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典藏版
分類瀏覽 東征之役
        陳炯明被逐出廣州以後,仍據有東江一帶,密與北洋軍閥及英帝國主義者勾結,並收買東江一帶土匪,積極擴張勢力。

        民國十三年冬,陳逆乘 國父孫中山先生離粵北上之際,聚合兵力約十萬之眾,自稱「援粵軍總司令」,陰謀進犯廣州。

        民國十四年元月,革命軍為先發制人計,決予討伐,於是有「東征之役」。當即決定以滇軍楊希閔為左翼軍,進攻博羅、河源,爾後向五華、興寧進出;桂軍劉震寰為中路軍,進攻惠州,爾後為東征軍總預備隊;粵軍為右翼軍,進攻淡水、平山。爾後向潮汕進出。

        右翼軍以黃埔軍校(第二期學生總隊砲兵營、工兵隊、輜重隊,第三期入伍生第三營與教導第一、二團)為主力,及粵軍第二師、第七旅,總兵力約一萬人,由黃埔軍校校長  蔣公中正指揮,於二月三日自黃埔軍校出發,所向披靡,進展神速。二月十三日攻擊淡水,激戰至十五日,卒將頑敵殲滅,俘虜叛軍官兵二千餘人,繳獲槍械千餘枝。校軍亦有相當傷亡,稍加整補,繼續東進,三月七日占領潮汕。

        不料左翼滇軍與中路桂軍,於克復博羅、飛鵝嶺後,即與陳逆妥協,停滯不前,而造成右翼孤軍深入,後方補給線有被截斷之虞。

        此時,忽得叛軍精銳林虎、劉志陸兩部萬餘人,由五華、興寧向棉湖南下情報。  蔣公當即決定以第二師防守潮汕,親率校軍及第七旅回師棉湖,迎擊林劉,三月十二日由揭陽出發,以何應欽教導第一團為左翼,經普寧直趨棉湖任主攻;第七旅為右翼,沿桐坑-塔頭埠前進,尋求敵之側背;教導第二團為預備隊,在左翼教導第一團之後賡進。三月十四日,左翼何應欽部進抵棉湖附近時,遭遇優勢敵軍攻擊包圍,陷於苦戰,幸賴何將軍指揮得宜,將士沈著勇敢,陣線迄末稍動,激戰至中午,第七旅及時趕來支援,減輕了右側背威脅。午後二時,教導第二團到達,立即加入戰鬥,軍校黨代表廖仲愷適於此時到達前線勞軍,並親自幫忙搬運彈藥,士氣大振,立即展開攻勢,敵軍陣線動搖,開始後退,追擊至和順附近,又遭敵增援部隊伏擊,傷亡頗大,乃避開正面,以教導第二團由鯉湖方面攻擊敵軍側背,造成決定性的勝利。適當 國父逝世之翌日,其在天之靈有以默佑其成歟!

        第二次東征:棉湖戰役後,叛軍洪兆麟、林虎等部,誓願歸順,革命政府准其自新,仍駐潮、梅一帶。不意該部只是偽裝投誠,暗與惠州之楊坤如及莫雄兩部結合,積極整補,兵力迅速增至三萬人,同時與北江之熊克武,南路之鄧本殷合力,乘「沙基慘案」暨廖仲愷被暗殺,政府內外忙亂之際,復於民國十四年九月一日,再度叛變。

        九月二十八日,國民政府任命 蔣公中正為東征軍總指輝,實行第二次東征。決定以國民革命軍之第一軍和第四軍為主力,編成三個縱隊,由何應欽、李濟琛、程潛分任縱隊長,直搗惠州。革命軍於十月九日開始行動,何應欽之第一縱隊於十日進抵惠州城郊,並占領飛鵝嶺,準備攻城;李濟琛之第二縱隊,於十一日克永湖、官橋;程潛之第三縱隊,於十一日到達博羅南方之菜尾圍。十三日上午九時起,第一縱隊分向各城門政擊。第四團團長劉堯宸親挾竹梯率敢死隊冒險攀登,壯烈成仁。十四日繼續猛政,敵隱伏在北門城樓附近之機槍火網異常猛烈,乃將山砲調移北門附近。將其摧毀,步兵第四、八兩團乘機衝到城下,以竹梯靠城,蟻附而上,蜂擁入城,楊逆率殘兵向紫金方面逃遁。

        革命軍復於十月十七日繼續東進,第一縱隊任右路軍,沿海豐、河婆方向追擊;第二縱隊任中路軍,沿紫金、安流方向追擊;第三縱隊任左路軍,沿河源、五華方向追擊,努如破竹。旋即收復潮州、汕頭、興寧等地。三十一日肅清梅縣、大埔一帶,窮追至閩邊永定,圍殲殘部,東江乃全部底定。〈見圖一〉(任 修)

 
選單
中文大辭典線上版
歷史上的今天
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