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Mtime时光网>狗镇>影评>关于《狗镇》那点事

关于《狗镇》那点事

电影中文名

狗镇

2009-12-28 01:03

关莞

关莞

想看

 

篇关于《狗镇》的评论。。。只说出了和自己相同的部分观点。。。人的专业层次越高,真的是会把人专业化狭隘化的。。。也许李银河看懂了狗镇,我不是李银河,我不知道。。。只是搜集起来,来日回味。。。

只有对欧美文化精通的人才能看懂其中的含义。。。每个名字。词语所代表的文化含义。。。只有Grace能来到Dogville。

从正面看,是伟大的神(God),从反面看,是卑鄙小人(dog);其实,人们所犯的罪恶(evil),反过来,正是为了活着(live).  

今夜再看狗镇,突然觉得自己遭受的委屈与苦难,只是因为当时太善良无私。也觉得曾经原谅的人们,我从不应该原谅过。还好,从此后,他们再不能打扰我的生活。也明白那些曾经不够勇敢的男子,其实是多么的善良和可爱,谢谢那些没有对我表露的人们,谢谢你们没有打扰我内心的宁静,谢谢你们一直陪伴着我。

也明白现在对生活的执着,对感情的义无反顾,是需要儿时富足温暖的生活来支撑的。。。

李银河评狗镇

 

          昨天看了一个电影《狗镇》,感觉用震撼来形容都嫌不够,也许要用震惊才行。
  
  影片写一个黑社会老大的女儿格瑞丝(妮可·基德曼扮演)认为爸爸不正义,不想再做他的女儿,逃到偏僻深山中的狗镇。狗镇中的人们自私、麻木、残忍,把格瑞丝对穷人的浪漫想象打得粉碎。她的善良换来的是欺骗、冷酷、奴役、猥亵、强奸。她向往的天堂原来是地狱。最后她父亲来解救她时,她脖子上戴着枷锁,走路时用锁链拖着一个磨盘,因为躺在床上无法反抗,镇里所有的男人都强奸过她。她对父亲的权力从否定到肯定。当她父亲建议杀条狗吓吓镇上的人作为了断时,格瑞丝的建议是把全镇烧光杀光,并且冷血地亲手打死了欺骗她爱情的伪君子,没有一分钟的犹豫。
  
  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影片明显的“政治不正确”,对穷人人性弱点的揭露毫不留情,有明显尼采哲学的意味。简直可以说完全是尼采哲学的电影版图解。但是,它绝不像我们那些政治思想图解的影片,只有骨头没有肉,它所有的人物、事件、思绪都真实可信,有血有肉,合情合理,无懈可击(尽管全剧没有用实景而完全是舞台布景拍摄,这点也很惊人)。因此,观影效果更为强烈。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你们都该死,你们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它就能做到,让每个看完电影的人在黑帮血洗狗镇的时候有一种强烈的快感,欢呼雀跃,觉得解气之极。在片尾字幕时,还怕它的意思不够清楚,在背景中放了几十幅贫民窟的真实照片,肮脏、丑陋、血里糊拉。
  
  前些时看到一位生在农村的知识精英的文章,批评鲁迅对下层人的描写(如阿Q),说他把下层人写得愚昧、麻木,是利用手中的话语权欺负穷人,不正义。在他看来,只有讴歌穷人才是正义的。当时我对这文章就感觉有点似是而非。看了《狗镇》,才突然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贫穷是罪恶。早就听到过这种说法,原来很不理解,因为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一直是表扬贫穷的。其实,贫穷有什么可表扬的呢?在几千年弱肉强食的历史中,贫穷不一直就是罪恶吗?贫穷就是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败下阵来。失败有什么可表扬的呢?贫穷不是美的,是丑的;不是值得骄傲的,是值得羞愧的。或者是比较懒惰,或者是比较笨,或者是不够幸运。如果一个人活成了下层人,那就是活得最失败的人,被淘汰的人,有什么可表扬的呢?
  
  中国解放后的三十年有点特殊:人为地设置了下层人向上流动的障碍,如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如不许流动的户籍制度,如城乡双轨制,这就有点欺负穷人的意思,使农民对城里人有了怨气。使得上层显得不够正义,使得为下层说话有了点正义的味道。但是在人为障碍取消之后,这点正义也就慢慢消散了,我们又回到了尼采命题:贫穷到底是不是罪恶?
  
  总之,我觉得尼采和鲁迅如果没有走极端,没有说穷人就该死,那他们大体上还是站得住脚的,其理论有深刻的合理性,虽然显得有点“政治不正确”。

 

李银河补充

    

         自从我写了《狗镇》的观后感,所有的朋友都跟我急了。李春光急赤白脸地问这是不是真是我写的,准备去辟谣;林春来信说,我相信你写这东西的时候不是你自己了。我也很震动,想了好几天。把我给李春光的回信照录在此:
  
  
  
  李春光,你好。
  
  文章确实是我写的。是我看了电影后很震惊还没醒过闷来的时候写的,发在博客上,但是很快就删掉了。因为政治上肯定是不正确的。
  
  但是我觉得摩罗他们批鲁迅也有点问题,有点似是而非。其实读尼采时也并不很喜欢,觉得他太不同情弱者了。但是他的非理性完全一无是处吗?我很喜欢福柯,他也深受尼采影响,跟自由主义有点格格不入。我在这二者之间有点想不明白。应当说我只是把自己内心的疑惑提了出来,并没有定论。
  
  李银河
  
  
  
   仔细想了想与此相关的论题,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个人问题还是体制问题。一个社会有人穷有人富,到底是个人的错还是体制的错?我上次多说了个人的错,是有偏颇的。可是我那样说时心里还想到中国很多农村的地主,不止一个了解农村、了解这段历史的人说过,大多数中国的地主富农都是勤劳致富,恶霸只是极少数,而贫下中农倒是比较懒惰和不聪明的,所以中国的土改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奖懒罚勤的(当然从政治上和把土地收归国有上是必须的)。有本书《半夜鸡不叫》就是给周扒皮翻这个案的。表扬贫穷没有道理。当然,这个个案不能证明贫穷都是个人努力不够造成的,纵观历史,横看当代,贫穷基本上应当说是体制造成的,是体制的不合理,不能怪个人。据说,中国现在的亿万富翁 90%是高干子弟,这肯定是体制不合理造成的,绝不能说他们就该这么有钱,就是最优秀的人,最努力的人。
  
  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从社会正义的角度讲,还是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就是救济穷人,资本主义就是带来恶性的两极分化,富人愈富,穷人愈穷。所以像尼采哲学那样不同情穷人,不帮助穷人,是不正义的。社会主义就要大搞“杀富济贫”,当然是经济上的杀,不是肉体上的杀,就是要把从富人手里拿过来的钱为穷人搞福利,保障大家都有一个温饱体面的生活,不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国的基尼系数从70年代的0.2飙升至0.5,从全世界最平等的社会成为贫富差异最大的社会,是一个大问题,搞不好要出大乱子。
  
  要自由还是要平等。人生而不平等,有人长得美,有人长得丑;有人聪明,有人愚笨;有人生在富人家,有人生在穷人家。如果只强调自由和公平标准,由于起点不同,社会就可能失去平等和正义。在这一点上自由主义与尼采有相通之处,都强调自由,忽略平等。这也是我以自由主义的立场会掉进尼采陷阱的原因。尼采的哲学适用于丛林社会,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只有公平,没有正义。就像《狗镇》里的社会,谁强谁就出头,谁弱谁就活该倒霉。如果这个世界永远是个丛林,那可真成了人间地狱了。
  
  一位终身怀抱理想主义的朋友设想过一个乌托邦的社会,在其中所有的人都有一份基本的生活保障,其余愿意从事高级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的人可以仅凭自愿和兴趣去做,并不一定要高额报酬。因为他对做这样的事情有兴趣(比如写小说,画画,作曲,跳舞),你给不给报酬他都会乐在其中。我没有认真对待这个设想,觉得太不可能,太离谱。可是我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非常大胆的想法。虽然历史上没有成功的先例,但是可以成为激励我们改良社会的一个遥远目标。我觉得它很像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当一个社会的财富积累到比较高的程度时,这未必不是一个社会改良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我强调社会财富积累这个硬指标是因为,贫穷的共产主义方案我们已经实验过了,失败了。

 

李银河女士没看懂狗镇

 

作者:阿赛尔

 

 

李银河女士是我尊敬的学者,她的有关个性解放的真知灼见,在目前的中国独树一帜,很有见地。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不能自我作主,那就谈不上如何获得自由和解放。凡是人治的国家,无不高举道德的大旗在毁灭着人性,其实这些道德细看之下,也不过充满了“律他而不律己”的内容而已,自己可以二奶三奶以至146个情妇地包养,但老百姓夫妻在家中看张黄碟都是罪。这样的国度是不可能有民主自由的。

 

 

不过,她前几日写的一篇关于电影《狗镇》的影评,显然没说准确。至少说,她把该电影要揭示的中心给弄偏了。

 

 

当然,她的文章中的观点还是正确的:“贫穷就是罪恶”,“贫穷不值得讴歌”。其实应该这么说更准确:“贫穷产生罪恶”,“讴歌贫穷是别有用心的”。假如贫穷都是美德,都值得骄傲,那么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没有意义了。至少说,人类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的进步,就完全失去了意义了。

 

 

只不过,这部电影显然并非在批判贫穷,而是在揭露人性的惨酷。只是因为情节集中、方便凸现主题的需要,把环境设定成了封闭、落后、制度缺失的狗镇。

 

 

《狗镇》是丹麦导演冯·提尔拍摄的“美国三部曲”之一(其余两部分别是《曼德勒》和《黑暗中的舞者》),这位具有左倾倾向的导演本来是要通过这三部电影批判美国制度和社会的——关于这点,在其余两部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也许是不经意,他却在这部反响甚好的三部曲之一的《狗镇》中,深刻地揭露了人性的残忍一面。

 

 

《狗镇》描述了一位美国黑帮老大的女儿格蕾斯逃离家庭,来到偏远的山间小村狗镇躲避父亲追踪的故事。在电影中,狗镇位于荒山野岭之中,是通向大山之路的终点。这里居住着七八户人家,人人贫寒而努力。格蕾斯寻求在此留下,并通过为大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获取微薄的收入,并取得信任。起初,人们给了她两周的试验期以观后效,后来就收留了她;再后来,因为警察通缉悬赏她的额度提高(影片揭示,这是他父亲通过警察的关系故意这么悬赏的,以便容易找到她),导致当地人贪心不足,提高了她的劳动强度,降低了她的劳动报酬。

 

 

直到最后,情况越发不可收拾:逃跑不成的格蕾斯甚至被戴上了锁链,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并且,还要加倍劳动,还要被镇上男人强暴(这段太残忍了,我给跳过去了,没怎么看)。

 

 

电影的结局是,她终于被镇上唯一真爱她的男人汤姆告发。寻迹而来的黑帮父亲看到女儿的惨状,就征求女儿的处理意见。当然,结果很自然而然:经历了如此人生大波折,已经深深懂得“宽容和良善究竟是什么”的格蕾斯,毅然决定将这里的人全部处死,甚至连婴儿也没放过,电影的最后,全镇就剩下了一条狗,整个镇子在火光之下,变成一片废墟。

 

 

狗镇上的人如此“前恭而后倨”,根源并非仅仅是贫穷,而是人性中的贪婪和残暴。我们知道,贪婪和残暴并非穷人独有,只不过穷人表现的更加强烈而直观罢了。实际上,富人和贵人也并非不贪婪残暴,只不过多有名望、财产、社会地位的制肘,不得不寻着规则来进行这些,就此显得不那么直观而已。假如一个社会失去了制度约束,那么,富人和有权势的人的贪婪和残暴,那是一点也不比穷极生疯的阿Q们好多少的。比如我们都知道贪官污吏是什么样子的,那些活跃在我们周围的城管、政府支持的开发商、没有人性的学者们尽管衣食富足,美车华服,冠冕堂皇的,但他们的表现,可曾有一点人性可言?

 

 

比如近期活跃的教授孙东东,直接说出了“老上访户中99%的是精神病患者”这样可耻的言论,他可曾有人性?这样的学者连起码的形成上访的原因和上方艰难的过程都不关心,却大谈上访造成的麻烦,也只有在我们这样的国度里,才会产生如此无耻的种类。

 

 

贫穷固然产生罪恶,但造成贫穷的根源,则更是罪恶的渊源。在《狗镇》这部电影中,导演为了情节合理,显然不得不努力营造狗镇形成贫寒的原因。也许是无意,也许是故意,我在这部电影中,除了看到了导演努力鞭挞的人性之恶的一面外,还看到了形成贫穷的根源。简单地说,这个根源至少有三个:

 

 

一是信息闭塞。狗镇何以贫寒至此?首先是环境封闭。群山之中的小小村落,仅有一条公路通向大山之外,全镇只有一辆破卡车不定期地晃晃悠悠驶向山外的乔治市,全镇的人,该有几个能看到并参与到外部世界的生活呢?其次是信息隔绝。全镇仅有一台破旧的收音机,还不过用来收听音乐而已,外面发生什么事,跟他们是没有关系的。

 

 

二是技术落后。信息闭塞,失去了交流和学习的可能,造成了当地生产技术的落后,全镇最有先进性的生产力,不过是个磨玻璃杯的手工作坊。其余的,就是自给自足型的小农生产了。这像美国么?呵呵,像北韩以及文革时的中国还差不多。

 

 

三是制度缺失。犹如世外桃源,全镇没有法制,靠的只是多数暴政般的公众投票:要做什么事,就大家集合在一起商量,然后公决。这或许是导演想要批评美国政治的重点所在。可惜,导演这种粗浅的看法并没有看透问题所在。实际上,民主的本质是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如此才能有公众的自由,才有人人的自由,——比如格蕾斯个人的人身自由,必然会在制度的保障之内,无法想象在一个民主自由的法治社会里,格蕾斯会被如此残害而投诉无门。或许只有在那种人治的环境里,才会有如此可怕的情况吧?要不然,为何会有那么多上访的人,并且还被骂成了精神病?

 

 

如此,形成贫穷的三大原因,“信息闭塞”、“技术落后”、“制度缺失”,才是制造罪恶的深刻原因;贫穷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没有人生来就想贫穷,就应该一生贫穷,只有被剥夺了富裕的机会和可能,才会形成终生的贫穷。在这个世界上,哪里有上述三种情况同时存在,哪里就会制造贫穷。纵使一部分人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装扮得表面一片风光,但“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真实图景,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道德沦丧,罪恶累累的。纵使高呼荣耻,强调道德,树立多多的道德样板神仙,也无法杜绝贫穷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的。

 

 

这样看,原来《狗镇》是在批判人性的阴暗,又却在不经意间,给我们稍微揭示了制造贫穷的社会原因。因此说,深刻地分析制造贫穷的社会根源,打破锁在格蕾斯们身上的户籍锁链、暂住证锁链、低人权优势锁链,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该片热门影评:

《狗镇》:女学者的悟道之旅

文/尘世流年 不知哪位圣贤说过这么一句..

尘世流年评分9.0

《狗镇》:一部颠覆整个人类价值观的影片(原载《随笔》2010年第..

《狗镇》:一部颠覆整个人类价值观的影..

谢宗玉评分10.0

人类无可救药—盘点那些“不良”电影

跟着你有肉吃

The World Is A Bug---狗镇亦然

荒蛮小镇和喧嚣都市在人性的揭露下,..

米米晓彤·BlueUsher评分10.0

善良,只是人性中的一纸契约——丹麦电影《狗镇》-

一、前言 观看了拉斯·冯·特里尔(Lan..

朱旭彬100749评分9.0

更多 196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