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学术月刊》 1997年11期
收藏 | 投稿 | 手机打开
二维码
手机客户端打开本文

张爱玲研究五十年述评

王卫平  马琳  
【摘要】:正回望张爱玲研究50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40年代上海一些作家、文人对其人其作的分析和评价;第二个阶段,建国后至80年代初海外学者对张爱玲的研究;第三个阶段,80年代以后国内学者对张爱玲的研究.此外,张爱玲去世后,各种报刊杂志对她的“热衷”现象以及张爱玲研究的前景问题也都是值得我们探讨和深入认识的.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分类号】:I206.6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维荣;海外张爱玲研究综述[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卢云峰;;从呐喊到流言——鲁迅张爱玲不同点之比较[J];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柯常钦;戴着枷锁“舞蹈”的女人——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郝迎聪;;试论《倾城之恋》的叙述视角[J];传承;2009年18期
5 余程程;;论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经典化过程[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安晓静;;人性的悲歌——从曹七巧看张爱玲的写作特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李建波;;论张爱玲的悲剧意识[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8 吴宏娟;;论“张学”中的海内外意识形态对抗[J];华文文学;2010年02期
9 刘维荣;海外张爱玲研究概览[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岳晓英;蝉遁与沉浮——张爱玲、萧红对于生命的两种解读[J];理论学刊;2004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陶小红;张爱玲小说与《红楼梦》[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2 陈娟;张爱玲与英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参;张爱玲小说意象论[D];河南大学;2001年
2 成秀萍;颠覆父权体制的女性书写——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张爱玲的小说[D];苏州大学;2001年
3 韩蕊;张爱玲与毛姆小说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4 张晓磊;乱世人生的苍凉悲歌[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5 徐鑫;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D];吉林大学;2006年
6 咸俞灵;世俗与超越[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7 朱凌;走出“五四”启蒙的“神话”[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吕志伟;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走红上海滩的历史考察[D];东华大学;2007年
9 程丽;女性命运的思考与人性的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代佳;艺术呈现与生活逻辑[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继凯;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异化[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04期
2 秋山洋子,刘晴;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的现代文学史——评孟悦、戴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凡;;古典的悲天悯人与现代的人性解剖——白先勇与张爱玲悲剧艺术的审美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2 许川川;;伦理道德与本能欲望的隐秘世界——《红玫瑰与白玫瑰》看张爱玲对人物形象塑造的情感把握[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张元元;;冷漠背后的温情张爱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4 张丽媛;;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刍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5 毛灿月;;《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史兴伟;陈子善对张爱玲早期佚文的发掘[J];图书与情报;1998年04期
7 班苗雨;;浅谈张爱玲小说《十八春》的“美学价值”[J];才智;2008年08期
8 陈静;;一曲父权文化的挽歌——张爱玲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9 刘志华;“不安”的言说——论张爱玲的小说[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刘维荣;海外张爱玲研究综述[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毛琦;追寻、认同与反思[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2 朱旭晨;秋水斜阳芳菲度[D];复旦大学;2006年
3 杨雪;多元调和:张爱玲翻译作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解孝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旅外作家与八、九十年代“新移民作家”小说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张登林;上海市民文化与现代通俗小说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陶小红;张爱玲小说与《红楼梦》[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7 林莺;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D];复旦大学;2010年
8 孙晶;跨越文字与影像的疆界[D];吉林大学;2011年
9 陈娟;张爱玲与英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莹喆;张爱玲翻译活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何小红;神的失落 家的消解——张爱玲的“家庭情结”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雪梅;重合与创新 承袭与变异[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冯爱琳;死亡视域中的张爱玲和新感觉派[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徐亚娟;落地的麦子不死[D];延边大学;2002年
6 李蓉;译家张爱玲及其小说的翻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7 高飞;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杀子主题[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潘梅芳;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西方形象[D];暨南大学;2003年
9 查长莲;鲁迅与张爱玲比较论[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10 魏丽;张爱玲:存在的探询与言说[D];青岛大学;2003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青;并非自觉的女性内审意识——论张爱玲等女作家群[J];安徽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2 夏琼;;自由的悖论——论多丽丝·莱辛的女性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刘锋杰;意识形态的迷雾——读柯灵《遥寄张爱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刘锋杰;家——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原型[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5 宣琦;;葱绿配桃红——张爱玲小说苍凉的象征世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6 陆美娟;彭文娟;;《金锁记》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7 于敬龙;;谈张爱玲作品的女性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8 吴组缃;论贾宝玉典型形象[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56年04期
9 谢茂松,叶彤,钱理群;普通人日常生活的重新发现——40年代沦陷区散文概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10 杜景华;《红楼梦》第五回与全书主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D];四川大学;2003年
2 李梅;张爱玲的小说传统与文学中的日常叙事[D];暨南大学;2005年
3 龚敏律;西方反讽诗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秀萍;颠覆父权体制的女性书写——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张爱玲的小说[D];苏州大学;2001年
2 齐蔚霞;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D];西北大学;2001年
3 韩蕊;张爱玲与毛姆小说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4 孙凯;不幸婚姻下的吉特鲁德和七巧[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查长莲;鲁迅与张爱玲比较论[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6 田霖;二十世纪末张爱玲在中国的经典化历程[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黄长华;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晓虹;非常时期的"平常"取向——张爱玲、苏青的生存观与文学观剖析[D];清华大学;2004年
9 张英;张爱玲接受史论[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10 庄俊芳;“张爱玲现象”的历史考察[D];东华大学;2006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坤;郭岩;;压抑 苍凉 深邃的女性世界——张爱玲小说中人性被虐杀及其成因[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孟利娟;;“心狱中的囚徒”——从心理学视角分析曹七巧的悲剧人生[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9期
3 李仕华;;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变态心理原因分析——从精神分析角度透视[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吴世娟;;浅谈电影《怨女》中女性悲剧形成的根源[J];电影文学;2012年05期
5 李娟梅;;透视在“封锁”中挣扎的灵魂——解读张爱玲小说《封锁》[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罗翠梅;;破灭的闺阁梦——论张爱玲婚恋题材小说的悲剧意识[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7 李仕华;;折翅的亲情,缺席的母爱——《金锁记》中曹七巧母爱裂变的悲剧心理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郭艳颖;;谈《梅丽迪安》的艺术表现手法[J];艺术广角;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浩;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精神分析话语剖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2 陶小红;张爱玲小说与《红楼梦》[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3 张艳花;毛姆与中国[D];复旦大学;2010年
4 庞荣华;毛姆异域游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娟;张爱玲与英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龙富;人性的限制与突围[D];湘潭大学;2010年
2 刘巍;谁在边缘地[D];南昌大学;2010年
3 李刚;灵魂漂泊的精神家园[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郭岩;女性身份背景下的生存与写作[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尹航;论铁凝小说创作的人性关性[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刘方;论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程丽;女性命运的思考与人性的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林晶晶;在文本中徘徊的“他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谢素云;《典型的美国佬》的意象世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周萌;简评张爱玲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宝莲,冯新国;握一把苍凉——论张爱玲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廖小勤;略谈张爱玲小说的奇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张晓晶;张爱玲小说中的生命原型[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8年03期
4 赵顺宏;张爱玲小说的错位意识[J];华文文学;1990年02期
5 游友基;变态美编织的世俗传奇──论张爱玲小说审美形态特征之一[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6 刘洪涛;张爱玲小说中的戏曲意象[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7 燕世超;论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味[J];华文文学;1998年04期
8 王敏;从“消失”到“重新发现”——评半个世纪的“张爱玲热”[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程箐,刘建春;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时间意识[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10 乔向东;从缺失中引出生命传奇——由被腰斩的《连环套》和一次争论看张爱玲的小说世界[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玲“谜”解[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2 李艳勤;;张爱玲的自译作品The Golden Cangue中的翻译策略探究[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3 叶婧;;水晶球下的独白——图文并茂析《流言》[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4 李掖平;;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5 霍克冬;;从安德森的《森林之死》到张爱玲的《花凋》[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6 刘杰;;拆解“倾城”的神话——张爱玲《倾城之恋》创作意图辨[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7 李楠;;四十年代海派都市文学的走向——由两篇小说佚文说开去[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吴晓梅;;从张爱玲、苏青看四十年代都市女性生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9 冯昊;;生存焦虑下的写作突围[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郑媛;;王安忆借《启蒙时代》远离张爱玲[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3)[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珂;忍看红颜老去[N];深圳商报;2004年
2 李湃;沉香 恋物 绝调[N];光明日报;2005年
3 张丽红;张爱玲与电影[N];团结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包明廉;在严谨中力求完美[N];文汇报;2003年
5 童煜华;“张迷”眼中的张爱玲[N];中国邮政报;2006年
6 记者 平方;国内学者再指《小团圆》出版“严重侵权”[N];中华读书报;2009年
7 樊培绪;“平视”张爱玲[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8 汪陵;由张爱玲版权纠纷想到的[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9 李湃(读者);袖珍戏剧:张爱玲定义自我人生[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10 中华读书网 杨沛奇;张爱玲:热潮中的出版[N];中华读书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梅;张爱玲的小说传统与文学中的日常叙事[D];暨南大学;2005年
2 冯晓艳;跨越时空的文学唱和[D];山东大学;2007年
3 张黎;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回响及其与“现代性”之关系[D];复旦大学;2005年
4 张立新;现代知识分子作家在“群”中的自我体认与改写[D];苏州大学;2007年
5 李相银;上海沦陷时期文学期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东;传奇叙事与中国现代小说[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明科;怨恨: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羽;“东吴系女作家”研究(1938—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娟;张爱玲与英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轶;现代都市与日常生活的再发现[D];上海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小红;神的失落 家的消解——张爱玲的“家庭情结”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梅;重返文学现场的一种历史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田霖;二十世纪末张爱玲在中国的经典化历程[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余新明;解读张爱玲小说的三个关键词:历史·女性·荒凉[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志华;苍凉的手势[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黄玉蓉;论张爱玲的太阳意象[D];苏州大学;2002年
7 史新华;沉沦与反叛——张爱玲对中国女性文学的贡献[D];吉林大学;2004年
8 高飞;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杀子主题[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陈理慧;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D];西北大学;2002年
10 程东霞;乱世才女张爱玲[D];安徽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791813
  • 010-6298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