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写真:语言学家温端政

他来自“东瓯山水甲江南”的温州,他集南方人的精明和山西人的敦实于一身,他在山西工作、生活了近半个世纪,为山西方言语汇学的研究奉献了大半生的精力,并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就是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原语言研究所所长、资深研究员——温端政先生。

 

始终是一名学者

 

温文尔雅、谦和、自信,以及不卑不亢的超然,是温先生留给我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对于温先生早年的经历,在见到温先生之前,我们已经从互联网上了解了一些:1932年生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麻步镇雷渎村;1950年7月,从浙江省温州高级中学毕业后在新华书店工作了4年,直到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业——那个时候,温先生就对方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著名方言学家袁家骅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浙南、闽南语的调查和研究;1958年大学毕业后,温先生先后在我省忻县师范专科学校、雁北师范专科学院、省教育学院任教。此间,开始调查忻州、定襄一带的方言。

 

1978年,温先生被调到刚刚恢复的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院(所)任语言研究所(室)主任。从此,他开始有计划地开展了对山西方言的调查研究。1983年,温先生开始主持列入“六五”规划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山西省各县市方言志”;到1988年底,完成了全部70种方言的编写任务。从1986年开始,温先生主持列入“七五”规划的国家重点项目《山西方言通志》,项目的主要成果《山西方言调查报告》获省社科应用成果二等奖;其主编的《山西通志·民俗方言·方言篇》获省政府颁发的一等奖;参加编写曾荣获第三届国家辞书一等奖、第四届国家图书最高荣誉奖的“八五”社科规划国家重点项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其中,温先生撰写的《忻州方言志》被有关专家评价为“有发凡起例的作用”。

 

为了表彰温先生多年来的辛勤钻研和学术贡献,1986年,国家科委授予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省委、省政府授予他“山西省优秀专家”称号,同年,获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

 

创建了一门学科

 

在从事方言调查研究的同时,温先生还对汉语中的俗语、惯用语、歇后语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孜孜不倦,求真务实,“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掌握、总结了大量的实例后,温先生开始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结晶成理论的形式、开始对“语”的解释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并开创性地提议,应该“语”、“词”分立,以此为基础,建立一门新的学科——汉语语汇学。

 

在谈到对“语”的调查研究及阐释时,平日里温和寡言的温先生显得十分健谈、激动。温先生说,他最初是因为对歇后语的研究而开始研究“语”的。当温先生还在忻县师范专科学校任教的时候,就对歇后语很感兴趣。他调查发现,在当地群众的口语中,流行着大量的歇后语,因此,便以布置作业的形式和几个学生一起对当地流行的歇后语进行记录;再后来,温先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又发现山西“山药蛋”派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运用了许多风趣幽默、富于鲜活生命力的歇后语,于是,他又从山西籍作家的文学作品里收集歇后语,先后主编了《中国俗语大词典》、《古今俗语集成》、《汉语常用语词典》、《歇后语》、《谚语》等专著。

 

习惯上,以前的学者把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都统一叫做“词”;由于它们的语言表述功能跟词十分接近,因此,大家又把它们称为“词的等价物”或“相当于词”。许多年以来,约定俗成,这个说法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并被写进了教材,似乎已成定论。但是,多年的研究使温先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词语、词语,实际上,“词”就是“词”,“语”就是“语”,虽然它们确实有一致的一面,如都是语言单位、都是语言的现成“建筑材料”、都具有整体性、都具有固定性,等等;但是,它们更有不同的一面。他认为,“语”是汉语里结构相对定型、具有多功能的叙述性语言单位,“语”的性质和作用都有别于“词”,不是“词的等价物”,它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是大于词的语言单位,另外,“语”不是概念性而是叙述性的语言单位,它还具有成句和被引用的功能。语汇自身是一个系统,应从汉语实际出发,建立起与汉语词汇学平行的汉语语汇学。前不久,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温先生新著《汉语语汇学》为汉语语汇学学说建立了完整的初步理论框架,也为这门新学科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该书首先指出了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的共同特征是结构相对固定的叙述性语言单位,并且把这种语言单位命名为“语”;并且,温先生进一步给“语”下了比较科学的定义:“由词和词组合成的、结构相对固定的、具有多种功能的叙述性语言单位。”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方言学家李行杰在看完《汉语语汇学》这本书后兴奋地说:《汉语语汇学》在语汇学这门学科的创建中起着“起例发凡,昭示经纬”的作用。正如温先生所言,“汉语语汇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沃土中,语汇研究有着辉煌的前景”。目前,我省社科院“语汇研究与辞书编撰中心”的科研人员们正在温先生的带领下,编撰《中国格言大词典》、《中国惯用语大词典》、《分类谚语词典》、《分类歇后语词典》、《分类惯用语词典》等,先后有30多位学者参加,中心将汇集我省部分高校有关的专业人员,集中人力物力,在现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打造我省的优势学科——汉语语汇学,力求为促进汉语语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挥洒着一种风度

 

如今的温先生已经是年过七旬,从他最初担任省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到今天,在他的亲切关怀和培养下,已经成长起来第二任、第三任所长。在采访过程中,语言所的研究人员无不流露出对温先生的感激与敬佩。语言所的第二任所长沈慧云就说:“温老师是为科研而生的,研究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也是他生活的乐趣所在。如果你和温先生交谈,不管先前在谈论什么话题,第三句话肯定就转到科研上了。”当我们看到温先生如此丰硕的科研成果时,我们真的无法想象,在印刷技术还很落后的20世纪80年代,出版《山西方言志丛书》时所付出的艰辛——由于书中涉及到大量的符号,在一般的工作人员无法准确排出符号的情况下,温先生就自己办起了印刷厂,起早贪黑,夜以继日。当我们坐在舒适的沙发上细品《中国俗语大词典》的时候,我们更是无法想象温先生带领着他的学生们在该著作最初收集资料时的辛劳,为了将古代经、史、子、集及近代戏剧、小说中的俗语资料一网打尽,四五个人就在省图书馆的一间大约2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围成一圈,不停地转着圈数着卡片;到中午省图闭馆休息,他们就在就近的迎泽公园打个地铺,从包里掏出早晨出门时带的冷馒头……就这样日复一日,春去冬来。

 

先生纯粹是为学术而生的。自从大学毕业,无论在单位上班,还是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温先生总能很快地适应所处的环境,并安下心来,进入自己的学习、调查和研究状态。温先生一生不图名、不图利,前些日子,有单位慕名找到温先生,愿意出20万元人民币的年薪,希望温先生能做他们的顾问,或者去为他们讲课,这些,都被温先生婉言谢绝了——说到底,温先生离不开他的课题、离不开他的研究事业!

 

交谈中,温先生一再强调,做学问必须思考,要敢于碰硬、敢于向权威挑战,要做有论战性的学术讨论,不能人云亦云。的确,在现实中,温先生也是这样做的,不然,怎么会在学术界没有人怀疑“语是词的等价物”时率先提出“语词分立”呢?对于我们的采访,温先生非常认真地说:你们宣传我及我的事业,我没意见,但一定要实事求是;要多宣传我们的中、青年同志,着重宣传我们的集体,以及我们很好的领导,如果说我在学术界还有一些成绩的话,那都离不开他们的支持……温先生这番动情的话语深深触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正如曹瑞芳女士所言:温先生此生“殚精竭虑,无功无利,乐在其中,斯为真学” 。

 


微信“扫一扫”, 关注我们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