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概况  About BUPT
首 页  ⋅  北邮概况  ⋅  走进北邮

名师大家

叶培大    院士

    叶培大(1915~2011),号天一,上海南汇人。北京邮电学院(即今北京邮电大学)第三任院长,中国通信科技界泰斗,著名微波通信与光纤通信专家。

    1938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1945~1946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1947~1949年任前中央广播电台工程师,兼南京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副教授;从1949年9月起,任北洋大学电机系教授,兼中央广播事业局工程师;1952年任天津大学电信系教授兼系主任;1955年后调任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系教授,并先后担任系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校长。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8年当选为IEEE FELLOW,1990年起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科学研究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ICCC的理事,连任过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曾主持设计、安装和测试了我国第一部100千瓦大功率广播发射机、当时全国最大的菱形天线网及南京淮海路广播大厦,为恢复我国大型广播发射台、天安门广播系统等作出了贡献。20世纪50年代在国内首先开出本科生“微波技术”课程,继而研究“毫米波圆波导H01通信系统”取得成果,并在国内首先研究大气光通信,率先开始招收光通信研究生。同时,在国内首次研制出微波波导校相器和直接耦合滤波器等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设计了120路数字微波通信系统。1976年之后主要从事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工作,在相干光纤通信系统、光孤子通信系统、单频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等关键器件以及光纤中的极化噪声、模式分配噪声和光纤非线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提出并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通信主题的立项论证工作。

陈俊亮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中国通信程控交换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中国智能通信网的开拓者。1933年出生于浙江宁波。20世纪60年代为有线600/1200波特及无线600波特数据传输设备的主要研制者之一,担负研制我国第一颗“东方红”号卫星的无线信道数据传输系统研究任务,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励。80年代参加“六五”时期“DS-200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和“七五”期间“DS-3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的研制工作,主要负责程控交换机诊断程序的研制,提出了数字交换网络的理论模型与交换机的测试诊断算法。90年代在国内率先从事网络智能化的研究,主持研制我国第一套智能网系统,创造性解决了智能网的体系结构、业务生成、软件可靠性及过载控制等关键技术,实现了该系统的产业化并在我国电信网中得到广泛应用。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次。现从事网络智能服务领域研究。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通信”杂志主编。

周炯槃    院士

    周炯槃(1921~2011),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信息论研究的奠基人、通信理论的学术泰斗、通信网络理论的开拓者。1921年出生于浙江省;1939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8年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科学系攻读硕士,以全优的成绩荣获硕士学位;曾任上海新安电机厂和天津新安电机厂的总工程师和厂长、北洋大学和天津大学教授、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导及无线电工程系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第三、四届北京邮电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历任北京市政协第二至第六届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信息与电子学学科评议组第一和第二届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评议组第一、第二和第三届成员;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通信学报主编、IEEE高级会员。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电视发射机和接收机,建成我国第一座教学电视台,填补了我国电视技术的空白,得到朱德委员长的高度评价和热情鼓励。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北京市科技大会奖、原邮电部1991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原邮电部“七五”期间重大科研成果一等奖、原邮电部1989年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出版的教材《信息理论基础》获得全国邮电院校优秀教材特等奖、原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通信网理论基础》获得原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评为北京市高校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被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国家级“全国高校成果优秀奖”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方滨兴    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原校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信息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1960年出生于哈尔滨市,1989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在国防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任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主任兼总工程师、信息产业部互联网应急处理协调办公室主任、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科技委主任、教授级高工、博导。主要研究包括网络安全、信息内容安全、并行处理、互联网技术等,首先提出了建设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理念,并组织研制、实现了相应的系统,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在信息安全理论方面,将涉及了物理安全、运行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狭义的信息安全)及内容安全的信息安全概念给出了统一的形式化定义,同时着手提出并研究信息安全属性可计算性的思想。

徐大雄    院士

    徐大雄(1928~2016),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信息光学专家。1928年出生于江苏省,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先在长春邮电学校任教五年,1956年起在北京邮电大学任教,曾任教员、系主任、校长助理。现任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光子学及光通信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名誉院长。多年来从事激光信息技术研究,完成国、部省级科研项目20多个,发表论文80多篇,20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获国家、部省级科技奖10项。对发展我国光信息处理科学做出开创性的工作,提出了和研制成多种高衍射效率高分辨率全息新记录介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先进科技工作者奖;提出了激光散斑离焦法新技术的原理、有效地应用于大面积图象边缘增强;提出了多种二维光学变换和多重光学变换技术、发展了载波条纹全息技术;提出了多种新型光学,二元光学完全混洗互连网络等。曾任中国通信学学会会士、中国光学学会资深会员、中国光学学会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北京光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家技术监督局全国防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防伪行业协会专家组长、国际全息制造家协会中国顾问等。

诺曼•比尤利   院士

    加拿大工程院(CAE)院士,加拿大皇家学会(RSC)院士,世界著名无线通信理论研究者,曾获加拿大皇家学会奖牌。比尤利博士作为外国专家局专家受聘于北京邮电大学。他的研究领域主要为无线通信和应用数学。比尤利教授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士,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会士,曾获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NSERC) E.W.R.Steacie纪念会士奖。比尤利教授拥有许多国际和国家奖项和奖章,包括:因工程领域的重大国际性贡献获CAE Médaille K.Y. Lo奖章;因工程学或应用科学的杰出贡献获RSC Thomas W. Eadie奖章;因无线通信系统分析、设计和建模研究的突出贡献获IEEE通信协会Edwin Howard Armstrong成就奖;因无线通信理论研究的杰出贡献获IEEE加拿大分会Reginald Aubrey Fessenden银奖;加拿大电信研究奖(加拿大信息理论学会和女王大学颁发);因无线电通信研究与实践的杰出贡献获IEEE通信协会(Comsoc)RCC技术委员会成就奖;因通信信号处理研究的杰出贡献获IEEE Comsoc SPCE技术委员会成就奖;因衰落信道和分集系统的杰出分析研究工作获IEEE通信协会CTTC奖。他是全球唯一兼获IEEE Edwin Howard Armstrong (调频发明者)成就奖和Reginald Aubrey Fessenden(调幅发明者)奖章的学者。他是入选汤森路透科学网ISIHighlyCited.com的学者。

郑厚植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专家。1942年出生于江苏省。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 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973”计划IT前沿中的量子结构、量子器件及其集成技术项目首席科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在半导体低维物理的系统研究中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揭示了量子霍耳效应的尺寸效应、量子霍耳电势分布特性,提出和研究了用分裂栅实现准一维电子气的办法和特性。在空穴多体作用诱导的磁阻现象、各类共振隧穿现象、量子霍耳区的磁阻现象及扩散系数、朗道态密度测量和低维激子光谱等方面作出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现为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院长。

李德毅    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1944年出生于江苏省。196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1983年获英国爱丁堡海里奥特·瓦特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总参第61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指挥和控制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参加了多项电子信息系统重大工程的研制和开发;最早提出“控制流—数据流”图对理论和一整套用逻辑语言实现的方法;证明了关系数据库模式和谓词逻辑的对等性;提出云模型、云变换、云推理、云控制等方法用于不确定性认知和云计算,在智能控制“三级倒立摆动平衡”实验和智能驾驶中取得显著成效。获国家和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9项,获得10项发明专利,发表论文130多篇,出版中文著作5本、英文专著3本。现为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

王天然    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自动化控制与机器人技术专家。1943年出生于黑龙江省。196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于机器人技术、大型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是我国机器人和自动化工程技术界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在智能机器人体系结构、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大型自动化系统技术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科协主席,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

刘韵洁    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联通科技委主任。1943年出生于山东省。曾主持我国公用数据网、计算机互联网、高速宽带网的设计、建设与经营工作,为我国信息化发展打下重要基础;主持设计、建设与运营中国联通“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为三网融合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一次大规模成功的实践。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9篇,专著7部。现为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

薛其坤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物理专家。1963年出生于山东省。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1990年、1994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长期从事超薄膜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物理性能研究。开展了第二代半导体薄膜GaAs、InAs/GaAs量子阱(点)、宽禁带半导体GaN和ZnO 薄膜生长动力学研究, 发展完善了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表面再构的基本规律;开展了半导体Si衬底上金属超薄膜量子尺寸效应的研究,定量建立了金属薄膜体系量子效应和材料性能间内在联系,发现了薄膜热膨胀系数、功函数、超导转变温度等的量子振荡现象;开展了有序纳米结构的自组织生长研究,发明了若干原子尺度精确控制生长技术,解决了异质外延生长纳米有序结构的难题。研制了几套低温生长及原子尺度原位检测装置。现为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

费爱国    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指挥信息系统和数据链专家。1955年出生于江苏省清江市,1981年硕士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2004年于获北京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空军研究院某所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双聘教授。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理事长、军委科技委网信领域专家组副组长、空军网信专家咨询委主任。长期从事指挥信息系统和数据链技术研究和工程建设。研制了我国首套出口型国家防空指挥信息系统,主持了空军首套网络化区域指挥信息系统等多个军队重大科研项目。主持研制了我军第一代航空数据链系统并装备部队使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出版著作8部。

陆军    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1964年11月生,江苏苏州人。1985年6月毕业于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水声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系,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研究员。长期从事雷达和预警机领域理论研究和工程研制工作,在雷达领域,重点开展三坐标雷达体制研究,攻克频扫体制、阵列天线、全固态发射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国内首型全固态频扫体制雷达。在预警机领域,提出并建立了预警机全开放体系架构,突破综合检测识别、空地协同多源情报综合处理等关键技术,作为总设计师,成功研制首型国产预警机,首型出口型预警机。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