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全部分类
当前位置:>> 文献 >> 民俗志 >> 第五篇 游艺与娱乐民俗 >> 第二章 民间竞技 >>第七节 回族民间竞技

民俗志 >> 第五篇 游艺与娱乐民俗 >> 第二章 民间竞技 >>第七节 回族民间竞技

编写单位: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  志书下限:  出版日期:  总字数:  录入人员:关明磊  录入时间:2016年11月26日

第七节 回族民间竞技


回族的民间竞技活动,以回族武术最有代表性。回族群众认为“穆圣勇武”、练武功自卫是“逊乃提”,并将武术活动看作是振奋民族精神的手段,因此自古以来就有尚武的习俗。至今许多清真寺保留有习武场、摔跤场,有的“阿訇”除了讲经上课外,还亲自担任教练指导海立凡习武。内蒙古,特别是呼和浩特,在清朝时就成为较有影响的回族武术兴盛之地,产生过多位我国北方武林瞩目的回族武术大师,有的在国内武术界享有一定的声誉。从历史沿袭至今,内蒙古各地的回族无论老幼,每天在做完晨礼之后和晚上吃过饭后,或集寺院,或聚场地,弹腿打拳,玩枪弄棒,切磋琢磨,互试比赛。在回族的重要节日,更要在清真寺周围的广场开展武术比赛或表演,带动了当地的群众性武术活动。

一、拳术        

回族的拳术均以其劲力别致、技法丰富、风格独特而风靡拳坛。回族拳术有许多独有的拳种:

查拳  亦称“回回拳”,属于一种长拳,是回族引以为豪的武术拳种。起式时的“都阿依”式、“伊玛尼”式等有浓郁的回族特色。其特点为,节奏鲜明,动迅静定;动作紧凑,拳路清晰;势整力顺,眼疾手快。查拳攻守十字诀为:缩、小、绵、软、巧、错、速、硬、脆、滑。手法有劈、格、推、穿、抽、崩、靠、缠、冲、盖、习等;腿法有踢、弹、点、擞、扫、铲、踹、勾、提、拦、撞等;身法有闪、转、折、翻、冲、撞、挤、靠等,步法有进、退、绕、插、行、转等;眼法有定、注、随、望、凝等,六十路弹腿及跑拳、滑拳、洪拳、腿拳是其基础功。在身法配合上讲究“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配合协调。提倡“六合”,即“内三合: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和“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查拳要求做到:“行如风,站如钉,起如猿,落如鹰,动如猛虎,静如山岳,快慢相间,刚柔相济,招法清楚,急转突停。”无论攻守进退,快而不乱,慢而不散,姿势工整舒展,手眼身腿步均要上下相随,前后相连,内外相合。要求眼到手到,目随势注,势换目移,“意欲往左先往右,势欲向前先向后”。查拳拳械套路有十:即一路母子,二路行手,三路飞脚,四路开平,五路关东,六路埋伏,七路梅花,八路连环,九路龙摆尾,十路串拳,每路自成一套,其中以四路、五路流传最广。查拳歌诀云:“缩如张弓蓄巨力,出拳如放矢。小而紧凑如封闭,奥妙人难击。绵而不断意相随,变化分虚实。软能克刚随机变,借力出奇计。巧中生智灵活用,四两拨千斤。错则侧身跟步进,避实以击虚。速如闪电莫迟疑,出手快打迟。硬如钢锥戳软泥,冲撞莫松弛。脆为爆竹发寸力,克坚如摧壁。滑能化消敌人力,乘虚再进击。”其使用器械有龙形剑、昆吞剑、下郎棍、双头奇枪、春秋大刀及各种双器械与对练。清同治年间(18621874),呼和浩特的马金贵即精于查拳和弹腿而闻名遐迩;清末的赵老四有“塞外查拳大师”之称;其高徒沙福又培养了不少弟子,后来在全国武林驰名的查拳派马正英就是沙的高足之一。查拳也是托克托县回族武术世家吴英、吴耀、吴桐及其后人祖辈精通的拳术之一。吴桐的拳术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被誉为“塞外武豪”。1928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举办第一届全国国术国考(俗称“打擂”),吴桐以三战三捷的优异成绩获甲等奖。

弹腿  是回族拳术之一。因其发腿迅速、劲道脆弹,有如弹丸射出而得名。拳谚云:“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说明弹腿是回族特有的拳种。弹腿的类型有六路、十路、十二路和弹腿对练(又称接弹腿),有查拳弹腿、六合弹腿、通备弹腿、精武弹腿及新编长拳弹腿等多种,但多由教门弹腿衍化发展而来。弹腿的特点为左右对称,上下相应,势正步稳,循之有序。其手法有冲、推、劈、搂、穿、砍等;腿法有弹、蹬、踹、勾、箭弹等;手型、步型因拳种风格不同而各有侧重,一般均有拳、掌、勾与弓、马、仆、歇、虚。习练弹腿强调内练精神、气息、劲力、功夫,外练手、眼、步法、身法。在技术上突出以腿为先、以步带腿,弹腿的单练套路共有十路,其口诀各地所传不一,内蒙古呼和浩特武林的《弹腿谱歌》是:“一路顺步入胆式,二路十字奔脚尖;三路劈盖夜行势,四路撑摩把人拦;五路栽捶步要斜,六路单展拐肘拳;七路双展十字捶,八路左转右连境;九路捧锁阴阳手,十路击步是剪弹。有人学会弹腿势,多踢多练是根源;有人若把弹腿问,弹腿倒有千招变。”弹腿是武术初学者入艺的门径,亦是技艺升华的根基,古今拳家尤为重视,回族中学习弹腿者甚多。内蒙古善弹腿的武术名家除在“查拳”处提到的外,还有民国年间的杨顺义,以及后来在全国武林驰名的白怀礼等。

回回十八肘  回族传统的武术种类,是短打拳术中的绝妙招法,被后人称为“艺中之萃”。回回十八肘以肘为主,其技击特点是以肘和接近肘尖的臂作为进攻和防守的手段,有十八个单练套路,其手法、步法、腿法、身法等,均围绕肘击情势而变化。屈臂为肘,攻击力强,肘的招势沉稳而迅速,距短而惊险,变化莫测,可攻可守,故拳谱中有云:“肘打四方人难防,手肘齐发人难当”和“宁挨十手,不揍一肘”。今传回回十八肘主要肘法有:压天肘、顶天肘、撤地肘、横肘、坐盘托天肘、连环肘等;套路有横天肘十八式、前定心肘十八式、左胯肘二十四式、撩阴肘二十八式、回身肘十六式等十八种。回回十八肘还具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格,如开门架子式用伊玛尼式(右食指竖于鼻前,表示信念、品格),或都阿依式、汤瓶式、阿迷乃式等宗教用语命名。

心意六合拳  是一种内、外、软、硬功兼备,实战效用极强的武术流派。因以力发于脚,撑于腿,冲于胯,拧于腰,送于肩,开于手,六劲相合而得名。其基本理论归为十个字,即韧、钻、踩、扑、实、接、照、裹、束、决;技法注重于手、肘、肩、胯、膝、脚及头部的习练与应用,直进直出,先声夺人,发劲如放箭,缩肩如弓翻,势简法精,结构严谨。演练时进退旋转,多走直线与四角,步法灵活,内外合一。其主要功法有:桩功架--蹲马猴、蹲鹰熊、鹰熊斗志;五形——踩扑、裹束;单势演练——单把、双把、连环把、十字把、怀抱顽石、抖把、掠把、起肘、底抱肘、合心肘、裹肘、十字裹横、龙形裹横、迎风贯斗、鸡行步、螺丝步、踩步、马形步、十字披红;排打功——对树排打、对木桩排打、对吊沙袋排打、打吊包、打四面包、打桩(单、双、四面)。内蒙古回族武术家吴耀总结的六合是精气神的内三合和手眼身的外三合。

八极拳  也是回族特别喜爱的一种拳术。八极拳早在二百多年前就以雄健朴实的风格和独特的技术特点闻名于世,素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说。八极拳的主要特点是动作简洁,劲力充实,发劲暴烈,以短制长,多用肘、肩、背的贴身进击取胜。其套路有:八极小架、八极新架、刚功八极、八极双轨、八阵拳、十二趟六肘头、健公八极及六合大枪、八极剑、八极对接等。又有八大招:眼望三见手、猛虎硬爬山、迎门三不顾、迎风朝阳手、黄鹰双抱爪、霸王硬折缰、左右硬开门、立地通天炮。讲究顶、抱、担、提、挎、缠六字。八极拳第六世掌门吴秀峰概其精要,总结一诀:“拳似流星眼似电,腰如蛇形脚如钻。间尾中正神贯顶,刚柔圆活上下连。体松内固神内敛,满身轻俐顶头悬。阴阳虚实变化急,命意源泉在腰间。”

汤瓶拳  又名汤瓶七式,是回族的教门拳之一,因其拳式动作似回民所用汤瓶壶而得名。“七”在阿拉伯人看来是个级数,用“七”“七十”表示多数。汤瓶七式上身动作:抬左臂握拳似壶嘴,曲右手握拳如壶把;下身动作是弓箭步,左手叉腰,右手伸出食指表示坚信真主独一无二。汤瓶七式整个动作与穆斯林礼拜动作相似,刚柔并重,颇有特点。汤瓶七式有花七式、陈七式之分。每套七式,每式又化七式,共四十九式。前者七式是单练套,以金梁起架为起势,翻身吊打为收势;后者四十九式是对练,又叫硬架子对练。以破法、顺法为主,打法有二十七进法,是后发制人的自卫性拳术。汤瓶拳式的歌诀为:“金梁起架最难防,左开右进探心掌,合手杀下千斤坠,隔臂打耳破命伤。”回族的“汤瓶功”,是回族武术家根据回族用汤瓶洗小净的动作和礼拜的动作编成的一套汤瓶气功,多年来一直用心传口授的方法,在阿訇、海立凡(满拉)和回族群众中流传。近年来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顾问、著名回族气功师杨耀钧和其子杨华祥等对“汤瓶功”作了系统的挖掘整理、表演传播,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现在,内蒙古的回族也有练这一功法的。

通备拳  取意“理(拳理)象(拳象)会通,体(演练)用(技击)俱备”;又因其招法大劈大挂,两臂生风,故又称通臂劈挂拳,也称为马家拳。通备拳法归纳为十八字诀:滚、勒、劈、挂、斩、卸、剪、采、掠、摈、伸、收、抹、探、弹、铡、擂、猛,演练时,甩膀抖腕,吞吐伸缩,拧腰切胯,冷弹柔进,气势雄伟。其内容包括通备大架(母拳)、通备拳一路(劈挂拳),二路(青龙拳),三路(飞虎拳),四路(泰素拳)等。另有通备十趟弹腿等。通臂劈挂拳施展开来,躯干开合如弓,胸背吞吐如弦,劈犹如抽鞭,手掌如鞭梢,发出的力量犹如无形的箭,再加上下肢的起伏拧转,就会产生一种调动全身力量,以最快速度集中于一点的合力,形成“大开大合,猛起硬落,辘轳反扯,如珠走盘”的特点。

此外,内蒙古回回在拳术方面驰名的还有清同治年间的孙坚,精通“铁沙掌”;民国年间的白福练“铁板桥功”,勇武在绥远省知名;邓万寿练的“龙爪功”力随指行,气到劲到,而“黑虎拳”一直流传至今;白怀礼则继承了师傅吴长庚的硬门子拳“三皇炮捶”等。

摔跤  是回族民间流传较广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在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三大宗教节日以及婚嫁、庆典、公假和闲暇消遣中,都开展此项活动。回族的摔跤是典型的中国式摔跤,为手脚使绊的站立式摔跤。比赛一般由德高望重的回族老人主持。惟有高超技巧和耐久力者才能夺魁。有的地方的摔跤方式独特,开门功架、摔跤等动作与穆斯林礼拜方式紧密结合,民族特色浓郁。呼和浩特回族的摔跤,自晚清时起逐渐发展,名播遐迩。最早是回族民间摔跤师韩友独创“左迎门”的跤术,开了归化城摔跤活动的先河。此后屠户出身的白儒珍(白老八),学习各种跤法,广结各路跤手,以武术的功底,摔跤的规范,创出简单易学、灵活多变、功夫扎实的“白氏跤法”。他刻苦训练,战功显赫,成为全国摔跤界的知名人士。他创办的摔跤场(后改为业余武术摔跤锻炼站),培育了一批武术摔跤新人,有较大影响。

二、器械

回族武术家在器械的运用方面从中华武术传统技艺中加以继承和发挥,也有许多创造。特别在棍、竿、刀、剑、钩等的使用中,内蒙古回族武术家均有独辟蹊径之处。

枪法  回族武术中的传统枪法负有盛名。内蒙古回族武林练枪术者甚多,托克托县回族武术世家吴家在枪术上自成一家,祖辈相传。塞外八卦高师吴英的胞弟吴耀,师承其兄,精攻属阳把的“杨家枪”,枪术精湛,功夫独到。民国年间的苏二庆精练杨家枪,并培育其子苏永成亦成为杨家枪高手。杨顺义则是擅长五虎缠枪、四十枪、绿合枪等。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著名的回族枪法名家白怀礼学而不厌,广收并蓄,不但掌握了五虎断门枪、子龙枪、五虎缠枪、六合枪等,特别是得马正英之三点枪、左门棍等绝技的传授,并将云连生传授的阴把枪与马正英传授的阳把枪两者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创造出了独特的枪法。

阴把枪,又称八卦缠枪、阴把缠枪,是内蒙古回族的传统体育武术的代表之一。综合杨、姜、马、高、罗、赵六家枪术之长,独成一家。据传此枪是由一名叫赵老同的人传与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东湾一带的一位喇嘛,后又传与郭云宏、云连生,最后又传于托克托县回族武术家吴英的嫡孙吴桐。阴把枪持枪时先把手心向下,“主于御敌”。即先让敌人发招进攻,后乘其空虚,攻其要害。阴把枪把法较活,两手常滑握两端,或中段、或梢端。握住把端可放长扎远,多侧身连环插步,边绞边扎,防守面小,而扎进迅速,显得步快枪长,如箭穿远。两手握杆中段似持双头棍,可尖把连发,格打兼施。两手握近档端,仅剩枪头在前,似握短匕自卫,可贴身应急。长当枪,短当棍,各种技巧互相使用。阴把枪包括72骑枪、36托枪,计108枪。阴把枪是一种实用枪术,原没有固定的练习套路,吴桐为了能使该枪术体用结合地进行传授,便把阴把枪的内容与家传的杨家40枪糅合在一起,编创了《阴把枪套路》,并在枪术理论上加以充实。他还将云连生传授的倒把枪巧妙地与太极剑相结合,使该剑术在体用方面更加完善。

剑术  在剑法方面,回族武术界有五剑之说,即伸缩剑、关灵剑、古兰剑、燕尾剑、鱼尾剑。呼和浩特回族武术名家白怀礼的归门十三剑、苏永成的剑术当时都有较大影响。

刀术  内蒙古回族武术家代表人物马正英、白怀礼等人都在刀术方面有过研究,如马正英和白怀礼都精通乌龙双刀、十二趟少林刀、春秋刀、四门单刀、五虎断门刀等套路。

棍和竿  5尺为棍,3尺为竿,棍和竿是回民常用的武术器械。武术谚语中有“东枪西棍”的说法,内蒙古回族武术界以练棍和竿而影响较大的有:清末已经被尊称“塞外八卦高师”的吴英,精通“大竿子”,不但传给后辈,而且教授出民国初年的孙才等武术名家。其三弟吴耀的“六合大竿子”也闻名遐迩。特别是马正英的绝技左门棍,在全国亦是罕见的套路。

  民国年间内蒙古的回族张通的“虎头双钩”是器械方面的一绝;苏永成也善练钩法;白怀礼的“普坛双钩”亦非同一般。

此外马正英还精通钢鞭、双戟等。


射箭


米日干车(鄂温克族)
     

 围棋(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