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图书馆也有“采访”员

2012年11月06日 03:23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图书馆也有“采访”员

首图采访员闫虹。 本报记者 李洋摄

本报实习生 石滢琪

这天一大早,首都图书馆一期五层,北京地方文献中心工作人员闫虹手里忙着整理刚刚送到的新书,但神情却略显紧张。9时30分等候多时的手机铃声准时响起,是华辰拍卖公司的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那端,一场拍卖会正在进行,闫虹看中的三本相册即将开拍。这些相册里全部是珍贵的北京老照片。“5万!”“8万!”“10万!”闫虹神情严肃,喊报价的声音越来越高。最后,她代表首图,以预算范围内的11.5万元总价竞得了这三本相册。

闫虹经常参加拍卖会,皆因她在图书馆里从事的这份特殊工作——“采访”。图书馆的采访可与新闻采访完全不同,简单解释就是通过“采集”和“访求”来充实图书馆的图书馆藏。目前,首都图书馆大约有15名工作人员承担着各个门类书籍的“采访”工作。这项工作对于图书馆来说至关重要,因为“采访”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的馆藏质量。

搞定了三本相册,闫虹又埋头查看起书目单。和往常一样,西单图书大厦等专门为图书馆配书的“馆配商”刚送来新一周的书单。2000多部最新出版或即将出版的图书书目等待着她筛选。这2000多部图书,涉及22大类,而闫虹选择的硬标准只有一个——关于北京的书籍。

20多分钟后,闫虹的眼睛从书单中抬起来,长期的训练已经让她仅凭书名、出版单位、责编等基本信息,就能大致判断出一本书是否值得收藏。第一轮,她已筛选出50多本书。接下来,她还要把书名或书号(ISBN号码)输入电脑,逐一检查是否与现有馆藏重复,再将重复的书目剔除。这些工作,也叫“查重(音:chóng)”,通常会占用她一上午时间。

闫虹划定的书目很快会被送到图书馆,等待她进一步挑选。闫虹指着办公室里堆积如山的书说,“这些都是这几周送过来的。”凡是最后通关的,都被她盖上了“首都图书馆”的印章。还有一些书中间夹了纸条,表示这些书已经有一两本馆藏,还需要补订。

相比采集,访求的工作才是最具难度,也是最占用时间的。个人或机构出版的学术文集、图册、地图等等,都是采访员的访求对象。这项工作需要闫虹和她的同事们像新闻记者一样敏感,随时随地留意信息,但凡有用的文献都不放过。可很多时候,他们并不能如愿。

比如今年,闫虹得知一家测量制图单位绘制了一套大比例尺的北京地图。为了将地图纳入馆藏,她和同事到这个单位跑了三趟,可结果一张都没能要回来。第一次,对方以这套地图是内部资料为由拒绝了;第二次,又以“再研究研究”来搪塞;最后见采访员仍不死心,对方竟直接反问“图书馆要这个干什么?”

目前,社会上有很多机构和个人,还不了解图书馆的采访员是干什么的。“其实,将文献放在专业的文献机构内,无疑是对文献最好的保护。”闫虹说。好在,让图书馆成为保存文献的最佳场所,正在渐渐被人们认知。现在,闫虹时常要接待主动向图书馆“献宝”的市民,让她的“采访”有了更多空间。

闫虹的筛选工作到底有无遗漏,很少有人知道。即便有遗漏,很长时间之内也不会有人发觉,因为没有人会投入和她同样的精力去做这件事。因此,责任心,成为保证工作质量的唯一法宝。即使访求经常困难重重,为了得到想要的文献,闫虹和她的同事还是会不厌其烦地登门造访。有时候,要经过几年的努力才能购得一套文献。“当这些文献最终入藏图书馆时,真的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闫虹说。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