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团简介
   中国铁路文工团成立于1950年10月,是铁道部直属事业单位,1997年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A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广电总局评定为A级电视剧拍摄单位,现有歌舞团、曲艺杂技团、影视舞台剧制作中心、舞美工程部、演艺策划部等多个艺术生产部门 【更多】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二七剧场路15号
电话:010-51898346
传真:010-51898343
邮编:100045
邮箱:zgtlwgtgwt@163.com

舞蹈家盛婕的流金岁月

发表时间:2015-6-21  浏览次数:2781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中国新舞蹈先驱吴晓邦为众人所熟知,他的夫人盛婕也同样是新舞蹈的播种者。她是吴晓邦的学生,是事业上的得力助手,更是生命中的爱人。她活跃在各个时期的中国舞蹈领域,从事创作演出、舞蹈教育、艺术推广、理论研究等工作,杰出的工作表现与豁达的性格,在舞蹈界享有良好声誉。2009年,90多岁高龄的盛婕获得了中国舞蹈家协会颁发的中国舞蹈界的最高荣誉奖项——“终身成就奖”。近日,记者走近盛婕,听她回忆那流金的岁月。

浪漫的青春年代

盛婕祖籍江苏武进(常州), 1917年12月21日出生于上海。当年,盛家在常州称得上是名门望族。中国近代著名的官办商人、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盛宣怀即是盛婕祖父的长兄。盛婕父亲少年失怙,由盛宣怀养育成人。盛婕7岁时,母亲去世。此后,便与哥哥住在杭州的姨母家,而父亲在盛宣怀的安排下于哈尔滨电报局工作。盛婕小学四年级时,父亲把她和哥哥接到哈尔滨生活。

在盛婕的记忆中,那时的哈尔滨是个欧风很盛的城市,被人们称为东方小巴黎。很多俄国人在这里办学、经商,还有不少人当私人教师教授音乐、舞蹈、美术等。在他们的影响下,哈尔滨人十分注重生活品质,平日不是在广场散步,就是去影院看电影,夏天还可去松花江划船,冬天则到滑冰场溜冰……生活堪称浪漫。

盛婕就读的小学是哈尔滨有名的学校,学校里教音乐的刘老师和教体育的蒋老师在业界尤为出名。蒋老师排的体操,每年运动会比赛都得第一,体操中的藤圈舞、花环舞等令人赞不绝口。在她的影响下,盛婕学到很多舞蹈。

为了学舞,业余时间里,盛婕常和同学们结伴去看电影,每次都早早进场,为的是看电影前加放的十几分钟的舞蹈录像。在寒假时,也常到一个俄国人那里花5块钱学习芭蕾。日积月累,她的舞蹈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学校期末晚会时,她每每排些舞蹈节目参加演出,如《月明之夜》等。

盛婕所上的女中也曾是原哈尔滨的“贵族学校”,曾出现过孙桂玲、萧淑芳等知名运动健将。女中的漂亮学生很多,盛婕是其中十分出色的一个,经常被女中旁边的工业大学的男生“围追堵截”,有时还被当地的小报记者追踪……

吴晓邦的学生、助手、爱人

1932年,东北三省沦陷,哈尔滨被日军占领。没过几年,盛婕的父亲又病逝了。她与哥哥送父亲灵柩回老家,离开东北,回到上海。

1938年,盛婕进入中法戏剧专科学校学习。在这里,她结识了未来的爱人吴晓邦。当时,很多上海文艺界的名人集中在这所学校,冯执中为校长,郑振铎教授中国戏剧史,李健吾教授欧洲文学名著选,顾仲彝教授戏剧概论,吴晓邦则教授舞蹈。

吴晓邦的舞蹈课本来是一星期两次,上午授课。他的课既好看又有趣,除了身体的训练,还教授舞蹈理论知识。盛婕和同学们都十分喜欢上他的课,常在他不授课的时候,也找他教课。于是,舞蹈课成了盛婕上得最勤的一门课。

结业时,吴晓邦为同学们编排了舞蹈《罂粟花》,它是一部反战作品,抨击了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行径,歌颂世界和平。吴晓邦还为盛婕排了一支独舞《心愿》,该舞献给八路军,祈祷他们得胜平安归来。

毕业后,盛婕曾在上海剧艺社任职,排演了《女儿国》、《梁红玉》等剧目,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可她并没有感到满足,因为演剧并不是她的人生理想,她还是想跳舞。

这时,又是吴晓邦在桂林的一封来信,改变了盛婕的人生轨迹。她应吴晓邦信中的邀请,和4位同学结伴来到桂林的广西省立艺术馆教授舞蹈。

当时,桂林的抗日救亡活动开展得很热烈,有很多救亡团体,各种形式的革命活动也很多。盛婕除了协助吴晓邦教授舞蹈班的课程外,还协助他教授新安旅行团的课。这个团由一群孩子组成,在陶行知的支持下,以全国巡演的方式及各种艺术形式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当时桂林经常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他们的排练场地总是在一处叫“七星岩”的防空洞内。这个防空洞又大又安全,无论敌机怎么炸,都不会影响他们在洞内的排练。

1941年,盛婕与吴晓邦一起来到重庆,在陶行知办的育才学校教课。在这里,盛婕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夫妇。在周恩来宴请会上,她还见到了董必武等人。

相知相助的两个人,后来相依相爱了。1941年4月14日,重庆实验歌剧院礼堂里,盛婕与吴晓邦举办了婚礼。重庆文艺界很多人到场祝贺。举行仪式时,盛婕与吴晓邦都没有穿结婚礼服,而是穿着新做的制服。周恩来和邓颖超还专门派人送来了“刘家花园”(即红岩村,位于沙坪坝区化龙桥红岩村13号,30年代,这里是饶国模女士经营的“刘家花园”)种的大束鲜花(那时没有鲜花卖)。婚礼仪式后,两人在舞台上跳着舞将鲜花洒向来宾,现场洋溢着幸福的热浪。

1941年,在周恩来的邀请下,盛婕与吴晓邦开始了奔赴延安的计划,这一计划几经波折,终于在1945年实现了。在延安,二人进入了鲁艺。

不久,日军投降。盛婕回忆说,得知胜利喜讯的那天晚上,整个延安都轰动了,鲁艺的学生更是疯狂了,大家涌上街头,扭起秧歌打起锣。好多人家把自家棉被里的棉花抽出来当火把烧,人们相互拥抱跳跃,通宵达旦地庆祝胜利。

新中国的舞蹈事业

1949年7月,北京召开了第一次文代会。舞蹈界参加文代会的正式代表只有4名:吴晓邦、戴爱莲、胡果刚、梁伦。盛婕作为列席代表也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包括舞协在内的六大协会的成立,使舞蹈工作在全国顺利开展。

1950年,盛婕任北京青年艺术剧院舞蹈团副团长。1952年,任中央戏剧学院舞蹈教研组民间舞组长。1954年,又任北京舞蹈学校教研组组长。1955年,任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秘书长。盛婕此时已经与吴晓邦分头投入舞蹈事业,她的工作重点是研究民族民间舞蹈的工作。为了研究民间舞,写出第一部像样的民间舞蹈教材,她开始了深入农村,搜集、整理民间舞蹈的工作。

在安徽搜集花鼓灯,到东北搜集大秧歌和二人转……盛婕说,那时走村串巷的采风工作是随遇而安的,走哪是哪,到哪睡哪。有房子睡房子里,没房子就睡地上,记得一次,同事随手捡了块木板让盛婕睡,她第二天醒来才发现是棺材板,自己还打趣说,就当死过一回了。

现在,傩被炒得很热,有人说是上世纪80年代才被发现的,盛婕说,其实50年代时,他们就已经发现这门古老的艺术了。1956年,盛婕带领着小组在江西搜集傩舞。那时,傩舞已经很久没人跳了,几乎失传,当地仅有几位老艺人偶尔还跳。小组就一位位地拜访,直到找到年纪最大的那位。而那位长者就是负责管理傩舞面具的人。他带着小组来到了庄稼地里,刨了好一阵,刨出了一大木箱木制的面具。盛婕说,这些面具雕刻得非常细致,表情活灵活现。小组成员兴奋极了,想立刻用相机记录下这些珍贵的艺术作品。盛婕就直接上去用单手将面具拎出来,摆在桌子上让同事拍照。这时,她注意到,带他们来的老者在一旁吓得浑身发抖。原来,这些傩舞面具在当地人的心中是神的化身,请神前必须沐浴、净身,然后由男人把面具请出来放在桌上供奉,女人是不能碰触的。盛婕知道后,赶紧换成双手将面具捧出,但并没有停止工作。

凭着这样的无畏与执着,盛婕后来在浙江金华搜集到了“龙舞”,并将之教授给中央歌舞团,1957年,中央歌舞团凭着这个舞蹈在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奖。而后,“龙舞”也在全国各地风行起来。此后,盛婕前往奥地利、苏联、土耳其等国家交流访问,陪吴晓邦到内蒙古、长沙、山西、沈阳等地讲学,编辑、撰写《大百科全书》(舞蹈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当代中国舞蹈》等重要舞蹈著作,筹办吴晓邦艺术馆……

如今,盛婕家中墙上满是老照片,它们记录下了她年轻时姣好的面容和身姿,她和吴晓邦美好的时光,以及她工作的每个阶段……看上去,无论何时,盛婕都在微笑着,幸福着。

                                                                                                                               网站编辑:杨昀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 | 歌舞团介绍 | 声乐演员 | 舞蹈演员 | 主 持 人 | 舞蹈剧目 | 声乐  论坛 | 舞蹈论坛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中国铁路文工团歌舞团  电话:010-5189834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二七剧场路15号          京ICP备15024827-2号
网站技术支持:卓老师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