炊具、桌凳、门窗,彻底打扫室内外。

 

冬至:县内许多地方都有冬至日扫坟的习俗。冬至日修建坟墓被视为大吉大利日子,无需“地理先生”另选时刻。

 

 

迷信

旧时淹死了人的水塘、陂潭,要竖一块镌有“南无阿弥陀佛”的石碑。

 

怕牲畜受瘟疫,在牛猪栏门上涂写“姜太公在此”。怕住房受风煞,在房屋后墙上涂写“泰山石敢当”。以为这样便可消除灾殃。

 

还有一种习以为常的乡俗,人病了便要到三叉路口或得病的地方去点香烛烧纸钱,喊魂回家。

 

兴国从明代开始,三僚曾、廖两姓迭出地理“名师”。迷信地理者,凡建房造坟,必请地理先生踏看风水,开(盘)定位,选取时日动土兴工。这种迷信风水的习俗,至今仍在县内各地存在。

 

旧时,人们吃斋、朝神、拜佛之风颇盛。有的凡农历初一、十五两日,必焚香斋戒。农历五、六、八、九月,吃斋朝神的特别多。

 

 

禁忌

县内旧俗,禁忌颇多。数字忌三、八、十一、十三、十六、二十三,古龙岗一带人还忌说“四”,当地“四”、“死”读音不分。人们远出要避逢“三”的日子,俗语“初三、十三、二十三,外面有钱莫去贪。”。做客要避“月忌日”,还有“七不去,八不归”的说法。建房造坟要避犯“山煞”的日子。待客上菜不摆三碗、八碗、十一碗。送人礼物或包红包,不用逢三、逢八的数字。

 

旧俗人死要说“归仙”,忌说死。女人生小孩要说“养崽”,忌说“产”字。对初生小孩不直说长得好,要反说“长得丑”。

 

旧俗小孩入学,忌走牛先走过的路,需早上赶在放牛前由大人背着小孩送去学堂。

 

旧俗忌下午、晚上看病人。

 

旧俗忌乌鸦、屎坑雕在屋前屋后啼叫。出现这种情况时,人们必“呸”一声,以求逢凶化吉。

 

旧俗喜事忌白色,丧事忌红色。送人礼物,要套红色,如红包、红蛋。送丧家奠仪、香烛费用白纸包送,挽幛挽联不用红布,送葬不穿红衣。

 

旧俗男人忌从凉晒女人裤子下经过,忌入女人月子里的房间。女人再嫁,不能坐花轿和在厅堂上轿,不能在正屋桌上写成婚字,要到茶亭或庙内去写,连写过字的笔墨都要丢掉。

 

 

陋习

旧志“风俗”列举县内历史上的主要陋习有:孀妇守节。溺女。嫁女索取礼物,娶妻重款媒妁,糜费甚多。人死,停丧等待吉日安葬,以庐墓为至孝。女人死,外家索钱、索帛、索酒食。建国后,守节、溺女、庐墓等陋习全被根除;而婚嫁索礼,人死择吉安葬等陋习,仍在城乡中不同程度的存在。

 

旧时婚嫁中有带童养媳、望郎媳及早婚、纳妾等陋习。还有赌博、吸鸦片烟等恶习。

 

 

卷三十三“艺文”

 

平川中学校歌

 

吴积康   兴国人   平川中学教导主任

 

潋水清,方山崇。

灵秀之气,吾校所钟。

济济多士,志合道同。

诚以待人,朴以持躬。

齐家治国,责任重重。

知且行,文兼武,建业立功。

愿我辈勤修养,彻始彻终。

 

 

对联选

 

灵山古寺联

 

灵光直透天台外,山色空蒙野寺中。

 

灵岩秀雅非凡地,山谷幽玄是九天。

 

 

方山古寺联

 

方面称雄坐镇乾坤十万,山头览胜目空世界三千。

 

 

安湖书院联

 

安士敦仁登道岸,湖山拱秀壮文轩。

 

安宅在天下后先乐忧公定岳楼争笔墨,湖山好故乡归来狂简我怀鲁壁动金丝。

 

 

文昌宫联

 

兴我小邦示其文德,国之善士简在帝心。

 

 

澄塘王氏宗祠联

 

王思轼

 

临事无疑知道力,读书有味识真诠。

 

 

县城张家祠联

 

留侯有智都亭有勇曲江尤有才立德立功立言经天纬地三不朽,

 

瓦口可攻睢阳可守崖山亦可战仕汉仕唐仕宋忠君爱国一无私。

 

 

挽黄公略联

 

毛泽东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但奋斗好叫后世继君来。

 

 

挽抗日阵亡将士联

 

石清鉴

 

海内遍腥擅热血并流誓扫胡儿经百战,

 

河山犹破碎英灵不泯定为雄鬼效前驱。

 

 

挽姚名达联

 

胡先马肃   中正大学校长

 

盛年绩学识贯古今曩序获良师平生读尽陈编早有鸿文垂宇宙,

 

谧暑遄征志吞胡羯荒村斗强寇此日迎归忠榇永留浩气壮山河。

 

 

王易    中正大学教授

 

先轸遂归元忠名永著千秋传,

 

文山今继武正气犹存天地间。

 

 

巴怡南   姚名达夫人

 

三冬文史君固彬彬今朝戎马前驱义无反顾纵使捐躯报国丹心足千秋争忍忘先灵未妥群稚靡依早岁素怀菰山盛业,

 

五载唱随我真碌碌此日沙场拼命恨不相从枉取遗大投艰瘦骨祗数根恐难堪独活滋惭残编待理抚孤重责恤纬余生。

 

 

卷三十四“人物”

 

邹复胜(1837~1900),名自福,号云松,长岗乡石燕村人。光绪间以军功钦命头品顶戴,赏戴双眼花翎,诰授建威将军,署理甘肃巴里坤等处挂印总镇都督府骧勇巴鲁图。

 

李占椿(1839~1919),字雁恽,号寿庭。长岗乡合富村人。光绪间任江南提督,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谢远涵(1875~1950),字敬虚,长岗塘石人。十九岁考取光绪癸巳科举人,二十岁又考中光绪甲午科进士,次年选为翰林,授翰林院检讨。光绪 二十一年(1895年)参与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开明绅士,支持孙中山和共产党。

 

胡谦(1879~1926),字戆忱,县城瑶岗脑人。江西武备学堂毕业,后赴日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毕业。任黄埔军校总教官、教育长。1925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师师长兼惠州警备司令。192611月,在惠州军民联欢大会上被民己谋杀。南京国民政府追恤为陆军上将。

   

   

鄢日新(1893~1931),中共兴国地方早期主要创建和领导人之一。出生于高兴新圩鄢屋村。1918年,毕业于宁都省立第九中学。1924年考入黄埔军官学校,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夏,与陈奇涵、胡灿等在兴国进行建党活动。9月,当选为中共兴国县支部干事会委员。不久,去南昌军官教导团学习。19273月,赣州总工会委员长陈赞贤被国民党杀害后,他率调查团赴赣州调查,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调查受阻。“八一”南昌起义后,随起义部队南下,在广东受挫后,回兴国进行秘密革命活动。1929年后,先后任兴国县革命委员会委员,赣西南特委军事部长,兴国独立师政委等职。19319月,率部配合红三军团参加第三次反“围剿”,在高兴战场与国民政府军十九路军作战。同年冬,在肃反扩大化中蒙冤受害。

 

凌甫东(1895~1931),中共兴国地方早期主要创建和领导人之一。城岗乡平寨村人。1922年考入赣州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5年毕业后,到南昌、上海等地考察,受大革命运动的鼓舞,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回兴国与胡灿等人进行建党活动。19269月,中共兴国县支部干事会成立,他当选为组织委员,并负责支部干事会机关报《奋斗》周刊的主编工作。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隐避外地。1928年,回到兴国任中共兴国县东北特区委委员。1929年,任中共城岗区委书记。1930年秋,任中共兴国县委组织部长。1931年春,任中共赣南特委书记。6月,在宁都黄陂参加肃反,被诬陷受害。

 

胡灿(1895~1932),中共兴国地方早期主要创建和领导人之一。县城瑶岗脑胡屋人。1917年考入赣州省立第四中学,“五四运动”时期,在赣州焚烧日货闻名,赣州曾经流传有“不怕奸商投机取巧,就怕两个兴国老表(指他和萧以佐)”一说。192410月,考入黄埔三期步兵科。192710月,同陈奇涵、萧以佐、鄢日新等召开“羊山会议”。1932年月5月,在肃反中被诬为“AB团”分子,遇害于城北教场岗。

 

黄家煌(1896~1931),中共兴国地方早期主要创建和领导人之一。潋江镇滩脑人。1920年夏,在南昌二中读书时,与袁玉冰发起组织“鄱阳湖社”和创刊《新江西》。1930年春,任中共兴国县委组织部长。1931年,在肃反扩大化中被诬遇害。

 

陈奇涵(1897~1981),中共兴国地方早期主要创建和领导人之一。五里亭乡坝南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13年入赣州省立第四中学读书,毕业后在县城创办忧道小学。1919年考入滇军讲武堂韶关分校,后转至护国军第二讲武堂。1925年入黄埔军校,同年由陈赓、许继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领导创建兴国红色政权,任党团书记。1936年任红军十五军团参谋长。抗战时期任绥德警备怀念员,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戍司令,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东满军区副司令,辽宁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参谋长等职。大军南下后,任江西军区司令员。1953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1619日,病逝于北京,享年八十四岁。

 

王根僧(1898~1965),城岗乡大获村人。1917年毕业于吉安中学。1918年秋,云南讲武堂韶关分校。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三期任队长。北伐时经王尔琢、文绍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安事变”后任国民革命军177师师长,只身陪杨虎城将军飞长沙。1955年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参谋长兼石河子管理处处长。

 

袁玉冰(1899~1927),崇贤乡上沔村人。1914年,入高兴明德小学读书;1918年,入南昌二中求学。1920年,与黄道、黄家煌等组织“鄱阳湖社”,后改名“改造社”。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结识李大钊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春,回到南昌,同赵醒侬、方志敏进行建党建团,被称为“江西三杰”。1924年,党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7年初,党派他回江西工作,在南昌主办《红灯》周刊。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先后在九江等地开展革命工作。同年1213日,在南昌遭叛徒告密,被捕入狱;1227日,在南昌下沙窝从容就义,时年二十八岁。

 

 

石清鉴小传

石清鉴(1900~1963),字冰如,高兴乡箬坑村人。1927年武昌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任南昌第一女子中学教务主任,江西省立工专训育主任,医专讲师,南昌二中、樟树中学、新建中学、赣县乡村师范、平川中学教员,教育部特设赣县大学先修班讲师。建国后,先后任教兴国中学、兴国一中、南昌师专、赣南工专、赣南师专等学校。从事教育工作三十五年。是县内外知名的优秀教师。

石清鉴从小立志献身教育。中学毕业后,他唯一的志愿是师范专业。早年在南昌任教时,深得同乡胡嘉诏、王又庸等的器重,力荐他回兴国当县长。他婉言谢绝说::教书育人是我毕生的工作,我还是教书好。

1945年初,赣州沦陷后,他由赣乡师回到家里,眼看家乡失学青年多,便在家中办起补习班。此时,他弟弟清镇亦从外地回来,兄弟俩分别担任文、理科的教学。他热心办学服务桑梓的事迹,受到当地父老的赞誉。

石清鉴学识渊博,教学有方。每次授课必认真准备,讲究方法,善于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经他点拨而努力学习成才的,数以百计;受他影响和指导进入师范院校献身教育的,尤其众多。他从不满足自己,在教学中不断更新知识。随着教龄的增长,所务备的教学用书、参考资料、以及教学的文摘笔记、教案讲稿积累至十余大箱,达2000多卷(册)。

建国后,他感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事业大有可为,更不遗余力施展自已的才能。十余年中,他精神振奋,努力开拓,教学由中学到大专;地点由兴国到南昌、赣州。忠诚教育事业,服从教学需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曾多次评为模范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人民政府关心他的工作和健康,曾先后送他去庐山、武汉等地疗养和参观学习。

196326日晚,在赣南师专突患脑溢血病逝。病发前,仍在伏案备课,为教学操劳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姚名达小传

姚名达(1905~1942),别号显微,县城西门坑人。十八岁在省立赣县中学毕业后,入上海南洋公学国学科学习。二十岁入清华研究院深造,得导师梁启超的器重。姚名达常为他记录整理讲稿,助编成书。梁著《古书真伪考及其年代》、《历史研究法补编》就是经他记录整理成书的。

1929年,姚名达离开清华,应聘为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兼特约撰写。其间,为商务印书馆出版《万有文库》撰写了《中国目录学史》、《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年表》,稿成未及付印,即毁于“一二八”战火。他愤慨地说:“吾家虽毁,吾身尚存;敌人虽强,怎能禁止我们另起炉灶呢!”于是更加振作精神,奋笔疾书,重撰著稿。不久,三书相继出版问世。

1934年,执教于上海长日复旦、暨南两大学。并在上海开设女子书店,创办进步刊物《女子月刊》。解放初,《女子月刊》曾在北京全国解放前进步刊物展览中展出。

19356月,参加上海文化界的爱国运动,与一百五十多名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名发表《我们对于文化运动的意见》,反对埋头读书和复古,唤起民众“完成民族解放的功业”。12月,与文化界三百余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号召文化界“应立即奋起,站在民众的前面,展开救国运动。

1940年,受聘为江西中正大学教授,主讲《中国通史》。他独创史理学说,认为历史应和地理学、物理学、生理学一样,更称为史理学他每治一学,每撰一书,必以沉毅缜密的精神,奋勉以赴。常说:“学而至于有成,非易事。”“笃志苦读,深思力索,向未敢后人。”抗日战争初,他母亲有病,子女尚幼,加之战乱扰困,过着清寒动荡的生活,给著述带来不少困难。他常“一手抱儿,一手作文,笑谈歌唱,其乐无穷”。姚夫人巴怡南回忆说:“事之难者,君愈欲为;路之远者,君愈欲赴;幽泉深谷、峭壁悬崖,君必穷其源,攀其巅,而探其奇。似觉人生莫不可为,而世事一无难者。故君从无踌躇之志,忧戚之言,恒言宇宙进化,端赖人类有为。”由于他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广读博识的学力,三十二岁时,出版的著作已有十五种,并且还订出了宏伟的著作计划。

19425月,日寇长驱犯赣。姚名达目击河山被蹂躏,同胞被屠杀,奋然投笔,慷慨陈词:“数载以来,赖无数将士浴血抗战,已深陷敌人于泥沼矣!最后的胜利,则需知识界实行参战。有愿以兵役为己任者,吾其为高矢乎!”随即在中正大学联合爱国师生组成抗日战地服务团,并任团长。625日,率团员三十八人戎装草履,高唱团歌“书生报国今其时``````”,从泰和直奔樟树抗日前线。服务团沿途进行抗日宣传,在前线进行抢救伤员,慰问伤病官兵,散发慰劳金,作战地报道等工作。他们的爱国行动,深深感动了抗日军民。同年77日,他率服务团从樟树转移至新干石口村驻扎。当日深夜汉奸引来日军包围驻地。姚名达临危不惧,坚定地对团员们说:“我们已入虎口,应该义无反顾,坚决和敌人拼命!”接着,他向先进屋的日寇猛扑,日寇先以枪弹射击,继用刺刀刺杀。姚名达倒在血泊中,仍然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万岁”,壮烈牺牲。728日,遗体运回泰和,各界人士举行公祭。86日,葬于泰和杏岭。

姚名达牺牲的噩耗,震憾着抗日军民。《新华日报》和其他报刊发表大量悼念诗文和评论。1943325日,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表彰他“见危受命,为国死殉难”。英灵配祀江西乡贤祠。中正大学成立“显微学社”纪念他。1987420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书为革命烈士。

 

 

萧以佐(1900~1931),中共兴国地方早期主要创建和领导人之一。县城东街萧屋村人。1919年在赣州省立第四中学求学时,和胡灿等领导学生运动。192510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后回到兴国,先后参加羊山会议和冰心洞会议。19316月,随部队参加黄陂肃反,被诬遇害。

 

胡义宾(1906~1942),鼎龙乡湖溪村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抗日战争战争时期,任第五军第九十六师少将副师长。19423月,率所部参加抗日远征军,从云南入缅甸,抗击日军。518日,在同日军五十六师团的激战中,与团长凌则民,以及第二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一起殉国。周恩来题以“黄埔之英,民族之雄。”1983111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李美群(1911~1936),苏维埃女干部,为历史留下一段催人泪下的“马前托孤”经典故事。

 

李才莲(1914~1935),茶园乡教富村河塘人。1928年在清源小学毕业后参加农会并入党。1929年在杨殷县属的万安、黄塘游击区工作。1930年入赣南干部部学校学习,后分配到上犹工作。任江西省委儿童局书记,少共江西省委书记。1930年,调任少共福建建宁中心县委书记,途经广昌时,正值第五次反“围剿”,被留在广昌工作,任少先队中央总队长。1934年,主力红军长征后,被留在苏区领导群众开展游击斗争。19354月,游击队在瑞金铜缶本山被国民党政府军包围,在突围时被警卫班的一个叛徒杀害,时年21岁。

他的妻子——池育华。因为听他说过不要轻信别人说他“死掉了”的谣言,一直盼他回来,孤身一人,守望终生,于2004年冬在教富老家去逝。演绎了一段动人的当代“望夫石”故事。

 

萧华(1916~1985),县城萧屋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29年,参加毛泽东在兴国举办的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19303月,调入中国工农红军,并入党。1934年任少共国际师政委。红军长征时,协助刘伯承同彝族首领小叶丹结盟。抗日战争时任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三四三旅政委。创建冀鲁边抗日根椐地。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司令员鹣政委,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建国后,任总政治部主任。“文革”被称为“总政阎王殿”。1975年恢复工作后,任兰州军区第一政委,甘肃省委书记。1985812日病逝于北京,终年六十九岁。

 

谢立全(1917~1973),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斯诺《西行漫记》封面的吹号手。

 

 

胡信,五里亭乡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国民革命军,213师少将师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随部队去台湾,客死他乡。

 

胡璜,潋江镇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国民革命军,213师上校参谋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随部队去台湾,客死他乡。

 

 

刘治寰,长岗乡人,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国民革命军,213637团上校团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随部队去台湾。

 

 

何祖谋,良村人,中央军校庐山特训班毕业。国民革命军,213638团上校团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随部队去台湾。

 

 

韩有梅,高兴人,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国民革命军,213639团上校团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随部队去台湾。

 

 

吕锟,潋江镇人,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新喻、都昌县县长;蟠龙师少将师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随部队去台湾,客死他乡。

 

 

吴大鹏,茶园乡教富村人,江西优级师范毕业。赣州中学堂学监,被诱杀。

 

吴大鸿,茶园乡教富村人,中学毕业。第九战区干训团上校教官。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随部队去台湾,客死他乡。

☆☆最新评论☆☆
评论标题:  验证码: 
评论内容: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上一篇:同治十一年《兴国县志》摘编
版权所有:兴国县图书馆   Copyright © 2011-2012 www.xgtsg.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2006123号
地址:江西省兴国县潋江镇瑶岗西路75号  联系电话:0797—5322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