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 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JavaScript狀態
guideTile.toModdle
:::

台灣原住民族在文化上的多樣性也反映在物質文化的一面,尤其是住家建築和聚落型態。如果將原住民族的傳統建築分門別類,做系統展出,會發現變化這麼的多彩多姿。

建築與原住民族 

臺灣原住民族,泛指在十七世紀中國大陸沿海地區尚未大量移入前,就已經居住在臺灣及其鄰近島嶼的住民。在文化與語言上屬於南島語系,目前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共有十六族,包括了阿美族(Amis)、泰雅族(Atayal)、布農族(Bunun)、排灣族(Paiwan)、卑南族(Puyuma)、魯凱族(Rukai)、賽夏族(Saisiat)、邵族(Thao)、鄒族(Tsou)、雅美族(Yami)、太魯閣族(Taroko)、噶瑪蘭族(Kavalan)、撒奇萊雅族(Sakizaya)、賽德克族(Seediq)、拉阿魯阿族(Hla'alua)、卡那卡那富族(Kanakanavu)。


台灣在古南島民族起源和向南洋遷徙的過程中,佔關鍵性的地理位置,至今日,台灣原住民族仍相對維繫和傳承了深具特色的文化習俗。原住民族的文化多樣性也表現在物質文化面,特別是住家建築和聚落型態。其建築形式反映了自然及人文景觀、時間和空間的變遷過程;是原住民族與自然環境經長時間相互影響所形成具有歷史、美學的一種體現。這種反映不僅表現在建築物的外觀,同時也表現在建築物的平面型態、立面結構、內部隔間、建築材料,附屬建築和住居配置。如果將原住民族的傳統建築分門別類,做系統展出,會發現變化這麼的多彩多姿。


本網站將依族群別及建築形式分成四大類:立面結構 地基形狀 房屋建材 屋頂形式做介紹。





原住民族傳統建築研究學者

千千岩助太郎(Chijiiwa Suketaro, 1897-1991)

被公認為台灣日本時代高砂族原住民住屋之研究泰斗,在建築學、建築教育、建築史學、人類學、民族學、登山界具有崇高地位。千千岩助太郎在台灣22年(1926-1947),曾是台北工業學校(今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科教諭14年,最後當到校長;並在日本統治最後一年,創立台灣第一個大學級建築科系:成大建築系,主持修護台灣最重要史蹟赤崁樓,也是台灣的前輩登山家。


千千岩助太郎也曾勘察全台灣漢人古建築宗廟大宅、南洋南島語系民族土俗建築、台灣荷西時期考古,惟並未像高砂族原住民住家考察而為外界所知;再加上日本時代,他主持台灣建築會誌編輯工作報導日本時代新建築,他幾乎會是完整的台灣建築史學的第一位建構者,可惜1945年日本戰敗,1947年離開台灣,引揚歸國,未能成其願。


千千岩助太郎雖是植民統治集團的一員,但是,他有族群平等、崇尚多元文化、關懷弱勢的概念,這在現在已是普世價值,但當年還不是。終戰直後,他引揚歸國,仍關心台灣、心繫台灣原住民族,盡其個人所能,照顧提攜在台期間所認識的學生及台灣原住民,這值得台灣人民尊敬。他在台灣考察記錄,是復原台灣原住民文化重要根據,是他留給台灣人民珍貴的遺產。 (陳凱劭 撰) 


errorReportFiled.descrip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