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啓業運動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啓業運動場(英語:Kai Yip Recreation Centre)是位於香港九龍觀塘區九龍灣啟業邨内的啟業商場的停車場天台的有蓋休憩活動場所。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1-9 11-? 22 23

設計[编辑]

[编辑]

啓業運動塲位於啟業商場停車場天台,與啓業邨一同於1981年落成,廣受籃球愛好者及攝影者歡迎,更獲封為「黃金空中籠」。但是球場落成超過三十年,設施日漸殘舊,需要一定程度的修葺。於是,基滙資本董事長兼創辦人吳繼煒先生靈活運用在九十年代於美國活化項目的經驗,希望在保留原有特色之外,為啓業運動塲披上廿一世紀的衣裳。團隊希望啓業運動場為街坊帶來煥然一新的體驗,使運動場成為邨內街坊的聚腳點,實踐「以民為本,以情聚坊」的理念。啓業運動塲自2019年1月重新開幕後,已被坊間稱為籃球界潮點,活化後每月使用量上升超過5成,多達6000人次。活化後的啓業運動塲內設有特色街頭籃球場、自由投籃區、多用途球場、兒童空間及緩跑徑等,不僅成為籃球愛好者的「潮聖」地方,更吸引從未踏足啟業邨的街坊、文青、攝影愛好者等公眾人士使用及打卡,帶動整個屋邨的人流,成為社區聚腳點。[22]

男子甲一籃球員蘇伊俊及女子甲組球員卓婷今出席運動場開幕禮。重開的啟業運動場劃分為不同區域,包括羽毛球場、籃球場,亦新增設三人足球場及緩跑徑,原有的室外羽毛球場亦變成兒童天地。負責活化運動場的基滙資本「民坊」更將與「香港遊樂場協會」合作,贊助區內年青人及小朋友參與以啟業運動場為主場的籃球訓練計劃,並由前及現役甲一球員任教。[6]

啟業籃球場昨日開幕,經過翻新後,保留原有的鐵籠,並塗上搶眼的鮮黃色及灰色,球場甚具美國街頭籃球場風味,球場的支柱寫上「香港」、「啟業」、「主場」等醒目字眼,另有勵志的字句,例如「Practice make perfect」、「球沒命中,經歷失敗才能成功」。昨日更即席上演本地籃球明星表演賽,由甲一組遊協對壘甲二組建龍飛馬。啟業運動場有不同區域,有羽毛球場、籃球場,並新增設三人足球場及緩跑徑,而室外羽毛球場變成兒童天地。民坊亦會同香港遊樂場協會合作,贊助區內年輕人及小朋友參與以啟業運動場的籃球訓練計畫。[7]

啟業運動場自去年11月起進行翻新,早前重開。運動場重開後依然保有原有的黃色鐵籠,而支柱上更印有「香港」、「啟業」、「主場」等字眼,本土味濃。另外,又有「球沒命中,經歷失敗才能成功」等勵志字句。重開的啟業運動場亦新增了不少設施,包括:三人足球場及緩跑徑,以及由室外羽毛球場改建的兒童天地。另外,亦有3穿針籃球架,大家仲可以玩街頭健身![8]

基匯資本購下領展十七個商場,名單上包括啟業邨,運動場交予管理團隊「民坊」與推廣本地籃球文化的組織SLAB及社區空間設計工作室的One Bite Social合作翻新,於是這個一九八一年入伙的屋邨,出現了一些忽然顯得新淨的地方。未上運動場,先見「food Terminal」,屋邨街市新設計走貨櫃風,門口左邊幾個醒目英文字「A Taste of Market」,驟看以為是歐洲城市哪個遊客區的市場,卻在被命名為「夜市」的美食區,認得香港屋邨常見的公公婆婆在閒坐。「香港」、「精神」、「主場」,比起街市、籃球場柱上的關鍵詞,則相當直白地展露「本地文化」主題,全場充滿彩藍、桃紅、鮮黃的熒光色調,令競逐的年輕身影更耀目。這天微雨,場上不只籃球員,還有住黃大仙的阿賢,在沒有籃球框的地帶練習花式足球,「我也是第一次來,貪這邊有瓦遮頭,平時會在樓下空地練習」,「都幾靚吖,未裝修前在網上看照片,好似好核突咁」,不過此前球場其實單憑外圍黃鐵框,都已在懷舊熱裏成了「屋邨隱世打卡點」。城市散步去看球場,除了睇波睇人,也可看球場設計與圍繞着球場的風景。年前成立,今次也參與啟業運動場裝修的組織SLAB,就是鼓勵大眾欣賞「特色」籃球場之美。那種美,其實就是觀看城市的角度,看的是整體,球場的不平凡,在於它坐落的位置,在橋底在海邊的,反正球場美學在乎實用,顏色線條變化原本不會太鋪張。啟業邨運動場形象突出,在停車場天台上被鮮黃色巨籠「罩住」,四道樓梯通往球場,也是不平凡,它被頻繁用來取景「打卡」與拍攝各式節目,也是意料之內,被肯定的是其作為「街場」,但又稍稍超越「街場」的奇觀。換上新裝後的啟業邨運動場,則有點像近年盛行的「本土情懷冰室」,符號往往畫公仔畫出腸,滿瀉方休。本來只是超越「街場」的美感,置換成「比街場還要街場」得多的飽和設計。這並不一定是批評,啟業邨運動場原有的特色被「相中」,也許早就注定它會進一步被簇擁和改造,原本隨歷史和屋邨發展史而來的街頭味,添加了另一種接近運動品牌和經過商品化的街頭藝術,指向的街頭時尚風格。剛好啟業邨的各式設施被領展售予基匯資本,為後者經營商場的,是標榜「屋邨人管理屋邨」和着意放大屋邨特色的民坊,民坊連英文名字也叫People's Place,規劃商場時顯然比以往的負責者都看重文化策略。運動場的rebranding,可說也是在「賣」一種產品,那是民坊改造公屋空間所選取的路線,就此而言,到這「新街場」一逛,也是在看這「牌子」代表的未來,它的「美」和「型」,有特定的服務對象。公共屋邨生活空間的轉型,隨着商場私有化的不同階段,一直在進行,作為近年城市觀察,這是重要焦點。轉型總是有辣有唔辣,像這次,球場的重新包裝,也換來了大部分屋邨球場爭取不到的完整籃球網,反而是用家聚焦的一點。[9]

「街場是每個人運動的起點。」網上運動推廣平台SLAB創辦人葉嘉華(Jason)說道,他同時是負責翻新啟業運動場的設計師之一,運動場位於邨內停車場天台,被雙層黃色鐵框包圍,故有「黃金鐵籠」的稱號,早是香港籃球街場的代表,記者沿停車場樓梯爬上天台,整個運動場被油上新顏色,幸而最具特色的黃色鐵框仍在,示範了保育翻新不等於改頭換面。啟業邨於1981年建成,由於位置關係,名字由啟德機場和工業區合成,當中啟業運動場佔地2萬呎,近年成為拍照打卡勝地,不過早已有點殘破,有天花板漏水和鋼筋須保養,商場原是領展物業,早前被房地產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基滙資本」購入,公司已購入廿九個領展商場,並打算陸續翻新,而第一個計劃就是重新設計啟業邨運動場。負責設計的除了SLAB,還有經常為社區設計的一口設計工作室。他們認為,一般康文署管理的籃球場為了方便管理,設計千篇一律,多採用紅、綠色的地面,這兒則重新塗上深灰油漆,而螢光黃色邊界線與四周原有黃色柱身和鐵框相呼應,螢光色象徵霓虹燈用色,籃板更以透明的強化玻璃板取代白色鐵板,「香港甚少街場會用透明籃板,NBA都是用透明籃板,那代表籃球的最高殿堂,所有籃球員都嚮往!」Jason說得雙眼發光。不過最搶眼的,肯定是場內石屎柱身的螢光色Stencil(模板噴畫)字體,噴上「香港精神」和”HK GO”,相當具氣勢。Jason解釋,由於八、九十年代公共屋邨的告示常用生鐵板鏤空,再用噴漆噴上中文告示,而這種雙線字體靈感則來自工匠把霓虹光管燒熱繞製成不同弧度,故此字體設計都採用了雙線和弧角的特色。場地增添了不少新元素,例如場邊一角變成迷你挑戰場,地面畫上多個圓圈,石屎柱身鑲上三個不同高度的籃球架,人們站在不同位置挑戰射球,沒有特定玩法,「李小龍有句話,『以無法為有法』,框架已存在,怎樣玩由大家決定,例如你站在這五號圈,是要射進五球,還是每入一球得五分?沒所謂,街場本身就是自由。」Jason發現這個角落反而最受女生和小孩子歡迎,最矮的框小孩也能射進,「我見過不少女生可能本身只陪男朋友打球,都喜歡在這裏射波。」他們設計了一款低矮的籃球架形回收桶,扔垃圾都變成是有趣的射籃練習,鼓勵人做好分類回收,「我們做過調查,發現這個籃球埸每個月棄置的膠瓶足足三千多個,所以便連絡其中一個租客環保組織綠領行動,合作回收場內膠瓶,確保膠瓶真的被運去回收,而非付錢去了堆填區。」基匯資本高級資產管理經理何婉琳補充道。他們圍繞籃球場增設一條200米的紅色緩跑徑,上面還細心地寫上每跑多少米,平均消耗了幾多卡路里。而四周的柱身亦分別寫了鼓勵字句,例如最經典的李麗珊金句「香港運動員唔係垃圾」,提醒人運動多辛苦也別放棄。以往乏人問津的戶外羽毛球場便改為健身場,鋪設鮮豔紅橙黃色橡膠墊,除了跳飛機格仔,還劃上間尺似的黑白間,方便人們做”Quick Step”練習,另外牆身加設鐵圈,則可繫上戰繩作重力訓練,「由於運動場被四周的公屋包圍,居民從家中能望到這鮮色的戶外運動場,都會感受到活力,而場區圖案其實隱藏”KY”英文字,即是啟業的英文縮寫,好似跟街坊對話。」一口設計工作室助理建築師蕭樂聞(Melody)解釋。Alan亦認同八十年代香港的公共屋邨設計很聰明,籃球場建在多層停車場上,善用空間,停車場與四周公屋間的通風廊頗闊,公共空間充足,而公屋走廊的通花磚牆也有助空氣流動,「建築師當時已很講求與自然融和,運動場以上下兩層鐵框包圍,即使運動場四面環樓,置身其中也一點不侷促,而且天花板是天窗設計,自然光透進來,白天也不用開燈,節省能源。」對於一個本身已充滿特色的街場,Jason和Alan設計時盡力保留原本特色,而業主基滙資本董事長及執行合夥人吳繼煒亦強調不欲把它改頭換面,故保留了黃金鐵籠,「我在1995年起已在美國做過很多舊建築保育項目,最緊要明白歷史,把原有元素摩登化,讓人覺得新得來有根。若由好舊一下子去到太新,又會脫節。」他記得第一次上來這運動場時,很驚喜場地位於頂樓,空間空曠卻使用率低,又有多座大廈望住卻頗殘舊,確實浪費,遂聘用本地公司重新設計。[11]

隨着有冷氣的室內籃球場出現,近年街頭籃球文化的熱情不及從前,但近日位於九龍灣啓業邨的啓業運動場翻新後不但奪得國際建築設計大獎,更重新掀起一股街場熱潮,有港島的波友幕名而來,就連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也要來「打卡」。甫踏入啓業運動場,便能看到牆上「香港精神」四個大字。若圍繞運動場走一圈,更會發現牆上印上不少具本土特色的打氣字句。這個已經有40多年歷史的屋邨球場雖然是由私人擁有的公共空間,卻仍然能夠搖身一變成為打卡聖地,令用家重拾昔日的街場情懷,正是因為今次用家亦有份參與活化工程。去年年底基滙資本成立的「民坊」聯同推廣本地籃球文化的組織SLAB一起翻新啓業運動場,以用家主導的模式設計的球場近日得到城市土地學會(Utban Land Institute)亞太區卓越獎,為本港首個奪得國際建築設計大獎的本土屋邨球場。而在球場上走一圈,亦不難發現運動場多處的設計均以用家為主導。SLAB創辦人葉嘉華指出在街場打球,常常會出現只能乾坐一旁等場用的情況,因此特地設計出自由投球區域 3 zone。牆上三個不同高度的籃球框,配合地上劃分出的八個圓圈,用家可選擇站在不同的位置射籃。不過,場上並沒有設置告示牌例明玩法,葉嘉華就解釋,這是為了提醒大家運動精神源於自由,在規例之外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創新玩法,自由平等地去使用空間。而為了鼓勵大家做好分類回收,團隊亦特地將膠樽回收桶設計成籃球籃,將回收膠樽變成有趣的射籃練習,投其所好。這個裝置其後更吸引到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前來打卡,在社交平台Facebook稱讚這個「入樽回收籃」設計創新。不過,所謂的用家主導,在配套上似乎亦有漏網之魚。19歲的謝先生平日多在港島的街場打球,眼見啓業運動場成為籃球界的潮點,特地前來潮聖,卻發現這個位於停車場五樓天台的球場附近沒有飲水機,亦沒有洗手間,十分不方便。[12]

基滙資本民坊旗下的啓業運動場在參賽的50個亞太區的大型發展項目中脫穎而出,獲得來自亞太區各國評審的肯定,勇奪2019城市土地學會(Urban Land Institute)ULI亞太卓越獎 ,亦是首個香港屋邨球場揚威國際。啓業運動場佔地二萬平方呎,是香港罕有的有蓋室外籃球場,早有「空中黃金籠」之稱。基滙資本去年開始管理啓業運動場後,銳意活化球場,聘請本地街頭籃球愛好者及設計師,以用家角度出發,重新設計球場佈局,成為本土街頭籃球的地標。啓業運動場不僅成為籃球愛好者的「潮聖」地方,更吸引三十年來從未踏足的街坊、文青、攝影愛好者等公眾人士使用。基滙資本民坊稱,評審來香港考察時,最欣賞是設有三個籃框的「自由投籃區」,指三個籃框的意念十分新穎,而該空間十分具有啟發性,讓使用者可自由設計玩樂方式。另外,評審亦特別欣賞場地以籃框外型設計的回收籃,認同此可以鼓勵使用者自覺進行膠樽回收。現時,場地每月回收膠樽數量逾3000個,全數交予合作團體「綠領行動」處理。基滙資本董事長及執行合夥人吳繼煒表示,活化啓業運動塲是基滙資本第一批收購的17個屋邨商場之後的首個「社區樞紐」項目,與社區富有創意的年輕人共同合作創造的「民坊—啓業運動塲」獲得國際大獎,也成為啟業邨居民的驕傲。[13]

(原)[编辑]

羽毛球場X1、籃球場X2、石屎看台、只有兩個連接樓梯的入口、籃球架設置在承托上蓋的柱身上(善用場内空間)

巨大的黃色鐵籠、雙層式設計的鐵籠、陽光可以從上蓋的半透明天窗及鐵網灑落到球場上、添上一份街頭的粗獷(街頭味道)、80年代後現代建築風格(超現實的後現代未來感)、外墻設計特別强調石屎和鋼枝組成的幾何外形組合、工業風(綠底白綫配上橙黃鋼筋)、四面環樓、只能看到四周大樹樹頂和隔鄰的屋邨、樓梯墻上的工業風數目大字

將休憩活動場所設置在停車場頂層(與彩虹邨規劃相近)

運動場開放時間改為9AM至6PM、經爭取領展願意延長開放時間(9AM至9PM)、晚上只給予居民租借場地

啓業道18號啟業邨停車場天台

[23]

觀塘區議會房屋事務委員會主席柯創盛批評領匯限制場地開放時間並不合理,認為領匯未有從用家角度考慮實際需要,「呢個係畀市民做運動嘅公眾地方,咁早就閂完全唔合理,朝九晚六,你話有幾多人可以用到個場?」柯更指倘場地過早關閉令居民無法享用設施,則會變相浪費場地,無法地盡其用。

「佢哋好明顯係為咗慳錢先定個咁奇怪嘅開放時間!」領匯監察主席陳寶瑩直斥領匯完全忽視居民需要,只為削減管理成本。陳又指居民享用屋邨康體設施乃基本權利,直指領匯做法毫無理據,故一經傳媒查詢,便迅速延長開放時間,反映領匯「無私顯見私」。

[1]

正所謂「落雨又有乜好怕喎」,啟業運動場全天候都適合打波,皆因它是全港少數的有蓋街頭籃球場。一踏進運動場已經被它獨特的建築環境所吸引,與彩虹邨球場一樣築於停車場天台,雖然四面都被兩層式設計的鐵籠所包圍,但卻一點也不焗束,陽光能從石屎上蓋的透明天窗以及鐵網中滲透到球場上。旁邊有隔鄰商場餐廳的排氣口在嚨嚨作響,加上鐵籠外望四面環樓,配上進場樓梯墙上的數目大字,彷如置身在未來空中之城上打波,有點點超現實的未來感。

名稱  :啟業運動場 地址  :啟業道18號啟業邨停車場天台 球場數目:2 開放時間:上午9時至晚上9時 環境  :場地經過翻新 聚腳點 :周遭小店 交通  :巴士小巴於觀塘道下車經過天橋進邨 特色  :黃金鐵籠空日之城

[2]

而屋邨設計由七十年代的開放式平台設計一直演化到新式綜合大樓設計,其中啟業邨跟長康邨就興建了停車場、街市、頂層有蓋球場以及連接商場的綜合式大樓設計。 高樓底建築配以四面鐵籠式通風設計,可謂是香港獨有的城市街頭籃球風格,除了能夠滿足當區居民天雨時進行球類活動外,在這種獨特的球場打波亦別有一番風味。[3]

九龍灣啟業邨的運動場設於停車場天台,要走五層樓梯才到達,就因其有蓋設計而不受天氣影響,加上黃色空中鐵籠外形而享譽球界。今年接手管理場地的「民坊」計畫斥資數百萬元為場地翻新,引入創新的設計,增加多元化運動設施,活用已買少見少的街場空間。基匯資本今年收購多個領展物業後,設立「民坊」作為管理團隊。民坊高級經理(社區參與)何婉琳表示,啟業運動場設施老化,但使用率都不錯,如早上有街坊會來耍太極、做氣功,下午就會有學生來打球,亦有時有一些新興運動組織租用場地。故此,他們邀請了致力推廣街頭籃球文化的Slab,以及關注社區營造的一口設計工作室合作。Slab的創辦人之一徐壽懿表示,該地除了籃球場,地面亦有劃線可打排球或羽毛球。翻新工程,除了重新設計籃球場場線,更換上了透明籃板;亦善用空間,增設以膠粒鋪設的緩跑徑,及加入了小型足球場,同時亦將一個小小的空置空間作「Free Zone」,讓用家自行決定如何利用設施,引進新的玩法。他們亦參考香港霓虹燈招牌的字體設計,令場地更添本港特色。而負責室外部分的「一口設計工作室」創辦人,建築師張國麟表示,因為場地可以被街坊從樓上看到,選用了較鮮明的色調,同時他亦希望場地的使用對象更多元,故除了將繪上兒童玩的跳飛機,亦會加入室外健身設施。民坊公共事務及市場總監黃梓謙指,預計二萬平方呎的場地下周一關閉,明年一月完成翻新後,居民可繼續免費使用場地。他強調民坊視項目是一項公益項目,亦是對居民健康的投資。[4]

1981年落成的啟業運動場,屬香港較罕見的室外有蓋街頭籃球場,淡黃色的鐵枝構築成一個大型鐵籠,日光可穿透天花頂照射場內,形成獨特的屋邨景色,亦成為啟業邨的標誌性建築。由基滙資本成立的「民坊」,於今年3月收購領展旗下17個商場,當中包括啟業運動場,該場將於本月19日起關閉翻新。民坊公共事務及市場總監黃梓謙透露,會由2個社區組織負責設計一個本土特色的街場,包括增設三人足球場、跑步徑及兒童遊樂區等,整項工程造價數百萬,料最快明年一月上旬竣工。啟業運動場黃色外籠的設計,吸引不少攝影愛好者「打卡」,不過天台籃球場將於19日起(下周一)翻新而短暫關閉。業主民坊邀請香港街頭籃球文化組織SLAB及社區設計工作室One Bite Social合作設計,興建一個有本土特色的街場。SLAB創辦人Chris表示,場內面積多達2萬平方呎,可劃分不同的界線區域,包括羽毛球場、籃球場,以及增設一個三人足球場和緩跑徑,希望打造一個自由空間,予不同的運動愛好者使用。至於深受歡迎的黃色鐵圍將會保留,但場地內會使用黑色作主色;牆身字體、地線則參考霓虹燈,創作螢光效果,產生強烈對比。Chris續指70至80年代的公屋設計著重公共設施的規劃,如啟業運動場座落於停車場的天台,善用每一吋,而且場地毗鄰民居,日常運動與居住緊密聯繫,是屬於香港的本土特色,「望到朋友喺樓下打波,就會落街搵佢。」啟業運動場屬室外有蓋設計,吸引不少籃球愛好者使用。此外,室外羽毛球場亦會一併翻新,負責設計的One Bite Social創辦人張國麟指出,現時羽毛球場的使用率偏低,日後將改為兒童天地,從公屋單位望下,就可以看到寫著顏色鮮豔的黃、紅、橙色等拼湊而成的「笑」、「玩」英文字,及懷舊的兒時遊戲跳飛機等,吸引他們使用。張國麟表示曾打算在戶外增設健身設備,但改動上亦有限制,因為其餘樓層為停車場,有機會影響防水、建築物結構等,即使是增加飲水機,也牽涉駁水喉等設備問題。民坊高級經理何婉琳稱,啟業運動場現時每月使用人次高達4000人,暑假期間更達至8000人,相比其他屋邨球場,使用率較高,期望翻新後人流量可提高3至4成。[5]

參考資料[编辑]

  1. ^ 1.0 1.1 林永發. 領匯管球場冇顧上班族. 東方日報. 2012-11-09 [2020-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3). 
  2. ^ 2.0 2.1 SLABhood主場 啟業運動場. SLAB. 2016-05-31 [2020-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3). 
  3. ^ 3.0 3.1 Tsui, Chris. 【香港主場】落雨有咩好怕・全天候籃球. 橙新聞. 2017-05-04 [2020-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3). 
  4. ^ 4.0 4.1 管理團隊擬斥巨資翻新啟業邨運動場. 星島日報. 2018-11-14 [2020-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3). 
  5. ^ 5.0 5.1 黃靜薇. 啟業運動場19日起關閉翻新 保留黃色鐵籠標誌 增兒童遊樂區. 香港01. 2018-11-14 [2020-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3). 
  6. ^ 6.0 6.1 甘琬湄. 【街場籃球】啟業邨運動場重開 「街場地標」適合一家大細. 香港01. 2019-01-26 [2020-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3). 
  7. ^ 7.0 7.1 啟業運動場重開 美式街場風味. 星島日報. 2019-01-27 [2020-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3). 
  8. ^ 8.0 8.1 Lam, Eunice. 【九龍灣好去處】2萬呎啟業運動場翻新重開!籃球場/足球場/緩跑徑/健身設施. U Lifestyle. 2019-02-15 [2020-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3). 
  9. ^ 9.0 9.1 曾曉玲; 黃宇軒. 蔡曉彤, 编. 街知巷聞:啟業邨運動場換新裝 當公屋街場潮到盡頭……. 明報. 2019-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10. ^ 【都會藍圖】九龍灣運動場重開 加入本土元素. now財經. 2019-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3). 
  11. ^ 11.0 11.1 陳詠恩. 透明籃板×Stencil字體 設計師夥運動員翻新啟業舊街場. 明周文化 (明報). 2019-03-15 [2020-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4). 
  12. ^ 12.0 12.1 用家主導模式設計奪國際建築設計大獎 啓業邨球場重掀街場熱潮. 香港經濟日報. 2019-06-11 [2020-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3). 
  13. ^ 13.0 13.1 啓業運動場奪ULI亞太卓越獎 首個本港屋邨球場揚威國際. 頭條日報. 2019-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2). 
  14. ^ 王潔恩. 啟業運動場活化 投籃區設計突圍 成香港首個屋邨球場獲國際大獎. 香港01. 2019-06-11 [2020-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3). 
  15. ^ 香港啟業運動場奪亞太發展項目卓越獎. 大公報. 2019-06-11 [2020-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3). 
  16. ^ 啟業運動場翻新 回收當入樽. 明報. 2019-06-12 [2020-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3). 
  17. ^ 基匯啟業運動場或續加租. 蘋果日報. 2019-06-12 [2020-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3). 
  18. ^ 香港啟業運動場奪亞太發展項目卓越獎. 識港. 2019-06-12 [2020-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3). 
  19. ^ 何加祺. 啟業運動場獲ULI亞太區卓越獎. 香港商報. 2019-06-14 [2020-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4). 
  20. ^ 任祉羲. 【街頭籃球】街場不再一式一樣 愛定街場化身打卡熱點. 香港01. 2019-11-08 [2020-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3). 
  21. ^ 管理團隊擬斥巨資 翻新啟業邨運動場. 東周網. 2018-11-14 [2020-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3). 
  22. ^ 22.0 22.1 啓業運動塲翻新工程. 民坊.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23. ^ 23.0 23.1 葉嘉華; 徐壽懿; 陳業盛; 麥良斌. 街場. 中華書局. 2017-11-14: 20–25. ISBN 9789888488964. 
  24. ^ Sun, Fiona. Reborn Hong Kong recreation ground in Kwun Tong draws sports enthusiasts and tourists alike to become unlikely hit on Instagram.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9-03-02 [2020-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6). 
  25. ^ Kai Yip Recreation Centre. One Bite Design Studio.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