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沿革 >> 内容
历代帝王廟大事记
查看: 时间:2006-1-4 13:35:32 【
 


·1530年(明嘉靖九年)嘉靖皇帝厘定祀典,决定按照南京帝王庙样式,在北京建历代帝王庙。右春坊右中允廖道南提出撤除灵济宫徐知证、徐知谔二神像,改设历代帝王神位及历代名臣神位。礼部研究后认为灵济宫地方窄隘,不足以改设帝王寝庙。嘉靖皇帝命工部另择别地建庙。(《日下旧闻考》)

·1531年(明嘉靖十年)正月十二日,工部报上建帝王庙地新址,在阜成门内保安寺旧址处,该处旧为官地,后一部分改置神武后卫,另一部分由中官陈林建私宅。此处地势整洁,且通西坛,适合建帝王庙。嘉靖皇帝认为可以。(《明世宗实录》)

·1531年(明嘉靖十年)二月,嘉靖皇帝在北京皇宫文华殿躬祭历代帝王。正殿设帝王五坛一十六位,丹陛东西分设名臣四坛,共三十七人。(《明世宗实录》)

·1531年(明嘉靖十年)三月十七日(壬寅),北京历代帝王庙修建动工,遣工部尚书蒋瑶行祭礼,右侍郎钱如京提督工程。(《明世宗实录》)

·1531年(明嘉靖十年)五月,礼部议帝王庙名臣牌位,视太庙功臣式,帝王神牌量增高广,以别隆杀,帝王朱地金书,名臣赤地墨书。嘉靖皇帝认为可以。(《明世宗实录》)

·1531年(明嘉靖十年)九月,翰林院修撰姚涞请求在北京和南京的帝王庙中罢黜元世祖的神位。礼部复议后认为:“胡元受命九世,世祖最贤,其一代之治有足称者。所谓夷狄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亦春秋兴言之法。且自古帝王常优崇胜国,以昭忠厚,太祖神谋睿断,必有见于此,载在祀典百余年,于兹矣,宜遵旧制,庙视如故。嘉靖皇帝同意礼部的意见,在帝王庙中保留元世祖的神位。(《明世宗实录》)

·1531年(明嘉靖十年)9月,历代帝王庙建成,嘉靖皇帝命嘉奖督工右侍郎钱如京支从二品俸,员外张集等各升赏有差。(《明世宗实录》)帝王庙庙门三间,景德门五间,正殿名景德崇圣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内设五龛,设主不设像,中龛三皇,伏羲、神农、黄帝神位,左一龛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神位,右一龛三王,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神位,左二龛汉高祖、汉光武帝神位,右二龛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神位。东西两庑共设四坛,从祀三十七名臣。南砌二燎炉,殿后为祭器库。东有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大门前为庙街,有东西二坊,名曰景德,立下马碑。

·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8月,礼部上奏:北京历代帝王庙建成,请嘉靖皇帝到历代帝王庙亲祭历代帝王,并报上皇帝亲祭礼仪。嘉靖皇帝指示正殿中龛三皇位前由皇帝亲自奠献,左右四龛由郭勋、李时行礼,东西配殿从祀名臣由成国公朱凤、尚书王宪、夏言、汪锐分献。(《明世宗实录》)

·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8月甲午,嘉靖皇帝到帝王庙躬祭历代帝王。翰林院侍讲学士廖道南以皇帝亲祭历代帝王礼成,敬献景德崇圣颂:“”。(《明世宗实录》)
1545年(明嘉靖二十四年)二月庚子,礼部给事中陈棐请求将帝王庙中元世祖及穆呼哩、博尔忽、赤老温、伯颜等五人的神位撤销,嘉靖皇帝同意,同时撤销了南京帝王庙中的元世祖像。(《明世宗实录》)

·1644年(清顺治元年)六月甲申,以故明太祖神牌入历代帝王庙。(《清世祖实录》)

·1645年(清顺治二年)三月甲申,将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及其功臣耶曷鲁、黏没忽、斡里不、木华黎、伯颜等俱请入帝王庙内享祀。同时,将大明国创业之君明太祖及功臣徐达、刘基,一并入庙享祀。从而使帝王庙内享祀的帝王增加到二十一位,享祀的名臣增加到四十一位,包括新增祀的唐臣张巡、许远在内。(《清世祖实录》)

·1646年(顺治八年)三月癸卯,定祭祀斋戒例,其中,祭祀历代帝王斋戒二日,于太和殿设斋戒牌、铜人。(《清世祖实录》)

·1646年(顺治八年)清廷命辅国公叶布舒、镇国公高塞、都统柏达里、散秩大臣完颜洪阿等与明代遗臣及太监,用黄舆把明代神主移往历代帝王庙。

·1656年(顺治十三年)十二月己亥,顺治皇帝谕礼部:“古来圣帝明王皆有大功德于民者,所以累代相因,崇祀不替。今历代帝王庙祭典虽已修举,但十三年来,俱系遣官致祭。朕今欲于明春亲诣行礼,以抒景仰前徽至意。尔部即酌议礼仪具奏”。(《清世祖实录》)

·1656年(顺治十三年)十二月庚子,礼部奏定皇上躬祭历代帝王仪注。(《清世祖实录》)

·1657年(顺治十四年)三月丁酉,顺治皇帝到历代帝王庙亲祭历代帝王,行二跪六叩首礼。(《清世祖实录》)

·1657年(顺治十四年)十一月乙己,顺治皇帝对礼部说,“祭祀关国家大典,应用乐器,尤所以感格神明,必考辨精良,始足肃将诚悃(kun)。朕观近来各坛庙所用乐器,其中尚有敝坏,非朕祗事天地、祖宗、社稷及致敬古帝王圣贤之意。尔部即详行察验,应加修整者,节次开列奏请,以便内府修理换给”。此后修理历代帝王庙所用乐器。(《清世祖实录》)

·1660年(顺治十七年)三月辛酉,礼部提出:祭祀周公向在太学,至唐显庆间,以周公制礼作乐,功侔(mou)帝王,儒宫就享,实贬其功。顺治皇帝遂定周公配享武王于帝王庙。(《清世祖实录》)

·1660年(顺治十七年)年六月,礼部议复山东道监察御使颜如华的上疏:帝王庙创建于故明,及我朝增定金太祖、金世宗、辽太祖、元太祖、明太祖共二十一帝,皆系创业之主,不及守成贤君,但守成不乏谊主,如商之中宗、高宗、周之成王、康王,其行事见于诗书史鑑,诚为守成令主;汉之文帝,史称其节俭爱民,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宋之仁宗、恭俭仁恕,忠厚之政,培有宋三百年基,明之孝宗,仁恭节用,任贤图治,犹勤惕始不渝,应否入庙并祭,仰候睿裁。至从祀功臣,见今从祀者以应照旧,惟宋臣潘美,虽平南汉有功,然斜谷之败,不能制护军王先擅离陈家谷口,致杨业父子无援而死,宋之不能复征契丹,实由此败。又宋臣张浚,三命为将,而一败于富平,关陕沦亡,再败于淮西,郦琼叛命,三败于符离,而中原不可复,且劾李纲,杀曲端,与岳飞议不合,奏飞欲夺兵柄。观史书所载,未可与韩世忠、岳飞并论,此二臣宜罢从祀。顺治皇帝谕旨: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具入庙并祭,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原未混一天下,且其行事亦不及诸帝王,不宜与祭,著停止,余依议。按照顺治皇帝谕旨,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入庙享祀,同时,将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撤除,此外,在已入庙享祀的名臣中,撤除了宋臣潘美和张浚。这时,历代帝王庙中供奉的帝王有二十五位,供奉的名臣有三十九位。(《清世祖实录》)

·1662年(清康熙元年),议准:历代帝王祀典,如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均系开创之主,仍应入庙并祀。至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守成七帝,应在各陵庙致祭。礼部遵旨将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守成七帝神牌撤出历代帝王庙。(《清会典事例》)

·1721年四月(康熙六十年)四月,皇帝命“诏厘定历代帝王庙崇祀祀典”。(《清史稿?圣祖本记三》)

·1721年(康熙六十年)四月初六,康熙皇帝对当朝大学士们说:“朕披览史册,于前代帝王每加留意。书生辈但知讥评往事,前代帝王虽无过失,亦必刻意指摘,论列短长,全无公是公非。朕观历代帝王庙所崇祀者,每朝不过一二位,或庙享其子而不及其父,或配享其臣而不及其君,皆因书生妄论而定,甚未允当。况前代帝王曾为天下主,后世之人俱分属其臣子,而可轻肆议论、定其崇祀与不崇祀乎?今宋、明儒人(《清会典事例》为“诸儒”)尚以其宜附孔庙奏请,前代帝王,皆无后裔,后之君天下者,继其统绪,即当崇其祀典。朕君临宇内,不得不为前人言也。朕意以为,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应尽入庙崇祀”(《清圣祖仁实录》,卷二九二)。

·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初七,遵照康熙皇帝的谕旨,礼部将拟定的、包括自伏羲到明代入祀帝王和陪祀功臣名单上报给康熙皇帝,并将偏据一方,不入正统及不应崇祀者另列名单上报。康熙帝认为:“此所议应崇祀处皆是,但其中尚有宜详细斟酌者。从前所定配享功臣,大概开国元勋居多,……又如有明天下,皆坏于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愍帝即位,未偿不励精图治,而所值事势无可如何。明之亡,非愍帝之咎也。……愍帝不应与亡国之君同论。万历、泰昌、天启实不应如崇祀之内”(《清圣祖仁实录》,卷二九七)。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根据康熙帝的意见,礼部大臣经过讨论,确定了最终的入祀名单:正殿增祀夏、商、周、汉、唐、宋、金、元、明历代帝王帝王143位,配殿增祀名臣40人。这时康熙帝已经去世,新继位的雍正皇帝命按照康熙帝的谕旨,在大殿和配殿中增设增祀帝王及名臣神牌。(《清圣祖实录》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增祀帝王和名臣的神牌安奉妥当,雍正帝特派遣履郡王允陶到历代帝王庙中行礼致祭。此时,帝王庙中享祀的历代帝王共164位,名臣79位。(《清圣祖实录》)

·1724年(雍正二年)二月丁丑,雍正皇帝到历代帝王庙亲祭帝王,改从三上香(《日下旧闻考》)(按原来皇上亲祭一上香,遣官致祭三上香)。

·1724年(雍正二年)七月戊申,雍正皇帝谕礼部:“嗣后亲祭历代帝王庙日,大驾卤薄俱由庙门映壁外行。”(《清世宗实录》)

·1725年(雍正三年)八月,雍正皇帝到历代帝王庙亲祭帝王。(《清世宗实录》)

·1726年(雍正四年)二月,雍正皇帝到历代帝王庙亲祭帝王。(《清世宗实录》)

·1727年(雍正五年)三月丁丑,雍正皇帝到历代帝王庙亲祭帝王。(《清世宗实录》)

·1729年(雍正七年)二月壬午,雍正皇帝到历代帝王庙亲祭帝王。(《清世宗实录》)

·1729年(雍正七年),重修历代帝王庙。

·1733年(雍正十一年),重修历代帝王庙竣工,雍正皇帝亲自撰写《御制重修历代帝王庙碑》碑文,立碑于景德崇圣殿东南。

·1734年(雍正十二年)二月乙丑,雍正皇帝御制历代帝王、关圣帝君、都城隍庙碑文建亭告成,雍正帝命咸亲王允祕祭历代帝王,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祭关圣帝君,皇五子和亲王弘昼祭都城隍庙。(《清世宗实录》)

·1736年(乾隆元年),明恭闵惠皇帝即建文帝和唐宪宗、金衷宗三帝被议准入帝王庙享祀。

·1736年(乾隆元年)六月辛未,乾隆皇帝命廷臣议明建文帝谥号,谕:“易名以谥,古之制也。自周公定为谥法,后世帝王未有无谥者。明建文为太祖之嫡孙,缵承大统,在位四年,固俨然天下共主矣。及成祖既有天下,并去其年号。而史官所书,则仍称为建文元年、二年、三年、四年。此国之所赖有信史也,然不系之以谥,而称曰建文皇帝,此俗称,非史体也,传之后世,殊为阙典。考明太祖有元之天下,而谥元主为顺帝。我世祖章皇帝代明之天下,而谥明主为愍帝。虽更姓改物之君,尚且追谥而无所嫌忌,况当其世者乎?……我国家谥崇祯而不谥建文者,以《明史》未竣,非当时所急。今史书既成,若不及此追谥,良为遗憾。大学士九卿会议确拟具奏,候朕亲加裁定。(《清高宗实录》)

·1736年(乾隆元年)七月辛亥,遵旨议定,谥明建文帝为恭闵惠皇帝,入于帝王庙,设位于明太祖之下。高宗纯皇帝御制祭文,遣官致祭。又议准:帝王庙脯醢宜丰,加增鹿脯、鹿醢、鹿一。正殿仍用兔醢,两庑易兔醢为醓醢,加增豕一。(《清高宗实录》)

·1738年(乾隆三年)正月辛酉,谕:二月二十五日祭历代帝王庙。因节近清明,正值朕躬谒泰陵,是以未及亲祭。俟秋祭帝王庙,朕当亲诣行礼。(《清高宗实录》)

·1738年(乾隆三年)九月,乾隆皇帝诣历代帝王庙行礼,并书《御制戊午季秋祭历代帝王庙礼成纪述八韵》:明禋稽古制,殷礼值秋时。肃肃旗常列,跄跄鹓鹭随。爽风开宝扇,旭门耀灵祠。两序陈钟鼓,千秋焕鼎彝。羹墙增忾慕,典籍信昭垂。对越严将祀,钦承俨若思。志曾希舜禹,心愧作君师。代谢固天运,孙曾鉴在兹。

·1741年(乾隆六年)二月,谕:本月二十日祭历代帝王庙。朕已降旨亲诣行礼。查是日节届清明,朕诣寿皇殿、雍和宫行礼。历代帝王庙著和亲王弘昼致祭。(《清高宗实录》)

·1749年(乾隆十四年)五月,乾隆皇帝谕礼部更定祭祀各庙的礼仪,覆准:凡亲祭帝王庙,行饮福受胙礼时,停止另设拜褥。(《清高宗实录》)

·1753年(乾隆十八年),奏准:帝王庙门额书“景德门”,增“崇圣”二字。(《清会典事例》)

·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二月,因修缮历代帝王庙,礼部尚书陈直华奏:历代帝王庙正殿为景德崇圣之殿,旧制覆殿顶瓦用青色琉璃,檐瓦绿色琉璃,考文庙大成殿瓦,前奉特旨改用黄色琉璃,今帝王庙正殿所祀三皇、五帝、三代帝王,皆以圣人,在天子位,亦应用王者之制,现值缮修,除两庑仍循旧制,其正殿覆瓦请改纯黄。乾隆皇帝同意此建议,命大殿“著改盖黄瓦,以崇典礼”。(《清高宗实录》)
·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三月,遣官祭祀历代帝王,奉请神牌供于祭器库。(《清会典事例》)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二月辛丑,礼部左侍郎程景伊奏:本年三月初二日,祭历代帝王庙,皇上亲诣行礼,适值易用黄瓦,工竣一新,请另撰文宣读,以神昭格。嗣后随常致祭,仍用成文,报闻。乾隆皇帝遣官祗告,奉请神牌还位。(《清高宗实录》)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三月癸丑,历代帝王庙重修竣工,乾隆皇帝亲到帝王庙祭祀历代帝王,并御制《重修历代帝王庙碑文》和《御制重修历代帝王庙告成既奉神御复位爰以春祭恭临式瞻实枚用申诚肃诗》,勒石立碑于景德崇圣殿西南。(《清高宗实录》)

·1775年(乾隆四十年)二月,乾隆皇帝到历代帝王庙亲祭历代帝王,书《御制躬祭历代帝王庙礼成有述》诗:“载湮景德仲春和,数则诚非疏未过。十载一来瞻庙貌,万年永式省赓歌。圣惟吾法庸吾戒,法者实稀戒实多。但匪堕宗均入祀,仁皇奕代著金科”。(《日下旧闻考》)

·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准奏:历代帝王庙配飨,辽、金、元诸臣名字,尚沿旧史之讹。兹辽、金、元三史,仰蒙钦定改正,诸臣牌位自应悉照新改字样另缮。其宗翰、宗望,俱系史传标名,即不应书其原名,谨改缮帝王庙从祀诸臣牌位。辽臣耶律曷鲁改书耶律赫噜;金臣黏没忽改书宗翰,斡里不改书宗望;元臣木华黎改书穆呼哩;不忽术改书布呼密,伯颜改书巴延,脱脱改书托克托。依旧安奉。(《清会典事例》)

·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三月癸卯,乾隆皇帝亲祭历代帝王并《御制癸卯暮春祭历代帝王庙礼成述事》诗。“本拟古稀中祀疏,值兹精力尚能诸。况乎古帝胥天子,嬗以斯时逮貌予。笾豆式陈冀假飨,史书具有凛乘除。礼成旋复銮舆返,回顾犹殷意绻如”。(《日下旧闻考》)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七月乙卯,乾隆皇帝阅览《四库全书》,看到《大清通礼》中所列历代帝王庙中崇祀的历代帝王位号不准确,因此查阅了康熙皇帝命增祀历代帝王的谕旨,发现大臣们并没有完全理解康熙谕旨的内容为落实康熙皇帝“大公至正”的谕旨,乾隆帝下令将汉桓帝、灵帝的神位撤出帝王庙,增加东西晋、北魏、前后五代等二十一位帝王入祀,加上乾隆元年(1736)增祀的明恭闵惠皇帝,即建文帝,历代帝王庙入祀的人数达到了188位,从三皇五帝到明代、包括了汉、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多民族的主要帝王。乾隆帝又谕:明春增祀神牌入庙,即于春祭前一日安奉,祭日照常年春季仪注举行,不必另议。惟祝文内,应将增祀之处,交翰林院添撰数语。(《清高宗实录》)

·1785年(乾隆五十年)二月辛酉,乾隆皇帝以75岁高龄,到历代帝王庙亲祭历代帝王,并御制《祭历代帝王庙礼成恭记》刻于景德崇圣殿正东碑阳,其中有“历代帝王胥祀于景德之殿,其有德无德,若南若北,曰中曰外,是一家非一家,章章如,昭昭如,孰可以为法,孰可以为戒,万世之后,入庙而祀者,孰不憬然而思,惕然而惧耶”之语。《御制仲春祭历代帝王庙礼成述事》有序刻于景德崇圣殿东南碑阴。

·1785年(乾隆五十年)二月戊申,乾隆皇帝在勤政殿听政,大学士阿桂奏:“上年奉旨增祀历代帝王,经大学士九卿会议具奏时,元、魏原列在晋、宋、齐、陈之后,乃礼部堂官于排列龛位时并未奏明,辄将元、魏移在晋代之前,殊属错误,应请将礼部堂官交部议处,并照原议位次改正”。乾隆皇帝旨:知道了。

·1810年(嘉庆十四年)九月,嘉庆皇帝到历代帝王庙祭祀历代帝王。

·1819年(嘉庆二十三年)二月,嘉庆皇帝到历代帝王庙祭祀历代帝王。

·1823年(道光三年)九月,道光皇帝到历代帝王庙祭祀历代帝王。

·1824年(道光三年),道光皇帝谕旨:嗣后中祀内历代帝王庙受福胙时,行二跪六拜礼,并著传赞王公百官,随行二跪六拜礼,以归画一。

·1840年(道光二十年)正月壬子,道光皇帝谕内阁:现在历代帝王庙正殿兴修尚未完工,二月二十日著即在祭器库致祭,设乐于庭,百官免其陪祀。1865年(同治四年),议准:散宜生配飨历代帝王庙,位在东庑毕公高之次;高允配飨,为在西庑赵云之次。(按帝王庙配祀名臣中最后没有此二人的名单)

·1912年(民国元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退位,历代帝王庙祭祀停止。

·1915年(民国四年)8月14日,帝王庙看守员上报,帝王庙景德崇圣殿前檐中间三根檐椽于7月17日雨后折断。礼器保存所经现场查看后,请示典礼司如何处理。8月15日典礼司司长陈明指示“先查明折断情形,设法暂支架,再议修理”。

·1922年(民国十一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借用历代帝王庙。

·1925年(民国十四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有关单位在历代帝王庙大殿内举行悼念活动。

·1928年(民国十七年)7月13日,统计历代帝王庙殿宇、房间、碑碣、树木、祭器等,计有殿宇房屋71间(座),树木12株,碑碣6座。大库内有三牲俎案三张,木质祭器登276个(坏96个),豆230个(损失116个,提用9个),簠85个(损失18个),簋75个(损失7个),鉶76个(损失27个),香盒26个(损伤3个),馔盘7个,帛匣26个,爵垫25连,木杠11根,祭器柜4个……。西院北屋内有俎案、接桌、香案、祝板亭。西房北间内存笾豆案、尊桌、祝桌、接桌琴桌若干。西房南间存笾豆案、接桌,馔桌、鼓、坐灯、插灯、铁焚帛炉等。


此新闻共有5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 来源:历代帝王廟 【 】 【打印】 【关闭
 
相关信息:
·历代帝王廟大事记
·历代帝王庙文物修缮工程竣工仪式
·历代帝王廟三期修缮工程
·历代帝王庙二期修缮工程
·历代帝王廟一期修缮工程
·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历代帝王庙
·提出大历史帝王祭祀观
·增加北方少数民族帝王入祀
联系我们 | 留言咨询
2005-2020 © 版权所有 北京历代帝王庙管理处
电话: (86)010-66517739 地址:中国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1号 邮编:100034
技术支持:北京知讯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102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