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史志网!     
搜索
搜索
撰史
/
/
/
巴彦县志(一)

巴彦县志(一)

2019-09-04 17:09

[RECORD: 1/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节名: 序  一                   
正文:    
    王兴华
    《巴彦县志》修成了,县志办公室的同志邀我为其作序,我欣然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我于1945年11月初,受命从苏北抗日根据地来到巴彦县任县长。那时的巴彦是刚从敌伪政权手中接收过来的乱摊子,工作千头万绪。既要搞建党建政,又要搞镇压颠覆活动;既要搞土地改革,又要搞恢复生产;既要搞城镇建设,又要搞参军支前,整天忙的团团转。我在巴彦虽然只当了两年多的县长,但这是巴彦县大变革的年代。在巴彦的土地上,破天荒地第一次建立了人民政权,结束了历史上一百多年的黑暗统治。也正由于此,使我结下了对巴彦的特殊感情。在我工作两年多的时间,与巴彦120多年的历史相比,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巴彦人民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巴彦县志办公室的同志,历经6个寒暑,几经修正,形成了这部长达百万言的新志书,确实是件了不起的工程。新县志的编纂不是对旧志书的改编和续修,而是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材料,编写出的一部真正能反映巴彦实际的史书。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准确地反映和再现巴彦120多年的历史概貌。这部志书含量大,内容丰富,纵贯古今,横揽全局,综述了巴彦县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人文、风土民情等方面的兴衰起伏,发展变化。对各个历史时期事物的发展,不是就事论事地做一般的记述,而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思想方法,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演变情况及利弊得失如实地反映出来。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部志书对了解巴彦历史,研究巴彦现状,展望巴彦未来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巴彦县志写了过去120多年的历史与现状。这里有巴彦人民向大自然作斗争的历史,也有巴彦人民挣脱旧社会的黑暗统治和建设新巴彦的历史。巴彦人民的艰苦奋斗,大大地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我看过一些县志,有的把个人意志强加于历史,有的只编录颂扬当代作出的一些成就,缺乏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巴彦大街上至今还竖立有歌颂某一时代将军的牌楼,但究竟如何,则要由后人做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我们这一代在巴彦所做的一切,是否有所建树,是否为人民办过几件好事,也要由后人予以评断。千秋历史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凡属有利历史发展的,都会受到后人赞扬,当成历史经验来运用;凡属阻碍历史前进的都会受到后人批判,并引以为鉴戒。"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认为写县志的人要如此,看县志的人也要持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才能达到写县志的真正目的。
    在我国几千年悠久历史长河中,巴彦的历史不算长。写过去的县志是为了今后巴彦有更美好的未来。巴彦人民需要继往开来,创造一个具有四个现代化的新巴彦。巴彦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应只满足于与旧巴彦的对比,还要打开视野看待巴彦,建设巴彦。所谓打开视野,就是要将巴彦与县内外相比,与全省、全国、全球相对比,看出自己的严重不足。一方面,要广泛吸收国内外新经验,为巴彦服务;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巴彦具有的巨大潜力。巴彦具有地靠哈尔滨等大城市的优势,具有铁路、公路、水运的优势,具有年产十几亿斤粮食的优势。只有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横向与国内外联系,变铁路、江运、粮食、物产等优势为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优势,就可以使巴彦的"四化"建设加速发展。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今人胜古人。我相信巴彦人民今后的发展定将大大超出县志所写的前人在一个世纪内所做到的一切。巴彦人民在过去所做出的一切是伟大的,但也可以这样说,巴彦至今仍是一块没有被充分开发的大地。
    我高兴地看到《巴彦县志》的编写成功,也衷心地祝愿我所热爱的巴彦人民在巴彦这块尚未充分开发的土地上,在今后的100年内开创为一个世界现代化的明星县。
                                                                  1986年6月27日
页码: 1a-3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01a

[RECORD: 2/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节名: 凡例                   
正文:    
    一、 本志书按篇、章、节、目排列,凡21篇,97章,343节,120万字。上限起自清同治元年(1862年),下限截止1985年。
    二、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实事求是,秉笔直书。
    三、本志书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全面记载本地自然和社会状况,发展变化,以及取得的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指导各项工作提供有科学依据的资料,为各级领导服务,为现实服务。
    四、引用资料主要有《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黑龙江志稿》、《呼兰府志》、《巴彦县志》(民国6年编)、《巴彦县地方事务概要》(伪满康德3年编)、《伪满洲目史》、《黑龙江沿革史讲稿》以及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及知情人提供的资料。
    五、本志书的编纂采用通志体,以类系事,横排竖写,贯穿今古。力求纵不断线,横不缺项,纵横结合,经纬分明。采用常用标点符号和国务院公布的简化汉字。
    六、同一事件在书内互见时,为避免重复,采取各有侧重,以一方为主的原则处置之。
    七、东北解放前的纪年,按当时的历史朝代记述,括号内标明公元纪年,解放后一律用公元纪年。
    八、文内所用的历史地名,单位地址,均在括号内注明现行地址及占用单位。
    九、涉及人物时直书其名,不加政治性定语。
    十、本着不为生人立传的原则,本志记入的人物均为在本地出生的已故人物。也有本地出生。在外地工作已故和外地出生在本地已故人物。
    十一、本志书以文献资料为主,杂以部分口碑资料。口碑资料均经过核实后方采用的。
    十二、本志书引用的数字均为《巴彦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所载,不足部分由业务部门提供。
    十三、本县历史档案曾三遭焚毁,资料不全,故有的章节出现断空、遗漏、互不衔接的现象。
页码: 1b-2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01b

[RECORD: 3/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节名:                     概述
正文:       
    巴彦县地处祖国北疆,黑龙江省中部偏南,松花江中游北岸。地理坐标为北纬45°54′28″至46°40′18″,东经126°45′53″至127°42′16″之间。南与宾县隔江相望,西濒漂河与呼兰为邻,北依泥河与绥化、庆安交界,东临黄泥河子及骆驼砬子山与木兰毗连。县境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72.4公里,边界周长338公里。
    巴彦县原称巴彦苏苏。巴彦,满语谓"富贵";苏苏,满语谓"屯",即"富贵的村庄"。又说,巴彦苏苏山(即今骆驼砬子山)在县境内而得名。
    巴彦不但幅员辽阔,土质膏腴,物产富饶,而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周秦之际,本处就为肃慎属地,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少数民族在这里过着游牧生活。清朝咸丰年间,随着黑龙江土地的大量开发,人烟骤增,捐税、诉讼等项日繁,遂于同治元年(1862年)设呼兰厅理事同知衙门管理此邑。"九·一八"事变,本地沦入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直至1945年"八·一五"东北解放,巴彦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开始走上了新生。在120余年的漫长岁月中,巴彦人民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巴彦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了他们的血和汗,每一个成就都凝聚了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是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发资源,利用资源,改造山河,造福于人类。
    巴彦县境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倾斜,形成东高、西低、北岗、南平、中部多丘陵的趋势,概括为"五坡三平两洼田",地理形状成楔形。海拔最高为564.3米,最低110米。全县总面积3 137.7平方公里,土地总利用面积为4 706 551亩,耕地占绝大部分,其次为林地和水面,素有"三山一水六分田"之称。
    本县距海洋较远,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受该气候区的影响,春季多风少雨,温暖舒适,夏季气候炎热,雨量充沛;秋季温凉适度,天高气爽;冬季岁月漫长,少雪寒冷。全县平均气温为2.6℃,最高平均气温22.4℃,最低平均气温为零下21.6℃;年平均降水量为578.3毫米,形成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多的趋势。四季分布差异较大,6至8月为集中降水时间,可占全县降水量的67%,而春季少雨,加之15天左右大风,这样就形成了本县"十年九春旱"的自然特点;全年平均日照2 640小时,5至9月日照较为集中,强度大,时间长,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全县无霜期最短为115天,最多为135天,年平均129天。初霜最早见于9月9日,终霜最晚见于5月27日;全年结冰期145天左右,冻深1.5至2米。
    南望松花江犹如银练,横贯西东;东看群山环绕,高耸入云,层峦迭翠;西顾一马平川,恰似锦缎,尽收眼底。在这美如图画的土地上,平原占总面积65.2%,分布在中、南、西部地区;浅山丘陵、起伏岗地占1/3,分布在县境东、东北部边缘地带。境内有大小山峰29个,最高山峰564.3米,最低177.7米。江河14条,河道总长475.7公里。全县地下水源总蕴藏量65亿立米,现年开采量3.5亿立米,为抗御自然灾害,灌溉农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县土壤共分9大类,19亚类,黑土类占土壤总类50%以上,素以黑土层厚闻名,为黑龙江省的主要产粮县份和商品猪、商品鱼基地县,同时又是全国50个商品粮基地之一,故有"呼海巴拜"之誉。本县资源充足,物产丰富,盛产大豆、高粱、玉米。东部山区和内地河流蕴藏丰富的资源,为编织、养殖、采集、加工等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山川绚丽,景色宜人,自古有名。“城头春望”,“众星拱北”,“黑山云海”,“驿马仙奕”,“驼峰夕照”,"石猿效技"等构成巴彦十大天然奇景,"东骆驼西驿马两山对峙,南松江北少陵二水交融"则为,自然奇景的天然写照。自清朝土地开发以来,巴彦人民就繁衍生息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巴彦县堪称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建治初期本境辖地12段,广袤2 000余里。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段为牌,计为9牌,后改东西南北4乡,光绪三十四年撤乡划区,是为9区,民国初期,仍袭旧制;伪满政府推行"强化治安"政策,在全县实行"保甲连坐”,遂设5保274甲,解放前夕划为3街20村,解放后又恢复区村建制,全县共儿区127个行政村。继而实行并村划乡,1958年实行政企合一的人民公社;1984年又改为乡村建制,全县为7个镇、20个乡、334个行政村、1 330个自然屯,1、个巴彦港(为镇的建制)和4个国营林场、2个国营原种场、1个国营种畜场。全县总户数134 209户,总人口643 952人,人口增长率比解放前多一倍。本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5人,高于全省、全区的人口密度。人口平均寿命66.47岁,低于全省人口平均寿命1.75岁。具备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60%。
    巴彦县由15个民族组成,汉族占绝大多数,依次是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壮族、藏族、达斡尔族、白族、维吾尔族、瑶族、苗族、锡伯族、哈萨克族、鄂温克族。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有10人。
    新中国成立后,本县的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 400万元,而到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的1966年则上升到8 126万元,增长近一倍。党的十一届三中会全以来,由于调整了国民经济结构,全面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全县城乡到处呈现出一派林茂粮丰,百业俱兴,生机勃勃的大好景象,197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18亿元,比建国初期增长3.9倍,比1966年增长1.68倍。到1985年已达到4.7亿元,比建国初期增长9.68倍,比1978年增长1.15倍。
    农业是本县各业的主体,素以产粮、豆、甜菜,亚麻等作物闻名于省内外。建国以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本县的生产关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由个体所有制转变为集体劳动所有制,由以畜力为主的生产过渡到机械动力与畜力相结合的半机械化生产;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向农工商并举,林、牧、副、渔齐头并进的社会主义大农业发展;由自给、半自给性生产转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性生产发展。尤其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十年九春旱,时有伏旱、秋涝、早霜”的规律,创造出“早、抢、抗”的抗灾斗争经验,不断地夺取了农业的丰收。解放前后,本县粮豆平均亩产只在130斤上下徘徊,到第三个五年计划初期(1966年)已达到248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79年为424斤,比解放后翻了两番,而实行联产承包等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的1984年亩产达到559斤,总产量11.7亿斤,为本县历史的最高水平。粮豆产量的提高,对国家的贡献也越来越大,新中国成立后到1985年的36年中,全县共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02.74亿斤,平均每年上交粮豆2.85亿斤,其中有8年上交商品粮达4亿斤以上。1981年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31亿斤,为本县历史上交粮最多的年份,也是全国4个交粮6亿斤以上的县份之一。巴彦所产的粮豆以质量好、商品率高而驰名中外。1957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万国博览会上曾展出了巴彦出产的大豆,博得国际友人的称誉。机械化程度已有了相应的发展,全县拥有各种型号的拖拉机千台以上,机引农具配套成龙,机械作业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8%,并达到翻、耙、压、播、耕、管等连续作业。其它如林、牧、副、渔各业都发展很快,指标均超过解放初期的几倍直至几十倍。
    工业生产在本县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旧社会的漫长岁月中,工业生产发展缓慢,全县只有寥寥可数的几家私人工厂,也多系手工操作的酿酒、制油、铁木农具、粮米加工等作坊,厂小力薄,产品单一,销路不畅。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力投资,兴办工业,到1985年,全县已有冶金、轻化工业、机械工业、建筑材料、森林工业、食品加工、纺织、缝纫、皮革、造纸、印刷等中小企业222个,职T13 841人,实现总产值1.06亿元,等于建国初期的75倍,为1979年的1.5倍。而且生产项目、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均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巴彦龙江鞋厂生产的布鞋,多次被评为东北大区及黑龙江省同行业产品质量第一名。二轻系统生产的注塑布鞋,百米测量绳,一吨锅炉,四柱暖气片等十种产品被县政府命名为地方优质产品。服装厂生产的绣花女衬衫被松花江行署命名为地区优质产品;有些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其中绣花鞋、劳保手套、注塑童鞋、狗皮褥子、甘蔗刀把等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科威特、巴林岛、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巴彦县的交通可谓四通八达。滨北铁路(另有森林铁路一条)穿境而过,松花江航运畅行无阻,公路纵横交错,车辆行驶往来如梭。全县有国家干线公路1条,35公里,县级干线公路4条,156公里,乡镇地方公路16条,268公里。公路建设、公路养护已全部配套,晴雨通车,风雪无阻。旧社会那种晴天三寸土,雨天满路泥,辙深盈尺路难行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近代交通的发展,为振兴经济,内外交流提供了方便条件。1985年全县有客货汽车447台,、客运量达到143.1万人次,55 428千人公里,等于建国初期100倍,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提高80.6%,货运量50.1万吨,26 747千吨公里,为建国初期的26.6倍,比三中全会前提高1.2倍。兴隆镇火车站为本县最大车站,自建成使用后,沟通了南北运输渠道,促进了物资交流。仅以1980年为例,每天来往车辆达90余次。全年装卸货物46.5万余吨,乘、降旅客92万人次,发、收行李1.21万余件。水上运输较为兴旺发达,巴彦航运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自力更生"的精神,自己造船发展航运事业。现有船队2支,职3240人,有木驳船、木拖轮、铁拖轮等各种船9只,1 510吨位,年航行20个航次,运输周转量280万吨公里,年收入17万元。
    邮电事业发展较快。1985年全县有县级邮电局1个,24个乡镇级支局,4个代办所,321个邮票代售处。全县有电话机1 643台,交换机36台,标准电子交换机械14柜,交换机总容量3 340门。电报电话4路,长途电话15路,载波11路,有26个乡镇,334个村通了电话。而且县城已使用上了准电子半自动拨号电话。全县邮路总长3 625公里,机动运输邮路261公里。
    基本建设事业也有很大发展。1949年至1985年,全县用于基本建设资金1.39亿元。居民住宅逐渐往新、宽、高、大方向发展。解放前,巴彦镇内居民住房以土草结构为主,仅有少数青砖瓦房和4栋二层楼房,到1985年住宅面积已发展到288 700多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6.2平方米。而且有100余户居民建二层楼房18 453平方米,1 100口人住进了舒适、美观、大方的楼房。农村社员新建住房11 391间,254 208平方米。1968年以来的17年中,县城有58个单位新建办公楼60栋,近8万平方米。县城和西集、永发两个乡镇的部分生产队安装上了自来水,多年来居民吃水难的问题初步得到了解决。本县有得天独厚的黑山石灰石矿,总蕴藏量1.32亿吨,现年开采量1.5万吨,生产白石灰1 500吨。红砖、水泥的产量,除满足本地需要外,盈余部分可补充邻省县份建筑材料之不足。
    巴彦镇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为本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内工厂鳞次栉比,商业网点星罗棋布,井字形的街道笔直延伸,飞檐斗拱的牌楼东西对峙,砖木结构的城门遥遥相望,青砖瓦顶的房舍紧密相连,这一切更加显示出县城的古朴、繁华。
    巴彦县人民富有经商的良好习惯,远在建治初期,城镇形成之后,就有集市贸易活动。当商业初具规模时,有本地和外地商人在这里经营的杂货铺、布店、钱庄、中药、旅店、饭店等网点。到日伪统治时期,在“经济统制法”的扼杀下,商业萧条,物资奇缺,商业濒于灭绝的边缘。解放以后,国家对商业实行"放宽政策,扶持发展"的方针,使商业振兴起来,网点遍及城乡。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本县商业发展到较为兴盛时期。由于改善经营管理,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多种经济成分,采取多条渠道,开展多种经营形式,从而使本县城乡经济活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购销两旺。到1985年,全县共有国营、集体饮食服务、合作商业网点2 063个,从业人员15 347人。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政策以来,全县个体商业发展到1 329个,从业人员2 598人。国内商品购进总值8 834.9万元,国内纯销售总值1.17亿元。财政收支,地方税收,银行现金往来,农村信贷都比过去有大幅度的增长。本县自1973年开展对外贸易以来,累计完成出口商品总值6 849万元。在出口商品中,由原17种农副产品扩大到粮油、工业产品的48种,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本地生产的白瓜籽、亚麻絮、糠醛、草柳编织品、元皮、猪肠衣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享有较高的信誉,深受外商的欢迎。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额实现1.51亿元,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提高86.1%,为建国初期的13倍。城乡人民购买力实现1.5亿元,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提高1倍多,为建国初期的16倍。平均每人购买力达到176元,比上年提高23%,为建国初期的4倍。人民储蓄存款达到5 235万元,平均每户390元,每人储蓄81.3元。收入的增多,购买力也相应的提高,使电视机、收音机、自行车、手表、录音机、呢绒等高档商品销路颇畅。
    "江省文风,东荒称盛,巴彦尤著"。本县自建治以来,历代各届政府都很重视教育,因此,文化发达,人文荟萃,素有“塞外苏州"之称。远在清朝光绪年间,管理全省旗民学务的教育机关"呼兰厅学正"就设于此。以后每个历史时期,学校数量及在校学生都不断增加,特别到1985年,教育事业发展到历史最好时期,全县有中等学校38处,比建国初期增长37倍,在校学生2.9万余人,等于建国初期的65倍,小学发展到339处,比建国初期增长1.6倍,在校学生102 621人,等于建国初期的4.6倍。广播电视大学、函授教育、职业学校也蓬勃发展起来。从1979年广播电视大学在本县招生以来,6年中共招收学生679人,已有214人获得了毕业证书。全县有幼儿园154处,207个班,入园幼儿4 494人,有教职人员200人,他们为培育祖国花朵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教育经费的大幅度增加,教育条件的逐步改善,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1985年仅教育经费就增加到735万元,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1978年增长1.8倍,有6 181名初高中和6 887名小学生毕业。1979年以来,本县有1 720名学生升入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的37年间,有158 195名中小学毕业生投入国家各项经济建设中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技事业发展迅速,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知识分子受到了重视,并充分发挥其专长。全县有知识分子3 727名,其中有大、中专文凭的2 916人,自学成才的484人。1985年上半年在全县接收的224名新党员中,知识分子占56%。有298人被提拔到副科级以上领导岗位上来,有541人恢复和晋升为高、中、初级技术职称。1978年以来,共撰写出各种科学论文300余篇,其中重要论文22篇,有8篇已达到省和国家级水平。提出各种革新项目120多项,落实科研项目456项,其中重点科研项目26项。亚麻厂的"剥麻机通风除尘设备”,森林病虫害防治的“77--T8”防治松毛虫新菌种和商业系统的"摇臂式切肉机"等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有的在全国推广使用。全县成立了19个专门学会,有会员1 887余名,举办科普知识宣传和科学技术讲座以及学术交流会1 091次,有75万人次受到科学普及知识教育。同时全县建立了15个地震观测点,做到了未震先防,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引下,文化事业发展很快。全县有文化馆、图书馆、评剧团等文化艺术团体29个,有专业及业余文艺工作者896人。他们坚持"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创作出诗词、歌曲、话剧、评剧、曲艺、小说等体裁的优秀作品达2 000余篇。这些作品有的在县举办的十月金秋音乐会上演唱,有250余篇发表在国家、省、地市级报刊杂志上。对于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鼓舞人民斗志,同心同德搞"四化"起了积极作用。全县有图书阅览,图书发行单位5处。1985年县图书馆藏书近1.7万种,藏书10.1万余册,新华书店全年图书发行6大类,销售量达334.4万册,为建国初期的8.3倍,比1980年提高47%。电影事业也不断发展壮大,现有县、乡、村三级放映单位121个,放映员331人,全年放映25 647场次,比党的三中全会前增长近一倍,观众达1 422.9万人次,为1978年的2.12倍。
    本县历史悠久,文物颇多。现已发现的古城遗址有5处,出土的文物有距今700余年的金代铜印2方,铜镜2面,唐宋代的古钱,清朝的银元宝以及清朝和民国期间的碑记和书法、绘画、文赋等,对了解研究巴彦的历史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解放前,本县只有1处医院,数家诊所,医生不过数十人,病床不足十张。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卫生事业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到1985年,全县有县、乡两级医院、诊所、防疫、保健等医疗卫生机构65处,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增长近1倍,有医护人员1 248人,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增长52%,病床达到1 078张,比解放初期增加1 050张。医疗卫生设施有很大改进,解放初期,全县只有一台x光机和其它简单的医疗设备。现在县、乡医院都有x光机、心电机、显微镜、超声波机、干燥箱、手术床等主要设备。由解放初期只能做阑尾切除,割疝气等小手术提高到能做颅脑、胸外、泌尿、全胃切除空肠代胃、脾修补、前列腺摘除、阴式子宫切除、子宫脱垂修补术等大型繁难手术。县医院曾成功地为79岁高龄老妇切除重达50多斤的卵巢囊肿和为一名农村妇女做断手再植缝合术获得成功。危害山区人民健康的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等三大地方病,由于采取科学办法综合治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广播、电视、体育事业也有很大发展。
    巴彦县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斗争精神,不畏强暴,热爱祖国,勇于拼搏。早在清朝统治时期,这里就发生了反官府,抗暴力的"两响”、"占北”农民起义和巴彦军民反对帝俄入侵的斗争;民国时期,为反对官商勾结,横征暴敛,爆发了捣毁官盐局,抢劫官盐的群众运动及爱国学生赶走贪官污吏县长翟星凡的斗争;日伪政权建立后,这里曾发生震惊东北三省的巴木东惨案,许多爱国志士,无辜群众惨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第一支反满抗日武装(即巴彦抗日游击队)在这里建立。抗日联军的勇士,他们冬天出没深山密林里,奔驰在茫茫林海雪原中,夏天凭藉青纱帐起,餐风宿露,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许多有志青年,为寻求革命真理,奔赴祖国各地。秦广礼、高继哲参加了孙中山创建的同盟会,积极投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辛亥革命运动。张甲洲、李廷槐、武斌、李春芳、孔庆尧、赵春霖等人为争取民族独立,逐倭寇出东北,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1950年,美国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为保家卫国,本县人民把自己的儿子、兄弟送到部队,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在革命斗争年代,巴彦人民要粮出粮,要钱出钱,要人出人,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全县有500余人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至今仍有许多无名英雄的尸骨埋葬在他乡异国的土地上。
    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换取了今天的和平与民主,祖国的繁荣与昌盛。只要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尊重科学,重用人才,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摸清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闯出科学致富的新路,我们深信,在不远的将来,一个全面振兴,繁荣富强的新巴彦将会在天鹅项下出现。
页码: 1c-6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01c

[RECORD: 4/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节名: 序  二                   
正文:    
    县委书记  郝振方
    巴彦县东靠青山,蜿蜒起伏,南临松花江,逶迤曲折。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盛产粮、豆、糖、麻等作物,是黑龙江省的重要商品粮县份之一。
    巴彦县在土地开发之前,森林茂密,水草肥美,野生资源丰富,是采珠、狞猎的场所。清咸丰九年(1859年)黑龙江土地放禁,大批移民,携妻挈子,远离家乡,来到这里。他们拣水草丰盛之处,搭起窝棚,盖上房舍,开荒种地,过着日出而起,日落而归的生活。后因民事日繁,诉讼增多,遂于同治元年(1862年)设呼兰厅理事同知衙门,管理全境赋课刑名及旗民交涉事务。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工商各业应运而生,粮食也逐渐转化为商品生产,"东赴巴彦之道上,村落相望,多酿酒之家"。继之,制油、制米业接踵兴起。到了民国时期,粮油加工业进入半机械化生产,提高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产品近者销售省内外,远则销售到日本和东欧国家。伪满统治时期,由于日伪政权推行"经济统制"政策,阻塞了流通渠道,严重地打击和限制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导致各业萧条,百业凋零。巴彦人民为了推翻反动统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仆后继。浴血备战,坚持斗争,给日伪政权以沉重的打击。在战争年代和抗美援霸的日子里,巴彦县又出人、出粮、出枪,为支援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在工农业生产上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全县人民发展生产的积积性。农民充分挖掘、利用巴彦这个"大粮仓"的优势,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道路迈进,走共同富裕道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城镇改革也在推广和进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在,巴彦县各行各业出现了比翼腾飞的可喜局面。
    巴彦县人民不但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精神文明建设也与之同步发展。新县志的编纂成功,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史学家把它赞之为"博物之书",说它起着"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的作用。巴彦县在历史上曾有编史修志的良好习惯。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民国5年(1916年),伪满康德3年(1936年)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1960年,有组织有领导的进行编写县志就有4次。从1960年最后一次到现在亦有26个年头了。在这段时间里,巴彦县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全党思想统一,社会秩序井然,经济形势好转,可谓盛世,这样也就具备了编纂新地方志的重要条件。盛世修志,势在必行。只有把这些英雄业绩载入史册,把分散的、历史的、现状的各种资料搜集起来,加以整理,系统地反映巴彦的历史面貌,使之成为一方的百科全书,为了解巴彦,建设巴彦起到借鉴作甩。
    此次编纂新县志,我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对许多重大历史问题,以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基本上做到客观的真实的编写。同时,还本着方志"略古详今"、"古今衔接"的原则,记述了从1862年到1985年共120余年的历史变化、兴衰起伏、取得的经验教训,从中吸取有裨益的东西,为指导工作,建设"四化"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囊括古今、纵述全局、保存史料、繁荣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巴彦县档案三遭焚毁,历史资料奇缺,加之编写人员水平有限,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史志专家、读者提出批评意见。
    《巴彦县志》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家和部分省、市档案馆、图书馆,省、地区志办和一些省内外兄弟县志办公室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同巴彦县人民一起生活过和战斗过的老干部、知情人的热情帮助,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和指导性意见,使县志编纂工作才能得以圆满完成,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县志办公室的同志,在时间紧、人员少、难度大的情况下,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在《巴彦县志》行将问世的时候,也应记取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的努力。
    我做为巴彦县委的书记,县志编纂委员会主任,能看到新县志编写成功,并为之作序,深感骄傲和自豪。同时也建议每个巴彦县人,都应热爱它,珍视它,并好好地读一读,从中一定会得到很大的裨益。
                                                                 1986年11月20目
页码: 4-6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04

[RECORD: 5/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节名:                     大事记
正文:    
    1857年(咸丰七年)
    是年  御史吴焯奏称:呼兰城以东蒙古尔山地方(今巴彦、木兰一带)有荒原100万垧,肥沃平坦。清政府唯恐外人暗入,不能控制,对上述地方继续封禁。
    1859年(咸丰九年)
    是年  中兴镇(今巴彦镇)已建成城镇规模。
    是年  由旗兵、屯丁所招民户3 500余名,查出垦地8 000余垧。
    是年  山东莱阳县人赵湖、赵海、赵江三兄弟来现兴隆镇垦荒,伐木材,搭窝堡住宿,后居住人增多,遂成村落,名赵湖窝堡。
    是年  大荒沟(今兴隆镇南)查出私垦地1.5万余垧,民户4 100人。
    1860年(咸丰十年)
    是年  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奏称:官兵俸饷积欠甚多,恳请开垦呼兰所属蒙古尔山等处荒地,增加财政收入,获准。
    1861年(咸丰十一年)
    是年  从吉林、奉天移民947户,474户分住巴彦苏苏城东北各地,余者拨给北团林子(今绥化县)。
    是年  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奏请在呼兰等处移丁屯田,扩大开放民荒200万垧,原有民垦土地本年升科纳课。
    1862年(同治元年)
    8月  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奏请于巴彦苏苏地方设呼兰理事同知、巡检各1员,12月30日正式核准,是为巴彦建治之始,也是清代黑龙江第一个设立民官的地方。理事同知初驻呼兰,与城守尉共同管理呼兰、巴彦一带的赋课刑名及旗民交涉事务。呼兰厅辖境包括今绥化、木兰、庆安、巴彦4县和呼兰县北部,东西宽180至230里,南北长400里。
    是年 将军特普钦奏准,于松花江北岸,呼兰河以东270余里设网场11段,归呼兰厅管理者8段,每段20里。同时开征网场课,岁征课银20两,并禁止民人私捕。
    1863年(同治二年)
    10月14日  钤用呼兰厅同知关防、呼兰厅巡检图记。
    是年  巴彦苏苏、大小木兰达、阿力罕、濠河(今泥河)以北等9段地共放毛荒174 735.1垧。
    1864年(同治三年)
    十月二十四日  呼兰厅理事同知衙署在中兴镇建成,地址在正大街(原西太平街)西牌楼西路北。从即日起,同知从呼兰移迁新衙署办公。
    是年 呼兰厅同知文祺动员民夫,用2年时间在巴彦苏苏中兴镇修成四方形城池,方圆19.6华里,叠土为墙,高6至7尺,设12座炮台。墙外掘土为壕,深宽各7尺。建城门7座,内呈井字形街道。
    是年  巴彦苏苏城(今巴彦镇)开展集市贸易,每五天一集,逢五、八日开集。
    1865年(同治四年)
    是年  山西太原府祁县人李成元,在中兴镇东太平街路北(今一百商店位址)开设永发兴杂货铺。
    是年  呼兰厅境应征之税尽归同知衙门征收,除牲畜,当税两项外,又增烟、酒、油、麻各税。
    1866年(同治五年)
    9月  巴彦苏苏,大小木兰达段实行"悬挂门牌,注写户口”。
    农历十月二十四日  盗匪阎太率领队伍乘同知松英额不在之机,攻入巴彦苏苏城,欲焚衙署。巡检陈炳,戍员杨遐令出面说服,队伍始散去。因此次事件,于翌年七月二十七日(8月26日)呼兰城守尉集拉明阿,署同知松英额被部议处,巡检陈炳赏换六品顶戴,杨遐令免罪释回。
    是年 在县城内东南隅原登云街修孔庙一处,同治十年(1871年)告竣。
    1867年(同治六年)
    是年  巴彦苏苏发生佃民要求退佃斗争。
    1868年(同治七年)
    是年 呼兰厅境共丈熟地198 801.6垧。
    1869年(同治八年)
    是年  因地方辽阔,稽查难周,清政府在巴彦苏苏设立驻防旗营,分别编为正黄、镶黄硬旗。
    1870年(同治九年)
    1月28日  (同治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清政府令都兴阿额勒和布恩锡派员携带旗丁三代户口清册前往巴彦苏苏等处,对奉天所属金、复、辽、盖承领荒地的旗人挨户进行核对。同日,黑龙江将军德英奏准,巴彦苏苏地方现设旗营改拨墨尔根索伦佐领、骁骑校各1员。原系索伦达斡尔额缺,其防御4员,原系满洲额缺,均由各该部落佐领、防御、骁骑校内调转。俟移拨新营续有缺出仍由各该部应升人员内拣放。
    是年  省城商民关恩发、武致富、万义号、杨维昌、万顺昌、白肇顺等分别转带1 000、4 000、2 500吊钱来巴彦置办货物;巴彦苏苏商民恒昌店、万美和、源长永、王玉成,增盛长、揣凤山载货去省城售卖,分别呈交钱1 213、700,3 000吊给省局转回巴彦苏苏领取。
    1872年(同治十一年)
    1月9日  (同治十年十二月十日)从将军德英之请挑巴彦苏苏旗丁100名为副甲,与原设正兵一体训练差遣。
    是年 春郭福在甘沐林子段修盖土庙,开光唱影戏3天。
    6月2日  清政府谕示内阁:对黑龙江将军德英于《缕陈东省地方情形请及整顿》折内奏报的黑龙江新设呼兰厅理事同知管辖辽阔,旗民杂处,公事繁多,铨选之员经年始能履任,请将此缺归于奉天拣发人员内遴选试署之语妥议具奏。闰六月乙酉吏部议覆:"呼兰厅理事同知作为题调要缺,于奉天拣发应升人员遴署请补,并照边俸例三年报满,应如所请办理,从之黟。
    是年 将呼兰厅旗营兵弁分出113名驻防北团林子(今绥化县)。
    1873年(同治十二年)
    是年 武营初建时官兵散处,在呼兰厅衙署附近择地建协领署兼武营衙署共46间。
    1874年(同治十三年)
    10月9日  巴彦苏苏委协领额哲通额因纵令兵丁勒诈民财,致被控告,又不遵调,即行革职。
    是年 法国传教士讷伊而然在德化街(今复生街)路北修天主教堂一座。
    1875年(光绪元年)
    2月19日,夜 在押囚犯陈起桂等乘署同知、佐领苏楞额去省拜年,四班衙役很少,狱卒牢头赌钱之机,用更夫事先送进的大斧砍断枷锁,打倒牢头狱卒,放出所有囚犯,逃跑途中打死差役2名,伤儿名。
    2月  盗匪丛万金等骚扰呼兰厅城,呼兰厅理事同知郁文在本街(即巴彦镇)招集铺勇,由巡检沈增高率领,昼夜巡逻。
   4月13日  清政府谕示内阁:对光绪元年正月十四日(2月19日)夜呼兰厅监狱被劫案中管狱官、巡检沈增高即著革职拿问,同知郁文、署武营委协领富隆阿等革职,对抓获的劫狱案犯左振帮处斩枭首。
    5月  吉林桦皮沟,太平沟(今依兰县境内)挖金工人孔广才(又名继林)、阎兆仁等不堪清政府统治,举旗造反,攻克各台、站,于6月25日率队攻入巴彦苏苏城,烧毁同知、巡检衙署及协领署计97间,除开垦行局外所有档案全部被焚。缴获武营全部军械火药,放出在押囚犯10名,四班押犯30余名。26日,一部分起义军攻进西集厂。27日,起义军队伍壮大到六七百人,孔广才率队欲攻呼兰城。在距呼兰城东40里的罗家窝堡与呼兰城守尉成庆所率队伍展开激战,因起义军火药篓被炸失势败却。
    7月2日  黑龙江将军奕榕等《遵筹练兵操防事宜并饬拿贼匪各折片》中奏:已将陈起桂拿获,清政府谕示军机大臣等对呼兰厅劫狱逃逸案犯与丛万金,命令奕榕等严饬各地方官设法防拿、务获惩办。
    9月  齐齐哈尔城佐领副都统衔记名副都统富清阿赴巴彦苏苏查丈地亩回省途中,连同车夫3人在林家店地方被贾冲桂、吴金淀杀害。贾、吴2人被捕获后按响马强盗罪斩决。
    9月  巴彦苏苏武营从绰罗河(今县内少陵河)东王景渡口向东至布雅密河西岸设卡三处,与三姓(依兰县)联接,每卡设官1员、兵10名,四季轮换。
    9月  兵部行文,严禁呼兰、巴彦苏苏一带旗丁招垦。
    冬 黑龙江将军丰绅以"假猎搜山”名义,由齐齐哈尔副都统托克湍会带布特哈、墨尔根、呼兰、呼伦贝尔等5城官兵1 000余名,于11月20日、21等日齐集巴彦苏苏,对当年夏季追随孔广才攻占巴彦苏苏被官兵打败藏匿于黑山之中的起义军残部进行围剿。11月24日进山,12月5日出山,共杀害40余人,焚毁"贼巢”30余处,生擒有关头目30余名。
    是年  巴彦苏苏委协领德绷阿,署同知、佐领苏楞额,署巡检、笔帖式色普侦布因剿捕孔广才不利而被革职。
    是年  巴彦苏苏旗户已入档者947户。
    1876年(光绪二年)
    农历三月  呼兰厅同知文夔因准许商民私开烧锅未报省备案被撤职。十二月回任。翌年4月30日因于前在岫岩厅任内,于民人崔海松被劫拒伤身死一案,延不相追,并诬禀崔海松子崔翰等串谋勾贼劫取财物等情革职。
    9月20日  清政府以收复呼兰厅营并授剿逸匪出力,赏呼兰城守尉成庆、副管舒隆阿等花翎,领催阿克栋阿等蓝翎。
    1877年(光绪三年)
    农历六月,有百余人造反,一部在石河山口(木兰县石河乡)伺机扑奔巴彦苏苏,一部攻占北团林子(绥化县),焚毁营讯公所。7月15日呼兰厅旗营委协领阿奇郭勒率队前往镇压,将7名重伤者就地正法。7月30日"匪仍复聚",六七十人在巴彦苏苏东、南、北三面活动。呼兰厅同知德色勒布慌将佐领巴克唐阿、乌善等官军全数调回厅城;又从呼兰城调来官兵150人,由委营总来德率领驻防门面山一带。9月8日清政府谕示内阁,对北团林子营官、骁骑校色普清阿即行革职。阿奇郭勒摘去顶戴,仍令带兵剿捕,以观后效。
    是年  巴彦苏苏等段发生自然灾害,44 095人生活无著,呼兰厅衙门发放口粮进行赈济。
    是年  巴彦苏苏法国教士讷伊而然因干予讼事,横行不法,挟诸教民将呼兰城守尉惠安殴打得破面流血,衣裂履失,并嫁祸中国官员。清政府迫于外国教士的淫威,将中国官员"部议革职”。
    1878年(光绪四年)
    1月12日  (光绪三年十二月十九日)黑龙江将军丰绅奏"青山、黑山盗匪一律肃清,并令剿邻省盗匪获胜”,清政府准予对出力员弁择优褒奖。
    1月28日  清政府同意将军丰绅等关于"已查明呼兰厅属巴彦苏苏等4段田禾被灾,请分别暂缓额租,以纾民力”的奏请,3月15日清政府同意丰绅关于"呼兰厅所属巴彦苏苏去岁被灾,请加赈济以恤民黎"的再次奏请。4月儿日清政府同意增给驻扎巴彦苏苏等处防营官兵饷乾。
    6月6日  黑龙江将军丰绅等奏:"请将剿匪出力之已革职佐领胜德免其议罪,已
    同日  清政府奖赏剿捕青、黑二山盗匪、并助剿邻省股匪获胜出力员弁墨尔根副都统恩合等花翎,披甲寿绵等蓝翎,其余加衔赏还翎顶有差。
    8月3日  黑龙江将军丰绅等奏:遵议增呼兰厅民籍学额。
    11月24日  总统巴彦苏苏防兵墨尔根副都统恩合,派兵援青、黑二山,先后拿获聚众抢劫首要各犯69名,均讯明正法。
    12月14日  将军丰绅等奏请将呼兰城守尉员缺改设副都统。
    同日  将巴彦苏苏武营原有官兵全部移驻北团林子(今绥化县),与原北团林子官兵合为一处,计有277名,编为左右翼正黄、镶黄、正白、正红四旗,归委协领统辖,称北路。巴彦苏苏武营新增加协领1员,佐领4员,骁骑校4员,笔帖式2员,领催16员,甲兵184名,将原有副甲100名改为正兵,合计为311)k,编为上四旗,归协统领辖,称南路。
    是年  当地回族居民满德昌募资筹款在城内原登云街(今向阳街)修清真寺1座,有讲堂10间,光绪十四年建西大殿1座。
    1879年(光绪五年)
    9月15日  (农历七月二十日)早霜,有1.9万垧地受灾,巴彦苏苏南北牌等14段地有1.4万垧收成只有五成;阿力罕东牌,甘沐林子南北牌三段5 000余垧仅收三成。所收糠秕,难以食用。
    是年 设呼兰厅学正一员,负责管理全省旗民学务。
    是年 从本年起设立考棚,实行科举考试,由呼兰厅同知主持,录取者称童生(秀才)。
    是年  遵照部议裁呼兰城守尉,改设副都统,呼兰厅归副都统衙门管辖。
    1880年(光绪六年)
    2月28日  饬部颁给呼兰副都统等印信、关防。
    5月23日  以援捕巴彦苏苏"盗匪”出力,予副都统恩合议叙,官兵盖哈苏等奖励,释回废员官弁海明阿等。
    农历六月  改黑龙江马、步队为练军,巴彦苏苏驻练兵马队50名,委参防校各1名,步队100名,委营总1员,正副札兰(骁骑校)各2员,均归呼兰马队委营总节制管带。
    1O月19日  御史英俊奏请在呼兰、巴彦苏苏等处招旗丁垦荒,或发给自动迁居者土地,以免肥沃土地长久荒芜。
    农历十一月  呼兰厅理事同知达崇阿编设保甲,张挂门牌,列有章程八条报省待批。
    1881年(光绪七年)
    3月24目  黑龙江将军定安等奏:呼兰一带地亩,仍令原派协领接查,以尽地利而裕饷源。
    是年 清政府拨款重建武营协领衙署。
    1882年(光绪八年)
    农历五六月间  "匪首”乔克玉等率众于黑山等处活动,抗拒官军,伤毙兵弁。经将军文绪等派兵剿捕,先后击毙30余名。8月13日清政府谕示军机大臣著文绪等率兵剿捕,将匪首按名缉获,并查拿余党,毋任漏网。
    12月19日  乔克玉投降官府。
    是年  重修同知衙署及巡检署,共用银4 728.35两。
    1883年(光绪九年)
    是年  黑龙江将军文绪裁撤呼兰、巴彦苏苏开垦行局。
    是年 在城内中心街建关帝庙一座,光绪十六年扩建5间,同年建西廓一栋,7间为商务会会址。光绪二十一年建马殿3间。
    1884年(光绪十年)
    7月  在西集厂将多年"惯匪”王洛八等29名捕获,均就地正法。
    10月  呼兰副都统倭克津泰以围猎为名,亲赴津河、余庆街(今庆安县城)、红石砬子、安板温水等沿山地带搜查,拿获林才等4名土匪,均就地正法。
    1885年(光绪十一年)
    5月17日  清政府鉴于呼兰地方讼狱繁多,同意添官分治,设呼兰城分防经历,归呼兰厅同知管辖,同治呼兰厅政务。
    是年 在呼兰厅设厘捐总局,专征烟土税、厘秤捐、粮豆捐、斗秤课。
    是年  为靖地方,呼兰厅同知德鏊禀请练勇以资守御。二月全数招齐,编为左、右、前、后、中五队,制青、黄、赤、白、黑五色旗帜、号衣,待训练后即行剿匪。
    是年  黑龙江将军文绪奏请分呼兰厅北境设绥化理事通判厅治北团林子。濠河(今泥河)以北津河、克木克河、努敏河、泥尔吉河、额依浑河等5段地划归绥化厅管辖,濠河以商巴彦苏苏、甘沭林子、拉三太、阿力罕、大荒沟、大小木兰达等7段地仍归呼兰厅管辖。
    1886年(光绪十二年)
    5月25日  清政府谕示军机大臣对署呼兰厅同知德鏊"昏庸,贪墨胪列,豢盗纵役,扰商网利”等款及"纳民女、民妇为妾”等事请饬查参。六月德鏊被革职。
    1887年(光绪十三年)
    农历二月  黑龙江将军衙门批准呼兰厅所呈请之增设保甲,填报户口胪列章程八条,颁发厅属旗民人等实力奉行。呼兰厅七段有民户9 570户。
    农历七月  巴彦苏苏厘捐总局移驻呼兰,巴彦苏苏改为分局,辖西集厂、赵湖窝堡两分卡。
    是年  因呼兰厅地面辽阔,兵力单弱,厅属境内遍设联庄会,以十户为一牌,五牌为一甲,二甲为一团,五团为一路,抽丁编队,维持地方治安。
    是年  总理苏(巴彦苏苏)、兰(呼兰)、林(北团林子)税厘局事务陈道,从伯都讷(今吉林省扶余县)雇商船14艘,由齐齐哈尔派兵押运,从呼兰运取成色好粮11 536石至齐齐哈尔,每石运费840文。
    1888年(光绪十四年)
    9月8日  从黑龙江将军恭镗等请,加呼兰、绥化二厅学额,文4名、武2名。
    是年  大水灾,颗粒无收。秋后,秸秆被水浸泡霉烂,籽粒全无。民食包米秸秆、榛叶者颇多。
    1889年(光绪十五年)
    4月8日  黑龙江将军恭镗等奏,加赈呼兰等所属之大小木兰达等处灾民。
    6月24日  在五岳河口有"贼匪"120余名乘大船三支,竖大小红旗十余杆,逆流而上。苏营佐领托精额带马队30名由江北岸放炮击之,贼边打边登岸,有百余名鸣锣摇旗,分三队围住官兵,佐领托精额阵亡。
    1890年(光绪十六年)
    1月  (光绪十五年十二月)经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派令翼长吉尔洪额带队赴呼兰、巴彦苏苏、绥化三城搜山,焚毁贼巢20余处,擒斩积匪110名。
    8月23日  移设呼兰分防经历于上集厂(今绥棱县),
    是年  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创建镇边军以卫边防。巴彦苏苏驻步队1营,属右路,由统领定禄管带。1891年(光绪十七年)
    1月7日(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奏请呼兰、巴彦苏苏、绥化3城制钱短少,一切租税,均属拖延,拟将应征租赋改为半银半钱,以便民众。
    8月5日  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等奏,"清理呼兰等处浮多熟地,派员清丈,其私垦荒也令按垧作价,发照纳租,委员公地即就地价照费项下动支,随年册报。"
    是年  呼兰厅进行大规模土地清丈,以解决"流弊多端"而造成的土地管理混乱现象。呼兰、绥化两厅共查出浮多熟地,续放夹荒28万余垧。
    是年  黑龙江将军衙门户司查呼兰厅应交租课,屡次催促,分文未解,刑司查呼兰厅将人命重案留讯,拒不报省;将军亲交要案,均未判结;会典局查呼兰厅将户部及会典馆调取地图先以无人通晓予以搪塞,后又不按格式草草绘报以期麝付,对此将军衙门深为不满,将呼兰厅同知壁良调省听候查办。
    是年  黑龙江将军衙门札饬呼兰、绥化两厅对呼兰、巴彦苏苏、北团林子等处荒边一带垦地居民修盖房屋应一律编立村庄,归并居住,不准任意散处。
    是年 改在呼兰城设厘捐总局,呼兰厅厘捐局改为分局,兴隆镇、西集厂各设分卡。
    1892年(光绪十八年)
    2月  有教堂小车一辆,行至巴彦、呼兰途中之元宝岗子被持带腰刀火炮盗贼抢夺坐车之司铎衣物件等。巴彦苏苏教堂孟教士致书到呼兰副都统衙门,要求处理此事,副都统以"不管此等事件"为由,不予处理。
    11月19日  呼兰厅居民乔方,寿逾百岁,五世同堂,受到清政府旌表,赏银10两,缎1匹,赐"五世同堂"匾一块。
    是年  巴彦苏苏城商铺增多,贸易发达,结束定期集市贸易为日集贸易。
    1893年(光绪十九年)
    2月3日  (光绪十八年二月十七日)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奏:绥化厅地亩清丈完竣,现堪丈巴彦苏苏地亩。
    1894年(光绪二十年)
    1月16日(光绪十九年十二月初十日)  巴彦苏苏、绥化两厅地亩丈量完毕,依克唐阿奏请清政府对在清丈中出力员弁予以择优酌保,以示鼓励。清政府准其酌保数员。
    农历六七月  雨水连绵,巴彦苏苏南牌江水泛滥,冲淹庄稼,颗粒无收。
    8月29日  松花江水溢发,30日江水暴涨,一昼夜间立水涨约五六尺。沿江一带尽成水国,下坎南北数里,东西50余里,3 000余垧地遭灾。
    12月11日  署黑龙江将军增祺奏:呼兰等处地亩丈竣,请一律起限升科,以重赋课。又奏呼兰等处地租请变通交纳,银钱悉听民便。
    12月22日  增祺又奏:绥化、巴彦苏苏两厅地亩、拟分拨各户以垂久远,俟勘拨事竣,酌定起科年限。
    是年  呼兰厅农民耕地得明朝洪武二十二年造"朵颜卫左千户所百户印"一颗。
    1895年(光绪廿一年)
    10月24日  夜,巴彦苏苏法国教堂被盗,诬中国人所为,并以此为由讹诈偿银28 325吊,遭到中国官员的驳斥。
    是年 将军恩泽奏设木植山货总局于呼兰城。而于呼兰厅设大木兰达、大通、西集厂、赵家店、夏家店、齐家店6个分卡。
    是年 呼兰、绥化两厅各设木植山货分局,征收木植和皮张税。
    是年  巴彦苏苏境内的法国天主教堂被百姓砸毁。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
    1月15日(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初一日)  呼兰厅城商佃人等于城内原太平街(现人民大街)东西十字路口处为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齐齐哈尔副都统增祺合建两座木质结构的德政坊(俗称牌楼)。
    农历六月  天津英国洋行新泰兴及茂隆洋行入境贸易拒不纳税。德兴盛、刘家烧锅仗洋教势力在巴彦苏苏本街修盖耶稣教堂贩运木材也不肯纳税。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
    5月6日  黑龙江将军恩泽等奏:青山木植委员试办收税,山中所出皮张等物一体榷征,以益饷源。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
    2月2日  清政府以所谓神圣显灵为名,颁发呼兰厅关帝庙匾额一块,日"神功普佑”。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  1月1日(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清政府缓征呼兰、绥化两厅应交额粮,并暂缓应还前借银粮有差。
    1月16日  清政府同意黑龙江将军恩泽奏请,对呼兰等三城佃民因弃地避贼,无处追传,将其欠租暨承催处分,一律豁免。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
    农历七月  厅属大荒沟牌(兴隆镇南)刘振棠集失业游民300余人,号称义胜军,活动在赵湖窝堡(今兴隆镇)一带。在帝俄军队攻击呼兰城即将失守时,义胜军趁机进攻呼兰所属杨美、尚店屯等各屯堡。
    8月7日  帝俄军队自哈尔滨北上,驶船扰呼兰厅境。10月,俄舰6艘复攻石头河(今木兰县石河镇)并以马队登岸抄袭,清军力战,死45人,因无接应退审"鞑子营"(今临城乡金星村),后入巴彦苏苏城,协领聂车布军溃退,同知铭琦逃跑。
    10月5日  俄军千余人复入巴彦苏苏城。同知铭琦、协领聂车布出城迎接。
    10月6日  俄军武官吉明戒夫率兵200名留驻巴彦苏苏城,余皆退走。俄军驻留期间,烧杀抢掠,人民损失惨重。
    12月24日  农民起义军70余人在其首领"两响”(辛福桂)的率领下,攻入巴彦苏苏城,击毙入侵的俄国军队士兵一名,俄军溃逃。"两响”等活捉了同知铭琦、协领聂车布,砸开监狱,放出囚犯。
    是年  巴彦、呼兰、双城、绥化、宁安和依兰等地均发生义和团运动。巴彦义和团将西集厂教堂大部烧毁,李神父(西名肋来)"弹中胸部,血流如柱,未及死",被团民扯于草堆上"烧火焚之”。
    是年  巴彦苏苏佐领鄂英刨毁小石头河(今属木兰县)13年前埋葬的法国天主教士李约翰的坟墓,并将教堂处所焚毁,教民戕害。翌年4月29日清政府谕示内阁将其定为斩监候罪发往极边充当苦役。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
    农历正月  乡团南路副团总曹圣儒于小木兰达将"两响”擒获,斩首于巴彦苏苏城。
    4月1日  "占北”率部800人与巴彦乡团南路团总李广大激战于白杨木河(今木兰县建国乡),李部大败7死30余人,328名被抓获。
    6月3日  "占北"率千余人攻进巴彦苏苏城,袭击俄国兵营。与驻军展开巷战,同知铭琦脚部受伤,"占北"部十余人牺牲。"占北"率队撤离时,将同知衙署焚毁。
    是年  农民起义首领"占北"提出"不交租"、"不拿粮"的口号,打击清府官军和袭击地主武装。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
    6月12日  勘察呼兰厅被灾委员云骑尉佛勒春呈报民佃被灾情形称:光绪二十七年佃民多被胡匪扰害,废弃农事,外逃难民迄未复业者十有七八。大小木兰达、巴彦苏苏被灾共有11.8万余垧,灾民皆鹄面菜色,号啼之声惨不忍闻。
    6月  呼兰副都统倭克津泰派西路路总高玉堂去哈尔滨同帝俄驻哈武官商谈办练乡团以靖盗匪事宜,高玉堂被俄官扣留不屈服而被释放。
    6月  驻巴彦苏苏帝俄武官吉明戒夫听信奸民之言,围捕乡团,伤10余名,俘2名,掠枪械400余件。
    1月  黑龙江、吉林两省将军调集绥化统领春山、吉林统领金得凤和巴彦团练赴大青山、蒙古尔山一带围剿农民起义军。起义军因寡不敌众,战斗失利,"占北”被俘,囚于四合林(当时为俄国地界),过流放生活。
    12月20日  署黑龙江将军萨保鉴于绥化、呼兰两厅繁剧情形迥非昔比,奏请清政府拣用内地详省份卓异人员以资整顿。
    是年  巴彦苏苏北段、东阿力罕牌、东拉三太段遭受水灾,面积达68 860垧,呼兰厅准予豁免大小租钱68 931吊。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
    12月30日  因办理黑龙江教案出力,复已革呼兰厅同知铭琦职。
    是年  日俄战争爆发,入侵巴彦苏苏帝俄军队全部撤出。俄军入侵3年,人民深受其害,死伤无辜群众26人,焚毁房屋550间。
    1904年(光绪三十年)
    3月12日  将军衙门命呼兰副都统、呼兰厅同知派兵为巴彦苏苏、白杨木、三站、呼兰等处出征俄军看守留存物资。
    6月18日  署黑龙江将军萨保等奏:旗丁惨遭乱离,请将巴彦苏苏、北团林子两营屯田、俟招安齐楚,再行定限升科。
    8月5日  黑龙江将军衙门命在绥化设立木税总局。
    12月27日  (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署黑龙江将军达桂等奏:"拟将原驻巴彦苏苏之呼兰厅同知升设知府,移驻呼兰城,称呼兰府,原有巡检,升设府经历兼司狱1员。巴彦苏苏地方另设知州1员,称巴彦州,并设吏目1员。大小木兰达设知县1员,称木兰县,俱设巡检兼典史事1员。赵湖窝堡设分防经历1员,统归呼兰府管辖。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
    1月26日(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十一日)  政务处会同吏部议准,升呼兰厅为府,移治呼兰城。巴彦苏苏改称巴彦州,呼兰厅同知改称知州,巡检改称吏目,归呼兰府所辖。
    3月9日  黑龙江将军衙门派辛天成、朱权2人勘绘添设各府、州、县界址,自3月20日至4月28日前往呼兰、巴彦、木兰一带勘查绘图。4月1O日抵巴彦州,商晤"该厅恩丞调查一切"。
    7月24日  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奏:从去冬开始,呼兰、巴彦、绥化3。局开征田房契税,按契价每银1两收正税3分。
    8月12日  黑龙江将军衙门颁发巴彦州关防。
    8月31日(农历八月初二日)  巴彦州知州王廷槐抵达任所,9月1日接任视事。本日正式启用巴彦州关防。
    9月30日  黑龙江将军衙门颁发巴彦州吏目钤记一颗。
    10月3日  巴彦州知州王廷槐将"同字五十六号呼兰厅理事同知关防”封固送省。
    秋 改税课司为经征税务局,地方官不再兼税事。
    农历十月  赵湖窝堡设分防经历,直归呼兰府,后改由巴彦州管辖。
    12月20日  清政府准裁呼兰副都统,更正营制,巴彦州驻防镶白、镶红两旗。
    12月  法国主教蓝禄来巴彦州、西集厂等处查阅教堂。
    是年 分呼兰厅属大小木兰达段设木兰县,又划大黄泥河以东归木兰县管辖。巴彦州境剩巴彦苏苏、阿力罕、甘沐林子、拉三太、大荒沟5段地。
    是年 将段改牌。
    是年  巴彦州开设广信分公司。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
    1月13日  黑龙江省奏准巴彦苏苏协领移驻东兴镇(今木兰县东兴镇)。
    农历二月  设劝学所于高、初两等学堂内,为办理教育之机关。
    3月12日  黑龙江将军衙门命巴彦州知州就近移驻巴彦苏苏协领衙门。
    农历三月  永发源和全兴隆钱庄开办。
    农历七月  知州王廷槐会同木兰县知事领取省拨银3 000两兴办巴兰学堂。
    是年 设城厢巡警,为巴彦警察之始。乡间联庄会改称自卫团(原名保甲团),后又改称四乡巡警。
    是年 全县划三牌(州城、西集、兴隆)四乡(东、南、西、北)。
    是年  呼兰厅学正改由巴彦州知州兼署,宣统元年十一月裁。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
    是年 三月起,在州城及乡村办官立小学8处。
    是年 设官立文报局,专门办理公文章疏。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农历二月  知州王廷槐在原协领署旧址(今县医院北侧)建知州署70间,共用银1 728两。
    农历六月  改赵湖窝堡为兴隆镇。
    7月7日  改呼兰府所属赵湖窝堡分防经历为兴隆镇州判。并改铸钤记。
    农历八月  巡抚周树模改呼兰税务分局为总局,而划巴彦、兰西、木兰各局卡隶于呼兰税务总局。
    农历八月  巴彦州设官银分号。
    9月25日  兴隆镇两等小学堂宿舍失火,知州陈元慎带头捐银430两,镇民范先顺等集资7 000吊重加修建。
    11月26日  改铸黑龙江分驻巴彦州、兴隆镇州判钤记。
    是年 知州陈元慎设立巴彦州宣讲所。
    是年  知州陈元慎定劝学所章程3条27款。
    是年  巴彦州设立戒烟所,至宣统元年十一月止,男女断瘾者400余人。
    是年 设立巴彦州卫生消防队。
    是年 知州陈元慎建罪犯习艺所。
    是年 成立巴彦州巡警传习所,宣统元年五月改为教练所。
    是年 变更巴彦州区划,改四乡为九区。
    1909年(宣统元年)
    农历六月  巡防右军在巴彦州设呼兰府水上警察,将光绪三十三年造巡江炮艇两艘交由水上警察使用。
    8月19日  有民人滕藉田、刘国恩、孟昭汉集资俄洋4万元,定购龙江轮船一艘,开往依兰、黑河、勃利沿江各口岸运货搭客。9月初下水试航。
    8月29日  有日本人10人暗带尖刀、手枪,到巴彦州王家伙房设赌局,使用之假宝盒(赌具)被当地居民识破,互相口角,竟将居民李万有刺伤,凶手被路过兵勇拿获。
    是年  巴彦州灾户1 102户,水淹地亩10 700垧。
    是年 冬连降大雪,深达五六尺,交通堵塞,柴米价格上涨。
    是年 州境有私塾46处,学生739人。
    是年  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将巡防营原三路增编为五路。巴彦、汤原、大通(今通河县)、木兰为右路防地,统领驻巴彦州。
    是年  巡警第二区乡民锄地,得"总领之印"一方,送黑龙江省藏书楼(齐齐哈尔)保存。
    1910年(宣统二年)
    农历四月  裁呼兰税务总局为税局,巴彦州设一局二分卡二行卡,征收全州各税。
    农历七月二十日  巴彦州成立九区议事会。
    是年 东西阿力罕、少陵河一带发生水灾,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发江钱5万吊,巴彦州富裕之家也捐钱3万吊,按灾情轻重分别赈济。
    是年 夏秋之交,州境发生水灾,知州杨鲁禀请赈恤。
    农历十一月  疫病大行(即鼠疫),死亡1 260人。知州杨鲁派警务长张殿文、城董事会会董孟昭汉协同卫生局区官调剂防疫。翌年2月疫气始除。
    1911年(宣统三年)
    7月9日  成立巴彦城议事会。
    10月9日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等奏:呼兰、绥化两府地方初级审、检各厅已成立。
    10月  爆发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是年  巴彦镇人秦广礼,辛亥革命时期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曾任国民政府众议院议员,大元帅府护国监军。
    1912年(民国元年)
    是年 裁原六股四班,成立巴彦审检所(后改称公安局)。
    是年  巴彦州设国税征收局,下设分局、分卡、行卡4处。
    是年  巴彦州建基督教堂二处,一处在州城北街(今广播电视局地址),一处在西集镇内。有信徒187人(1947年解散)。
    1913年(民国2年)
    1月23日  遵照新制,改巴彦州为巴彦县,州衙改称县知事公署,知州改称县知事。
    4月  改兴隆镇州判为警察事务所。
    4月  县设俄文学校一处,翌年改为乙种商业学校。
    11月  设巴彦电报局,开始办理电讯业务。
    12月  巴彦高等小学堂学生因学校冬季不生火取暖,影响教学,于3日下午4时全体罢课,齐赴劝学所,殴辱劝学员,毁坏劝学所之工广器具。翌年1月县知事将为首闹事学生冯义、柳万芳、王泽廷等16人开除并交审检所讯办。
    是年 县成立清丈局,设清丈委员,下乡清丈土地。
    是年  全省各地举办清乡,王顺存任巴彦县清乡专办。在清乡的两年中,死于无辜的群众40多人。
    是年 民国政府发行国内公债券。本县认购20万元,年息6厘,按地亩摊派。
    是年 裁无限巡警(预备警察),改称民团,共练马团640名,分驻各区,团总事务所设在龙庙(今为民乡所在地)。
    1914年(民国3年)
    7月1日  奉巡按使公署令,兴隆镇警察事务所改称佐治局。
    8月  县知事胡斗衡设女教员传习所,两年毕业
    9月22日  绥兰道尹公署批准筹设女教员讲习所,预计招生30名。
    是年  巴彦疫疬大行,死于各种传染病人3 995人,占发病人数55%。
    是年 全县发生水灾,黑龙江巡按使朱庆澜发大洋5 000元,县知事公署筹集江钱28万吊赈济灾民。
    是年 改巡警局为警察所。
    是年  日商三井洋行运货来巴彦贸易,拒不拿税捐。
    是年 黑龙江陆军第一师第一旅驻防巴彦县城,司令部在今县医院路西原协领署。
    是年  西集厂天德昌商号经理韦景文投资,在县城北门里路西建两层楼火磨。
    是年 知州署被焚,同年代理知事胡斗衡在旧址重建公署67间,民国6年增建46间。
    1915年(民国4年)
    4月15日  黑龙江巡按使朱庆澜批准成立巴彦县女子师范学校。
    6月25日  商民邢庆祺组建巴彦县货牙公司。
    6月  改兴隆镇佐治局为县佐。
    是年 商民集股,投资7 000元(大洋)创办巴彦商办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拟定章程14条。
    是年  巴彦、呼兰、海伦、绥化等县,连遭春雪、夏雨、秋风灾害。入冬以后,"十室九空,糠屑豆饼,啖啜殆尽,遍地冰雪,至觅草根木实亦不可得"。
    1916年(民国5年)
    1月  黑龙江巡按使公署饬派林松龄、崔文选赴巴彦等县灾区办理赈抚事宜。
    2月10日  黑龙江巡按使朱庆澜批准中东铁路公司派员带兵40人,分别前往黑龙江省各处林场勘界绘图,并令呼兰、巴彦、木兰、通河等地,加以保护。
    4月8日  巴彦县征收局呈复巡按使公署称。:日商三井洋行于民国3年夏季运货来巴,  "历未认缴地方税捐”。又有肖四洋行也于同年冬季来巴彦采买粮食,去夏走后至今未来。
    6月  全县各地发生抢盐风潮。
    6月10日  县知事马六舟以捐税过重请求豁免。16日巡按使复电,部分捐税准予豁免。
    6月23日  县知事马六舟对巡按使毕桂芳在免税问题上出尔反尔不满,发出电报提出辞职。
    是年 设立农业学校及农林试验场。
    是年 县利用巡警教练所余房,重办警察传习所。
    1917年(民国6年)
    4月  在县城东南隅修建公园一处,占地2 036平方米。
    6月  步兵第一旅旅长巴英额(驻巴彦)联合骑兵第四旅旅长英顺(驻呼兰)开展了支持省长兼督军毕桂芳与陆军第一师师长许兰洲之间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
    7月27日  巴英额和英顺,被新任黑龙江督军的鲍贵卿以"挟制长官"为名免去旅长职务。
    是年 完成了由县知事王岱主持,李麟兮编纂的《巴彦县志》。
    1918年(民国7年)
    4月  原有商股集合组改为巴彦县官督商办钱粮业信托公司,并颁布细则11条。
    10月  黑龙江省议会实行第二次议员选举,巴彦县的高玉堂当选为参议院议长。
    1919年(民国8年)
    3月  在县城原柴草市路北(今县委招待所位址)建慈善会一处。
    是年 在杨子和的率领下,巴彦四乡农民发生抗捐税的"打马税"斗争。
    是年 广信分公司与官银分号合并为广信公司。
    1920年(民国9年)
    1月17日  巴彦、西集两处烧酒工人因"烧商议减工价”而全体罢工。烧商被迫“工价照旧”,工人也因"所争如愿以偿",遂于3月23日复工。
    是年  商会合伙集资购买一台"巴特芬特”牌汽车,为本县有汽车之始。
    是年 省从各属县调警察以三县或四县合编联防,名为游击队。巴彦、木兰、通河、汤原4县为第六游击队。后本县改属绥兰道辖,驻游击队4营,官佐共949名。
    1921年(民国10年)
    是年  黑龙江省参议院、众议院进行第三次选举,巴彦县高家骥当选为参议院副议长。
    1922年(民国11年)
    6月  建巴彦县万国道德会分会。
    8月  在东北沿山一带出现"报号”的大股土匪8起,900余人。
    11月3日早7时县署监押的14名犯人趁押解修理各屋火墙之机夺枪越狱,击伤马弁2名,将县知事王玉科头部击伤,威逼知事及其家属带路出署,被警队镇压,仅逃出1人。
    1924年(民国1 3年)
    2月  将第一高等小学校改建为巴彦初级中学校,3个班级,91名学生,校址在县城东南隅(今土产公司草场西南)。
    是年  巴彦电报局可直接与奉天(今沈阳)办理收发报业务。
    1925年(民国1 4年)
    是年  临时政府决定召开国民代表会议,本县高玉堂被选为黑龙江省代表出席会议。
    1926年(民国1 5年)
    是年 赵镇、傅小然等人集资开设彦兴电灯厂。
    是年 秦广仁以大洋8万元为资本金开设半机械化的义和栈油坊。
    1927年(民国1 6年)
    是年 将县东北境划出2万垧归东兴(今木兰县东兴镇)设治局管辖。
    是年  黑龙江省进行第五次议会选举,巴彦县程绍濂被选为副议长。
    1928年(民国1 7年)
    10月  县民王永和等联名控告警备队统带王纯九、步一营营长刘全升纵兵扰民,恶要柴草等情,黑龙江省长常荫槐下令严加痛斥。
    12月  呼海路(呼兰至海伦,后称滨北路)建成通车,全长221公里。在本县西北境内通过,有站三(兴隆镇、万发屯、泥河)。
    1929年(民国18年)
    2月  改巴彦县知事公署为县政府,改县知事为县长。
    2月  建巴彦县地方救济院。
    是年 商民孟瑞坛将商铺春发永改建成二层楼房,因财力耗尽,无力经营,将楼房卖给孟体全等人合资开设宏升永商场(今第三百货商店)。
    是年 裁撤兴隆镇县佐。
    1930年(民国1 9年)
    7月  在北平(北京)、沈阳等地念书的巴彦籍大中学生,在张甲洲等人的带领下,于暑假期间开展了驱逐贪官污吏——县长翟星凡的斗争。
    12月  孙景波等人筹集新股,将原火磨改建成东升和机制面粉股份有限公司,订立章程8章30条。
    是年 创办义仓,制定《巴彦县积谷仓暂行管理细则》。义仓积谷以垧摊派,每垧地年收杂粮1.5升,10垧地以下者免收。
    1931年(民国20年)
    7月  连降大雨,地上积水持续三四个月,淹没大片土地。
    9月18日  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占东北三省,俗称"九·一八事变"。
    10月10日  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通电各县保卫团实行联防,以防日军侵扰各地。
    11月18日  马占山任命才鸿猷为巴彦、呼兰、兰西、庆城(庆安县)保卫团总指挥,从各县抽调800人(巴彦县抽200人)组成"呼巴兰庆保卫团骑兵总队部",准备抗日。
    是年 全省遍设烟酒事务局,巴彦县为第十一分局。
    1932年(伪满大同元年)
    2月  哈尔滨失守。守卫部队原东北军二十二旅旅长李杜全线溃退,李之一部退守巴彦县城。
    2月19日  日本军用飞机14架于下午4时轰炸巴彦县城,死2人,伤十数人,炸毁房屋数间。
    3月9日  在日本关东军操纵策划下,建立了伪满洲国,年号大同。本县绅商各界举行庆祝会。
    4月5日  巴彦县政府改称巴彦县公署,为甲等县,设一科四局,隶属伪黑龙江省公署所辖。
    5月23日  在张甲洲等人的组织下建立了巴彦抗日游击队,活动在洼兴、东兴一带,给日伪政权很大打击。
    6月  东兴大刀会经巴彦城赴兴隆镇、至松浦抗日。在巴彦县城内停留期间,锯倒了东牌楼、烧毁旧县署。19日,大刀会千余人攻打兴隆镇,烧毁警区营房。驻军陆统带(春生)孤军难守,向驻绥化日军求救,请派援兵。下午,驻绥化日军守备部队乘火车南上,在兴隆镇火车站与大刀会展开激战,大刀会被日军打死200多人。
    7月  改自治指导委员会为参事处,改自治委员为参事官。本县首任参事官为石井贯一(日本人)。
    9月  兴隆镇突遭土匪"长枪队"等400余人的抢劫焚烧,有聚成兴等6家商铺被烧,大成当等2家被抢劫一空,有天兴东等10家关闭。
    9月23日  日本关东军岩间部队进入县城,驻防东大营(原万福广烧锅)。
    10月  巴彦抗日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张甲洲任师长,赵尚志任政治委员。
    是年 伪政权建立后,县内政区有所改变,撤原九区而设五区(龙泉、炮手镇、兴隆、西集、城区)下设乡、闾、邻。
    是年 县内出现特大洪涝灾害,水灾地1.5万垧。8月中旬后40余日浓云密布,雨水连绵,江河骤涨,县城内大水漫流,房屋园田被水浸泡,受灾人民"哀鸿遍野,沿街乞讨",损失江洋514万元。
    是年 中共党员王少勋来巴彦从事地下抗日活动。
    是年 成立伪满洲国协和会巴彦县本部,有会员500人,伪县长兼任本部长。
    1933年(伪大同2年)
    1月  巴彦抗日游击队被打散。后赵尚志、张甲洲被中共满洲省委开除党籍。
    2月至翌年11月  全县出现饥民133 971人,救济院设立粥厂救济饥民,共用米1 395石(每石450斤)。
    8月  伪县公署动员全镇居民历时一年对县城街道进行维修,由于粘土路面,雨天仍泥泞不堪。
    是年 天增泉(今龙泉镇)被日本飞机轰炸,死2人,伤牲畜数头。
    是年  霪雨为灾,沿江、河尽成泽国,执政府发赈恤江洋2 500元,省公署发赈恤国币35 714元,衣2 000套,米400石。
    是年  城乡连续发生伤寒、麻疹、腥红热等传染病,发病5 231人,死亡74人。
    是年  撤销区、乡、闾、邻制,实行保甲制,全县设5保,274甲,3 602牌。
    是年  中共地下党员武斌领导巴彦中学学生反对当局强迫学生捐款办销费社的斗争,并得到了中共巴彦县委的支持。经过两天的学生罢课,迫使学校当局撤销捐款办销费社的决定,斗争取得胜利。
    1934年(伪康德元年)
    3月1日  伪满洲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改执政为皇帝,改年号为康德。县内绅商各界集会庆祝。
    9月  巴彦县举行伪满建国大典纪念田径运动会。第二女校学生王玉清女子200米赛跑成绩30.7秒,破任玉华保持的39.72秒的伪满洲国最高纪录。初级中学王景云掷铁饼27.38米,破郭清荣保持的25.55米的伪满洲国最高纪录。
    10月  伪满洲国重新划省,巴彦县归伪滨江省管辖,为甲等县。
    12月  成立巴彦县金融合作社。
    是年 打入巴彦县伪警察讨伐队的王英超,为活动在东兴一带的抗日游击队王德富送去3 000粒子弹。自己隐藏起3支短枪和1 000粒子弹,准备做哗变用。
    1935年(伪康德2年)
    3月  伪县公署试行建立模范村。
    8月1日至9月11日  日伪政权借口伪满皇帝到哈尔滨举行"大典观觐式”,以警卫为名,对全县普遍进行搜查。
    10月15日至28日  日伪政权又搞一次所谓的"治安肃正",成立两个"治安工作队",对全县农村进行重点搜查。烧、拆除房屋2 230余间,逮捕"共产党嫌疑犯"13人,以其他罪名被捕的16人。
    是年  日伪政权在农村实行移民并村,规定"凡在三十户以下的小村落,均需并入大村,建立集团村落"。
    是年 据伪县公署统计,全县有无业和失业者89 518人,占全县人口32%。
    是年 伪中央政府拨款,在县城西北隅原商铺同升广位址重建伪巴彦县公署(即现在县人民政府位置),房40间,墙55丈,用伪国币1.37万元。
    1936年(伪康德3年)
    7月29日  "东来"、"九江”(土匪,后成为抗日地方武装)率队袭击了伪江北三县(巴彦、木兰、东兴)联合指挥所(驻木兰县)。
    是年 秋本县40多名运动员参加在绥化举行的北满八省田径运动会。巴彦县获全体总分第二名。女子师范王殿玉获铁球、铁饼、标枪三项冠军。初级中学学生李文聪百米赛跑成绩11.4秒,获第一名。女师学生赵淑惠跳远成绩4.25米,破伪满洲国最高纪录。中学体育教师杜永大(联源)跳高成绩1.85米,保持了伪满洲国最高纪录。女师王玉清获女子200米赛跑第一名。
    是年  中共哈尔滨特委派李兆麟来巴彦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发展党员8名。
    是年  日伪政权为纪念在侵华战争中死亡的日军将士,在公园内修建一座“忠灵塔”,解放后改为光复纪念塔,"文化大革命"中毁。
    是年  伪协和会进行改组,设会长,县长不再兼任本部长。
    1937年(伪康德4年)
    2月  在李兆麟的领导下,成立中国共产党巴彦特别支部,支委3人,赵洪顺任支部书记。
    5月20日  因叛徒出卖,中共党员赵洪顺等全部被捕,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
    8月28日  抗日民族英雄张甲洲在富锦县牺牲。
    12月  伪满县公署实行"新制",变局为科,设庶务、行政、财务、开拓、警务、教育6科。
    是年  在本县东北山区发生大骨节病。
    是年 西集厂大火,半条街被烧光。
    1938年(伪康德5年)
    1月1日  巴彦初级中学增设高中部,改为滨江省立巴彦国民高等学校。
    5月  抗日联军师长雷炎,队长朴吉松由铁力进袭庆城(庆安县)大罗镇,因日军兵力较为集中,被迫退至巴彦县境北部黑山后一带抗日。日军追踪到该地区,烧毁村庄数处,枪毙3人,捕20余人,均以"通匪"罪解往哈尔滨投入松花江冰窟中。
    是年秋  某日半夜一时县内发生轻微地震,无损伤。
    是年  日伪亚麻株式会社巴彦亚麻工厂办事处成立,负责筹建亚麻厂。
    是年 西集厂改名西集镇。
    是年 改巴彦镇为巴彦街,设街公所,下辖9个区(即今街道居民委)。
    1939年(伪康德6年)
    1月  实行街、村制,全县划分3个街,20个村。下设区、牌。
    6月某日  县城降一场罕见冰雹,时间达半小时,大者如卵,庄稼被击,果实遍地,家禽、野雀打死不少。是日,正值伪县长习齐辉到任,县城各界举行欢迎仪式,突遭冰雹袭击,欢迎仪式不欢而散。
    9月9日  伪满成立满洲道德总会。双城、呼兰、巴彦、珠河、克东、讷河等县设立分会,受伪文教部、伪协和会统辖。
    是年  居住在阿城、珠河(现尚志县)两县的鲜族居民二三百人集体移住到西集村东城子区,建立了东城农场,开垦荒甸子种稻田。
    1940年(伪康德7年)
    2月  日本开拓团共三个团572户,1 731口人到巴彦县农村建团种地。
    7月  伪满政府颁布"统一价格和配给制度",对人民生活必需品实行配给,有些物资禁用。
    是年 冬抗日联军徐泽民部,由三肇方面退至巴彦县境内。日军随后率八县联合讨伐队到黑山后一带,得知当地群众供给抗联食宿,随即在张大房子等屯逮捕50余人,烧民房10余间。伪宪兵队先后到黑山后一带10余次,半年时间又逮捕150余人,均送,庄哈市上号监狱(香坊),因惨刑迫害致死者170人,虐待致死1O人,光复后回来仅有20余人。
    近两年 全县有2 500名青壮年被抓当劳工,去虎林、密山、饶河、勃利一带服苦役。
    1941年年(伪康德8年)
    1月  实业女校改称滨江省立巴彦女子国民高等学校,3年制。
    5月6日  发生一次地震,震中在绥化县东北10公里处大新城附近,震级为六点零级。本县距震中较远,无损伤。
    7月  抗联第三路军六、十二支队进入本县,在兴隆镇、太平、山后及东山里一带活动。
    9月12日  抗联十二支队袭击了四间庙(今德祥乡春明村)伪警察分驻所和伪村公所,缴获长短枪18支和22套伪军警制服。敌人称此次事件为"长春岭事件"。
    是年冬  日伪特务在兴隆镇、万发屯、黑瞎店(太平镇太兴村)一带秘密逮捕抗日救国会人员20余人,均解往上号监狱,死者6人。
    是年 伪县公署拨款重修东、西、北三座城门。伪县长张树屏为东、西二门题字"大东门、大西门"。
    是年 山后、天增、龙泉、镇东等地群众在抗联十二支队与抗日救国会的组织下,展开了抗"出荷粮"的斗争。
    是年 兴隆镇恒聚增杂货铺私自出卖棉布和豆油,违犯“经济统制法”,老板侯成章被捕入狱,死在惨刑下。
    1942年(伪康德9年)
    3月  西集村东城区东城农场,在李相朝等人的组织下,成立朝鲜人民反日民族解放独立同盟第十二支部,从事反满抗日活动。
    8月3日  抗联三路军十二支队政委许亨植带警卫员到巴彦、木兰、东兴地区检查工作,在庆安县青峰岭遭敌袭击,许亨植和警卫员在战斗中牺牲。
    是年 改天增泉为龙泉镇。
    是年 在抗联第三路军十二支队的组织下,巴彦抗日救国会在农村普遍建立起来。
    1943年(伪康德1 O年)
    1月31日  兴隆镇东世界饭店掌柜肖天相私买白面4 320斤和肥猪4口;以"经济犯"罪名被捕,坐牢25天,罚款200元(伪国币)。
    3月7日  伪滨江省日本特务机关制造了震惊东北三省的血腥惨案"巴木东大检举"。
    5月  日本特务机关制造了所谓"八路军嫌疑事件",逮捕中共地下党员及爱国人士5人。
    8月  满洲中央银行巴彦支行改为兴农金库。
    11月  呼兰县白奎村四间屯之一部土地划给巴彦兴隆街(今兴隆镇)。
    是年冬  反动会道门一贯道传入本县。
    是年 伪县公署征集民夫在县城东门外5里处建一处占地10垧,黄土地面的简易飞机场。
    1944年(伪康德11年)
    是年 全县霍乱流行,因伪县公署没有采取防疫和隔离治疗措施,死亡率很高。
    1945年(伪康德1 2年)
    5月  巴彦义和栈油房工人掀起反抓劳工的罢工。
    7月 在"经济统制法"的垄断下,巴彦、兴隆两镇仅剩商铺129家,比伪康德5年减少77%。
    8月14日  伪巴彦警察讨伐队在石头河与伪江上军进行一次战斗。
    8月15日  日本帝国主义宣告无条件投降,东北光复。本县人民热烈庆祝解放。
    8月16日  以伪县长宋殿才为首组织伪满官吏及地方士绅,成立巴彦县地方治安维持委员会。
    8月26日  苏联红军独立团百余人进驻巴彦县城。
    9月2日  抗联干部张祥、单立志、李福进入巴彦县开辟工作。
    9月18日  中国国民党滨江省党务专员办事处派谷振翼和王学谦到巴彦县成立县党部,发展党员62名。1O月6日被巴彦人民自卫军解散。
    10月  建立巴彦县人民自卫军,张祥任司令员,单立志任政治委员。
    10月中旬  接管了巴彦县地方治安维持会,成立了"三三制"的民主政府,由宋殿才任县长,高明任副县长。
    10月末 成立中国共产党巴彦县特别支部,单立志任支部书记,下设4个党小组。
    11月  省委派王兴华、李林等一批老干部先后来巴彦工作,充实领导力量。本月5日王兴华等着手整顿县民主政府,正式成立巴彦县人民政府,由王兴华任县长,仍归滨江省管辖。
    11月8日  在女国高操场(今县政府机关车队北侧)召开公审大会,处决伪满汉奸、协和会长迟克勋。
    11月上旬 成立巴彦县民运工作委员会(代行中共巴彦县委职务),刘彦任主任。本月23日,建立中共巴彦县委员会,下设宣传部、妇女部、民运部。为秘密组织,对外称总工会。
    11月  以国民党新编二十七军军长姜鹏飞为首的国民党残匪,派遣其爪牙刘景山(任命八十师长)秘密潜入西集镇附近五道沟子屯搞"地下建军"活动,组成一支反动武装"东北地下军第八十八团",与木兰、通河等县的残匪相互勾结,抗拒人民政府接收和建立新政权。
    11月  哈北专员公署和地委转移到本县,专署地址在原巴公馆(现为绣品厂);冬,哈北军分区也转移到巴彦,地址在今公安局消防队。
    12月  巴彦人民自卫军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某部五团,张祥任团长,单立志任政委。
    12月  八路军留守部队营部(原日本大营)大火,房屋、弹药全部烧毁。
    1946年
    1月12日  改滨江省为松江省,下设四个专员公署。巴彦仍为哈北专署所辖。
    1月  进行区划改革,废除伪满的街村制,改设区的建制,全县划为7个区。
    是月  巴彦人民自卫军在八路军三五九旅某部的配合下,开展剿匪斗争,攻克被土匪盘踞的木兰县石河镇和木兰县城。
    2月  巴彦县人民政府发出布告,号召开展减租减息活动。
    5月  在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发布以后,本县农村开展了反奸清算,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运动。同时,县委组织300人的工作团,深入西集、龙庙、天增、洼兴4个区搞土改试点。
    9月  公安机关侦破一起"五月反革命暴动"未遂案。
    10月  将原7个区划为11个区,辖129个村。
    冬 哈北地委组织部长兼县委书记李林,县长王兴华、副书记朱荣及组织部长周婉如等同志深入到东北方子屯(今龙泉镇方正村)进行土改"煮夹生饭"的试点。
    是年 经过土改试点,全县有12.9万,占58%的农民被发动起来,投入土改运动。并以区为单位,成立农民协会,在129个村中,建立农会小组1 645个,有会员39 637人。
    是年 男女国高合校,改名为哈北一中。
    是年  巴彦果树场技师张西元培育出驰名省内外的地产果巴彦大红袍李子。
    1947年
    3至4月  本县两次出民夫组成担架队,南下支援解放战争。
    4月  成立东北民主青年联盟巴彦支部。
    春 城区中小学校开展破除封建迷信活动,拆毁了城内建筑较好的观音寺、关帝庙等庙宇,强令和尚、道士、尼姑“还俗",另谋生路。
    7月23日  龙庙区妇女会、儿童团将32名潜伏在山里企图谋杀民主政府干部的地主集团捕获,送交人民政府处理。
    9月  龙庙区民权小学"开门办学"的经验,刊登在《东北日报》上,受到东北行政委员会的表扬,东北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视察了这所学校。
    10月5日  松江省政府嘉奖令,授予本县出战勤的民夫单淇昌、秦本明,尹福"民夫英雄"称号。
    12月  土改运动后期,开展平分土地,将166 279垧土地分配给28.42万名农民,每人平均分到土地8.77亩。
    是年  巴彦镇动员196户,925名浮闲人口下乡生产。
    是年 哈北一中改名松江省立第二中学,归省领导。
    是年 成立毛泽东青年团(秘密组织),县党政机关及省立二中均有秘密支部。省立二中还有秘密组织儿童团(少先队前身)。
    是年 撤销哈北专员公署,本县直接由松江省政府领导。
    1948年
    2月10日  本县奉松江省政府命令组织战勤担架队,组成6个大队,1 072人赴辽宁康平、昌图等地支援解放战争。有256名民夫分别立了大、小功。
    春 开展大生产运动,全县共组织5 109个换工插犋组,有65 468个正半劳力,39 974头牲畜,6 590副犁投入换工互助。经过两个半月的生产运动,共种大田159 350垧,开荒2 120垧。
    4月  在农村普遍开展划阶级、定成份,建设村政权活动。
    8月  党组织公开,各地开始公开建党。
    8月  县人民法院成立,行使审判权。
    12月1日  按《中国土地法大纲》的规定,对土改后分到土地的农民发放土地执照,全县共发放61 651张。
    是年 全县患伤寒、赤痢病人2 775户,8 878人,死亡120人。
    是年  撤销民运工作委员会妇女部,正式建立巴彦县民主妇女联合会。
    是年 在四区(今西集镇)创办16个村供销联合合作社;在一区(巴彦镇)办九街消费合作社;七区(洼兴镇)办16个村供销联合合作社。
    1949年
    3月  召开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巴彦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产生团县委。
    3月  开展反动党团和封建会道门坦白登记活动。
    6月  在城乡开展居民户口普查工作。
    9月  成立巴彦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统管11个区联社。
    1O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举行开国大典。县城各界群众召开庆祝大会,晚间举行灯火晚会,游行庆祝。
    10月  成立中苏友好协会巴彦县分会。
    是年  在职工干部中实行实物券工薪分的制度。粮油布棉实行定价工薪分值,半现金半实物券。
    是年 对全县土地进行了丈量,丈出耕地2 494 185亩。
    是年  民权区发生斑疹、伤寒、赤痢等传染病,患者占人口的30%。
    1950年
    5月27日  全县有106 623人在和平签名运动中签名。
    9月  县城机关干部、学生在县城西5华里处造"开国纪念林",占地1O垧,植树3万余株。
    10月  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本县也投入抗美援朝运动。
    10月  松江省政府在巴彦扩充公安武装210名。
    11月12日  本县组织战勤担架队5个中队,16个小队,960人,担架160副,赴朝鲜参战达一年之久。
    是年 开展捐献飞机大炮支援志愿军活动,全县共捐献东北地方流通券15.6亿元,
    是年 冬在翻身农民中动员2 000余人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七团,赴朝作战。
    是年  为支援抗美援朝,全县出现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参军1 140起。
    1951年
    是年春 在十一区团结村彭殿钧常年互助组搞除茬整地试点,在全县普遍推广。现除茬整地已成为本县一项耕作制度。
    7月27日  在县城东南隅公园广场召开镇压反革命分子大会,有1.5万人参加大会,5名反革命分子被处死刑。
    8月  蒙古山一带暴雨成灾,山洪暴发,五岳河泛滥,县城北一片汪洋,有15个村庄及县城受洪水威胁。
    11月  全县开始组建民兵,有13 587名青年参加民兵训练。
    冬 在国家机关及工商业者中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
    1952年
    1月  牛口蹄疫病传入本县,在三区新立屯首次发现疫情。
    1月24日  县委召开县直机关干部大会,动员开展"三、五反"运动,县委组织158人的工作组,深入财贸系统搞运动。
    1月  在县文化馆建广播收音站。21日晚,利用"波罗的海"牌收音机第一次直接抄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
    2月1日  广播实验成功后,当晚8时首次用15瓦低音喇叭对外广播。
    3月  在十一区团结村胜山屯建立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命名为胜利初级生产合作社。
    4月2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报告团代表张林、丁淑芬等8人来巴彦报告赴朝战迹,共报告8次,有3 000多人收听。
    5月  在三区松山村榆树林屯建立五一农业生产合作社。
    6月  巴彦电灯厂改为地方国营巴彦发电厂。
    12月  团县委书记明忠,省劳动模范、五一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高桐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
    是年 县在三区搞小麦早播试点,比过去提前10天左右。翌年普遍推广。
    是年 位于滴达嘴子的巴彦港迁至临城乡沿江村今址。
    1953年
    3月1日  改巴彦广播收音站为巴彦县有线广播站。
    是年春  召开县首次民兵代表大会,有686名民兵代表参加会议。
    5月  特大风灾。大风持续3天,风力平均8级以上,阵风达10级左右,刮倒房屋、树木不计其数。
    5至7月  连续降雨40余昼夜,江河出槽,低洼地普遍积水。松花江最高水位超过1951年最高水位1米。全县有60个村,2.3万饷地受灾。发生溺水、房屋倒塌伤亡事故8起,死3人、伤1人。
    11月  成立松江省巴彦汉语专修学校(校址在煤建公司路西原德兴源商号位置),学员多数是朝鲜族。1955年暑期停办。
    是年  在国家机关干部、职工中实行公费医疗。
    是年  巴彦亚麻厂发生特大火灾,24间厂房及机器设备全部烧毁。
    1954年
    3月5日  县委宣传部长李佩鞠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
    3月  全县开展普选工作,进行选民登记。27日至30日,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长、副县长、县人民政府委员及法院院长。
    6月  大早,中旬以后83天没降透雨。全年降水量仅372.5毫米,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57%。
    8月1日  原松江省与原黑龙江省合并,称黑龙江省。巴彦县为省直属县。
    10月  成立巴彦县兵役局(地址在现职工医院),为地方军事机关。
    是年  巴彦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改为巴彦县供销合作社。
    是年 在县城修建有800个坐位的人民俱乐部(现为巴彦县文工团剧场)。
    1955年
    3月  巴彦县人民政府改称巴彦县人民委员会。
    5月  开始征集补充兵员,本年应征一部分18至25岁的青年入伍。
    7月  公布《兵役法》,实行兵役制度改革,将志愿兵役制改为义务兵役制。同时将巴彦县武装委员会改为兵役委员会。
    7月  原松江省巴彦汉语专修学校改为巴彦师资学校。
    12月  县委派工作组到五一初级生产合作社搞转入高级社试点。
    是年 北部山区发生克山病,到1957年已有患者52人。
    是年 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609个,入社农户占总户数的35.1%。
    1956年
    1月22日  巴彦县完成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县组织手工业合作社26个,合作小组11个,接受改造的私人商业984户。
    2月  全县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00个。
    2月  春节期间,农村普遍接通广播。
    3月6日  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呼兰县所属四平、四间、新华3个行政村划归巴彦县管辖。
    是年春 县举办第一期语文教师推广普通话训练班。之后,在全县推广说普通话。
    3月  开展肃反运动,清查出一批暗藏的反革命分子。
    3月  并村划乡。经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全县原有的11个区,129个行政村划为40个乡、3个镇。
    7月  中共巴彦县委设书记处,置第一书记、第二书记、书记。
    10月  在大办广播网普及战中,全县农村正式通广播,国庆节之夜播送北京庆祝实况。
    是年 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将巴彦、兴隆、西集3个城镇的私有房地产分由所在房产管理处管理。
    是年  《巴彦报》创刊。
    是年 松花江自建国以来第二次涨水(哈尔滨最高水位超出1932年最高水位24厘米),巴彦段洪水漫过未修完堤防。沿江的刘扁头屯、唐轱辘屯、裴家屯、谢家屯、王家屯和3万亩农田及大片草原被淹,县政府对受灾群众进行救济。
    是年 全县动员2 OOO名民工,以防御1932年最高水位为标准,西从管家窑起,东至荣家屯止,国家投资11.75万元修全长25公里的松花江堤防工程。当土方工程完成一半时,江水猛涨,抢救无效,漫堤成灾。
    1957年
    4月  根据省委部署,在全县城乡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中开展"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力的整风运动,主要是学习文件,提高认识,开展运动。
    7月  改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巴彦县委员会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巴彦县委员会,各团委、总支部召开游园会、联欢会、纪念会庆祝团组织的改革。
    8月  在巴彦镇内用电灯零线送广播试验成功,省电台在本县召开现场会,这一经验在全省普遍推广。
    11月  县委召开整风动员大会,开展"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12月  张淑范(女)、郑树德、马青山、谭志出席党中央召开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是年  巴彦县生产的大豆,以商品率高而驰名中外。本年度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万国博览会上展出了巴彦的大豆。
    是年 松花江发生第三次有水文记载以来的特大洪水(哈尔滨最高水位120.30米,超出1932年最高水位58厘米),洪水直至结冻尚未回落,沿江一带村屯尽受其害。
    是年 本县死于克山病的9人,占全县患此种病人数的17.3%。
    是年  巴彦县自实行兵役制度改革以来,3年共征集补充兵员1 260名。
    1958年
    2月10日  县委召开"反右"斗争动员大会,在全县掀起批判"右派分子"高潮,到10月末结束。这次"反右"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使152人被错划成"右派分子",蒙受不白之冤。
    3月  在职工干部中开展上山下乡建设新农村活动,有94名干部下放到基层劳动锻炼。
    4月  哈尔滨天主教会神职人员李金河来巴彦县西集镇发展教徒50余人,召开教徒会议七八次。
    7月  创办巴彦农业大学(校址第一农场),郭沫若副委员长为巴彦农业大学题写校名。
    7月  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通知,县委党训班改称中共巴彦县委党校。
    7月  行政区划变更,全县合并为30个乡,1个镇。
    8月16日  绥化专署改称松花江专署(移驻哈尔滨市),本县划归松花江专署。
    8月30日  实现人民公社化,全县成立8个人民公社。
    8月  县委、县人民委员会举行赛畜大会,全县310多个单位的632头牲畜参加比赛,24个单位的牲畜被评为标兵畜受到奖励。
    9月  根据"大办民兵师"的精神,全县共编为1个民兵师,36个团,200个营,803个连,有民兵147 859人。
    10月1日  《巴彦报》改为《巴彦日报》。
    10月上旬 县委派五人参观团去河北省徐水县,河南省遂平县学习"供给制"经验。在全县一度推行“全民食堂化"(全县办1 203处公共食堂),"婴幼儿全部入托化"(全县办托儿所、幼儿园772处),实行物产归公,全民就业,全民供给制,盲目往共产主义过渡。
    10月  动员全县农村社员,城镇机关职工和学生下乡搞土地深翻。有的用铁锹挖三尺多深。白天完不成任务,晚间挑灯夜战。由于把冷土层翻到上边来,第二年大部减产。
    12月  兴隆公社富源大队被选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受到国务院的奖励。
    是年秋 全县普遍开展大炼钢铁、焦炭的所谓群众运动。全县投入"大炼钢铁"的人数2 543人,建"土高炉"48座,"土炼焦炭窑"74座。由于设备差,技术低,浪费了大量的原材料,劳民伤财。
    是年 在"大跃进"的影响下,盲目办厂,发展工业,全县新建厂26个,手工业合作社58个。
    是年 西集公社范荣大队农民马青山用土豆芽栽种土豆,振平公社立功大队农民李玉玲用"一株传"方法培育出"李玉玲大豆"品种。
    是年 历时5年建成驿马山永久性大桥,全长99.96米。
    是年 在洼兴公社增收大队少陵河支流小柳河处兴建江湾中型水库,库区面积400.2万平方米。
    1959年
    4月  由8个人民公社划分为22个,5月又划为20个,年末划为15个。
    5月  县委发出关于民兵组织建设工作的指示。
    6月2日  《巴彦日报》正式使用郭沫若副委员长题写的报名。
    9月  县举行庆祝建国十周年体育运动大会。
    9月  国家农业部、商业部在本县召开全国"两豆"(大豆、土豆)现场会议。
    9月  地方国营发电厂技工刘海东出席全国群英会。
    1O月  县创办一所聋哑学校,招收聋哑青少年入学。
    是年  黑龙江省商业厅在巴彦县富江岛建一处"万头猪场”,后划归省农垦厅经营。
    是年 将原西集幸福院改建成黑龙江省巴彦县老残教养院,由民政部门管理。
    是年 将原柴油发电厂改建成火力发电厂。
    是年  巴彦镇复生大队第一队技术员用辽宁义县甜椒与本地大辣椒杂交育成新的优良品种,定名为巴彦大辣椒。
    1960年
    4月  国务院批准,将巴彦、双城、五常、木兰、通河、宾县、呼兰、阿城8个县划归哈尔滨市领导。
    4月  巴彦镇人民公社改名城关人民公社。
    4月  在全县城乡开展户口普查工作。
    5月  郭沫若副委员长为巴彦县博物馆题写馆名。
    9月  兴隆镇完成国家输电线路引进工程,国庆节送电。
    是年  《巴彦县志》初稿完成,因多种原因未付印,仅留下第一卷"概况",第二卷"历史沿革黟两部残本,其余志稿全部烧毁。
    是年 本县发现有煤的蕴藏,因贮藏量少,质量低,不宜开采。
    1961年
    2月  从巴彦镇内发出一封"告省委、省人委及军区负责人立即弃暗投明书"的匿名信,被定为"6·17号重大反动匿名信案件”。
    4月  全县划分24个人民公社,295个生产大队,1 357个生产队。
    6月  在兴隆镇建立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
    10月  改国道人民公社为临城人民公社。
    是年 本县处于三年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市场货物奇缺,价格昂贵,土特产品比正常年景高10至15倍,1斤黄烟10至15元,一斤土豆1元,1斤小米3元,一斤白酒5元。在经济困难时期,人缺吃粮,以"代食品"(用豆秸,豆毛、树叶、野菜杂以少许糠麸做成的干粮)为主食。
    是年 在哈尔滨市召开的蔬菜品种鉴评会上,巴彦县生产的一条龙水黄瓜被评为一等蔬菜品种。
    是年冬 在征购粮中,全县有102个生产队,158名干部出现强迫命令,违法乱纪,打骂体罚群众,翻箱倒柜,逼粮要粮的现象,给党的工作带来一定的损失。
    1962年
    1月  县委第一书记王钦宏、第二书记兼县长邹俭发出席党中央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
    2月  由于高估产、高征购、购过头粮,全县人民平均口粮只有32斤。90%的生产队马缺料,饲草不足,影响春耕生产。
    3月  将全县24个人民公社划分为27个。
    5月1日  将《巴彦日报》改为《巴彦报》,周三刊,不久,仍恢复日报。
    11月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县委不设书记处的指示精神,县委撤销书记处,改第一书记为书记,第二书记为副书记。
    12月  成立县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在病区开展防治工作。
    是年 马传贫病(称四号病)传入本县,在临城公社前进二队检验出病马1匹,并处杀。
    是年 兴建从兴隆镇起至通河县乌鸦泡止森林铁路,在本县占地376亩,经由北部7个公社出境,区段55公里,设有8处车站。
    是年  将县公安局主管的兴隆收容教养所移交民政局,成立巴彦县兴隆镇自流人口收容遣送站。
    是年  巴彦港航运公司坚持"自力更生"精神,建造百吨木驳船两艘和120马力拖轮,组成一支船队,翌年起下水运输。
    1963年
    4月1 7日  森铁21公里处一座用枕木搭的马莲垛桥,枕木被人偷走50余棵,夜间机车路过,险些颠覆落河。
    5月28日  两次刮十级大风加暴雨冰雹,损坏房屋5 284间,刮倒兴隆拖拉机修配厂两栋厂房及毁坏一些机器设备,伤人40名;死10头牲畜和2 000多只家禽,共计损失350万元。
    7月  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二书记,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来本县视察。 
    8月  森铁在巴彦区段内的6个公社、21个大队、59个生产队中枕木桥的桥木被盗1 363根,其中被生产队集体盗走的164根。
    11月28日  巴彦煤建公司煤堆塌方砸伤3人。
    是年 省农垦厅将富江岛万头猪场移交本县经营,改名松花江种畜场。
    是年 将烈士陵园从城内公园移至县城西门外开国纪念林北侧。
    是年 兴(兴隆镇)巴(巴彦镇)供电线路建成。成立巴彦供电所,南半部公社(镇)开始使用国家电力。
    1964年
    2月  在全县开展"小四清"运动。(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
    是年春  中共中央东北局工作组一行30人在组长徐源泉的率领下,进入兴隆公社搞"社会主义教育"(即"四清"运动)运动试点。
    5月  首批哈尔滨市下乡知识青年40余人到兴隆公社富源大队插队落户。
    7月  县委召开全县首次"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先进集体,积极分子代表会议。
    8月10日  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来巴彦县视察,接见了参加县委扩大会议的全体同志。
    9月9日  临江公社前程大队五队社员11人乘船过江打草,因浪大流急,船打翻后淹死6人。
    是年 在驿马山创办青年耕读学校,"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巴彦县半农半读技术学校,1968年停办。
    是年 全县有2 253人患麻疹、伤寒等传染病,因治疗及时未有死亡的。
    1965年
    1月  在"小四清"运动中,县委在人和公社清平大队(地点鬼王庙)搞"夺权斗争刀试点,斗争中出现了“左”的倾向,发生了打骂干部的现象,故称此次事件为“鬼王庙力事件。
    2月7日  兴隆公社建华大队女社员丛凤琴及4个孩子,因煤气中毒全部死亡。
    6月  医护人员走"6·26"道路,城镇150名医护人员下放到农村公社卫生院。
    6月14日  松花江专员公署改称绥化专署,移治绥化县,分出哈尔滨市委农委成立松花江专员公署,专署驻阿城县(后移治哈尔滨市),所辖11个县,巴彦县为其所辖。
    7月  长山公社青瑞大队二队一马崽被狼咬死埋掉。两日后被社员掘出扒皮吃肉,全屯十几户多数人中毒,死1人。
    8月  "社教”运动工作队进点,"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全县普遍展开。
    12月  巴彦县首届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召开,成立贫下中农协会。
    1966年
    2月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结束。
    5月  根据上级的部署,县首先在教育、文化艺术界里开展批判《海瑞罢官》和"三家村刀札记等所谓的文艺黑线活动。
    6月17日  巴彦一中"造反派"贴出了第一张揪斗教师的大字报。
    6月下旬 成立中共巴彦县委"文化革命"领导小组。派工作组进驻巴彦一中领导师生"闹革命”。
    7月中旬 县委举办教师暑期集训班,全县中小学校教师4 000余人集中县城搞"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后,集训班停办,各自回校"就地闹革命"。
    8月8日  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发表后,"文化大革命”运动在全县普遍开始。仅有文字记载的“造反派"组织就有499个。
    8月18日  在育新校广场召开有5 000多人参加的庆祝毛泽东主席首次接见"红卫兵"大会,把"文化大革命"引向深入。"造反派”提出"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错误口号。并以大破"四旧",大立"四新"为名,砸碎了原长发药店的精雕细刻,带有山水风景,花鸟人物的门楼和原公园内的"光复纪念塔矽,拆毁了南、北城门,烧掉了县评剧团价值万元的古戏装。
    8月28日  兴隆中学"红卫兵"联合各界"造反派"350余人,分乘8台汽车,押着原校领导及教师1O多人到县城进行所谓的"革命串联",造县委的反。毁坏了县委、县人委机关内的桌椅、沙发、台灯、卷柜等用品。
    8月30日  "造反派"在育新校广场冒雨揪斗在呼兰搞"社教"的县党政领导干部。
    10月  松花江公社永常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劳动模范张淑范(女)参加国庆观礼。
    11月  在哈尔滨军工学院、哈工大"造反团"的串联煽动下,巴彦县各"造反团"揪斗"当权派"游街成风,仅县直机关、公社副主任以上的党政领导干部就有171人被揪斗游街。
    12月  在全县各地墙上和房山头用红、黄、白诸色油漆涂写毛主席语录,名曰“红海洋",仅县城各单位用于购买油漆款达30余万元。
    是年 大风日达44天,平均风速3.6米/秒,是有气象记载以来刮大风日数最多的一年。
    1967年
    1月23日  巴彦一中"革命造反团"联合全县各"造反团"21个单位召开"火烧县委,炮打司令部"夺权大会。24日接管了县党、政、财、文大权。
    2月  巴彦县人民武装部派人到巴彦一中和县直重点单位"支左"。
    3月27日  "造反派"实现"大联合",在广场(县政府车队北边)召开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
    6月  巴彦一中改称巴彦红卫第一中学。
    6月  在全县开展"忠"字化运动。绣毛主席像,跳"忠"字舞,开展早请示,晚汇报的"三敬三祝"及"大颂扬”活动。
    8月  《新巴彦报》(本年由《巴彦日报》改)停刊。
    8月  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委员会,将文化馆、图书馆、评剧团合并,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12月  开展反"右倾",层层抓"漏网走资派"活动。
    是年  国家投资2.4万元,在县城东门外建火葬场一处。
    从本年开始到1984年,县农业局10次派人去海南岛繁育良种。
    1968年
    1月  县革命委员会保卫组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巴彦县公安机关军事管制小组。
    3月  县成立"清查"办公室,公社成立"清查"小组,在全县开展"清理阶级队伍","深挖阶级敌人"活动。
    3月  在"清理阶级队伍"中,出现了三起较大的冤假错案,一为"清真寺”,反革命集团;一为兴旺大队"拉马分队"事件,一为丰乐公社志达一队"扶蒋反共暴动委员会"事件。株连了一大批人,使一些人蒙受不自之冤。
    6月4日  改黑龙江省巴彦老残教养院为黑龙江省巴彦养老院。收容老残人员1 06名。1973年附设孤儿部,收养孤儿18名,到1979年增加到108名。
    6月  巴彦一中20多名高中毕业生首批下乡插队落户。
    6月  以"大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为名,"活学活用"形成了新的高潮,70%的人投入这一"学习运动”。
    8月  工人、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抓"教育革命"。
    9月  县革命委员会发出布告,号召实行殡葬改革。
    10月  根据河南省灵宝县的经验,县革命委员会实行机构精简,下设四组,十大革委,成立四代会(工代、贫代、红代、妇代)。
    10月21日  县在临江公社富江岛成立"富江五七干校”,干校学员称"五七战士"。
    10月29日  遵照毛泽东主席"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指示,第一批下放劳动的职工干部、城镇浮闲人口7 995人到农村安家落户。
    从本年起到1970年建成47公里,66千伏康(康金井)巴(巴彦镇)输电线路,供县境两、南部乡(镇)用电。
    1969年
    3月2日  苏联边防军武装侵入我国领土珍宝岛,威胁我国领土安全,全县城乡掀起反侵略战争的战备高潮。
    3月26日  兴隆镇白铁社鞭炮车间,烘干炮药时引起火灾,死3人、伤34人,损失1万余元。
    4月  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街道等单位全力以赴投入挖防空洞、地道等战备工作。
    4月  长春公社大众大队党支部书记张录,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8月  全县建成战备公路网,修砂石公路34条,长531公里,接通邻县断头公路5条,长54公里,建桥涵400余座。
    9月  县革委副主任、永发公社红星大队副主任、群众代表刘丽娟(女),康庄公社利民大队党支部书记李朝和,巴彦农业机械厂工人、劳动模范郭文等3人赴京参加国庆观礼。
    是年  在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
    1970年
    2月  在全县开展"一打三反”运动(即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损失浪费),被列为"政治刑事案件"240起,"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集团"案件512起,涉及4 953人。
    春  在松花江公社出土金代"夺与古阿邻谋克之印"一方,送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
    6月  城关公社卫生院中草药剂型改革试验成功,省在本县召开现场会议。
    6月  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将黑龙江省巴彦西集养老院改称巴彦县老残收容院。
    8月  召开巴彦县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为"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召开的县党代会,产生了新的巴彦县委。
    是年 县创办"五七大学",1974年与县"五七干校"合并。
    是年 在兴隆镇筹建一座化肥厂,1976年建成投产,到1979年8月共计生产化肥31 155吨。
    是年 在县城新建一座2 200平方米,1 250个坐位,上下两层,带吸烟室及休息室的电影院,造价50万元,历时5年竣工。
    兴隆水泥厂历经两年土建工程,于是年建成投产,当年生产200#水泥2 087吨,到1985年水泥标号已提高到425#。
    1971年
    9月16日  县委举办全县党员干部学习班,副科级以上干部集中到党校(统一食宿),传达、讨论、批判林彪反党集团罪行及反革命政变纲领《“571”工程纪要》。
    9月  县"工代会"主任、工人代表于福春参加建国22周年国庆观礼。
    10月6日  巴彦县建筑工程队发生一起4.2万元现款被盗的重大案件。
    是年 复兴公社林山大队曹兴有(日名永井健造)经省、地区革命委员会批准回日本国定居。
    从是年起国家投资160万元修建哈(哈尔滨)萝(萝北)公路巴彦段34.8公里,历时6年全部竣工。
    1972年
    4月  县亚麻厂发生重大火灾,经哈尔滨市,木兰、呼兰县消防队及本县职工、城郊社员奋力将火扑灭,损失核人民币50.7万元。
    5月  县革命委员会发出通知,号召学习太平公社建设八队"勤俭办队"的经验。
    9月13日  县公安部门历时343天,破获了巴彦县建筑社4.2万元现款被盗重大案件。松花江地区在本县召开了侦破大案要案现场会。
    是年 省、地区广播局和县财政拨款12万元,架设和维修旧线路280华里,广播喇叭发展到8万只,在松花江地区首先实现社社队队通广播,基本达到家家有广播。
    1973年
    7月  中共巴彦县委设16个系统党委。
    7月  本县榆树公社与绥化县宝山公社连续6年之久的水利纠纷得到解决。
    8月24日  长春公社大众大队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张录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11月11日  长春公社民主八队社员张××等4人把森铁涵洞上的枕木卸下偷盗回家,并用石头将原处垫上。翌日晨森铁机车通过时,造成路毁车翻,数十人受伤,停车5天,损失1O万余元的重大事故。
    是年 太平公社胜利大队在搞人工防雹作业时,造成爆炸事故,烧伤4人。到1980年,全县因制造防雹炮弹爆炸,共死亡1人,烧伤15人。
    是年 工代会撤销,恢复巴彦县总工会。
    从是年起到1978年,全县共搞了6期"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在"基本路线教育"中,大抓了所谓"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开展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判靠资本主义倾向"活动。
    1974年
    2月  在全县普遍开展宣传、学习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掀起批判《林彪与孔孟之道》的高潮。
    春 县在松花江公社振兴小学召开批"师道尊严",树"反潮流英雄"典型现场会。各校普遍开展批"师道尊严",挫伤了教师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
    6月13日  全县遭受一场罕见的冰雹灾害,时间长达半小时之久。个别地方雹深一尺,最大4斤重。有603个生产队,60.3万亩地受灾,打毁了农作物,打碎了社员家玻璃和打死打伤一些家畜、家禽。
    8月  在全县普遍开展学习"小靳庄"经验,学唱"革命样板戏",唱革命歌曲活动。
    10月12日  长春公社万和大队吕振忠(5岁)、吕振生在看地窝棚烧苞米引起火灾,哥俩都被烧死。
    从本年起  形成了县、社、队三级良种繁育体系。
    1975年
    4月29日  天增公社古山大队一队发生一起重大火灾,烧死耕马18匹,烧毁粮食、化肥、马草及制米机、粉碎机、铡草机等,损失4.2万元。
    6月21日  兴隆镇防雹炮弹厂因违犯操作规程引起火灾、烧毁房屋11间,损失防雹炮弹1千发,雷管1.4万个,炸药百吨。死1人,伤13人。
    7月  巴彦县广播事业科被评为全国广播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副科长张旭和出席全国农村有线广播网宣传工作会议,并在会上介绍经验。
    夏 全县发生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夜盗虫为害。
    9月14日  兴隆镇生产资料站鞭炮仓库发生重大爆炸事故,死1人,伤12人。
    11月8日  国家粮食部副部长赵发生和计划局长,在黑龙江省粮食局副局长闵守良、松花江地委书记王维之陪同下来巴彦县检查工作,并赠送给巴彦县5台拖拉机。
    12月  县委书记李德山、县妇联主任姜秀清、龙泉公社平泉大队党支部书记邢增录、振平公社党委书记、原建设五队队长宋彬等出席全国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宋彬当选大会主席团成员。
    是年 县革委组织19个公社农建营的7 200名民工修筑松花江防洪大堤,全长24公里,最大坝高4.7米,达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1976年
    4月  在全县开展追查所谓的"政治谣言"(即"总理遗言")。
    5月20日  镇东公社红光四队发生重大火灾,烧毁18户社员房屋、粮食、衣物及全部家具。
    是年 春耕夏锄阶段少雨达百余天,1 300眼井枯干,少陵河、漂河断流无水。
    7月27日  兴隆红光棉织厂发生火灾,损失6.9万元。
    9月2日  国家农业部副部长杨立功来巴彦县视察,检查了振平公社建设五队农业生产。
    9月9日  毛泽东主席逝世。本县在电影院放映厅设灵堂吊唁。
    9月18日  下午3时,县城群众3万余人在巴彦一中操场参加追悼毛泽东主席大会。
    10月6日  党中央粉碎王、张、江、姚"四人帮"反党集团。全县20多万各界群众参加庆祝活动。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
    10月25日  晨8时零9分,天增公社刘家屯(今天增乡兴阳村)发生3.8级地震,无损失。
    11月15日 复兴公社良种大队社员于×偷拖拉机柴油点灯,误将汽油装入引起火灾,烧死3人、伤3人。
    是年  国家农业展览馆给本县9.9平方米的展出面积,展出本县农业生产的新成就。
    是年 建复兴石灰石场,年采矿石1.5万吨,生产白灰1 500吨。
    是年  利群饭店青年厨师苏治国研制成摇臂式切肉机。
    1977年
    1月8日  县城各界群众1 000多人在县文工团剧场举行周恩来总理逝世周年追悼会。
    3月  县委派工作组深入临江公社富乡大队、县亚麻厂搞"四人帮"罪行材料宣传试点。
    4月  兴隆化肥厂党委书记姜立志出席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
    7月  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刘仲生,交通科副科长张明范出席全国公路基本建设会议。
    8月21日  振平公社建设五队党支部书记周淑萍(女)被选为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9月15日  天增公社合胜大队四队发生重大火灾,烧毁房屋9间,烧死耕马22匹,重伤2匹。
    是年 全国供销合作社主任陈国栋来巴彦县视察。
    是年  巴彦至洼兴66千伏,31公里输电线路建成,供东北部6个公社(镇)用电。
    1978年
    2月23日  早6点40分通河林业局森铁二次元条车行驶到29公里500米处(长山公社境内),因第一辆车脱节,正在救复之际,有9辆元条车被长山公社永丰大队71名社员哄抢13.8立方米,价值1.89万元,影响机车正常救复,造成区间堵塞。
    春 改革影院管理,实行"敞门入场,对号入座,严格清场,准时上映"的制度,影院秩序井然有序。
    7月  在县广播站内建干扰台一座,10月正式发"噪音"干扰国际反华电台广播,1982年中止干扰。
    7月  县物资科科长侯万春出席全国物资战线工作会议,物资科被评为先进典型受到奖励。
    8月  松花江公社永常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劳动模范张淑范(女)出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四届代表大会。
    11月  将城关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称巴彦镇革命委员会。
    12月  县地方财政投资437万元,兴建兴隆纺纱厂。建成之日召开试车典礼剪彩大会。县委书记刘凤舞、副书记赵明成、端木庆友,省轻工业局总工程师刘月身出席大会。刘凤舞为试车剪彩。
    12月  成立巴彦县殡葬管理所。
    12月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全县经工商登记的国家、集体办的青年商店、饮食、服务业137家,个体办摊床、饭店、修理运输、手工作坊、诊所等行业480家。
    是年  巴彦一中刘铁男撑竿跳高成绩3.32米,破全省少年撑竿跳高最高纪录。
    是年 在县城东南隅原公园废址修建县体育场。
    是年 根据中共中央1978年55号文件精神,对被错划成右派的201人(原定152人,外地调入49人),按照政策,全部改正。
    是年 在全县开展冤、假、错案平反工作,对"文化大革命"中以各种罪名被错揪错斗的各级干部1 172人全部进行平反,恢复名誉;对71名应落实干部职务的都按原有级别给予落实。
    是年  巴彦镇卫生院试制的中草药剂型改革,被列为科研成果项目,受到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的奖励。
    1979年
    2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本县招生,单科考试录取58名,全科考试录取15名。
    3月  县委对171名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的副科级以上干部全部进行平反,恢复名誉和安排了适当工作。
    5月  松花江专署对全地区公社会计辅导员进行业务考核,本县平均成绩76分,名列全区第四名。
    7月  兴隆纺纱厂正式投入生产。
    9月  中共中央委员、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来巴彦县视察。
    10月  兴隆粮库党总支书记李树轩以特邀代表身份参加全国财贸系统"工业学大庆"会议。
    11月  县委成立老干部工作办公室,负责退职、退休、离休干部的管理工作。
    是年 县委根据中共中央(1979)5号文件《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改变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精神,摘掉1 382名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改变了44 149名地主、富农子女的成分。
    是年 本县选育的"巴彦老来变"和"巴彦红粘谷"两个谷子优良品种,被纳入《黑龙江农作物品种志》。
    是年 在农村试行"定额管理,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
    是年 兴隆化肥厂下马转产。
    是年  在县城和兴隆镇各建一处功率50瓦、覆盖面15公里的电视差转台。
    1980年
    1月 某日最低气温一40.9℃,为21年来最低日值。
    3月  共青团巴彦县委召开“学雷峰、树新风”表彰大会,为5名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的青年颁发奖状和奖章。
    4月  撤销兴隆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称兴隆人民政府。
    5月3日  巴彦县革命委员会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签订《关于黑龙江省巴彦县筹建年产千吨级石油酵母工厂协作议定书》和"筹建千吨级石油酵母中试装置并进行试验生产"的合同。
    6月21日  国家农业部副部长朱荣在省农业局长刘祖玉、松花江行署副专员高岱的陪同下来巴彦县视察,到西集公社山前、裕民大队,榆树公社丰收大队检查工作。
    7月  本县最高气温达35.7℃,为21年来最高日值。
    8月  月份降雨量38毫米,为21年来月份降雨量最少日值。
    8月15日至19日  中央文化部图书馆局副局长胡跃辉由省文管会负责人孙际昌陪同来巴彦县检查图书馆工作。
    8月25日  日本国黑龙会友好访华团访问本县,游览了市容和访问工厂,并向县委赠送礼品。
    9月  县委决定编写《巴彦县志》,成立编纂委员会,设立办公室,抽调工作人员具体负责编写工作。
    10月  县卫生防疫站对11个公社(镇)138所中小学5.38万名学生做了视力普查,写出《学生视力普查综合报告》论文,在1981年9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儿童少年卫生学术交流会上交流。
    10月  将巴彦县养老院改称黑龙江省巴彦县儿童福利院,归属省民政厅及县民政局领导。收容范围有3个市、3个地区、25个县的无依无靠的孤儿。
    10月30日  巴彦一中教师钟贞一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特级教师。
    秋 县文化馆举办"十月金秋音乐会"。
    12月19日  召开巴彦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改巴彦县革命委员会为巴彦县人民政府。
    是年  巴彦镇革命委员会改称巴彦镇人民政府,巴彦港革命委员会改称巴彦港办事处。
    是年 省交通厅拨款36万元,历经两年时间将驿马山半永久性大桥改建成永久性大桥,全长99.96米,宽7米。
    是年 县公安机关破获一起隐蔽7年之久,作案100多起的盗窃集团。
    是年  巴彦一中课外科技活动小组,采集中草药标本130多种。部分标本在省及全国少年科技活动作品展览中展出,被评为省和全国少年科技活动三等奖,发给优秀作品证书,获铜质奖章和奖金。
    是年 对科技人员评定技术职称。全县评为高级职称的1人,中级148人,初级392人,技术员级769人。
    是年  县城推广上燃式煤气罐和双层排41台,将63个单位联成21片,实行小型联片供热,取暖面积5.57万平方米,年节约煤炭3 000吨。
    1981年
    1月28日  太平公社胜利大队火灾,烧毁办公室、卫生所、民兵武器库房7间,烧毁自动步枪5枝,半自动步枪3枝,轻机枪一挺,五三式轻机枪一挺,四O火箭筒一具。
    3月  改兴隆人民政府为兴隆镇人民政府。
    3月  开展第三次人口普查,到翌年7月结束,全县实有648 423人。
    4月5日  国家物资总局副局长于啸谷,在黑龙江省物资局局长孔义、副局长刘野的陪同下,来巴彦视察工作。 
    4月  西集公社山前大队社员在驿马山东山坡苞米地里拾到一枚玻璃瓶型炮弹,被宫姓社员拿到路上摆弄爆炸身亡。
    4月  天增公社庆胜大队一队王×家6岁小孩偷玩打火机引起火灾,将曲家小女孩烧死。
    5月  县成立自来水公司。修建容量200吨水塔一座和容量300吨清水池2个,埋设干线管道6 037延长米。有570户居民,117个单位当年使用上自来水。
    5月21日  将"文化大革命”中改称的巴彦镇东方红街、东升街、红卫街、红旗街、新生街、新曙光街仍恢复原来的吉庆街、太平街、兴让街、元宝街、中心街、兆麟街、复生街、德化街、向阳街名称。
    5月24日  将兴隆镇的红星、红光街划分成繁荣街、得权街、铁东街、花园街。
    6月  开展地名普查工作,编写出《巴彦县地名录》,共收录各类地名1 805条。
    7月  黑龙江省政府批准,临江公社改为富江公社,红胜公社改为山后公社,长山公社改为双山公社。
    11月  县文化科长蔡林春参加全国农村文化工作会议。
    是年  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3亿斤,为历史上交粮最多的年份,是全国4个交售商品粮6亿斤以上的县份之一。
    是年 县成立土地办公室,为县政府土地管理职能机构。
    1982年
    1月  全县推行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的生产队1 513个,占生产队总数的71%;有部分公社,生产队将土地承包给个人。
    4月  巴彦油厂工人王××等4人去驿马山闲游,因吸烟引起火灾,烧毁人工林120亩,树木2.28万棵。
    5月  兴隆化工总厂经两年筹建已投产,年产糠醛320吨。
    6月18日  晚22点,本县群众目睹从东到西出现颜色各异,极为罕见的大气光圈。有一团白色雾状的光,犹如一轮淡淡的圆月冉冉升起,在圆的中心有一明亮光点,五分钟后光点消失,圆光变淡,逐渐扩散,覆盖了北半部天空,持续约一小时(7月5日《黑龙江日报》解释为"极光")。
    7月1日  国家农牧渔业部部长林乎加、副部长赵凡,在黑龙江省委常委、农办主任王玉生,农业局长刘祖玉,松花江地委副书记、专员赵荣生,副专员高岱陪同下,到巴彦县做为期两天的视察。检查了西集公社山前、裕民、新宏大队和公社养鱼基地。
    8月  县志办公室柳成栋赴南宁参加全国学术论文讨论会。
    秋 本县发生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草地螟"虫灾害,成虫密度每平方米达300头,受灾面积37.9万亩。
    1O月  巴彦糖厂建成投产。
    11月  县图书馆郭树学参加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工作会议,图书馆被评为先进单位受奖。
    12月  全县"流脑"流行,发病447人,死亡42人。
    是年 本县被确定为全国50个商品粮基地之一。
    是年 县财政拨款20.5万元建750平方米二层楼房的老干部活动室,添置各种活动设备及车辆。
    是年  巴彦县获省,地区21年连续无森林火灾先进县的光荣称号。
    是年 农业费用支出占农业总收入的50.1%,为人民公社化以来的最高年份,斤粮成本达到六分七厘。
    是年 巴彦车具厂工人孙传友,系日本孤儿(日名不详),经省政府批准,携中国妻子及儿女回日本国定居。
    是年 全县有1O.26万户改用节柴灶。
    是年  巴彦县绣品厂抽纱台布在黑龙江省百花奖评比中被评为第一名。
    是年  巴彦镇个人建楼房51栋,123间,6 440平方米。
    1983年
    3月  县成立19个科学技术专业学会,有会员1 887人,共撰写论文89篇。
    7月  改西集人民公社为西集镇人民政府。
    9月  龙泉镇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
    10月  本县与哈尔滨铁路局签订兴建兴隆镇至老黑山铁路专用线合同,全线长44.17公里(正线38.8公里,岔线2.52公里,站内侧线2.85公里),翌年9月竣工通车。
    10月  《巴彦县殡葬改革管理暂行条例》(16条)在全县试行。
    12月中旬 南起兴隆镇永发屯,经太平公社韩家店屯门前,沿东风水库北止金家屯,塌陷一条宽1米,深1米,长3公里的大沟,形成原因不明。
    是年  巴彦县被列为国家"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森林防护地区。
    是年  巴彦县成立科学技术学校,是为农村干部、工人、农民、待业青年深造所建的一所业余学校。
    是年  国家农牧渔业部拨款98万元,在县城正大街西牌楼西路南建面积3 100平方米、三层楼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翌年竣工使用。
    是年 有10个公社的部分社员种罂粟数十万株,有的扎、吸毒成瘾。
    是年 各种自然灾害较重,减产粮食3.8亿斤。因灾死亡6人,死大牲畜2头,倒塌毁坏民房2 621间。有6 802户,37 411口人得到国家救济,共救济款58万元,粮328万斤,衣服、被褥5 520件,修房屋535间。
    是年 全县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公社有6个,生产队有1 716个,承包到户的80 879户。
    是年  巴彦县被评为全省文明建设先进县,参加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文明村建设工作会议,做书面经验汇报。
    是年  "微波站"和巴彦电视台土建工程在驿马山上动土兴建。
    是年 本县科技工作者自行设计的适合北方特点的"导向通风灶"受到国家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的好评,经国家和省联合鉴定,放热率为31%,比旧式灶提高20%,被誉为北方优秀灶型。
    县妇幼保健站副站长周文瑞参加工作以来,接产8 120次和处理难产651例,为4 159名妇女上节育环,做人工流产1 658例无事故,7次被评为省、地、县先进工作者。本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经省、县联合勘探,老黑山石灰石矿蕴藏量1.32亿吨,按年产30万吨计算,可开采440年。
    1984年
    2月  调整县直科、局、部、办级领导班子,变科为局。
    2月  进行政区体制改革,撤销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建制,改为乡、村、屯的建制。全县设5个镇,22个乡,1个港务办事处,334个村,1 351个行政屯。
    3月  黑龙江省民政厅批准,洼兴公社改为洼兴镇。
    7月  居住美国任教的华人陈中海先生回县探亲。
    11月  召开巴彦县同乡联谊会。
    是年 兴隆镇篮球代表队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农民丰收杯篮球赛,获得较好的成绩。
    是年 黎明小学教师郭淑琴(女),被授予"全国小学优秀班主任"称号。
    是年 全县青少年开展采种支甘(甘肃)活动,共采集草种、树种14 693斤,有13 043斤发往甘肃。
    是年 省民政厅、县财政拨款,重修巴彦烈士陵园。陵园由原开国纪念林北端移往纪念林中部。
    是年 本县消灭的传染病有天花、霍乱、白喉、黑死病、小儿麻痹症;基本控制的有猩红热、伤寒、副伤寒、百日咳、出血热、结核、肝炎、流脑、流感、痢疾。
    是年  在全县各地推广使用大豆根瘤菌,地膜覆盖,米、粱、豆叶面喷洒三十烷醇促熟增产,水稻早育苗技术,玉米种子挂蜡等5项新技术,普遍获得增产。
    是年 全县粮豆亩单产559斤,总产量11.7亿斤,为本县历史上产量最高的年份。
    是年 农村人均收入395.1元,为实现农业合作化以来收入最高的年份。
    是年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全县有104 559户,占总农户96.2%,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年 龙泉镇文化活动中心被评为全国农村业余文化活动先进集体,受到国家文化部的奖励。
    是年 洼兴镇朝鲜族大队改为朝鲜族自治村。
    1985年
    1月  县委召开全县知识分子代表大会,32名优秀知识分子受奖。
    3月  调整县科局级领导班子,全县有63名副科级以上干部退到二线担任督导员、调研员、巡视员。
    3月  将振平乡、太平乡改为振平镇、万发镇的建制;设巴彦港镇,将临城乡的沿江、复兴村,富江乡的远大村划归巴彦港镇管辖。
    3月  巴彦县兴隆酶制剂厂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联营,生产糖化酶。
    3月  巴彦电视台(驿马山微波站)建成,转播上级电视台节目。
    5月28日  九三学社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委员会组织一支由名医、专家组成的医疗队,到西集儿童福利院为孤儿进行身体检查,建立医疗档案,向孤儿院赠送500余册少儿读物。另省民政厅以张仲羽、孙唯学为首组成37人的慰问团,于六一儿童节期间来院慰问,赠送每个孤儿一套节日服装。
    5月  在县直机关、事业单位中开展系统整党,翌年二月结束。
    5、7、8月  日本国石川县、三重县双龙会和日本国长春八岛小学同窗会访华团访问本县,双方互赠礼品。
    6月  本县被确定为全国17个万亩商品鱼基地县之一。
    6月20日  洼兴乡一次性降了120毫米的暴雨,大水冲毁部分房屋及农田,洪水浸过公路、桥梁。兴安、兴范两村有3人被洪水冲走淹死。
    6月29日  举行巴彦县第一届老年、幼儿运动会。
    7月  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实行工资制度改革。全县职工平均工资提高幅度为14.85%。
    11月27日  兴隆水泥厂因立窑发生故障,造成1人死亡,3人受伤的人身伤亡事故。
    12月  兴隆镇个体户汽车司机酒后驾车为亲属接亲,归途翻车,造成12人死亡,数人重伤的重大交通事故。
    是年 县财政拨款6 000元,在县城西门外修建一处西郊公园。
    是年 县城住宅面积已达28.87万平方米,人均住宅6.2平方米。
    是年 农村发展集体性质的敬老院26处,有房405间.床位1 313张,耕地1 052亩。收养老年、孤儿1 066人。全年集体供给生活费37.3万元,每人平均350元。
    是年 全县成立集体零售商店363个,从业人员4 313人;个体有证商贩2 885个,人员3 131人。
    是年 人口增长率已控制在5.06‰,为有史以来人口增长最少的年份。
    是年  公安、司法部门坚持“本标兼治,打防结合,一手抓打击,一手抓治理"的原则,社会治安有新的起色,全年发案率比1984年下降4.6%,破案率提高2.6%。
    是年  县为141名教师解决了两地分居问题;为150名教师解决了住房问题;安排119名教师子女就业;为102名离休、602名退休教师办理了离退休手续及应得的工资福利待遇。
    是年  全县有245名高中毕业生考入高等院校,为有记载以来升学率最高的年份。其中有4名以500分以上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及中国人民大学。
    是年  巴彦县医院外科主治医师王永义,为松花江乡五四村农民朱振平(女)做断手再植手术获得成功。
    是年 全县文盲仅占总人口的5.7%,被松花江地区行政公署确定为无文盲县。
    本县自上年开展横向经济联系以来,到本年末,已达成经济联合协作项目168项,引进技术95项,引进设备157套,引进资金1 387万元,引进和聘请各方面人才209名,年增产值1 995万元,实现利税312万元。
页码: 7-54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07

[RECORD: 6/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节名: 序  三                   
正文:    
    县长  张力新
    巴彦是我的故乡。去秋,组织派我回家乡工作后,即闻新的县志已修成,只待付梓问世。在今年2月召开的县政府常务会议上,诸位副县长一致赞同在"过紧日子"的情况下,拨专款印刷出版县志,以满足全县人民的愿望。印刷之前,县志办公室同志邀我写序,推辞未成,只好将读后所感,略述如下。
    《巴彦县志》集全县百科之大成,资料丰富,内容翔实。上溯设治之始,下限改革之期,纵贯百余年,横陈千万事,凡举建置沿革、疆域演变、自然物产、吏治人事、政治经济、司法军事、人物传记、社会风俗等。这部志书全方位、多层次地再现巴彦县的兴衰起伏,发展变化的历史,以资承前启后,察往知来。
    《巴彦县志》是各级党政领导施政的参考资料。纂修者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按照"尊重史实,秉笔直书"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反映重大历史问题。在资料抽绎提炼上,做到立足当代,略古详今,突出反映巴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创业的革命活动,重点记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取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新变化、新气象。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部作为传世之作的志书,不但要披露解放前的黑暗统治,而且对于建国后的工作失误,也作了如实记述,让人们以史为鉴,勿蹈覆辙。
    《巴彦县志》是精神文明的结晶,具有教化功能。现保存下来的两部旧志,虽然为我们提供许多珍贵史料,但究其宗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人物"篇中,连篇累牍的是官宦士绅、孝子烈女之类充斥其中,而对开发巴彦、建设巴彦立下功勋的劳动人民中的佼佼者,却拒之门外。新编县志则与旧志不同,凡是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卓越贡献,在事业上出类拔萃者,不管是工人、农民、革命军人、知识分子、党政干部,还是民主人士、开明士绅都能入志。在记述上,或作传详记其事,或撮其要者以事系人,或名标英烈卷帧,使其名垂青史,教育后人。此外,对于民族的败类、历史的罪人,新编县志也做了如实的记述,使其成为教育青少年的反面教材。
    通读全志,有助于我们了解巴彦、认识巴彦,有利于我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发巴彦、建设巴彦、振兴巴彦。可以这样说,新编县志对党政干部是部"《资治通鉴》",对青少年是本乡土教材,对怀念家乡的巴彦人是卷历史回忆录,对兄弟市县进行横向联系是座信息桥梁。我相信每个读者阅后,都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受到启迪,有所收获。
    新编的《巴彦县志》曾先后得到了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各有关部门的鼎力相助,社会各界人士的真诚支持,加之修志人员殚精竭虑,勤奋笔耕,尽10年岁月,千辛万苦,终成此志。值此"惠及当代,荫及子孙"的巨著完成之际,我谨代表巴彦县人民政府和65万人民,向所有为《巴彦县志》的编写做出贡献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1990年4月23日
页码: 7-8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07

[RECORD: 7/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节名:                     第一篇 建置
正文:    
    巴彦县建治前,森林茂密,水草丰盛,土质肥美,是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因为封禁,只有部分旗兵屯田和少数汉人零散住在各地开荒种地,张网捕鱼,过着日出而起,日暮而归的农家生活。
    清咸丰九年(1859年)土地放垦以后,关内的大量汉民流入本地,人烟骤增,集镇、村屯相继建立,捐税、诉讼等项日繁。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奏请,分呼兰城以东北巴彦苏苏地方建呼兰厅,管理赋课刑名及旗民交涉等事。呼兰厅初归呼兰城守尉管辖,光绪五年(1879年)改归副都统,三十年(1904年)呼兰厅升府,原呼兰厅改称巴彦州,仍归呼兰府所辖。辛亥革命改元,建立中华民国。民国2年(1913年)巴彦州改称巴彦县。巴彦旧有疆界辽阔,呼兰厅初建时辖境有北团林子(今绥化县)、大小木兰达(今木兰县),厅境共分12段地。光绪十一年(1885年)划出濠河以北5段地设绥化厅,光绪三十一年(1 905年)划大黄泥河以东归木兰县。民国时期改段为牌。伪满时设保甲区牌。新中国成立后,又撤区并村划乡,继而建立人民公社。本县原有5个城镇,到1 985年新划分3个,计为8个城镇,20个乡。最大的乡面积199.2平方公里,最小的82.1平方公里。乡镇各具特点,松花江、万发、永发、红光、榆树等以种植旱田作物闻名,产量高,贡献大;洼兴、西集等乡镇则以早田兼种水田著称;复兴、双山、龙泉等乡镇除农业外,林业、多种经营生产也较发达。
页码: 55a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55a

[RECORD: 8/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一篇 建置
节名:                     第一章 地理位置
页码: 55b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55b

[RECORD: 9/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一篇 建置
章名: 第一章 地理位置
节名: 第一节  位置                   
正文:    
    巴彦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偏南,地处松嫩平原,松花江中游北岸。地理坐标为北纬45°54′28″至46°40′18″,东经126°45′53″至127°42′16″之间。
页码: 55c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55c

[RECORD: 10/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一篇 建置
章名: 第一章 地理位置
节名: 第二节 县界                   
正文:
    本县南隔松花江与宾县相望,西以漂河与呼兰县为邻,北以泥河与绥化、庆安两县为界,东以黄泥河及骆驼砬子山与木兰县相连。县境南北最长85公里,东西最宽72.4公里,边界周长338公里,总面积3 137.7平方公里。
页码: 55d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55d

[RECORD: 11/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一篇 建置
章名: 第一章 地理位置
节名: 第三节  疆界                   
正文:    
    巴彦旧有疆界辽阔,方园2 000余里。同治元年(1862年)于巴彦苏苏设立呼兰厅,其辖西起漂河,东到布雅密河(今木兰县白杨木河),南迄松花江北岸,北至今北安县东南的博克托山及十五道岗、阿特葛尔山一带,东北至伊吉密河,西北逾努敏河、呼兰河。南北长约400余华里,东西宽160至230华里,包括今木兰、巴彦、绥化、庆安、铁力、绥棱、北安诸县,还包括望奎、海伦县境之一部分。
    光绪十一年(1885年)划出濠河以北五段地,归新设之绥化厅管辖。
    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设州治。翌年又划出大黄泥河以东归木兰县属,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因"巴彦州境过狭,于办理学堂,巡警等事恐多未便",将原属于呼兰府管辖之赵湖窝堡分防经历改为巴彦州管辖。
    民国16年(1927年)将县东北满天星(今木兰县满天公社)一带2万垧地划归东兴设治局管辖。
    伪满康德10年(1943年)11月将呼兰县白奎村四间屯(即四间房屯,今属兴隆镇中兴村)之一部分并入本县兴隆街。
    1956年3月27日经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呼兰县所属之四平、四间、新华等3个行政村划归巴彦县管辖。县境西北以大荒沟为界与呼兰县划疆而治。
页码: 56a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56a

[RECORD: 12/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一篇 建置
章名: 第一章 地理位置
节名: 第四节  归属                   
正文:
    巴彦清初原属索伦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置黑龙江将军,于呼兰河设八卡伦,巴彦当隶属黑龙江将军,而就近辖于八卡伦之内。雍正十二年(1734年)设呼兰城守尉,巴彦归其管辖。同治元年(1862年)于呼兰城东北境之巴彦苏苏设立呼兰厅,而呼兰厅直辖于呼兰城守尉。光绪五年(1879年)改城守尉为副都统,呼兰厅归呼兰副都统管辖。光绪三十年(1904年)升呼兰厅为府移治呼兰城而设巴彦州,巴彦州又直辖于呼兰府。
    民国2年(1913年)变州为县。民国3年(1914年)8月设绥兰道,本县归绥兰道所辖。民国18年(1929年)2月25日撤绥兰道,本县直接归黑龙江省管辖,为一等县。
    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3月9日黑龙江省政府改称黑龙江省公署,巴彦为其管辖,为7个甲等县之一。伪康德元年(1934年)1O月11日伪满洲国重新划省(将东北划为14省),巴彦县归伪滨江省管辖,为6个甲级县之一,直至伪康德12年(1945年)8月15日本县解放。
    本县解放后,归属多有变化,初仍归滨江省管辖。1946年1月归松江省哈北专员公署领导。1947年改由松江省政府直辖。1954年8月1日由黑龙江省直辖。1956年3月归绥化专署。1958年8月归松花江专署(由绥化专署改称),1960年4月为哈尔滨市郊县,1965年6月仍归松花江专署(原松花江专署复改称绥化专署)领导至今。
页码: 56b-57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56b

[RECORD: 13/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一篇 建置
节名:                     第二章 历史沿革
页码: 57a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57a

[RECORD: 14/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一篇 建置
章名: 第二章 历史沿革
节名: 第一节 设治前沿革                   
正文:    
    先秦时期,巴彦属于岁貊之地。县内王脖山(今松花江乡富裕村少陵河入口东北处)、城子山(松花江乡福兴村管家窑屯东北处)两处早期文化遗址,证实巴彦县应是岁貊族属地。
    两汉、魏晋及南北朝前期,巴彦属于北夫余之地。县境之王脖山、城子山遗址大量红衣陶的出现,证实本县属于岁貊后裔的夫余文化或槁离文化遗址。
    南北朝时期,巴彦属于豆莫娄之地,王脖山、城子山遗址红衣陶片说明具有夫余、北夫余,豆莫娄文化的特征。
    隋唐时期,巴彦为靺鞨黑水部之地。从县内城子山遗址采集的泥质夹沙陶片来考证,本县应属靺鞨文化遗址。
    辽金时期,巴彦为"生女真"之地,后属于上京会宁府东北境。本时期县境内有泥庞古部、唐括部,术甲部。
    泥庞古部,《金史》谓泥庞古部在帅水。帅水又作率水,即硕罗河(今县内少陵河),唐括部,即今之县城东南5公里之小城子(现富江乡富乡村)。《金史.景祖昭肃皇后传》记载:"景祖昭肃皇后,唐括氏,帅水隈鸦村唐括部人”。隈鸦为五岳之音转,隈鸦河即今之五岳河。考其小城子即金之唐括部隈鸦村遗址;术甲部,居琶里郭水,琶里郭水,《金史》又称拔卢古水,又作独拔古,即佛特库河,今称黄泥河,为巴彦、木兰两县界河。另据考证,今驿马山北少陵河的西集镇新宏村境内之古城(俗称东城子)为泥庞古部的抹离海村。
    天眷元年(1138年)定上京会宁府(今阿城县白城)为金之首都,到正隆二年(1157年)金的首都一直设在这里。今巴彦县境正在上京会宁府境内。金之末叶,东北出现了蒲鲜万奴割据政权的"东真国"(亦称“东夏国"),巴彦当时正在"东真国"的管辖范围。1970年松花江公社出土的天泰七年(1221年)十二月少府监造的"夺与古阿邻谋克之印",以及1971年于该公社福兴大队出土的猪儿年八月一日造的"副统之印",1984年春于临城乡顺和村出土的猪儿年八月×日造的"副统之印",该为同时铸造并颁发。副统之设置,应始于贞佑三年(1215年),所以此印为金末官印。
    元初,巴彦为帖木格斡赤斤的封地(后属辽阳行中书省女直水达达路)。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为加强对东北部领土的统辖,把开元路的东部割出,另设立水达达路,巴彦直辖于女直水达达路。
    明代巴彦为海西女真之地,归属于亦玛拉山、卜颜、木兰河、塔山诸卫。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明朝政府派总兵、指挥使周兴率师从开元出发,分水陆两军进击并战胜女真酋长西阳哈,从此松花江流域一带的呼兰(包括巴彦等地)、海伦、依兰至同江等地,均划入其版图。经过军事征讨与招抚羁縻之后,明政府对这些地区则设立卫、所来进行统治。永乐四年(1406年)二月在呼兰河流域,首先设立了塔山卫(为今木兰、巴彦、肇东、呼兰等地),闰七月在县境内设立了亦马刺(山)卫(或作亦马拉山,即今县内之驿马山),同时设立了卜颜卫(今木兰县白杨木河口,其地相当于“海西东水陆城站"中的"伯颜迷站"),翌年正月又设置了木兰河卫(今木兰县北的白杨木河流域),其中卜颜卫则是女真人向明朝进行朝贡的最后一个卫所。永乐七年(1409年)在黑龙江下游奴尔干卫的治所当在黑龙江与阿姆贡河汇合右岸的特林(庙街)地方设立了奴尔干都司,居住在巴彦之地的海西女真和境内及县境附近的亦马刺山、卜颜、木兰河等卫所统归奴尔干都司管辖。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立黑龙江将军,雍正十二年(1734年)设呼兰城守尉,巴彦地区归其管辖。
页码: 57b-58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57b

[RECORD: 15/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一篇 建置
章名: 第二章 历史沿革
节名: 第二节 设治后沿革                   
正文:
    清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奏请,于呼兰城以东设呼兰厅理事同知,巡检各1员,治理巴彦苏苏等处地方。十一月初十日(公历12月30日)正式核准,是为巴彦县建治之始,也是清代黑龙江第一个设立民官的地方。理事同知初驻呼兰城(同治三年移入中兴镇,即今巴彦镇),与城守尉共同管理呼兰、巴彦一带的赋课刑名及旗民交涉事务。
    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905年1月26日)升呼兰厅为呼兰府(移治呼兰城),原呼兰厅改设巴彦州。
    中华民国2年(1913年)1月23日将巴彦州改为巴彦县,州衙改为县公署,知州改称县知事。民国8年8月设绥兰道,本县归其所辖。民国18年(1929年)2月改巴彦县知事公署为县政府,改县知事为县长。    "
    伪满洲国建立后,于1932年4月5日改巴彦县政府为县公署。同时成立自治指导委员会,后改称参事处,自治指导员改称参事官,皆由日本官员充任。伪康德4年(1937年)6月伪满政府公布"政府改革大纲",12月份取销参事官制度,改为副县长。
页码: 58a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58a

[RECORD: 16/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一篇 建置
章名: 第二章 历史沿革
节名: 第三节 解放后沿革                   
正文:
    1945年8月15日本县解放,8月16日,成立巴彦县地方治安维持委员会,伪县长宋殿才任会长,伪满协和会长迟克勋任副会长。9月2日,抗联干部张祥、单立志、李福进入本县开辟工作,成立巴彦县人民自卫军。10月中旬接管地方维持会,成立巴彦县民主政府,由宋殿才任县长,高明任副县长。10月末,中共滨江省委先后派来李林、刘彦、王兴华、田志杰、王亦人等人,着手做政权建设工作。11月5日解散县民主政府,正式建立巴彦县人民政府。1946年1月改滨江省为松江省,辖4个专员公署,本县隶属哈北专员公署。1947年哈北专员公署撤销后,归松江省政府直辖。1954年6月,原松江省、黑龙江省合并称黑龙江省,本县由省直辖。1955年3月,巴彦县人民政府改称巴彦县人民委员会。1956年3月,设立绥化专员公署,本县划归绥化专署所辖。1958年8月,绥化专署改称松花江专署,移治哈尔滨市,巴彦县仍为其属县。1960年4月,巴彦县划为哈尔滨市郊县,直接受市委、市政府领导。1965年6月14日,松花江专署恢复绥化专署旧称,移治绥化县。将哈尔滨市委农委分出成立松花江专署,巴彦县归新松花江专署管辖。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夺权,巴彦县人民委员会瘫痪。1967年3月27日,"造反派"实行大联合,成立巴彦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撤销县革命委员会名称,恢复巴彦县人民政府的职能作用。
页码: 58b-59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58b

[RECORD: 17/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一篇 建置
节名:                     第三章 行政区划
页码: 59a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59a

[RECORD: 18/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一篇 建置
章名: 第三章 行政区划
节名: 第一节 设治后至解放前行政区划                   
正文:    
    清同治元年(1862年),呼兰厅所辖地面按照开垦区域分为十二段,计:巴彦苏苏、甘沐林子、拉三太、阿力罕、大荒沟、大木兰达、小木兰达、津河、格木克河、努敏河(亦作弩敏河,今称诺敏河)、尼尔吉河、额依浑河(大、小木兰达河段今属木兰县;尼尔吉、额依浑,格木克今属庆安县;津河段今属绥化县;努敏河今属绥棱、绥化两县),段设乡约负责各项事务。
    光绪十一年(1885年)分出濠河(即今泥河)以北津河、格木克河、努敏河、尼尔吉河、额依浑河五段地设绥化厅,呼兰厅属境为七段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又分出呼兰厅所属大、小木兰达两段地设木兰县,巴彦州境遂为巴彦苏苏、阿力罕、甘沐林子、拉三太、大荒沟五段地,并将段改为牌。巴彦苏苏段分为天字、苏字两牌,余仍旧名,而阿力罕、拉三太两牌各冠以东西之称,甘沐林子冠以南北之称。州境共计九牌,即天字牌、苏字牌、东阿力罕牌、西阿力罕牌、南甘沐林子牌、北甘沐林子牌、东拉三太牌,西拉三太牌、大荒沟牌。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改为东、南、西、北乡,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又改为九区:
    第一区,即旧天字牌,在州治南,东抵黄泥河,西抵绰罗河(少陵河),南滨松花江。
    第二区,即旧苏字牌,在州治北,东与木兰接,西至猪蹄河,北负少陵河,南临龙泉词。
    第三区,即旧东阿力罕牌,州治北及东北,北负黑山,东与南俱滨少陵河,西至猪蹄河。
    第四区,旧名西阿力罕牌,东滨猪蹄河,西与南滨漂河。
    第五区,在州治北,旧名北甘沐林子牌。
    第六区,在州治西北,北甘沐林子牌之西南,旧名南甘沐林子牌。
    第七区,在州治东北,北负濠河,西依拉三太河,南面黑山,旧名东拉三太牌。
    第八区,在州治极北,北负濠河,东依拉三太河,南接第六区,旧名西拉三太牌。
    第九区,在州治西北,北负濠河,南滨大荒沟,旧名大荒沟牌。
    九区面积,以二区为最宽,三区次之,八区为最小。屯数以七区为最多。九区共有屯、窝堡716个,较大之村落有数百户。
    民国时期,全县仍分九个区(城区不在内)。以警务兼管行政,每区设有巡官、文书,警察办理一切行政事宜,其后警政分管,遂改九区为五区(城区划入)计为:
    第一区,城区。
    第二区,龙泉。原天字、苏字两牌划成,共含158个村屯。
    第三区,炮手会(又称炮手镇)。原东阿力罕、东拉三太、南甘沐林子等牌划成,共含175个村屯。
    第四区,兴隆。原西拉三太、大荒沟、北甘沐林子一部分划成,共含145个村屯。
    第五区,西集。原西阿力罕、北甘沐林子一部分划成,共含153个村屯。
    伪满大同2年(1933年)以前,全县仍分为五区。此后日伪当局采取因地命名,改为城区、龙泉镇、炮手镇、兴隆镇、西集镇各警察署,县之行政,仍以五署管境为行政区划,因推行强化"治安政策",又于当年实行"保甲制"(即"保甲连坐制"),改区公所为保事务所,乡镇公所改称甲事务所,闾长改为牌长。全县共编5保、274甲、3 602牌。即第1保为25甲、250牌;第2保为54甲、824牌,第3保为62甲、940牌;第4保为66甲、927牌,第5保为67甲、661牌。
    伪康德6年(1939年)初,根据《暂行街村制度》的规定,将原保甲制改为街村制。全县划分3个街、20个村。即巴彦、西集、兴隆3个街;富裕、国道、下坎、双庙、龙泉、通达、洼兴、镇东、丰乐,康庄、安宁、龙庙、万发、四间庙、宝山、双井、人和、天增、古山、山后20个村。街、村下设区、牌。
页码: 59b-60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59b

[RECORD: 19/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一篇 建置
章名: 第三章 行政区划
节名: 第二节  解放后行政区划                   
正文:
    1946年初全县划分7个区。计为城区辖9个街道富裕区辖富裕、下坎、国道、双庙4个村,龙泉区辖龙泉、通达2个村;洼兴区辖洼兴、镇东2个村;龙庙区辖龙庙、康庄、长春、人和4个村;西集区辖西集街、安宁、丰乐2个村;兴隆区辖兴隆镇、宝山、双井、万发、天增、古山、山后6个村。8月,将天增、古山、山后3个村从兴隆区划出,成立天增区,全县计为8个区。
    1948年11月富裕区分成松山、临江两区,兴隆区分出万长区,天增区分成双合、三山两区;龙泉改称华山区;龙庙区改称民权区,全县共为11区(3个镇)127个村。计有:
    1.城区(即巴彦镇)  辖复生、元宝、吉庆、德化、中心、太平、向阳、香云、兴让9个街。
    2.临讧区辖天德、胜利、新和、长宁、良乡、守正、国道、东民、河南等9个村,43个行政屯,70个自然屯。
    3.松江区辖富裕、松江、朝阳、新立、修尹、永发、宗合、新民、富义、振兴、安乐等11个村,38个行政屯,145个自然屯。
    4.西集区辖西集镇,光复、万发、丰乐、安北、平安、双龙(1945年改河东)、新发、长胜、漂河、明彦、安宁、保安、志达、靠山、兴旺、哈刘(1950年改解放)、山前等17村,119个行政屯,211个自然屯。
    5.华山区辖福乡、宝山、双山、临河、保安、交通、清平、华山、平原、五道、三合、通达等12个村,68个行政屯,133个自然屯。
    6.民权区辖庆胜、裕民、二合、为民、得地、永胜、康庄、利民、民和、民权等11个村,70个行政屯,194个自然屯。
    7.洼兴区辖宝山、文明、复兴、振兴、振发、洼兴、永安、永祥、庆丰、长山、长发、新民、镇东、集贤、光复、兴华等16个村(后宝山、振兴、永安、新民、光复等5村改为东胜、振华、明山、永兴、少陵),74个行政屯,119个自然屯。
    8.双合区辖永平、振丰、振兴、永胜、艾山、庆隆、双龙、双河、均英、合胜、大德(后振兴改为平阳,双河改为沿河)等11个村,40个行政屯,119个自然屯。
    9.三山区辖人杰、巨贤、天均、廉明、三山、永丰、福兴、古山、耕读、人和、二龙等儿村,39个行政屯,123个自然屯。
    10.万长区辖罗河、双合、福合、太平、太发、福祥、德庆、荣厚、长春、山后、清明、清瑞等12个村,56个行政屯,132个自然屯。
    11.兴隆区辖兴隆镇,施政、富兴、裕国、宏范、万宝、榆树、双龙、一心、军民、建设、和平、民主、富源、安居、乐业、新发、团结(后新发、双龙改为大有、永全)等17个村,93个行政屯,106个自然屯。
页码: 60-61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60

[RECORD: 20/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一篇 建置
章名: 第三章 行政区划
节名: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                   
正文:
    1950年把区名按数字顺序称之。即城区为第一区,临江为第二区,松山为第三区,西集为第四区,华山为第五区,民权为第六区,洼兴为第七区。同时,西集区增设了裕民村,全县为128个村。
   1954年3月27日撤销临江,万长两区建制,将该两区所辖之乡分别划给松江、兴隆两区领导。
    1955年6月26日,各区名称又改为按地名称之。同年12月19日将城区改为巴彦镇。
    1956年3月17日实行并村划乡,全县划40个乡,每乡平均1 300户,7 000人,除一个边远乡外,直径均在20~25华里。保留巴彦、西集、兴隆3镇,共为43个乡镇。计巴彦镇、西集镇,兴隆镇,松江乡、振兴乡、朝阳乡、永发乡、国道乡、天德乡、临江乡、裕民乡、新发乡、长胜乡、安宁乡、丰乐乡、为民乡、康庄乡、长春乡、民合乡、龙泉乡、宝山乡、通达乡、华山乡、洼兴乡、复兴乡、长山乡、镇东乡、东胜乡、新华乡、平阳乡、振平乡、山后乡、廉明乡、人和乡、合胜乡、福兴乡、富源乡、德祥乡、太平乡、一心乡、团结乡、裕国乡、丰农乡。其中:松江、国道、裕民、安宁、为民、龙泉、洼兴、镇东、平阳、廉明、富源、一心等12个乡为中心乡。
    1958年3月21日撤销朝阳,振兴、长胜、宝山、民合、兴华、山后、福兴、团结、丰农等1O个乡,全县尚有3个镇,30个乡。同年7月3日将原撤销的丰农乡并入裕国乡改称榆树乡,将兴隆镇、富源乡合并为兴隆乡,西集镇、裕民乡合并为西集乡,全县计为1个镇,30个乡。
    1958年8月30日至9月13目,在全县304个高级社的基础上建成了29个人民公社,即巴彦镇、天德、国道、临江、,松江、永发、西集、安宁、丰乐、龙泉、华山、通达、康庄、为民、长春、镇东、洼兴、东胜、复兴、长山、振平、山后、廉明、合胜、人和、兴隆、德祥、一心,榆树。11月全县合为8个人民公社,有巴彦镇,五岳河(后改松花江,包括松江、临江、国道、天德、永发等5个乡),龙泉(包括龙泉、华山、通达8个乡),西集(包括西集镇及裕民、新发、安宁、丰乐等4个乡),为民(包括为民、康庄,长春3个乡),洼兴(包括洼兴,镇东、东胜、长山、复兴5个乡),天增(包括人和、平阳、合胜、廉明、振平5个乡),兴隆(包括兴隆镇及太平、德祥、一心,富源,裕国5个乡)。
    1959年将全县8个人民公社改为22个,5月又将永发、国道两公社并入松花江,全县划为20个人民公社。计有:巴彦镇、松花江、西集、丰乐、为民、康庄、龙泉、华山、洼兴、镇东、东胜、长山、复兴、山后、人和、太平、榆树、兴隆、德祥、天增等。
    1959年末康庄并入为民;东胜、镇东、复兴、长山4个公社并入洼兴,全县成为巴彦镇、松花江、西集、华山、龙泉、为民、天增、山后、人和、德祥、丰乐、榆树、洼兴、兴隆、太平等15个人民公社,辖233个管理区,1 421个生产队。
    1960年4月巴彦镇人民公社改称城关人民公社。
    1961年4月20日经过调整从松花江划出永发、临城、临江3个公社,从为民划出长春、康庄两个公社,从洼兴划出镇东、复兴、长山、东胜4个公社,全县由15个人民公社变为24个。原有290个管理区,调整为295个生产大队,生产队由原来的1 315个,调整为1 375个。
    1962年8月从丰乐公社划出安宁公社,从兴隆、榆树两个公社划出红光公社,从人和、天增公社划出振平公社,全县又由24个人民公社变为27个人民公社。
    1965年4月27日将兴隆人民公社改为富源人民公社。
    1968年10月27日将山后公社改为红胜公社。
    1969年5月2日,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将松花江公社振增大队的5个生产队;振丰大队的7个生产队划归临江公社;松花江公社的民胜大队,合发大队的5个生产队划归永发公社,永发公社天德大队的8个生产队划归临城公社。
    1970年1月8日将兴隆镇、富源公社合并称兴隆公社。
    1970年11月城关公社改称巴彦镇。
    1984年2月,将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均改为乡(镇)、行政村、自然屯。全县有8个镇,20个乡,334个行政村。
页码: 61-63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61

[RECORD: 21/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一篇 建置
节名:                     第四章 乡镇
页码: 63a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63a

[RECORD: 22/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一篇 建置
章名: 第四章 乡镇
节名: 第一节  城镇                   
正文:    
    巴 彦 镇
    巴彦镇 为县政府所在地。位于巴彦县南部适中,地理坐标为东经125°22′至125°26′,北纬46°3′35″至46°5′15″之间。
    巴彦镇历史悠久,早在清咸丰九年(1859年)以前就已建成集镇,原名中兴镇,受呼兰城守尉管辖。同治元年(1862年)设呼兰厅,是同知衙门所在地,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称巴彦州,为州衙驻地。民国2年(1913年)改称巴彦县,是县政府驻地。新中国成立后,县党、政、军机关一直驻在这里,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巴彦镇1945年前总面积6.75平方公里,到1985年(包括城郊)总面积增加到9.5平方公里。土地利用面积为945.9垧,其中:菜田占27.9%,居住用地占39.8%,公共事业用地占31.2%,其它用地占1.1%。
    巴彦镇建筑古朴典雅,具有历史象征的牌楼屹立在正大街两十字路口,井字形的街道笔直延伸,青砖瓦舍的商铺及住房鳞次栉比,东西城门遥遥相对,更加显出本镇历史的久远。
    1985年巴彦镇所辖9个居民委员会和2个行政村,22个企事业单位。9个居民委是兆麟、兴让、向阳、中心、德化、吉庆、元宝、太平和复生,2个村是中心村和吉庆村。全镇零户数13 68、6户,人口46 57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4 510人。巴彦镇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城镇,汉族占多数,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苗族、壮族、达斡尔族、哈萨克族、鄂温克族。
    巴彦镇的经济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发展变化很大。自清咸丰九年招民兴垦以来,本镇的农业生产就开始发展起来。种植的作物主要是谷子、玉米、大豆、苏子、烟麻类。其次是在自家园田里种植一些蔬菜。由于生产方式落后,耕作粗放,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发展缓慢。
    本镇建治以后,由于人口的增加,工商各业的发展,农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单纯生产粮食,开始转变为以满足城镇人民生活需要为主的蔬菜生产。到本世纪初,出现了专门生产蔬菜的私人“菜园子”。1956年组成集体性质的蔬菜生产合作社(以后改称生产大队)。1984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大棚、温室面积已达到150亩,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4%。有电井57眼,灌溉面积达到80%以上。1985年蔬菜总产量2 500万斤,亩产超过7 000斤。本镇自食有余,远销伊春、七台河、哈市、呼兰、绥化等地1 000多万斤。人均收入400元,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在多年的农业生产实践中,菜农培育出具有本地特点的优良品种,特别是巴彦大辣椒和一支蜡胡萝卜,极为出名。巴彦大辣椒,果实大,产量高,单果重8~4两,最大可达8两,亩产五六千斤。一支蜡胡萝卜,肉质根长,圆锥形,长4~6寸,无须根,平顶,形似蜡烛,故名"一支蜡"。产量高,亩产4 000斤左右。
    从19世纪70年代起,本镇有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工商业开始发展起来。民国建立以前,本镇有粉米业20余家,制酒业7家,其它作坊有木器、制革、染印,造纸、白铁、锻造、编织等,从业人员达500余人。
    民国期间本镇工商业户发展到255家,有的榨油、碾米、磨面开始使用机器生产,白酒,豆油、豆饼远销哈市、依兰、营口乃至国外,伪满康德7年(1940年)以后,工商业十分凋零,濒临倒闭边缘。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巴彦镇的工商业经过恢复发展,不断前进。1985年比解放前增长近60倍,总产值较解放前增长近300倍。除国营、二轻系统外,镇办企业发展到20余家,有造纸、胶水、制毡、木器、印刷、鬃毛、毛皮、服装、塑料、五金、照相、糠醛等。糠醛远销美国、日本等国。金鹿牌胶水获得黑龙江省优质产品证书,销往全国各地。
    与此同时,个体工商业也有了蓬勃的发展,有建筑业58户,交通运输业18户,商业831户,服务业352户,加工修理业189户。
    198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 137万元,其中镇办737万元,村办28万元,联办50万元,个体322万元,实现利润总额86.6万元。
    兴 隆 镇
    兴隆镇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46公里。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原名赵湖窝堡,系由赵湖,赵海,赵江三兄弟来此开荒种地,搭盖窝堡居住而得名。后人口逐增,集镇日见雏形,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六月改称兴隆镇。民国2年(1913年)改制为第四保公所驻地。伪满康德6年(1939年)改称兴隆镇街公所,辖6个区。本县解放后,为十一区人民政府驻地,管辖17村。1956年并村划乡后,辖7个乡1个镇。人民公社化后又成为公社所在地,划分4个街道办事处,1981年3月改称兴隆镇人民政府。
    兴隆镇是本县北半部17个乡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为巴彦、木兰、通河三县陆路交通的门户。滨北铁路纵穿全镇,巴木通森林铁路从兴隆镇始发,全长180多公里。通河林业局采伐的大批木材从兴隆镇运往全国各地。兴隆镇铁路每天货物吞吐量90多万吨,客流量近万人。
    新中国成立后,兴隆镇各项事业兴旺发达。工业企业由仅有几家私人小工厂,年产值只有30万元,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已发展到19个企业,新上20多个短线产品,开办6个服务企业。经营项目有农机配件、制油设备、五金修配、日用化工、木器加工、水暖制品、饮食加工、被服、刺绣、草柳编织、建筑等,年产值达到430万元。进入20世纪80年代,工业生产又有新的发展,国营企业增加到44个,重点企业有纺织、水泥,制酒,油米加工、制砖、化肥等厂家。二轻企业增加到11个。1985年国营企业产值实现1 560万元,二轻企业产值实现1 326万元,镇办企业实现336万元。制酒厂生产的老神童酒、纺织厂生产的212、322细纱,二轻企业生产的皮革制品、绣花鞋、劳保手套,镇办工业生产的草柳编织、刺绣都远销美国、加拿大、西德、日本、东南亚各国及港澳等地区。
    商业及服务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全镇只有27个国合商业企业,1980年发展到100多个,服务网点增加到320个。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集体和个体办的工商业迅速发展起来,到1985年已达到673家。工贸、农副市场异常活跃,沟通了城乡物资交流。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中学由原2所增加到4所,小学由原3所增加到5所,在校生达到6 000多人。医院、卫生所由原来的4处增加到9处,托儿所增加到22处,建幼儿班21个。镇内有2座电影院,有文化馆、新华书店、广播站和业余剧团。
    小城镇建设也不断加强。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中,加强了市容市貌,整修街道,清理排水沟,街道绿化等建设,使兴隆镇成为新兴的文明城镇。
    兴隆镇及所属村屯总面积92.7平方公里,土地利用面积139 086亩,其中耕地103 121亩,黑土地占80%。
    兴隆镇总户数14 600户(乡村户数4 576户),总人口57 006人(乡村人口22 623人),乡村男女劳动力8 499人。
    兴隆镇辖14个村,40个自然屯,6个街道办事处,1个畜牧场。
    隆青村为镇政府所在地,辖繁荣、得权、育新、胜利、花园、铁东等6个街道居民委员会,东旭村辖三姓屯、李功屯、彭家桥屯,森林村辖大房身屯、陶家屯,兴乐村精李珍店屯、哈达王屯、初家油房屯;中兴村辖四间房屯,梁老坦屯、南门外屯,孙长贵屯;建华村辖管家屯,宋家油房屯、黑瞎井屯、梁家屯;永利村辖永利屯、太平岭屯,李帽铺屯;新发村辖新发屯,安乐村辖永发屯、孙清店屯,板房屯,永和村辖西门外屯,东升村辖前四平山屯、曲振海屯、姑子庵屯:孙长发屯,小四间房屯:大桥屯,富源村辖青山堡屯,后四平山屯、菜园子屯;富民村辖东粮窨子屯;张珍店屯、西粮窨子屯,隆北村辖东太平庄、西太平庄屯。 
    兴隆镇是本县重点产粮区,机械化程度较高,有科学种田的丰富经验。1985年粮豆亩单产273斤,总产量2 255万斤。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以来,改变种植单一的倾向,开始注重商品化生产,平均每个农业人口收入374.7元,比1978年人均收入增加120元。 
    西   集   镇
    西集镇 位于巴彦县西南部,距县城19.5公里。哈萝公路(哈尔滨至萝北)横贯其中。镇内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1.5公里,总面积3平方公里,居民1 626户,8 192口人,其中吃国家供应粮1 157户,4 493口人。
    西集镇自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开垦,初成村落时,因介于驿马、少陵两山之间,故名双山堡。光绪年间集镇初步形成,人烟稠集,棚舍增多,遂改称西集厂。伪满康德5年(1938年)改为西集镇。日伪政权在这里建立村公所、警察署,协和会、兴农合作社等组织。1946年建立人民政权,为第四区政府所在地,1956年并村划乡时改为镇的建制,设永兴、永安、光复、向荣4个街。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成为公社所在地,镇内设街道办事处。
    西集镇是巴彦县西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1985年县派驻单位有西集人民法庭、税务所、工商行政管理所,公安派出所、林业检查站:劳动力调配站,农行营业所、房产管理处、粮食管理所等。镇内还有供销社、食品收购站、油料站,粮库、医药批发站、变电所、自来水公司、运输站等国营企业和浸油厂、啤酒厂、农具厂、砖厂等68处社队企业,从业人员1 849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工商业户发展迅速,到1985年有25户挂牌开业,37户个体摊床。工贸、农副市场繁荣,呼兰、巴彦两县的一些农民时常来此贸易。镇内文化教育事业也很发达,有电影院、剧场、书店、民间艺术队、文化馆、广播站,千人中学1处,千人小学2处,有70张床位的地区性卫生院和收养150名孤儿的黑龙江儿童福利院。镇内市政建设也不断加强,修建了自来水,街道进行了改建和维修,整顿和修缮了职工和居民住宅。
    西集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级镇,总面积155平方公里,土地利用面积232 572亩,其中耕地141 462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充沛,是巴彦县的主要粮食产区。1981年粮食产量为历史最高年,平均亩产939斤。农业总收入1 136万元。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调整了产业结构,水稻生产由原来的500亩扩大到14 114亩,瓜菜种植面积增加到4 105亩。大头菜(甘蓝)为本地特产,销售于巴彦、木兰、通河、呼兰、大庆、哈尔滨等地。
    西集镇辖20个村、64个自然屯。
    新青村辖镇郊;裕民村辖南门外屯、韩家沟屯、小韩家沟、刘丝房屯;兴旺村辖兴旺屯、王老兴屯、城孙屯,长兴村辖杨坡屯、于马架屯;山前村辖前房屯、魏家屯、后房屯;中山村辖东靠山屯、腰靠山屯、贾家屯,春发村辖万家屯、西靠山屯;新宏村辖东城子屯、西城子屯、李天跃屯、方正屯、柏家窑屯;繁荣村辖哈塘刘屯、北门外屯、徐大厨屯、郑洪奎屯;共同村辖孙大院屯、拉拉街屯、王巨屯,长丰村辖李贵屯、乔家窝棚屯、魏家窝棚屯、,于家沟屯、王洪举屯、火烧屯,文明村辖逢家沟屯、庞君屯、姜立平屯,李旁把屯、孙老洪屯,奋斗村辖刘草囤屯、曹谦屯、殷家屯,荣玉村辖于家屯,潘大院屯、王玉峰屯、李家屯、姜家沟屯;春玉村辖汉三旗屯、三门刘家屯、王大葱屯、杜家屯,前卫村辖郝云起屯、高家屯、四合屯、,张利屯;陵河村辖齐文屯、西六家子屯,东六家子屯、邹家围子屯;西集良种场辖常家屯;县第三良种场辖小岗屯;少陵河农场辖尚家屯。
    龙  泉  镇
    龙泉镇 位于巴彦县东南部,距县城16公里。地处骆驼砬子山脚下,巴兴东线公路穿街而过。镇内东西长1.5公里,南北长1.25公里,面积1.875平方公里,镇内居民1076户,人口5 122人,其中吃国家供应粮的361户,1 117人。
   龙泉镇历史比较悠久,清朝咸丰二年(1852年)已有人烟,光绪四年(1878年)有双城堡地主张振录来此领荒,建筑宅院形成村落。光绪九年(1883年)揣万宝在此开一座烧锅,取名天增泉,所以龙泉镇最初称天增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伪政权根据龙泉河蜿蜒环绕其境,故又以龙泉镇命名。龙泉镇形成集镇后,商贾云集,工贸兴隆,镇内有烧锅两处,粮栈3处,布匹杂货店7家,药铺10家,尚有饭店、旅店、大车店等店铺和作坊。此外日伪政权还在此建立警察署、村公所、协和会等组织,这里已成为当时巴彦县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45年本县解放后,龙泉镇是第五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在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里始终是乡、公社一级政权所在地。到1985年镇内有公安派出所、工商行政管理所、粮食管理所、农行营业所、食品收购站、油料站、医药批发站、邮电支局、农电站,广播站、文化活动中心等。
    龙泉镇地形略呈长方形,东高西低。东部为浅山丘陵区,有蒙古山余脉富大山、骆驼砬子山、成志沟山等。其中成志沟山高564.3米,是本县的制高点。骆驼砬子山为巴彦、木兰两县界山,山深林密,树木葱郁,清爽宜人,蜿蜒山路,直插山顶。抗联遗址一一玉皇庙,残垣断壁犹在,每逢夏日,游人络绎不绝。境内有大小河流9条,为发展水稻生产,灌溉农田起到一定作用。
    龙泉镇是以农业为主的乡级镇,包括村屯在内,总面积143.3平方公里,土地总利用面积214 626亩,其中耕地面积136 014亩。总户数5 973户,总人口28 807人,男女劳动力8 362人。居民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满族和回族。
    镇辖行政村14个,自然屯36个。
    龙泉村是镇所在地,辖4个街;沿河村辖马秉仁屯、小腰屯、邱家屯、火烧孙屯;交通村辖李明屯、六马架屯、卡篓屯,长安村辖谷家油房屯、天主堂屯,方正村辖东北方子屯,清平村辖陈家岗屯、韩家屯、阎家屯、田家粉房屯、青山堡屯,平泉村辖西拉拉屯、东拉拉屯,丰山村辖陈帽铺屯、小周窝棚屯,福乡村辖福乡屯、龙泉河屯、前三马架屯,万发村辖李百顺屯、袁家屯、钱小山屯、宋家油房屯,靠山村辖姜家窑屯、王继有屯,仁合村辖辽阳屯;双河村辖杜家岗、赵荒屯、东姜家窝堡屯、西姜家窝堡屯,泉河村辖冯有屯,冯大晃屯、刘公屯、后三马架屯。
    龙泉镇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集镇,种植作物有玉米、高粱,大豆、谷子、小麦、甜菜等,粮食商品率占41%,甜菜商品率占90%。1985年粮豆亩产453斤,总产量4 010万斤,居全县首位。农业总产值1 007万元,其中林业收入占0.03%,牧业占3.5%,副业占21.3%,渔业占0.01%。
    全镇有镇办企业12家,从业人数396人。主要有龙泉镇砂石场、龙泉小学加工厂、亚麻原料厂、农机修配厂、木器加工厂、粮油加工厂等,1985年工业总收)~132万元,占国民经济总收入的9.4%。
    全镇有商业网点51个,其中国营商业占16%,集体商业4%,个体商业占80%,从业人员共计153人,总计社会商品销售额246万元。
    文化事业的发展居于全县各乡镇的首位,镇内有容纳千人坐位的影剧院和容纳万人的体育场。并设有文化站、图书馆、广播站、职工游艺室、专业民间艺术队,还有中学2所,小学14所。1983年9月龙泉镇被评为全国农村体育工作先进集体,1984年龙泉文化活动中心被评为全国群众文化活动先进集体。
    洼  兴  镇
    洼兴镇 位于巴彦县东北部,距县城35公里。是巴彦县东北部的双山、、镇东、东胜、复兴等山区、半山区乡镇的文化、商业集散中心和交通枢纽。
    洼兴镇原名洼兴桥。咸丰末年有农户在此垦荒种地,渐成村落。1913年(民国2年)集镇始见雏形,因镇北门外有座木桥建于低洼处,故又名洼心桥。经多年修建,镇呈方形,纵横各1.5公里,形成十字形街道。
    民国和伪满时期,这里都是区、保公所所在地,敌伪政权曾设警察所、税务分卡、兵营,男女初级小学校。新中国成立前后,第七区人民政府、洼兴乡政府及洼兴人民公社均设于此。1985年镇内机关有洼兴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工商行政管理所、税务所、粮库、石油库、农行营业所、供销社、邮电支局、农电站、江湾水库管理站。
    洼兴镇总面积75平方公里,土地利用面积130 770亩。总户数3 215户(城镇户数948户),总人口16 182人(城镇人口4 356人,吃商品粮的495户,1 388人)。居民除汉族外,有朝鲜族381人,满族133人,蒙古族11人,回族10人。
    洼兴镇有11个村,38个自然屯。
    兴繁村辖洼兴桥、周大窝堡屯、周化民屯、王殿武屯,兴安村辖马家屯、武家屯、宣家屯、罗家屯、天顺祥屯,兴华村辖温木铺屯、都家屯、李廷珍屯、腰屯、房家屯,兴荣村辖欧家屯、杨家炉屯;长明村辖山头屯、吴所长窝堡屯、汤家屯、东岗屯,长发村辖石江屯、杨家店、赵纯屯、时花先生屯;长荣村辖李连江屯、魏国惠屯、马青海屯、新王家屯、厢房李家屯;金荣村辖冯家屯、王明九屯、李凤阁屯、磨房李家;黎明村辖战家屯、东腰屯,增收村辖曹里屯,孙彦林屯、王景阳屯,朝鲜族自治村:
    以农业为主,尤以水稻为全县重点种植区,有水田1O 125亩,1985年水稻亩单产607斤,总产量615万斤,占粮豆总产量38.8%。
    镇办工业有粮米加工、食品加工、农具修配、制鞋,绣花、塑料制品,糕点加工、机电修配等,1985年镇办工业收入370万元,占国民经济总收入的35.7%。商业有百货、烟草、五金、医药等批发站,有百货商店、农杂商店、农机商店、物资供应商店,有饭店,旅店、照相、理发等饮食服务行业,有农贸、工贸市场及百余家个体工商户,年销售额3 900万元。
    镇内有电影院、新华书店、广播站、文化站等文化设施,有全日制的千人中学1所和11所小学,有具备二层楼房,医护人员40多人,50张病床的地区中心医院1处和8处村级卫生所。
    城镇建设初具规模,1983年以来开展了以"脏、乱、差"为重点的综合治理,修了镇内街道儿条,植树1.72万株,主干街道设铁护栏,道路两侧种植花草、树木。
    巴  彦  港  镇
    巴彦港镇  1952年由老巴彦港(原名滴达嘴子)迁至现址,位于县境东南松花江北岸,距县城12.5公里。
    初建时仅有航运站、煤建贮运场等少数单位和居民。经过30多年的建设,到1985年具有粮库、燃料站、航运公司、化肥库、石油站、航运站、银行、装卸队、供销社,卫生院,淀粉厂、乳品厂、农电站、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和17 646亩耕地,1 355户居民,5 739口人(非农业户402户,人口1 359人)的综合性集镇。
    巴彦港镇原名五岳河栈房,1968年设办事处,1984年4月建镇,为乡级单位。全镇总面积2.4平方公里,辖2个村,6个自然屯。沿江村辖付家油房屯,宋子连屯、黄家屯,复兴村辖何家窝棚、贲家油房、独一处屯。
    巴彦港建镇时间虽短,但经济发展很快。1985年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扩大水田种植面积,水田占总播种面积的11.7%,水稻平均亩产583斤,总产量175万斤,占粮食总产量的29.08%。农业人口平均收入205.2元。
    工业生产发展迅速,由原来只有小烘炉、农具修理厂等小厂家发展到有松花江糖厂、哈尔滨制药二厂、哈尔滨酒精厂、巴彦县乳品厂、巴彦港制砖厂等企业。巴彦县乳品厂、哈市制药二厂,1985年采取多项生产,打开销路,一年扭亏为盈,年获利1万元,产品遍销国内市场。由于乳品的大量生产,为农民养奶牛创造了良好条件,全镇奶牛已发展到153头,年收入20万元。充分利用沿江资源优势,年输出建筑用砂3万立方米,收入30万元。
    镇内除国营商业外,大力发展了个体商业,食品商业,服务摊床、饭店、旅店达22家,年均收入1.5万元。
    万  发  镇
    万发镇 原名太平乡,1985年3月划为集镇。位于县境北部偏西,距县城65公里。镇之四邻东为天增乡,南靠德祥乡和兴隆镇,西靠红光乡,北依泥河与绥化县接壤。
    滨北铁路沿镇之东部南北方向穿过,境内设万发屯、泥河两个车站。
    万发镇地形呈长方形,南高北低,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为本县的主要产粮区之一。拉三太河、泥河在境内流过,沿河两岸又是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东风水库、太兴水库为灌溉农田起到一定作用。
    万发镇总面积147.8平方公里,土地利用总面积221 519亩、其中耕地170 997亩。总户数6 329户(农业户数5 870户),总人口32 045人(农业人口30 346人)。男女劳动力10 633人。居民以汉族为最多,另有满族206人,占O.64%,蒙古族10人和朝鲜族1人。
    镇内所属企事业单位有农业银行万发营业所、供销社、邮电支局、农电站、广播站等,还有中学2所,小学19所,卫生院1处,村级卫生所18个。
    全镇辖18个村、56个自然屯,镇政府所在地万发屯。
    合泉村辖四合泉屯;胜利村辖胜山堡屯、马玉川屯、马刚窝棚屯、小三合堡屯;示范村辖范家窝棚屯、关家窝棚屯、大三合堡屯,宏新村辖雌凤岗、雌凤沟屯;宏胜村辖何家窝棚屯;宏远村辖小沈家屯、新李屯、于江屯;兴北村辖裴家窝棚屯、马刚烧锅屯、南林庙屯,兴平村辖大沈家窝堡屯、金家屯、韩家店屯;民利村辖陶家窝棚屯、杜棚铺屯、许家沟、福太永屯;太发村辖王仁屯、张英化屯、张宽屯、万发染屯;罗河村辖城子屯、大罗家窝堡屯、李碗铺屯、小罗家窝堡屯、宿家沟屯;民强村辖大房身屯、西沟子屯、全盛堂屯,泥河村辖泥河屯、小南岗屯,解放村辖万发屯、周城烧锅屯、辛家屯、自家屯;太兴村辖黑瞎店屯、太平山屯、赵祥号屯、沙家店屯,新兴村辖彭岱屯、徐家油房屯;新民村辖朝阳沟屯、于家店屯;同胜村辖腰屯、老自家屯,任家粉坊屯、孙家店、烧锅院屯、马家店屯、赵强屯。
    万发镇经济以农业为主,农副并举。水利化程度较高,有机电井52眼,有效灌溉农田4万亩,并有2座水库和4条河流,是发展水稻生产的有利条件。1985年,粮豆单产339斤,总产4 290万斤,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8.7%,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18.9%,年人均收入315.1元。
    万发镇距兴隆镇和绥化县较近,又靠铁路沿线,工业发展较快,镇办企业有铁木厂、砖厂、农机修配厂、木器厂、皮革厂、面粉加工厂等。万发砖厂生产的红砖,质好价廉,年产值32万元。1985年全镇工业收入140.2万元,占总收入的8.6%。
    振  平  镇
    振平镇  1985年3月将振平乡改称振平镇。位于巴彦县东北部,距县城51公里。镇之四邻是东山后乡,西人和乡,南复兴乡,北天增乡。
    振平镇地形略呈梯形,东高西低,西部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是镇的重点产粮区,东部多山,海拔为300多米,生长着天然林木;在镇的中部,有大小4条走向不一的河流,每逢雨季,水量充沛,为灌溉农田和发展渔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全镇总面积94.2平方公里,土地利用总面积141 244亩,其中耕地78 915亩。总户数2 743户(农业户2 624户),总人口15 094人(农业人口14 892人),男女劳动力3 009人。居民以汉族居多,少数民族有满族,壮族、蒙古族,回族等。
    镇内企事业单位有农业银行振平营业所,供销社、物资站,农机站、交通管理站、油料站、农电站、种子站、粮管所、食品站等,另有中学1处,小学9处,卫生院1处,村办卫生所9处。
    全镇有9个村、45个自然屯、镇政府所在地阎振刚屯。
    兴业村辖阎振刚屯、朴家屯、后刘窑屯、任洪宽屯;二龙村辖董家粉房屯、于彪屯、高殿庙屯、吴花先生屯、张殿臣屯,太阳村辖吕大爷屯、王洪章屯、刘光屯、新房李屯、侯德山屯;立平村辖王家屯、朱地方屯、宋家岗屯、张粉房屯、靠山屯,立功村辖高什长屯、孙少朋屯、前刘窑屯、徐家围子屯、吴凤山屯;勇敢村辖田家屯、张老五屯、镇山堡屯、董信屯、王山东屯,三道村辖前三道岗屯、腰三道岗屯、王会屯、郭成屯、阎喜富屯;建设村辖刘凤奎屯、偏坡张屯、王老好屯、王俊屯、艾家店屯、张国栋屯;爱民村辖兰中海屯,关福屯、张二毛屯、天增后屯、振北屯。
    镇经济以农业为主。1985年粮豆亩产212斤,总产1 490万斤,农业收入429.1万元,占总收入的78.3%,人均收入242.5元。
    振平镇盛产大豆,品种好质量高。
    振平镇地靠黑山的优势,开办了采石场。开采出的优质青石,基本满足了兴隆镇、绥化等县内外的建筑用石。振平砖厂采用机器制砖,日产红砖2.5万块,年产值15万元。农村经济承包后,将剩余劳动力组成3个建筑队,招收能工巧匠400余人分别打入大庆、二合营、沾河等地进行劳务输出,年创产值百万元。
    全镇有7个供销网点,并有百货、五金、日杂、医药、食品等零售商店以及饭店、旅店等。
    ·城镇建设见《建设篇》
页码: 63b-71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63b

[RECORD: 23/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一篇 建置
章名: 第四章 乡镇
节名: 第二节  乡村                   
正文:
    松  花  江  乡
    松花江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6公里。东北隔五岳河与巴彦镇接壤,西濒少陵河与西集镇毗邻,南临松花江与宾县相望,北接永发乡。松花江乡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是全县的重点产粮区。乡境内王脖山、成子山等为古文化遗址,曾出土过残砖、瓦陶、碎瓷片、铁锅、古印等,据考证均系金代遗物。
    全乡总面积199.2平方公里,土地利用面积298 875亩,其中耕地208 303亩。全乡有6 353户(农业户6 255户),总人口31 621人(农业人口31 295人,非农业人口326人),男女劳动力10 645个。居民绝大多数为汉族,另有满族71人,蒙古族3人,朝鲜族1人。
    企事业单位有农业银行营业所、信用社、供销社、兽医院、广播站、邮政所和中学1处,小学19处,卫生院1处,村办卫生所18处。
    王维屯系清咸丰十年(1860年)所建,1945年解放后为区、乡、公社政府所在地。全乡有19个村,66个自然屯。
    五四村辖王维屯、十二马架、古洞林子屯,福民村辖岳家窝棚屯、梁家屯、连家洼子屯、独一处、马家店屯;永常村辖前三合堡、长安屯、平安屯;兴隆村辖新房子屯、徐家崴子屯、大崴子屯;朝阳村辖丁家窝棚屯、火烧屯、小前岗屯;合发村辖郝家屯、黄家粉房、后三合堡屯、王龙屯;公正村辖后余家屯、郎家窑屯、前余家屯、韩家屯、松山屯、安家屯、西余家屯,振增村辖后太平沟屯、前太平沟、前连家屯、张英屯,松江村辖三门徐家屯、江家粉房屯、顺山堡屯、于六屯、陈荣屯、李老洪屯,七一村辖潘家大院屯、八家子屯、万宝山屯、姜家店屯、华家屯,幸福村辖太平川屯,五一村辖郑家屯、榆树林屯、高家窝棚屯;富裕村辖西下坎屯、乔家崴子屯;民胜村辖周家岗屯、徐九屯、双庙子屯、地耳子屯、太和堂屯,振兴村辖后太平山屯、田发店屯、韩家屯,振丰村辖前太平山屯、边家窝棚屯、阚家窝棚屯、初家屯;江北村辖管家窑屯,徐老奎窝棚、娄家屯、唐轱辘屯;河胜村辖拉拉屯、阎洪屯,松花江良种场辖三马架屯、朝鲜屯。
    乡经济以农业为主,1985年,粮豆总产量2 383.8万斤,农业收入612.4万元,占总收入的60.1%。利用松花江、少陵河、五岳河的优势,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5 000亩,占粮豆种植面积的4.2%。又利用紧挨县城的地理优势,农户在园田或庭院种植蔬菜瓜果,1985年收入达18万元,占农业收入的2.9%。
    1958年只有一处农机修配厂,后陆续建有砖厂、柳编厂、胶垫厂等8家。1985年工业总产值达91万元。柳编厂是当地颇具活力的厂家,生产的柳编工艺品远销荷兰、西德、日本、美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年产值7万元,纯利润2万元。在乡办企业牵动下,村办企业、农民联办企业、个体企业发展到274家。
    商业网点由1978年前的1处供销社和5个供销网点,到1985年又新增加37处个体食杂店,方便了群众。
    富  江  乡
    富江乡  位于县境东南端,乡政府距县城5公里。南濒松花江与宾县相望,东与木兰县接壤,西同松花江乡毗邻,北依临城乡和县城相连。乡境呈长方形,南低北高,土质肥沃。全年积温2600℃左右,适于种植中晚熟高产作物。松花江、五岳河从境内流过,江河沿岸低洼易涝地块近1.5万亩。
    距桥头吴屯北1公里处之"小城子"系金代遗址,曾出土过箭簇、古钱、铜镜等文物。
    全乡总面积136.6平方公里,土地利用总面积163 399亩,其中耕地为83 394亩。总户数4 037户(农业户数3 981户),总人口19 185人(农业人口18 923人),男女劳动力5 476人。居民以汉族最多,占总人口的99%,满、回两族占1%。
    企事业单位有供销合作社、农行营业所、信用社、邮政所、广播站、拖拉机站、兽医院、敬老院,中学2所,小学12所,卫生院1处,村办卫生所10处,个体诊所4处,计划生育服务站1处。
    全乡辖12个村,32个自然屯。桥头吴屯是乡政府所在地。
    富乡村辖腰五家营屯、桥头吴屯、东五家营屯、西五家营屯;友爱村辖杨发烧锅屯,振华村辖前双井子屯、半步道屯、后阚家屯;镇江村辖南门外屯、东门外屯,小龙山屯、大发永屯;振发村辖石台店屯、董山屯、后双井子屯;四合村辖西大房身屯、东大房身屯、后大房身屯、洼子张屯,远大村辖孙车屯、荣家屯,新合村辖大柳家屯、小柳家屯;前程村辖王家屯、张家屯;通江村辖解家屯;立兴村辖车家屯、孙家屯;五岳村辖夏家窝棚屯、沟黄屯、后黄家油房屯、前黄家油房屯。
    1981年为历史上粮食产量最高的年份,平均亩单产910斤,总产量为4 731万斤,名列全县之首。当年农业收入700.7万元,占总收入的96.5%。1983年至1985年,连年低温多雨,洪水泛滥,沿江一带大部农田被淹,粮食产量下降。1985年,粮食总产1 524万斤,农业收入336万元,占总收入的76.2%。在多灾的情况下,由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林、牧、副、渔等项收入增加到105.4万元,占总收入的23.8%。
    乡办工业起步于1958年,当时有社办企业6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已发展到10家,其中农业企业3家,工业企业5家,建筑工程队、商业各1家,1985年收入85.3万  元,实利润4.1万元。富江乡玻璃丝套管分厂和涂料厂生产的玻璃丝套管、涂料已达到省内先进水平,销售省内外。
    在放开、搞活政策指引下,个体商业经营网点发展到60多处,从业人员243人,为繁荣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永  发  乡
    永发乡  位于县境东南,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4公里。乡之四邻为东与临城乡,龙泉镇为邻,西接松花江乡和西集镇,东南靠巴彦镇,北隔少陵河与华山乡接壤。全乡地形呈长方形,东高西低。五岳河、少陵河在乡界通过。
    全乡总面积87.7平方公里,土地利用面积131 590亩,其中耕地99 308亩。土地平坦,除了近30%的易涝及河套洼地外,大部分土地旱涝保收,具有发展商品经济的自然优势。
    总户数3 984户(农业户数3 853户),总人口20 205人(男性10 229人),非农业人口1 717人,男女劳动力5 865人。汉族占95%,满族、蒙古族占5%。
    企事业单位有供销社、邮政所、农电站、广播站、农行营业所、多种经营厂等单位,中学1处,小学11所,卫生院1处,村办卫生所9个,个体诊所4个。
    全乡辖12村,42个自然屯,乡政府所在地永发屯。
    永发村辖永发屯、张六屯;金河村辖张老伯屯、太平岗屯、徐家屯、王国忠屯、何家屯、任祥屯;兴合村辖孤庙子屯;联合村辖寇家屯、韩国兴屯、后太平庄屯、阎家屯、姚连屯;红星村辖吴大烟筒屯、杜洪屯、傅家屯、韩殿甲屯、东吴大烟筒屯,王乡屯;同志村辖前魏家屯、义兴隆屯、三门王家、三门郭家屯;天德村辖天德合屯、金家岗屯、东天德屯;永安村辖王老九屯、三家子屯、王江屯、白宫屯;宗合村辖前太平庄屯、李家油房屯、李华屯,修尹村辖修家岗屯、宋海屯、尹家屯;簏泉村辖李树堂屯、周琢屯、乔家屯、王刚屯;永发良种场辖骆驼王屯。
    农业生产是永发乡经济的主体。种植的作物有玉米、大豆、高粱、谷子、小麦、亚麻、甜菜等。1981年粮豆薯平均亩产549斤,为解放初期的2倍,总产量4 210万斤,农业收)%612.2万元,占总收入的94.1%。人均收)%167.4元。1983年以后,由于推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注重经济效益,调整了种植结构,1985年,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68.1%,多种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31.9%,人均收入比大丰收的1981年增加92元。农业收入部分,粮食作物占农业收入的80.3%,经济作物占13%,蔬菜瓜果占6.7%。
    乡办工业始自1956年,生产的主要项目是滚珠、轴承和加工修理等。到1985年有铁木农具厂、砖厂、多种经营场、柳编厂、建筑工程队等,从业人员210名。1985年总产值71万元,利润4.7万元。
    临  城  乡
    临城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4公里。东隔大黄泥河与木兰县毗邻,西接巴彦县城,南依富江乡,北邻龙泉镇。临城乡地处平原,土质肥沃,是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高200多米的开花砬子山坐落其境,蕴藏一定数量的森林资源,哈萝公路横跨其境。
    全乡总面积120.4平方公里,土地利用面积184 226亩,其中耕地127-202亩。
    总户数3 955户,农业户为3 836户;总人口19 243人,农业人口为18 849人,男女劳动力7 510人,汉族占95%,其余为蒙古族、满族、回族、朝鲜族。
    企事业单位有农业银行营业所、供销社、铁木联合厂、农机管理站、派出所、广播站、邮电所等;有中学1所、小学13处,医院1处,村级卫生所10处。
    曹家屯为同治四年(1865年)一曹姓人家所建,现为乡政府驻地。全乡有10个村,34个自然屯。
    五星村辖曹家屯、双榆树屯、金老印屯、沈阳马屯、孔家岗屯;临城村辖王半拉子屯、前十八户屯、北外门屯、吴家洼子屯,顺河村辖后十八户、大周窝棚屯、小河南屯;长林村辖后长林子屯;永兴村辖瓦盆窑屯、苏福屯、郑亮屯、周学礼屯、丁轱辘屯,金星村辖于家窝堡屯、三合屯、胜利屯、贾家屯;红旗村辖王家窝棚屯、倒养伤屯、小醑岗、新屯乐屯;东平村辖前长林子屯;太安村辖菅家窝堡屯、赵家店屯、王家岗屯,前进村辖蒋家窝堡、阎家屯、腰十八户屯、丁家窝堡屯。
   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的作物主要有玉米、高粱、谷子、大豆、小麦、水稻、亚麻和甜菜。1985年,粮豆薯总产量达1 913.5万斤,亩产粮食306斤,总收入达578.8万元,农业占总收入的48.1%。
    乡境濒临县城,发展工业有很大潜力。过去由于缺乏资金、设备、人才,1958年兴建的铁木联合厂等曾一度亏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生产责任制,使企业有了发展。铁木联合厂、临城砖厂、五星砖厂在当地颇具活力,特别是生产的红砖,质好价廉,很受县内外用户的欢迎,年产值近40万元,1985年工业总收入75万元,占乡总收入的6.23%,人均收入为267元。
    1980年至1985年,个体商业网点由原来的6处发展到56处,繁荣了农村经济,满足群众对商品的需要。
    安  宁  乡
    安宁乡  位于县境中部偏西,距县城22公里。东隔大猪蹄河与华山乡相对,西与丰乐乡接壤,南靠西集镇,北与为民、康庄两乡毗邻。全乡地形略呈长方形,属丘陵地带,北部地势较高,东部、南部地势较低。境内有河流三条,一为大猪蹄河,是安宁和华山两乡界河;一为小猪蹄河,经保安、德安、庆安、宝山四村汇入大猪蹄河,一为漂河支流,从安宁村入境。并有梨树沟、桦树沟、五道沟三条沟壑纵贯南北,每到雨水集中的夏季,就会出槽淹地。在沿河流域及沟壑旁边草佳土肥,是全乡重点产粮区和放牧地。
    全乡总面积96.3平方公里,土地利用面积144 397亩,其中耕地100 837亩。
    总户数3 178户(农业户为3 101户),总人口16 371人(农业人口16 152人),男女劳动力4 805人。居民以汉族占绝大多数,另有满族65人,占总人口O.39%。
    企事业单位有农行安宁营业所、供销社、邮政所、广播站、农电站、物资供应站、多种经营场及中学1所,小学12所,卫生院1处,村办卫生所10处。
    全乡有12个村,69个自然屯,李木匠铺屯是乡政府所在地。
    民生村辖李木匠铺屯、张国范屯、张疤拉屯、刘大喧屯、周洪顺屯、大树林屯、袁家屯,双兴村辖王天福屯、陈家岗屯、武殿清屯、贾货郎屯、张边外屯、张万生屯,东兴村辖何家屯、蒋明富屯、孙义屯、蒋万年屯、葛家屯、小腰屯、腰朱家屯、杜家屯,德安村辖商国臣屯、张家店屯、高家屯、山湾屯、三门于家屯;永久村辖大魏家屯、陈喜屯、肖德功屯、栾家粉房、周家屯、小东山屯;保安村辖林家屯、王家粉房、冯家屯、王大马褂屯;庆安村辖三门王家屯、高家岗屯、王明屯、赵家屯、范家屯;安宁村辖尹家屯、白广屯、刘三先生屯、杨长举屯、偏坡屯;新安村辖前焦家屯、王凤海屯、王究文屯、孙福兴屯;得利村辖三门祝家屯、莫家屯、杨福屯、王宫屯、林家炉屯、张家屯,宝山村辖姜家烧锅屯、李彬屯、王钱串子屯、黄士辉屯、偏坡周屯;和平村辖王金屯、魏家窝堡屯、刘海屯、鲁家屯、崔希庚屯、王才屯、王国太屯、老高家屯。
    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大豆、小麦以及亚麻等,产量最高年份是1984年,粮豆平均亩产605斤。副业收入134万元,占1984年总收入的16%。人均收入为375元。乡机械化程度提高较快,截止1985年大中型拖拉机已拥有37台,1 662马力,小型拖拉机92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为增加农业经济效益起了一定作用。
    乡办工业有安宁木器加工厂、联合厂、砖厂、鞭炮厂等。砖厂生产的红砖质高价低,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年产值达12.597元。1985年乡办工业总产值为82万元,占总收入的11.9%.
    丰  乐  乡
    丰乐乡  位于县境中部偏西,乡政府距县城26公里。东临安宁乡,南依西集镇,西邻呼兰县,北接康庄乡。本乡系多岗多坡的丘陵地带,境内有漂河、小猪蹄河等河流。巴彦至兴隆镇西线公路纵穿其境,沟通南北政治经济的联系。
    全乡总面积100.6平方公里,土地利用面积151 018亩,其中耕地面积125 852亩。总户数3 923户(农业户为3 907户),总人口19 308人(农业人口19 221人),男女劳动力3 660人。汉族占全乡人口的99.1%,少数民族有满族3人,维吾尔族2人。
    企事业单位有供销社、农行营业所、农机站、物资站、邮政所、农电站等;中学1处,小学11处,卫生院1处,村办卫生所11处。
    全乡共11个村,53个自然屯。两半屯为乡政府所在地。
    东风村辖两半屯、贾林屯、姜家沟、高海屯、孟家沟、李和屯、荣家屯;富强村辖李喜屯、刘永利、二道沟子、三道沟子屯、四道沟子屯、李景旺屯;丰乐村辖杨家烧锅屯、张成窝棚、张仁屯、孙树文屯、陈家屯、卧龙山屯;大有村辖叶茂屯、朱明屯;平安村辖刘祥屯、岑家屯、朱福屯;丰富村辖后庞家、前庞家、孙文志屯、马家沟屯、新张家屯;有余村辖邱家屯、赵洪安屯、周小铺屯、前把营屯、后把营屯;平庄村辖白毛屯、芦家屯、陈林屯、禹匠屯、袢子沟屯;志达村辖李志春屯、张家窑屯、龙家屯、李五先生屯、共乐屯、杨老太太屯、六家户屯;永乐村辖辽阳沟屯、孙家炉屯、宋录屯、邓希礼屯;丰乐良种场辖刘兴屯、杨才屯、许顺屯。
    经济以农业为主,每年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 600万斤左右,特别是玉米、大豆两种作物,单产高、质量好,曾出口苏联等国家。1983年至1985年,改善了种植结构,全乡水稻面积发展到6 000亩,亩产达500多斤。由于漂河流经乡境,蕴藏着丰富的水草资源,对发展渔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乡养牛629头,马1 118匹,羊262只。从1979年起在漂河沿岸修塘养鱼,到1985年,养鱼水面达10 060亩。
    乡办企业有丰乐砖厂、水泥电柱厂、铁木厂等。1985年乡办工业总产值达55万元。
    康  庄  乡
    康庄乡  位于县境中部偏西,乡政府距县城32公里。东与为民乡毗邻,西隔漂河与呼兰县相望,南接丰乐乡,北与长春乡相连。巴彦至兴隆西线公路从李家油坊屯穿过。
    乡境略呈方形,地势略平,土质较佳,西部漂河为农田灌溉和放牧创造了有利条件。全乡有低洼易涝面积近万亩。
    全乡总面积88.8平方公里,土地利用面积133 153亩,其中耕地128 618亩。
    总户数3 518户(农业户3 410户),总人口17 787人(农业人口17 225人),男女劳动力6 479人。境内居住有汉、满、蒙、回4个民族。
    企事业单位有农业银行康庄营业所、石油站、广播站、生猪收购站、家畜卫生院、供销社、邮政所、农电站、信用社、粮油购销店、物资供应站、种子站等;有中学1所,小学10所,卫生院1处,村办卫生所11处。
    全乡辖11个村,54个自然屯。康庄屯为乡政府所在地。
    康庄村辖康庄屯、陈家岗屯、齐家屯、前宝山屯、后宝山屯、长春岭屯、柴家屯;春生村辖五家户屯、郭先生屯、荆家屯、高宝官屯;旭东村辖大板房屯;繁林村辖小板房屯、张成窝棚屯、胡家屯、透眼井屯;三合村辖朱家岗屯、小东屯、张学禹屯、靠山屯、邢家岗屯、张珍屯,新立村辖姚家岗屯、杜祥屯、老汪家屯、瓦盆窑屯、新立屯、西孔家屯;利民村辖薛家屯、转角楼、唐五先生屯、小冀花先生屯、冯家屯、大门迟家屯;永进村辖三门张家屯、九家子、姜家窑屯、冯士学屯、腰孔家屯、东孔家屯,庆胜村辖马家屯、靖家炉屯、冯财屯、张永富屯、刘单手屯、梁大耳朵,新风村辖朱万良屯、李万良屯、彭家屯、东下沟屯、西下沟屯、程家屯、王连彦屯;康庄良种场辖王金屯。
    1985年,粮豆单产335斤,总产2 499万斤;农业收入445万元,占总收入的91.55%,人均收入240.4元。
    乡办工业有综合加工厂、砖厂、渔场。综合加工厂始建于1960年,主要进行木器制作、机械修理和加工工具等,固定资产净值10万元。三家企业,1985年创产值29.4万元。
    华  山  乡
    华山乡  位于本县中部,距县城16公里。西北靠安宁乡、为民乡,北靠双山乡,东靠龙泉镇及镇东乡,南靠永发乡。乡境略呈圆形。少陵河一支流纵穿乡境。乡北部蕴藏有一定数量的林木资源。巴彦至兴隆镇中线公路从乡政府驻地西侧通过。
    全乡总面积为149.2平方公里,土地利用面积223 755亩,有耕地128 613亩。
    总户数4 962户,农业户为4 773户。总人口24 273人,农业人口24 010人。男女劳动力6 239人。居民汉族占多数,其次为满族、朝鲜族和回族。
    企事业单位有华山供销社、农业银行华山营业所、粮库、农机站、物资站、农电站、邮政所等,有中学1所,小学14所,卫生院1处,村办卫生所15处,个体诊疗所4处,家畜卫生院1处。
    全乡有14个村,89个自然屯、乡政府所在地二道岗屯。
    平原村辖二道岗屯、头道岗屯、三道岗屯、后韩家屯、前赵家沟、四合屯、李成屯、西邵家屯;新生村辖毛家岭屯、怀德堂屯、五道岗屯;五道村辖丁家店屯、南荣生屯、四马架屯、小二道岗屯、姜家屯、李老站屯、郭文屯;少陵村辖陶家屯、华家屯、孟家屯、山头孙家屯、尹家屯;泡沿村辖董家屯、胡家屯、宋家屯、郭家屯、韩家屯、东泡沿屯、西泡沿屯,华山村辖计家屯、小东山屯、王家屯、姜家屯、华尖山屯;双泉村辖胡泉子屯、姜家店、刘家屯、梁国太屯、郭永发屯、赵河屯、洼甸徐屯;满井村辖孙大院屯、后王忠屯、前王忠屯、罗家岗屯、洼子李屯、于永屯、黄先生屯;双发村辖前十道岗屯、后十道岗屯、三合屯、蔡家沟屯、金家屯、王河岗屯、门坤屯;联明村辖山头屯、巴家屯、金牛倌屯、牛家窝棚屯、傅家粉房屯、生产屯;连山村辖王有山屯、石头咀予屯、韩家沟屯、姜贵屯、后大瓮屯、前大瓮屯;青山村辖王柏川屯、西老房身屯、东老房身屯、于家屯、陈家屯、滕家屯、庙上屯、吕家岗屯、张朋岗屯;通达村辖商家油房屯、姚洪范屯、杨大房子:屯、秦学礼屯、前七道岗屯、后七道岗屯,丰岗村辖张安屯、后赵家沟屯、毛家岗屯、腰屯、六道岗屯。
    1985年,粮豆单产221斤,总产量2 261万斤,农业收入684.2万元,占总收入的86%,人均收入195元。1984年以来,因地制宜的扩大了水稻,到1985年水稻种植面积3 183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5%。
    乡办工业起步于1958年,先后办有糖厂、石厂、缸厂。1978年以后,乡办工业有了发展,1985年乡办企业5家,工程建筑队1个,商业1家。总收入85.3万元,从业人员159人。工业企业的砖厂、石厂、农机修造厂净获利润5.1万元。
    1978年以前供销网点1处,1978年以后增到6处和5个代销点,从业人员263人,年卖钱额165万元。1985年个体食杂店发展到30余处。
    榆  树  乡
    榆树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75公里。东与红光乡毗邻,西北隔泥河与绥化县相望,南同呼兰县接壤。地形略呈正方形,属平原地带,有少量森林资源,泥河从西部边缘流过。
    全乡总面积为106平方公里,土地利用面积159 111亩,其中耕地111 014亩。
    户数4 192户,农业户为4 025户。总人口21 105人,农业人口为20 869人。男女劳动力6 619人。有汉族、回族、满族和蒙古族居住。
    企事业单位有农业银行营业所、供销社、卫生院、农机站、农电站、邮电所、锅炉厂等14个和中学1处,小学11处,卫生院1处,村办卫生所11处。
    全乡有12个村,29个自然屯,施家窝堡是乡政府所在地。
    新富村辖施家窝堡屯、祁家沟子屯;兴华村辖新发屯、福昌号屯;榆树村辖小榆树屯,先锋村辖半拉房子屯、淹死牛沟屯;爱国村辖大兴泉屯、西榆树屯;丰田村辖西双井屯、聚宝泉屯、前宝龙泉屯、小西屯;新春村辖李大川屯、西石阳屯、黄家屯,丰农村辖夹荒屯、后宝龙泉屯、腰双井屯;福利村辖三门王家、双合屯、东石阳屯、二道沟子屯;丰有村辖王家沟予屯、东双井屯,丰权村辖江心堡屯、三家子屯、孙家沟屯;榆树良种场辖板杖子屯、五问房屯。
    农作物主要是玉米、大豆、高粱、谷子、水稻等。1949年粮食产量在150至200斤。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种地有了自主权,粮食平均亩产达到500多斤。
    乡办工业始于1957年,当时只有一家铁木厂,生产镰刀、锄头、马掌钉和日用木器品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办工业发展很快,截止1985年末,企业已增到7处,村办企业5处,联办企业24处,从业人员2 014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5%。全年工业总产值82万元。榆树乡的锅炉厂和工艺品厂生产的锅炉、麻将牌等产品,价廉质优,畅销省内外。
    德  祥  乡
    德祥乡  位于县境北半部,距县城46公里。东隔拉三太河与人和乡相望,西同万发、兴隆两镇毗邻,南隔森林铁路与长春乡接壤,北靠万发镇和天增乡。乡境处于半丘陵地区,土质较好;拉三太河水流较缓并多泥沙,沿岸有一定数量的柳林资源,是发展柳编工业的天然资源。
    全乡总面积106.2平方公里,土地利用面积为159 231亩,其中耕地142 742亩。
    总户数4 511户(农业户3 687户),总人口23 605人(农业人口为23 237人),男女劳动力5 469人。乡境居住着汉族、满族、朝鲜族等3个民族。
    企事业单位有农业银行德祥营业所、供销社、邮电所、农电站、物资供应站、敬老院等以及中学1处,小学14处,卫生院1处,村办卫生所11处,家畜卫生院1处,配马站1处。
    全乡有14个村,47个自然屯。于家岗为乡政府所在地。
    战果村辖于家岗、小后屯、老初家屯;德胜村辖阎家岗、前王家、后王家屯、万太福屯、新发庄屯、赵家楼屯;丰胜村辖西刘家沟、东刘家沟屯、小长发屯;荣胜村辖大长发屯、西三姓屯、东三姓屯、王家窝棚屯;春明村辖四间庙、吕克吕、周家油房屯;春荣村辖万兴永、老陆家屯;新明村辖张营官、赵家油房屯、曹家屯、老畅家屯,荣发村辖宋大伙房屯、梁华俭、刘家屯;双胜村辖五家子、六家子屯、前莲花、后莲花屯,后太平山、李长有屯,宏大村辖两家子、棉花包、二泡子屯;春秋村辖三合堡、曹家岗屯;新安村辖朱宝安、平迫子屯;新胜村辖杨文珠、福合庄屯;德祥良种场辖前太平山屯、腰太平山屯、徐景阳屯、李向阳屯。
    经济以农业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粮食亩产150厅左右,1965年后,粮食亩产逐渐上升到200多斤。1980年以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亩产量提高到400多斤。1984年粮豆平均亩产达到524斤,总产量达5 453万斤,农业收入为901.5万元,占总收入的83.4%。牧业生产也较发达,1984年大牧畜存栏数达1 795头,收入65.8万元,占总收入的6.1%。
    乡办工业主要有砖厂、石场、综合厂等。砖厂是当地的主要工业,年产红砖600万块,总产值8.7万元、
    红  光  乡
    红光乡  位于巴彦县境西北部,距县城70公里。东、东北与兴隆、万发两镇接壤,西与榆树乡相连,南抵大荒沟与呼兰县毗邻,北濒泥河与绥化县相望。乡境地形呈长方形,地势较为平坦,土质肥沃,是粮食主要产地,北部泥河一带是天然牧场。
    全乡总面积82.1平方公里。土地利用面积为123 186亩,其中耕地96 416亩。
    总户数3 761户,农业户3 687户。总人口19 078人,农业人口18 867人。男女劳动力5 829人。汉族占99%,其余为朝鲜族和回族。
    企事业单位有农业银行红光营业所、供销社、中学、邮政所、农电站、收购站、石油供应站、物资代销店等以及中学1处,小学11所,卫生院1处,村办卫生所11处。
    全乡有12个村,31个自然屯。孔家烧锅是乡政府所在地。
    洪广村辖孔家烧锅屯、南窑屯,建中村辖生家油房、三门孙家屯、董家油房、冯克兴屯;建国村辖拉拉屯、自家屯;建新村辖张家店屯、张山东屯、王家屯、何家洼子屯;丰远村辖四家子屯、孙家油房屯;金山村辖金山屯;丰望村辖姜家屯、罗庆景屯、天兴隆屯;丰裕村辖聚宝山屯、潘家沟屯、韩家粉房屯;建成村辖永发屯、二泡子屯;荣光村辖三门刁家、吴家屯、三门李家、宫家屯;永胜村辖鲁小铺屯、山湾屯、万宝山屯;红光良种场辖拉拉屯下沟。
    农业主产作物有玉米、大豆、谷子、高粱、小麦等。1949年粮豆平均亩产160斤,完不成国家征购粮任务。1979年以后,由于放宽了农村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加之科学种田和农田水利建设等措施,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增长。1985年,粮豆亩产342斤,总产2 531万斤,交售粮食1 029万斤,商品率40%,农业收入418.1万元,占总收入的74.33%。
    从1958年开始兴办乡镇企业,到1985年共办铁木厂、砖厂、建筑队、化工厂等,总收入42.4万元。
    长  春  乡
    长春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38公里。东与双山乡接壤,西和兴隆镇为邻,南靠康庄、为民两乡,北邻德祥、人和两乡。地形略呈长方形,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东靠尖山,西濒漂河,为发展采集、养殖业提供丰富资源。有3条公路和1条森林铁路通过,交通较为方便。
    全乡总面积108.6平方公里,土地利用面积163 399亩,其中耕地103 045亩。
    总户数3 957户,农业户3 946户。总人口21 142人,其中农业人口21 080人。男女劳动力5 666人。全乡除汉族居住外,尚有满族47人,朝鲜族7人和回族1人。
    企事业单位有供销社、农电站、邮政所、农业银行长春营业所等,还有乡办中学1处,小学12处,卫生院1处,村办卫生所8处。
    全乡辖12村,68个自然屯。乡政府所在地王福年屯。
    平川村辖王福年屯、唐贵林屯、沟陶家屯、吕家沟屯、腰窝棚屯、刘果匠屯、苏家屯;庆隆村辖后杨树林屯、前杨树林屯、陶家窝堡屯、高贤屯、大壕屯;万合村辖老烧锅屯、罗家窝棚屯、万发屯;民权村辖王镐头屯、于品三屯、高山屯、荣庆和屯、林家窑屯、毕家屯、张精细屯;吉祥村辖吕安屯、孙功屯、黄海屯、泉子刘屯、吕胜田屯;兆麟村辖张家屯、主福屯、傅先生屯、滕花先生屯、孔家屯、钱搭岭屯;大众村辖刘惠川屯、王患孝屯、姜万福屯、小河东窝堡屯、老车家屯、曹桂清屯;福合村辖孙甲善屯、叶家屯、杜家沟屯、侯家屯、隋家屯、李泮店屯、刘志安屯、李瓦罐子屯、董老国屯、刘珍屯、林录屯、林银匠屯;兴建村辖王再刚屯、乱营子屯、张广志屯、黄家店屯;民主村辖长春岭屯、荆家屯、苏万和屯;丰收村辖岗于家屯、前冯家炉屯、栾喜贵屯、刘玉屯、小五家子屯、大五家子屯;长春良种场辖青龙河屯、后冯家炉屯、宁小铺屯。
    全乡经济中农业占有较大的比例。1985年,粮豆总产2 088万斤,单产238斤,农业收入450.4万元,占总收入的66%。
  乡办工业企业3家,建筑业1家,从业人员154名。1985年创产值57万元,上缴税金1.7万元,纯利润5万元。
    为 民 乡
    为民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37公里。东隔双鸭山与双山乡毗邻,西与康庄乡接壤,南靠华山、安宁乡,北界长春乡。交通便利,巴兴中线公路穿境而过。地势东部呈丘陵状,双鸭山蕴藏着丰富的森林和一定数罱的矿石(金钢砂)资源;中部较低,大小猪蹄河由北向南流过,沿河两岸属平原和洼地;两部则是平川地带,土质较佳,是乡的重要产粮区之一。
    全乡总面积109.1平方公里,土地利用总面积163 616亩,其中耕地122 648亩。
    总户数3 302户,农业户为3 110户。总人口17 052人,农业人口为16 692人。男女劳动力4 459人。境内居住汉族、满族、蒙古族和回族。
    企事业单位有粮库、收购站、石油站、农业银行为民营业所、农电站、邮政所、供销社、农机站、物资站等;还有中学1处,小学11处,卫生院1处。
    全乡辖11个村,72个自然屯。刘喜彦屯为乡政府所在地。
    彦龙村辖刘喜彦屯、李三先生屯、尹家屯、张豆腐房屯、陈家油房屯、冯家堡屯、前尚家屯、后尚家屯;向阳村辖苏家油坊屯、孙花园子屯、车家窝堡屯、崔大房子屯、万发泉屯、王景屯、徐金屯、董家屯、赵家屯、张万才屯;冬青村辖拉拉屯、下甸子屯、倪家屯、郭家屯;为民村辖刘把头屯、曹们勤屯、岗杨家、程洪屯、山湾子屯、姚粉房屯、高贵岭屯、老孔屯、后马家店屯、前马家店屯;长青村辖柳家小铺屯、刘花店屯、刘万山屯;林青村辖蔡家屯、程福屯、叶家屯、下台子屯、刘石匠、石场、南城孙屯、杨德屯、炮台屯、周老板子屯;工农村辖王家岗屯、刘福屯、高家沟屯、孙广金屯、孙乡约屯、三门刘家屯;双丰村辖辽阳屯,陈德胜屯、安家屯、荣家屯、孙万春屯、汪家屯、姜家屯;新林村辖栾家堡屯、黄泥沟屯、小门迟家、赵宝屯;天然村辖隋朋举屯、腰窝堡屯、新立屯、新发屯、滕家屯、于维胡屯、宋家粉坊屯;良种场村辖王玉安屯、腰屯、魏汉屯。
    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解放初期,粮食平均亩产160斤左右。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行科学种田,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1983年又推行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逐步上升。1984年粮食平均亩产达578斤,总产量3 257万斤,是粮食产量的高峰年。农业收入621.1万元,占总收入的81.3%;副业收入113万元,占总收入的14.8%。1985年人均收入249元。
    乡办工业始于1950年,当时只有一座铁木联合厂,设有木工车间、烘炉车间、制米车间、粉米车间。1972年以后,陆续建起了鞋厂、采石场、砖厂、粉石场等。鞋厂和采石场等主要企业中鞋厂生产的男女各式皮鞋、布鞋颇享盛名,畅销省内外。鞋厂规模不断扩大,有工人260多名。采石场采掘的花岗岩石料,质好价廉,深得用户赞誉,1985年产值达22万元。同年全乡工业总收入199.4万元,占总收入的21.9%。
    解放初期,全乡仅有4处供销网点,农民购买商品近则跑出3至4里,远则几十里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放宽了经济政策,实行多种经济体制并存的原则,使个体商业网点逐渐增加,每个行政村都设置了商业网点,自然屯已有一半以上开设个体食杂店,方便了群众,繁荣了农村经济。
    天  增  乡
    天增乡  位于巴彦县境最北部,距县城53公里。东与山后乡毗邻,西隔拉三太河与万发镇、德祥乡为界,南和振平乡接壤,北隔泥河与绥化、庆安两县相望。地形略呈方形,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有三支河流从乡的东部、中部、西部流过。沿岸生长着茂盛的牧草,是发展牧业生产的优势资源。有砂石公路可通万发镇、山后乡和县城,还可直达绥化县。
    全乡总面积131.8平方公里,土地利用总面积为197 686亩,其中耕地163 603亩。总户数4 852户,农业户为4 709户。总人口25 861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5 773人。男女劳动力7 969人。居民绝大多数为汉族,另有满族、藏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
    企事业单位有天增乡供销社、农电站、天增粮库、农机站、农业银行天增营业所、邮电支局、农机供应站、医药批发部、食品采购站、工商行政管理所、物资供应站、粮管所等;另有中学2处,小学16处,卫生院1处,村办卫生所17处,家畜卫生院1处。
    全乡共17个村,51个自然屯。天增屯为乡政府机关所在地。
    天均村辖天增屯、天增小后屯、后安家屯、席均屯、曹江屯;高潮村辖三姓屯、铧子炉屯、张排头屯、高老总屯;三山村辖车家岗屯、后三道岗屯、三门刘家屯,黄家木铺屯、前安家屯、曹连屯;耕丰村辖刘世业屯、房家屯、施家炉屯;新育村辖前古山子屯、王希恒屯、王英屯、前宝龙泉屯、后宝龙泉屯;古山村辖后古山屯,新山村辖西拉拉屯;兴阳村辖刘家屯、汤家屯;合胜村辖周家岗屯、葛家屯;六一村辖前合胜泉屯、后合胜泉屯;耕读村辖许家沟子屯、张六先生屯、安家窝棚屯、秦家窝堡屯、自卫庄屯;大河村辖朱喜仁屯、后炉屯、高德屯;天河村辖半步道屯、福增兴屯、牛家窝棚屯;胜天村辖东杜家屯、西杜家屯、李兴泰屯;庆胜村辖徐家岗屯,福兴村辖王东滚屯、刘家岗屯、前炉屯;天增良种场辖庙上屯、阎庆禄屯。
    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中,粮食亩产只在200斤以下,产量较低的年份还不足百斤,人均收入在65元左右。1979年以后粮食增长的幅度较大,1984年粮豆平均亩产已达489斤,总产5 880万斤。农业收入877.4万元,占总收入的73%,人均收入390.30元。同年大牲畜存栏达2 585头,生猪存栏达8 827头,羊1 775只,牧业收入179.3万元,占总收入的14.7%。
    乡办工业始办于1958年,最早的是天增综合厂,相继办起了磨米厂、磨面厂、榨油厂、挂面厂、农机修造厂、天增乡砖厂等。
    山 后 乡
    山后乡  位于县境北,距县城70公里。东、北以泥河与庆安县相接,西同天增乡为邻,南和振平镇毗连。全乡土地大部分属于丘陵地。靠泥河沿岸,地势低洼,常受洪涝灾害;南北是平川地,土质肥沃,并有5条人工河渠纵穿而过。黑山北麓蕴藏着森林和矿石资源。
    全乡总面积159.2平方公里,土地利用面积238 790亩,其中耕地165152亩,林地为43 919亩。
    总户数5 231户(农业户为5 125户),总人口28 605人(农业人口为28 339人)。男女劳动力8 308人。境内居住汉族、满族、壮族、达斡尔4个民族。
    企事业单位有山后供销社、农业银行山后营业所、邮电所、农具厂、物资站、配马站、种子站、食品站、乡工程队、交通管理站等,此外有中学1所,小学16所,卫生院1处,村办卫生所16处,兽医院1处。
    全乡有16个村,76个自然屯。王镇先屯为乡政府所在地。
    平阳村辖杨信屯、鲍家屯、新立屯、沙家屯、王镇先屯、白邓屯、臧家屯;繁胜村辖刘喜屯、顾仁屯、林显屯、前初家屯、张宝福屯、郑坦屯、秦家屯、前陈家岗屯;胜北村辖狄家屯、孟显义屯、张殿屯、后陈家岗屯、孙克文屯;丰林村辖刘继五屯、吕河屯、韩家屯、后纸坊屯、小林子屯;河沿村辖王义茂屯、周广仁屯;强胜村辖小集厂屯、兴隆沟屯;双林村辖肖家窝堡屯、鲍希文屯、小农场屯;友谊村辖王老秧子屯、张家油坊屯、孙殿元屯、刘希武屯、太子龙屯、角锥岗屯;跃进村辖尚景子屯、姜球屯、张窑屯、小河东屯;荣合村辖王店屯、梁万山屯、三门李家屯、侯占文屯、大烧锅屯;增强村辖吕凤屯、董大围屯、董老板屯、刘窑屯;育林村辖于龙屯、蔡先生屯、郝文祥屯、七间房庙屯;靠林村辖小烧锅屯、李天才屯、王殿均屯、王喜刚屯、王家炉屯、李九江屯;山北村辖高福炉屯、小傅家店、王连五屯、四合店屯、徐殿有屯、小腰屯、太阳庙屯;丰产村辖尚家炉屯、范太屯、姜才屯、张大房子屯、姜家围子屯、王二把式屯;山后良种场辖前坊纸屯、黑吕店屯。
    玉米、大豆、小麦、谷子、高粱是主要种植作物,经济作物有亚麻和甜菜。粮食产量忽高忽低,低产年平均亩产170斤,高产年达400多斤。1979年向国家交售商品粮2 422万斤,农业收入690万元,占总收入的92%。1979年后,副业生产发展较快,种植和采集防风、山龙、刺五加、人参等中草药材,仅1985年副业一项收入198.2万元,占总收入的20.2%。
    乡办工业始于1968年,当时只有一处铁木厂,后来逐渐办起了砖厂和采石场。铁木厂是个综合性企业,生产小型铁木农具,搞简易机械修理和被服加工等。年产值达30余万元。1985年工业收入达41.8万元,占总收入的4%。
    人  和  乡
    人和乡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65公里。东与振平镇接壤,西以德祥乡为邻,南和长春、双山两乡相连,北靠天增乡。乡境呈长方形,西部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是乡的重点产粮区,东部多丘陵,黑土地较少,南部双鸭山之余脉坐落其境,蕴藏着森林和矿石资源。乡境有4条河流从东、中、西部流入北部汇入拉三太河,并有32.5万平方米水面的奋斗水库坐落乡境中部。交通便利,x形砂石公路四通八达,兴隆至乌鸦泡森林铁路从南部穿过,设有站点。
    全乡总面积99平方公里,土地利用面积为148 491亩,其中耕地119 693亩。
    总户数3 385户(农业户为3 176户),总人口17 456人(农业人口17 121人)。男女劳动力5 168人,居民除汉族以外,尚有满族、蒙古族和朝鲜族。
    企事业单位有农业银行人和营业所、邮电所、广播站、供销社、采购站、物资站、农机站、粮管所等及中学1处,小学10处,卫生院1处,村办卫生所10处,家畜疫病防治站1处,配马站1处。
    全乡有10个村,57个自然屯,傅家店屯是乡政府所在地。
    太平村辖傅家店屯、韩家屯、许家屯、郭殿奎屯、王药铺屯、王家沟屯,巨贤村辖东冯家屯、尹吹手屯、姜希阳屯、范木匠屯、刘小铺屯、大深沟屯;宽城村辖南城孙屯、吴学礼屯、张纸坊屯、腰窝堡屯、佟广福屯、阎永生屯;清和村辖小门张家屯、张木匠铺屯、董国明屯、钓鱼台屯;向阳村辖刘洪江屯、刘玉屯、曹景屯、薛围屯、赵文芝、西刘小铺、西冯家、张宪屯;高丰村辖陶家屯、头烧窑屯、姜成屯、刘学房屯、小烧锅屯;清明村辖大门路家屯、前邴家屯、得水屯、后邴家屯、陈荣屯、郭士禄屯、小腰屯;宽裕村辖杨玉书屯、侯家屯、刘景春屯、五道沟屯、李呈祥屯,仲家粉房屯;金刚村辖马均屯、白家屯、杨家屯、许家沟屯、胡景荣屯;文化村辖曲洪屯、邵家屯、李亮屯、张马架屯。
    1985年,粮豆单产239斤,总产1 945万斤,农业收入442万元,占总收入的77.8%。
    铁木厂始建于1958年,以后又办起了木器厂、电子原件厂、砖厂、石场、砂场、酒厂等。电子原件厂生产的塑料包装箱、电子件深受用户欢迎,销路畅通,年产值15万元,是乡办工业的骨干企业。1985年乡办工业总收入为96万元,占总收入的13%。
    镇  东  乡
    镇东乡  位于县境中部偏东,距县城25公里。东靠木兰县,南与龙泉镇相连,西与华山乡接壤,北隔少陵河与洼兴镇、东胜乡毗邻。乡境为临山平原地带,富大山在其境内。少陵河围绕乡境东、北、西部流过。巴彦至兴隆镇东线公路从该乡穿过。
    全乡总面积123.5平方公里,土地利用面积为185 200亩,其中耕地119 050亩,林地34 079亩。
    全乡总户数3 567户,其中农业户3 503户。总人口18 637人,其中,农业人口18 527人。男女劳动力5 378人。居民除汉族之外,满族有134人,另有蒙古族、回族、白族等少数民族。
    企事业单位有农行营业所、供销社、兽医院、卫生院、农机站、邮政所、广播站、物资站等及中学1处,小学13处,卫生院1处,村办卫生所11处。
    全乡有14个村,45个自然屯,七马架屯为乡政府所在地。
    镇东村辖七马架屯,富饶村辖鞠家窝棚屯、杜家沟屯、张家油坊;志强村辖三马架、后庙屯、三间房;同心村辖张家粉坊、谭家屯、窦家屯;振生村辖张家岗屯、杨影匠、陈奎屯;共福村辖共福屯、王志屯、罗家屯、王国英屯;兴胜村辖韦家岗屯、宋有屯;荣兴村辖孟家窝棚屯、刘家店屯、赵福成屯;东岗村辖二道岗屯、潘家炉屯、黄家屯;永安村辖陈文屯、腰屯、老窝堡屯;春光村辖刁家粉坊屯、刘天绪屯、平房屯、王家店;红光村辖范家岗屯、魏明屯、小黄家屯、秦洪屯、于长江屯、曹家屯、王家窑屯;兴利村辖孙洪亮屯、五音观屯、陈大窝堡屯、张万里屯、侯德屯;镇东良种场辖刘家油坊屯。
    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等。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认真贯彻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济”的方针,使粮食生产得到了发展,1982年向国家交售粮豆1 400万斤,是历史上的最好水平。1984年以来,调整了种植结构,少陵河沿岸和平川地带开发和扩大水田面积1万亩。
    乡办工业始于1959年,当时只有铁木加工厂。1979年至1983年先后开办了纤维板厂、冰棍厂、汽水厂、蜡厂、绣花厂、编织厂,榨油厂、米面加工厂、砂石场和农机修造厂等。农机修造厂,主要是加工修理农机具,年创产值达20万元。1984年在七台河煤矿建一处采煤点,年产煤2.5万吨,产值1O万元。
    双  山  乡
    双山乡  位于县境中部偏东,距县城32公里。东和洼兴镇毗邻,西依长春,为民两乡,南靠华山乡,北与人和乡、复兴乡接壤。乡境略呈长方形,属半山区。东部是平坦地带,土质较佳,是乡的重点产粮区。西部是双鸭山,连绵起伏。泉眼河的两股支流横穿乡的北、中部。
    全乡总面积119.6平方公里,土地利用面积为179 404亩,有耕地79 931亩。
    总户数3116户(农业户3 020户),全乡总人口16 850人(农业人口为16 175人)。男女劳动力4 025人。汉族占总人口99.8%,其余为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
    企事业单位有农业银行双山营业所、供销社、邮政所、农电站、种子站、家畜卫生院、农机站、油料站、议价粮店等和中学1所,小学10所,卫生院1处,村办卫生所12处。
    全乡有10个村,56个自然屯,张国平屯为乡政府所在地。
    双胜村辖姜继安屯、张国平屯、刘家屯、孙大干屯;清瑞村辖八间房屯、王殿元屯、何地方屯、于德春电、老辛家屯、迟家沟屯、许京城屯、周宝林屯;长山村辖梁副官屯、梁起屯、郭麻帘子屯、天主堂屯;长河村辖石大窝棚屯、任海屯、刘福成屯、李华山屯;民富村辖姜福生屯、腰窝棚屯、赵明远屯、鲁秧子屯;清林村辖陈石匠屯、袁家屯、苗家店屯、邹经屯、苑家屯、仲家屯、倪家屯、马青山屯、张万兴屯;兴富村辖偏坡屯、陈家屯、拐把桥屯、刘二扒棍屯;双山村辖大门阎家屯、小门阎家屯、龚家屯、姜小铺屯、小腰屯、窦家屯;永丰村辖张革臣屯、乱营子屯、王海沟屯、于德屯、李大磨石屯;庆丰村辖郭家屯、孔大屯、火烧屯、孔庆尧屯、祝家屯、张荣屯、孙教营屯、外孔家屯。
    1985年,粮豆单产264斤,总产1 858万斤,农业收入426万元,占总收入的68.1%,人均收入为250.30元。
    1985年乡办企业有采石场、木器厂、采砂场、制砖厂、建筑工程队,从业人员153名,年产值70万元,利润5.2万元。木器家具厂是骨干企业,生产的木桌销路颇畅,年产值25万元。
    交通较为方便,有巴彦镇至兴隆镇的砂石公路经乡政府驻地通过;兴隆镇至乌鸦泡的森林铁路通过乡境北部。
    复  兴  乡
    复兴乡  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45公里。东北部临木兰、庆安两县、南与洼兴镇、双山乡接壤,西与人和乡、振平镇相连,北与山后乡为邻。复兴乡地处山区,大顶子山等属于小兴安岭的几座山峰,突兀拔起,连绵蜿蜒,蕴藏着113万立方米活立木,以及丰富的青石、自石等矿产资源和几十种野生菜、中草药。由于受高山丛林影响,小区气候较明显。年积温2 200℃左右(属于巴彦县第三积温带),一般情况下比平原区月气温低2℃左右,昼夜温差变化大。正常年景无霜期120天左右。农作物受春冻和秋霜危害。泉眼河发源于黑山西麓的镇山堡,3条支流纵穿境内,水量充沛,沿河一带有草原面积2 000亩。森铁横跨全境,有兴隆至黑山铁路专用线一条。
    全乡总面积166.2平方公里,土地利用总面积249 347亩,其中耕地44 103亩,林地147 529亩。全乡地势丘陵起伏,30度以上坡耕地有15 0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4%。粮食单产200斤上下。1984年以"放宽经济,发展山区、建设林牧区"的政策调整了产业结构,至1985年退耕还林5 023亩。
    总户数2 000户,其中农业户1 906户;总人口10 126人,其中农业人口9 753人,男女劳动力2 332人。
    企事业单位有银行营业所、家畜疫病防治所、物资站、采购站、供销社、邮电局、广播站、种子站和中学1所,小学11所,卫生院1处,村办卫生所8处。工业有县办国营黑山林场和巴彦石灰石矿各一处。
    全乡有10个村,37个自然屯,马文庆屯是乡政府所在地。
    永祥村辖郭王店屯、马家店、兰家沟屯、于万全屯、邢家店屯、东上岗屯;永庆村辖葛家屯、程家屯、琚家屯;增产村辖韩景春屯、郑家店屯、黑瞎沟屯、王士敏屯;富山村辖炮手会屯、王家糖坊、马文庆屯、赵老客屯、荆家屯;坚强村辖文叶山屯、姜小铺、孙连起屯;林山村辖蒋福屯、史家店、姜孝沟、姜保店、张什店;明山村辖新立屯、沙包子屯、张玉芬屯、牛窝棚屯、王珠屯、谢炮铺;社建村辖杨利平屯;兴国村辖邢家粉坊、叶家屯、王奎屯;良种场村辖大门段家。
    主要作物有玉米、谷子、大豆、高粱以及白瓜籽、大麻等经济作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生产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1985年遭受涝、旱、虫等灾害,粮豆总产量759万斤,平均亩产203斤.比合作化初期增长近1倍。当地的山产品蕨菜等是外贸的主要产品,1985年销往日本等国2万余斤。
    乡办企业起步于1956年,只有铁木联合厂,后来逐渐发展有黑山矿石场、维修工程队,绣品厂,武铁联营公司,食品加工厂及个体企业57个,年产值330万元。
    东  胜  乡
    东胜乡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40公里。东以少陵河为界与木兰县相隔,南和镇东乡为邻,西依洼兴镇,北靠复兴乡。乡境属半山区,乡级砂石路直达洼兴镇,另有兴隆至乌鸦泡森林铁路横越乡境南部。
    全乡总面积为115.2平方公里,土地利用面积为172 798亩,其中,耕地面积为76 053亩。
    总户数2 314户(农业户为2 279户),总人口11 136人(农业人口为1O 990人),男女劳动力2 481人。企事业单位有供销社、农行营业所、农机站、农电站、家畜疫病防治院、邮政所、砖厂、黄牛改良繁育站等及中学1处,小学8处,卫生院1处,村办卫生所8处。
    全乡有8个村,35个自然电,姚家岗屯为乡政府所在地。
    东胜村辖周香屯、南贺家屯、曹家屯、南盛家屯、魏菜园子屯;东乐村辖新街基屯、东穆家屯、西穆家屯、田家屯、于家岗屯、王大磨石屯;长胜村辖盛家屯、自小伙屯,叶家屯、张祥店屯、老三区、姚家岗屯,民乐村辖王和屯、朱家岗、于家屯、袁家屯、柴家屯、张仁屯;新胜村辖窦家屯、白明贵屯、贺家屯,小西屯、马家店、药厂;胜山村辖李家粉房、沈家屯、宝泉屯、肖家屯,兴山村辖新立屯、菅草沟;东胜良种场自立成村,场驻地在朱大房子屯。
    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大豆、水稻等。1981年粮豆平均亩产420斤,总产量为1 788万斤。调整农村种植结构后,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6 000亩,总产量172万斤。部分村把水稻作为主产作物。牧业和多种经营也发展较快,1985年仅黄牛就由1980年的560头增加到1 470头,又利用山区的自然条件种植中草药。1985年全乡国民经济收入529万元,人均收入165.60元。
    乡办工业1978年后有了起步,恢复和办起东胜铁木厂、东胜供销糕点厂和东胜乡砖瓦厂等。乡砖瓦厂一年创产值20万元,生产的红砖,在满足本乡的需要下,又供应外用户。1985年工业总产值55万元,超过1981年工业总产值的1倍。巴彦县新旧村名变化表(附表)
页码: 71-88
附件: D:\巴彦县志\表格\巴彦县新旧村名变化表88.htm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71

[RECORD: 24/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一篇 建置
节名:                     第五章 地名考述
页码: 89a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89a

[RECORD: 25/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一篇 建置
章名: 第五章 地名考述
节名: 第一节 县(城)名考                   
正文:
    (一)、县名由来
    巴彦,原名巴彦苏苏,一说蒙语,一说满语。有的说是富贵的村庄,有的说是富有林和林木茂盛,也有的说是丰富之水,总之皆离不开富庶之意。至于巴彦苏苏的得名,一认为巴彦与木兰交界之黄泥河原名佛特库河,附近称佛特喜苏苏,乾隆六年(1741年)据大学士查郎阿查得佛特喜苏苏地方有方圆200余里可开垦之地,巴彦苏苏正位于其境内,佛特喜苏苏即巴彦苏苏;另一认为,巴彦苏苏是由巴彦苏苏山(县境内之骆驼砬子山,原名巴彦苏苏山)在境内而得名。
    巴彦苏苏,《盛京通志》作巴延窝集。巴彦、巴延皆伯颜的转音,译言富,窝集、苏苏则为林木茂盛。巴彦苏苏开垦之初四周皆是茂密的森林,因此巴彦苏苏是以巴彦。苏苏山得名较为合理。现在当地人也时常把骆驼砬子做为巴彦象征的习惯,至于是蒙语还是满语,几种语言赋于同一含意的现象是常有的。巴彦本是女真族生活的故乡,山、水多以满语名之,所以巴彦苏苏为满语的可能性就更大些。
    (二)、县城名称的由来
    清咸丰九年(1859年)设中兴镇(今巴彦镇),又于同治元年(1862年)分呼兰城东北境巴彦苏苏地方设置呼兰理事同知厅(简称呼兰厅),设同知一员治巴彦苏苏,所以当时呼兰厅又叫巴彦苏苏厅,简称苏厅或兰厅,同时也有苏城、苏镇、苏郡之称。又因同治八年(1869年)在巴彦苏苏设立武营协领,因此,当时巴彦又有苏营之称。
    光绪十一年(1885年)分呼兰厅所属之北团林子设绥化厅,与呼兰厅南北相对,故巴彦当时还有南厅之称。至于中兴镇的名字,则是普通人民的习惯称呼,一直到光绪二十年中兴镇的名字仍然沿用。光绪三十年(1904年)升呼兰厅为府,移驻呼兰城(今呼兰县)而设巴彦州,当时县城则以巴彦州称之。民国2年(1913年)改为巴彦县,县城为巴彦镇,为县衙所在地。伪满时改称巴彦街,解放后改为城区、第一区、巴彦镇人民公社、城关人民公社,巴彦镇革命委员会,几经变换,现仍称巴彦镇。
页码: 89b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89b

[RECORD: 26/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一篇 建置
章名: 第五章 地名考述
节名: 第二节 山脉河流考                   
正文:
    (一)、山脉名考
    骆驼砬子山,原称巴彦苏苏山(《黑龙江志稿》),又称泥勒邵马山(《水道提纲》),亦称泥尔吉玛山。
    黑山,俗称老黑山,《黑龙江志稿》谓黑山,旧档作善音山,即黄塔山。查同治三年《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黄塔,即善音山。另查有萨哈连山,满语意为黑,即今之黑山。
    尖子山,满语称善音富勒哈窝集山、善音富勒哈山(《黑龙江舆图说》),亦作山彦富勒哈倭吉山(同治三年《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民国6年《巴彦县志》作绰尔传奇山,现习惯称其主峰为尖子山,以代全山。
    疙疸山,满语称苏瓦延山,旧作嘎达山(苏瓦延,满语为黄色,即黄色的山)。
    东包宝山,包宝亦作保宝(《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
    回春岭,一名团珠山(《呼兰府志》),亦谓连珠山。
    驿马山,原称泥玛剌山(《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或称尼玛拉山(《黑龙江舆图说》),尼玛兰山(《盛京通志》)亦作亦玛山。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曾于此设亦马刺卫,又称尼玛尔山。传说中有驿马脱缰成野,而称驿马山,俗称野马山。
    少陵山,原名硕罗山,又称阿力罕山,亦作阿力干山。
    (二)、河流名考
    少陵河,《金史》作帅水,《满洲源流考》作刷水,亦作绰勒河,又作绰罗河.《黑龙江外记》作硕罗河。。原上流称少陵河,下游称硕罗河,今通称少陵河。
    猪蹄河,《金史》作直屋铠水,《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作珠克特奇河,《呼兰府志》作哲克特依河,民国6年《巴彦县志》作朱克特河,今讹作猪蹄河。
    泉眼河,原称布尔嘎里河,满语谓泉水涌汇成的河为布尔嗄里,故又称泉眼河。
    龙泉河,即东布尔嗄里河(《黑龙江舆图说》)。
    漂河,《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作鄂勒欢绰罗河。
    泥河,原名濠河,又名纳泥河。
    大荒沟,《大清会典舆图》作涉搜沟。
    五岳河,《金史》作隈雅河,《屠寄地理教科书》作乌袅河,又作乌要,乌腰、无叶、梧叶,无沿诸名,今称五岳河。
    黄泥河,《黑龙江舆图说》称佛特库河;《水道提纲》称佛忒库河(佛忒库,满语谓耳挖子,系妇女佩带的一种饰物);《金史》作拔卢古河,又作乎琶里郭水,亦作独拔古水。今为巴彦、木兰两县界河。
页码: 89c-90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89c

[RECORD: 27/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节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正文:    
    巴彦县境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72.4公里,总面积3 137.7平方公里。土地总利用面积4 706 551亩,其中:耕地268万亩,森林56万亩,草原3万亩,荒山14万亩,荒地6万亩,水面8万亩,县、镇、村落、道路等其它面积1 156 551亩。全县地貌大体分为山区、丘陵、平原、洼地四种类型。土质肥沃,水源充沛,山峦叠翠,气候宜人,交通畅通,资源丰富,对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提供丰富资源,为发展城乡经济创造良好条件。
页码: 91a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91a

[RECORD: 28/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节名:                     第一章 地貌地质
页码: 91b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91b

[RECORD: 29/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章名: 第一章 地貌地质
节名: 第一节  地貌                   
正文:    
    巴彦县地处松嫩平原与小兴安岭西南麓接壤的平缓地带,小兴安岭余脉,以马蹄形坐落在县境东半部。地势起伏多岗坡地,少陵河、漂河中下游、泥河沿岸及松花江一级地较为平坦。整个地势是东高、西低、北岗、南平,中部多丘陵。海拔110~564.3米。根据地貌特征,全县分为6个类型区(参看巴彦县地貌类型略图)。
    低山丘陵残山区该区属小兴安岭余脉及残山,山体呈浑圆状,坡度较陡,呈明显的单面山,海拔一般为250~564.3米之间,相对高度为320米。境内山脉主要分布在北、东部、中部和西集镇境内。山脉比较平缓,岩石出露较差,组成物质以变质岩、花岗岩为主,植被较茂密,覆土层薄,母质较粗,渗透良好,岩石局部裸露地表,属剥蚀成因类型。土壤发育以暗棕壤为主,适于发展林业生产。
    低山丘陵边缘坡岗地  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上,地势较高,属被剥蚀的冲积、洪积山前波状起伏的山麓台地,由较新沉积物形成,因时间较短,侵蚀切割还不甚强烈,相对高程20~40米,形成波状起伏岗地。主要分布在复兴、双山、东胜、为民.华山、龙泉等乡(镇)境内及山后、振平、人和、长春、镇东、洼兴等乡(镇)的部分地区。组成物质以亚粘土夹碎石或碎石层为主,属剥蚀堆积成因类型。较平缓地带,主要发育成白浆化黑土,由于质粘、透水差、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为农、林业结合发展地区。
    波状缓坡漫岗平原属山前波状倾斜平原地貌景观。平原被切割呈大的波状、岗埠状起伏,俗称"漫川漫岗"。坡度平缓,岗顶平坦,标高在150~200米,波差在5~1O米,主要分布在西部的西集、丰乐、安宁、康庄、长春、榆树、红光、兴隆、万发、德祥、天增等乡(镇)和为民、华山、人和、山后乡的部分地区。漫岗大致从东部、中部低山丘陵向四周蔓延,向西北、西岗坡长且缓,向南、东岗坡短且稍陡。组成物质是第四纪冰水沉积物,其中主要是亚粘土、淤泥质亚粘土等。由于波状起伏,堆积剥蚀,加之人为耕作,水土流失较严重。其上发育的主要土壤类型是黑土。为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
    松花江阶地(或平原)  又称松花江冲积平原或阶地,地势平坦,微向南倾。该区东北部天德村一带的标高为155米。最低处的富江乡一带的标高125米,一般在130~140之间。主要分布在巴彦镇四周的松花江、永发、富江乡和临城乡南部,方圆20公里左右。主要成因类型是堆积,组成物质以黄土、亚粘土、砂砾卵石为主。由于地势平坦,排水困难,形成"松永涝区"。其上发育着黑土土壤类型,也为产粮区之一。
    河滩地(河套地)  属河谷滩地地貌类型。呈条带状分布,地形低平,宽阔,最宽的松花江北岸滩地达7公里,标高109.9~116.5米,其上广泛分布着河床地貌及河谷地貌。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北岸(即松花江,富江两乡的下坎部分)和少陵河、漂河、泥河、五岳河的中下游两岸的开阔地。组成物质主要是第四纪冲积沉积物,包括亚粘土,淤泥质亚粘土、砂砾石等,属堆积成因类型。其上发育着泛滥土、沼泽土、泥炭土和草甸土等土壤类型,主要利于发展牧、副业及粮食生产。
    沟谷滩地(甸子地)  呈上迭式谷地,谷底漫滩平坦,相对比较狭窄,季节性水流。一般在其侧向发育树枝状山山坳,比降较小,沼泽化的发生。主要分布在少陵河支流至大小猪蹄河两岸和其它河流的上游及其山坳。由于其成土类型是堆积,因此,组成物质除亚粘土、砂以外,还有水土流失造成的堆积。而形成的土壤主要是沼泽土、草甸土等,适于发展农、牧业。
    除此之外,在洼兴镇一带还有一个较小的盆地,地势低平,其上发育着草甸土和草甸土型水稻土。
    附:巴彦县地貌类型特征及分区面积表(附表)
页码: 91c-93
附件: D:\巴彦县志\表格\巴彦县地貌类型特征及分区面积表93.htm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91c

[RECORD: 30/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章名: 第一章 地貌地质
节名: 第二节  地质                    
正文:    
    巴彦地层除低山丘陵残山有中生界、古生界地层披露外,绝大多数被新生代第四系地层所覆盖,组成物质基本是第四纪洪积冲积松散堆积物,覆土为0~80米不等。
    东部的低山丘陵和西南部的残山地带,多数是深成酸性花岗岩等侵入岩类出露。亦有地质年代较老的地层出露,其中分布在骆驼砬子山、大顶山一带为古生代二迭系下统土门岭组;分布在青顶子山,双鸭山、少陵山、驿马山一带的为中生代侏罗系上统穆棱组和宁远村组,分布在大顶山等地的为中生代白垩系下统陶朱淇河组和泉头组等,除个别的陡峭的裸露外,基本上埋藏于第四纪垩沉积物残积物下,土层较薄,一般在1米以内。
页码: 93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93

[RECORD: 31/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节名:                     第二章 山脉水系
页码: 95a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95a

[RECORD: 32/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章名: 第二章 山脉水系
节名: 第一节  山脉                    
正文:    
    驼骆砬子山 系蒙古山脉,位于县城东北18.5公里,岭顶为巴彦、木兰分界地,奇峰对峙,巍峨耸立,怪石骇人,以山形中凹,形如驼峰,故名骆驼砬子,最高峰海拔540米。惟砬子峰高40米,陡坡最大70度。峰顶平坦,北坡有小路一条可登山顶。大黄泥河、五岳河发源于山顶。
    杨禄岭 位于县城东北20公里处,海拔316米,系骆驼砬子山余脉,山路崎岖,为巴彦赴木兰县东兴镇必经之路。
    城志沟南山  蒙古山余脉,位县城东20公里处,海拔564.3米。
    雷劈砬子 俗称开花砬子,与骆驼砬子山相连接,海拔272米,方圆5公里余。西坡危岩陡峭,仰不可攀,惟西北坡较为平缓。山纯为石质,形如覆釜,而失其半。相传为雷劈震裂所致,故山下乱石丛积,山腰有洞深而敞,名雷劈古洞(详名胜),今因采石已炸平大半。
    黑山 俗称老黑山,位于县城东北40公里处,小兴安岭之余脉,青山西干,其主峰在庆安、木兰交界处,至本县横开列障,逶迤西行30余公里,东西纵25公里;葱笼崔巍,林深树密,为县中诸山之冠。泥河、泉眼河、拉三太河皆发源于此(《呼兰府志》记:南山海拔440.5米,四棱山368.2米,三瞪眼山410米,大秃山343米,西五顶山315.4米,金洞子山294米,神仙垛山258米)。山中原多野兽,近年日渐减少。山内有林场一处,石灰窑一座。石灰石质景好,贮藏骨大,民国时期曾为江省之最。1984年以来,大量开采,为本县惟一的矿产。
    北老爷岭黑山支脉,与五顶山相接。
    五顶山 亦称满天星山,位于县城东北35公里处,海拔315.4米,周10余公里,系黑山余脉,五峰骈立,石齿嶙峋,如五顶花瓣舒张,类似青荚蓉。
    门面山  位于县城东北30公里处,海拔133米,周10余公里,自五顶山而来,至此别开生面,层峦矗立,郎若列眉,岗陵斜拖渐成鳞壤。
    善音富勒哈窝集山  位于县城西北40公里处,海拔350米,自黑山来,拉三太河出其北,漂河出其南(《黑龙江志稿》)。系"尖山子"主峰。
    尖山子  (亦称绰尔博奇山)。位于县城西北40公里处,海拔304.3米,周环15公里余,形如卓笔,猪蹄河发源于此。
    双鸭山 位于县城西北32.5公里,海拔369.3米,周15公里,为尖山南部支干,大猪蹄河之源。山之西南又劈一千,产石可砺,俗称磨石山。
    疙疸山  位于县城北25公里处,方圆3公里,海拔300米,泉眼河发源于此。
    青顶山  双鸭山支脉,位于县城北25公里处,海拔322.1米,周10公里余。峰峦峭拔,远望尤佳,山巅如瓮,如城四合,中凹广平,约3里许。
    东包宝山  位于县北20公里处,方圆5公里,海拔358米,少陵河之南岸,与雷劈砬子山连脉。弧峰圆秀,如覆釜,产石甚坚堪造碾磨,凿石人于此居住,俗称石场。
    西包宝山  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自双鸭山而来,与东包宝山隔少陵河而相对峙。方圆5公里,海拔195米,山顶巨石矗立,俗呼神仙垛,西北峰犹峻,有石如猴形,故又名猴石山。
    回春岭 位于县城北30公里处,东包宝山之北,高百余米,山形圆竦,错落如连珠,故又称团珠山,亦谓连珠山。
    松鸦山  位于县城西7.5公里处,山不高而秀,为县内最小之山,海拔177.7米,与驿马山隔河相对。
    驿马山 位于县西16公里处,海拔333.3米,方圆7.5公里。哈萝公路在山脚下通过,东部少陵河,西南漂河在山南部汇集。
    少陵山  在县城西23公里处,海拔281.5米,与驿马山相距7.5公里,二山对峙,中隔西集镇。 
页码: 95b-96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95b

[RECORD: 33/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章名: 第二章 山脉水系
节名: 第二节  水系                   
正文:
    松花江 距县城南15公里,在本县流经松花江、富江、巴彦港三个乡(镇),流长42公里。
    少陵河 为本县最大河流。发源于木兰县大青顶子山南麓,经东胜乡菅草沟屯进入县境,折向西南,流经东胜、镇东、洼兴、龙泉、华山、永发、西集、松花江8个乡(镇),在松花江乡乔家崴子屯附近注入松花江。在本县河道流程173.5公里,占河道总长82%。上游河床宽2-5米,中下游宽10-30米。主要支流有小柳河、泉眼河、猪蹄河、漂河等。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证明,原来水量很大,可以行船,自民国以来,水量渐少,船只难以通行。又据《呼兰府志》记载,中游原产东珠(珍珠),为贡品。
    猪蹄河 河流有二,一为大猪蹄河,源出双鸭山北麓之袁家屯附近;一为小猪蹄河,源出尖山西南的泉子刘屯西南沟。两条水系行至安宁乡张家店屯南O.8公里处汇合后注入少陵河。流经双山、长春、为民、安宁、华山、西集6个乡镇,全长49.3公里,河床宽3-1O米。猪蹄河多在丘谷间穿行,地势起伏,河谷陡峭,水流湍急,切刈猛烈,水土流失严重,易发生洪涝灾害。
    泉眼河 发源于黑山西麓的镇山堡,西行15公里转向东南,行8公里汇金、银河,流至洼兴镇南注入少陵河。流经复兴、双山、洼兴等乡(镇),全长25公里,河床宽3-6米。
    龙泉河  上源葫芦头沟,西行20余里注入少陵河,河床清浅,下多碎石,激流有声。宽2米许,深1米余,近年日渐干涸。
    漂河 为巴彦、呼兰两县界河,发源于尖山子北麓,山东北向西南流21公里,经少陵山西襟带西集,南绕驿马山与松花江乡拉拉屯处与少陵河相汇,注入松花江。该河流经长春、人和、德祥、兴隆、康庄、丰乐、西集7个乡(镇),全长65公里,在本县流域面积478平方公里。
    黄泥河 源出骆驼砬子山南麓,为巴彦、木兰两县界河。流经临城乡、巴彦港而注入松花江,全长16.5公里。
    泥河 为呼兰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黑山老爷岭两麓,全长179公里。流经庆安、巴彦、绥化、兰西、呼兰5县,是巴彦与庆安、绥化、呼兰3县之界河。主要支流有拉三太河、大荒沟、无名河等。泥河从山后乡于龙屯入境,流经山后、天增、万发、红光、榆树5个乡(镇),在榆树乡先锋村西出境注入呼兰河,境内流长95公里。
    大荒沟 沟有两支,一支在兴隆镇铁路东,水源为汇集在这一带的自然降水;一支在铁路西,水源为镇内排出之废水,两流在兴隆镇东门桥北汇合,流至西陶家窝棚屯纳入大荒沟。流经兴隆、红光,在榆树乡先锋村西入呼兰河,全长33.5公里,为巴彦、呼兰两县西北之界沟。大荒沟沟浅岸低,淤积严重,早时干涸,夏秋雨多时则沟内水势汹涌,泛滥两岸洼地。
    拉三太河 是泥河一级支流。源出尖山予北麓,北流30余里,经人和、天增、德祥、万发4个乡(镇)后注入泥河,河道总长24公里,河宽3~6米,深1.5~3米。
    小柳河 少陵河支流,发源于东胜乡大顶山西麓新胜村,流经东胜、复兴、洼兴3个乡(镇),流长18公里。泉眼较多,水量充沛。本世纪60年代以来在小柳河下游修建江湾中型水库,灌溉洼兴、镇东等乡(镇)的1.45万商农田。
    五岳河  发源于县东部蒙古山脉之角锥山。流向山下汇合于贾家屯,形成一支干流,蜿蜒西行,在临城乡前鞑子营屯南一里处与另一支流汇合,西流15公里,环抱县城北、西、南三面,东流15里经富江乡南注入松花江。流经龙泉、临城、永发、松花江、富江等乡(镇),全长17公里。该河原水量较大,可以行船,现已成为季节性河流。
页码: 96-97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96

[RECORD: 34/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节名:                     第三章 水文
页码: 97a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97a

[RECORD: 35/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章名: 第三章 水文
节名: 第一节  地表水                   
正文:    
    (一)巴彦县之水汽来源主要是太平洋供给,由南北暖冷空气交接,而产生的锋面型降水较多;其次是地处小兴安岭余脉,有利于南北低压和蒙古气旋的辅合性形成降水。据1960年至1985年的气象资料分析:1960年降水量879.5毫米,1985年786.9毫米,26年平均578.3毫米。降水分布,由西向东北逐渐增多,东北部的山区为县内降水中心,而且年降水量集中在6--8月份。26年平均值为389.4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7.4%,其中:7月份平均降水量188.5毫米,最多的1977年达333.7毫米。4-5月份的平均降水量为69.1毫米,占全年降水骨12%。1月份降水量平均为2.3毫米,最少O.4毫米。(历年降水量见98页附表)
    月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为13天,即1963年8月4日--16日,降水量达79.1毫米。巴彦县1953年——1985年降水情况表(附表)
    日降水量兰50毫米暴雨,1960年--1685年出现过17次。日降水量大于1OO毫米,1960年出现两天,1977年出现1天。日最大降水量168.3毫米,出现在1968年8月1日。月最大降水量亦为该年8月,多达335.9毫米。
    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为39天,即1975年2月7日--3月17日。
    降水形式以雨为多,其次是雪,再次是雹。据26年气象资料记载:降雪大部分时间是在10-4月。最早降雪的出现在1964年9月22日,最晚降雪出现在1975年11月22日,最晚终积雪日出现在1969年和1976年4月23日。最大积雪深度达21厘米,出现在1973年2月。
    冰雹是以固态形式降水,县内冰雹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和夏末。
    (二)、本县南临松花江,境内有大小河流13条,多年平均河川迳流量为3.07亿立米,五年一遇的中等干旱年迳流量为1.28亿立米。松花江在本县流程42公里,利用江水灌溉农田1 000亩;漂河全长65公里,中下游无固定河床,易泛滥。多年平均迳流深50毫米。中下游有少陵水库和山前拦河坝,灌溉水田500亩,泥河全长95公里,上游丘陵较多,中下游地势平坦,枯水期干涸,汛期最大流量100立米/秒,年迳流深50毫米,年迳流量5 000万立米。在干支流有东风、丰农两座中型水库和3处小型水库;五岳河全长17公里,中游疏浚河道,上游有小型水库1座;少陵河全长115公里,流域面积2 49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79.5%。年迳流深150毫米,年迳流量2.52亿立米。上中游地势起伏,中下游丘陵岗地,河道弯曲、断面狭窄,易泛滥成灾。在干支流上有江湾中型水库、10处小型水库和3处拦河坝工程,灌溉水田1万多亩。
页码: 97b-100
附件: D:\巴彦县志\表格\巴彦县1953年——1985年降水情况表98.htm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097b

[RECORD: 36/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章名: 第三章 水文
节名: 第二节  地下水                   
正文:
    巴彦县地下水储藏量为65亿立米(理论储藏量),每年可开采3.5亿立米。县境东北部山区、丘陵区的地下水位变化较大,枯水期大部村屯井水干涸。洼兴地区的电井深度100米以上,单井出水量每小时5-12吨。南部平原台地的松花江、永发等乡的机电井水深50米,单井出水量每小时50-100吨。北部平川岗地的兴隆镇的电井水深100米,单井出水量每小时20-25吨。各地的河川洼地水层在15-40米,单井出水量每小时50-100吨。
页码: 100a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100a

[RECORD: 37/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章名: 第三章 水文
节名: 第三节  水文地质                   
正文:
    (一)、低山丘陵基岩裂隙及风化层第四纪潜水区
    分布在东部及东北部山区的坡积、洪积层中,其次是残积层及基岩裂隙中。分布埋藏受地质构造和风化深度的控制,较为复杂,隔水层为弱风化的岩石,受降水直接补给,河流及泉排泄为主,其次是蒸发排泄,一部分通过地下迳流补给平原区地下水,水交替强烈,矿化度小于1克/升。水位季节性变幅大、涸水期,或涸水年份有的民井干涸。据山区下降泉涌水量推断,水量为1.8-3.6吨/小时,不宜作灌溉水源。
    (二)、山间洼地及河谷冲积洪层第四纪潜水区
    分布在洼兴镇一带的山间盆地及少陵河流域中上游地带。含水层为冲积洪积砂卵石和中、细砂、亚砂土层等,厚度5-15米,由盆地边缘向中心,颗粒由粗变细,逐渐变为弱透水的亚砂土、亚粘土层。河谷中含水层由上游向下游由粗变细,所以盆地边缘水量丰富。降水,基岩裂水补给,河流排泄,矿化度小于1.5克/升,为HCO。CANA型淡水,单井出水量5-20吨/小时,井深15-40米,井距300米。可以发展小型井灌区和充分利用地表水,发展自流灌溉。
    (三)、波状平原冲积洪积第四纪上层潜水和下层承压水
    上层潜水受降水补给,蒸发排泄,季节性变幅大,含水层岩性为亚粘土、细砂,除作为饮用水源,仅有少数井可做坐水、滤水种水源,可以打土井、大口井等,便于开采。单井出水量2—4吨/小时。
    局部的承压水,含水层呈小片状、碟状分布,按开采条件,水量又可分为两个副区:
    一、成井较容易,水量丰富副区。分布在泥河、漂河、少陵河中下游。含水层为中粗砂、砂砾卵石层,埋深1O-80米,由近山向平原区由薄变厚,颗粒由粗变细,厚度一般在10~30米,个别小于5米或大于30米,单井出水量20-50吨/小时,少数可达70吨/小时以上,井深50-80米之间,井距400-500米,矿化度小于1.5克/升,为HCO 3CANA型淡水,灌溉系数16-18,可以发展大型井灌区。目前机井多数开采该层水。
    二、成井条件复杂,水量较贫乏亚区。分布在远河近丘陵区,围绕着低山丘陵呈弧形伸展,地面高160-200米,起伏较大,为岗埠状,坡度大,沟谷发育,含水层以洪积物为主,分布不连续,局部缺失。含水层埋藏度大于50米,成井在70-100米,成井困难,土层松散不易保持井壁。含水层岩性为泥砾、卵石,单井出水量5-20吨/小时,个别大于25吨/小时,只能局部发展小型井灌区。
    (四)、河谷、平原冲积洪积层第四系潜水及微承压水区
    分布在县内几条大河中下游,其上游为潜水,下游为微承水。隔水层分布不连续,局部承压,潜水沿河呈条带状分布,因该地貌单元上广布洼地牛轭湖、圈泡子等河流故道,均含有丰富地下水,受降水和河水双重补给,水量充沛。开采后可得到大河水的及时补给。岩性以中细砂、粗砂砾石、砂卵石等,交错层里发育。含水层往往有几层,打井时应努力将滤水管设置在强透层中,并应封闭粉砂、细砂层。
    该水层矿化度小于1.5克/升,为HCO3CANA型淡水。井深30-50米,单井出水量20-100吨/小时,井距300-500米。可以发展大型井灌区,水位埋深2-5米。
    (五)、第四系以前基岩中承压水
    分布情况因地质构造研究程度所限,含水构造不详。由于埋藏较深,开采困难,目前只有东部山间盆地结合改水可采,是解决病区饮用水源的途径。为砂砾岩中的承压水,埋深50-110米,盆地边缘埋藏较深,单井出水量在50-100吨/小时,小口径单井出水量不低于30吨/小时。平原区第四系承压水比较缺失。
页码: 100b-102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100b

[RECORD: 38/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节名:                     第四章  气候
正文:
    巴彦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温暖多雨,冬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侵袭,寒冷少雪;春季风大而干燥,秋季冷凉而湿润。全年日照时间长,无霜期短。
页码: 102a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102a

[RECORD: 39/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章名: 第四章  气候
节名: 第一节  气温                   
正文:
    年平均气温2.6℃,由西南向东北逐减。一年有5个月平均温度在零度以下,7月份以后逐月上升,8月份以后逐月下降(见103页县内各月平均气温表)。7月份平均温度22.4℃,最高温度一般在30℃左右。1980年6月27日,极端最高气温35.7℃。1月份平均温度一21.6℃,最低气温一般在一30℃左右,  1月16日极端最低气温一40.9℃。
    县内全年日平均≧10℃,活动积温为2 328.9--3 049.1℃,由西南向东北递减。21年平均活动积温2 670℃,能满足一年一季作物生长。但积温年际变化大,据1960年至1985年的统计,有7个全年低温年积温比常年低36.4℃至41.8℃,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之一。巴彦县累年各月平均最高气温表(附表)巴彦县累年各月平均最低气温表(附表)
页码: 102b-103
附件: D:\巴彦县志\表格\巴彦县累年各月平均最高气温表102.htm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102b

[RECORD: 40/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章名: 第四章  气候
节名: 第二节  日照                   
正文:    
    26年年平均日照为2 640小时,5至9月作物生长季的日照为1 253小时,占全年日照总时数的47.5%,日照强度大,时间长,对作物生长比较有利。
    附:巴彦县农事季节日照时数表。(附表)
页码: 103-104
附件: D:\巴彦县志\表格\巴彦县1954至1985年农事季节日照时数表104.htm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103

[RECORD: 41/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章名: 第四章  气候
节名: 第三节  风                   
正文:    
    冬季多偏西风,夏季多偏东风,26年年平均风速3.8米/秒。最大月风速为1976年5月,平均风速7.5米/秒。最大日风速为1976年5月24日西南风,风速为35米/秒。累年各月最大风速为25米/秒。3、4、5月份出现大风次数最多,26年平均15天左右,最多达33天(1969年),最少只有3天(1962年)。
    春季土干风大,夏季和秋季强度次于春季,经常是急风暴雨相伴随。南北风道各一条,南部松花江、永发和龙泉等乡(镇)为一线,北部是榆树、红光、兴隆、万发、德祥和天增等乡(镇)为一线。
页码: 105a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105a

[RECORD: 42/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章名: 第四章  气候
节名: 第四节  霜冰冻                   
正文:
    一、霜
    巴彦县无霜期在115至135天之间,26年平均为129天,最长151天(1978年),最短112天(1969年)。初霜最早9月9日,最晚10月4日;终霜最早5月3日,最晚5月28日,26年平均初霜9月20日,终霜5月13日。因县内地势较为复杂,初霜期差异很大,西南部与东北部相差5-10天左右。巴彦县1960年至1985年无霜期表(附表)
    二、冰冻
    全年结冻期145天左右,土地冻层深度1.5米至2米。
页码: 105b-106
附件: D:\巴彦县志\表格\巴彦县1960年至1985年无霜期表105.htm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105b

[RECORD: 43/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章名: 第四章  气候
节名: 第五节  水气压湿度蒸发                   
正文:
    (一)、水气压
    全年水气压1月、12月份为最低,7、8月份最高。1月至7、8月逐月上升,8月以后逐月下降。
    累年各月平均水气压8.2毫巴,累年各月平均最低水气压7.5毫巴,最高水气压9.O毫巴。历年各月日最大水气压44.1毫巴(1970年8月11日),历年各月日最小水气压为O.1毫巴(1977年1月2月,1980年1月16日)。
    (二)、湿度
    空气相对湿度冬夏大,春季小,4至5月平均54%,7至8月81%。历年各月平均相对湿度70%,历年各月最大相对湿度75%(1973年),最小相对湿度为1%(1971年4月6日)。
    (三)、蒸  发
    年蒸发量大,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380毫米。
页码: 106a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106a

[RECORD: 44/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章名: 第四章  气候
节名: 第六节 昼夜                    
正文:
    夏至日出最早为上午4时10分,日落最晚为下午7时44分。
    冬至日出最迟为上午7时41分,日落最早为下午4时16分。
    夏至昼最长15小时34分,夜最短8小时26分。冬至昼最短8小时35分,夜最长15小时25分。
    春分、秋分,日出为上午5时38分,日落为下午5时40分,昼夜常相平,各12小时(此系为改变夏令时前的观察)。
页码: 106b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106b

[RECORD: 45/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节名:                     第五章 土壤
页码: 106c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106c

[RECORD: 46/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章名: 第五章 土壤
节名: 第一节 土壤类型                   
正文:    
    由于地形、气候、土质等自然因素复杂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形成县内土壤类型较多,主要有暗棕壤、白浆土、黑土、草甸土、泛滥土、沼泽土、泥炭土、砂土、水稻土等9个土类,又续分为19个亚类,33个土属和54个土种。据1982年9月巴彦县土地资源现状调查记载,全县土壤总面积4 376 171亩,其中:耕地面积3 334 806亩,占土壤总面积76.2%,荒地面积134 864亩,占3.1%,其它面积906 501亩,占20.7%。
    在9个土壤类型中,适于农作物生长的黑土类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53.5%,草甸土类占23.4%,其它7类土壤占23.1%。
页码: 106d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106d

[RECORD: 47/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章名: 第五章 土壤
节名: 第二节  土壤分布                   
正文:
    暗棕壤面积455 946亩,占全县总面积10.4%,其中,耕地54 272亩,占该土壤面积11.9%。暗棕壤续分原始暗棕壤与暗棕壤两个亚类4个土属。原始暗棕壤27 146亩,占总土壤面积0.6%,主要集中在复兴、东胜、龙泉、山后、振平等乡(镇)的山脊向阳坡;侵蚀原始型暗棕壤6 907亩,占总土壤面积0.2%,其中,耕地4 926亩,占该土属面积71.3%。主要集中在振平、龙泉两个镇的山区,暗棕壤353 604亩,占总土壤面积8.1%,其中,耕地6 320亩,占该土属1.8%。主要分布在天增、山后、振平、双山、复兴、东胜、龙泉、华山、西集、临城等乡(镇)的低山区丘陵地带。复兴乡的暗棕壤面积占该土属面积32%,侵蚀暗棕壤68 289亩,占总土壤面积1.6%,其中,耕地43 026亩,占该土属面积63%。主要分布在山后、振平、双山、复兴、镇东、为民等乡(镇),临城、华山、龙泉、洼兴、东胜、西集等乡(镇)也有少量分布。为民、双山占该土属面积45%。
    白浆土面积363 857亩,占全县总面积8.3%。其中,耕地246 953亩,占该土属面积67.9%。白浆土续分两个土种:厚层岗地白浆土74 338亩,占总面积1.7%,其中,耕地31 405亩,占该土种面积42%。主要分布在复兴、东胜、为民、华山4个乡(镇),双山、洼兴、镇东、临城等乡(镇)也有零星分布,薄层岗地白浆土289 519亩,占总土壤面积的6.6%,其中,耕地215 548亩,占该土种面积74.5%。主要分布在洼兴、复兴、东胜、镇东、双山、山后、人和、振平等乡(镇),为民、安宁、西集、临城、松花江等乡(镇)也有少量分布。
    黑土面积2 343 245亩,占全县总面积53.5%。其中,耕地2 158 311亩,占该土壤面积92.1%。全县各乡(镇)均有不同数量的分布。该土壤续分为两个亚类5个土属,岗地粘底白浆化黑土819 359亩,占该土壤面积35%,其中,耕地731 892亩,占该土属面积89.3%;岗地粘底黑土917 307亩,占该土壤面积39%,其中,耕地847 276亩,占土属面积92.4%,平地粘底黑土513 763亩,占该土壤面积21.9%,其中,耕地496 890亩,占土属面积96.7%,埋藏型黑土10 102亩,占该土壤面积0.43%,其中耕地9 623亩,占土属面积95.3%,草甸黑土82 714亩,占该土壤面积3.5%,其中,耕地72 630亩,占土属面积87.8%。
    草甸土面积1 023 008亩,占全县总面积23.4%。其中,耕地815 091亩,占该土壤面积79.7%。草甸土分为5个亚类:山地草甸土15 993亩,占土壤面积1.6%,其中,耕地10 395亩,占该土种面积65%。主要分布在山后、振平、龙泉、镇东、东胜、临城等乡(镇)的山间谷地;平地草甸土774 699亩,占土壤面积76%,其中,耕地657 933亩,占该土种面积85%。主要分布在万发、天增、双山、镇东、东胜、洼兴、华山、西集、龙泉、松花江、富江、永发等乡(镇)的河流沿岸低平原;潜育草甸土128 791亩,占土壤面积13%,其中,耕地91 558亩,占该土种面积71%。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永发、富江、临城、华山、西集、东胜、镇东、复兴、天增,山后等乡(镇)的沟谷低地,面积不大,分布零星;泛滥草甸土26 568亩,占总土壤面积3%,其中,耕地10 132亩,占该土种38.1%。主要集中在松花江、永发、富江、龙泉、华山等乡(镇)的江河沿岸洪泛地边缘地带;碳酸盐草甸土76 957亩,占总土壤面积8%。其中,耕地45 074亩,占该土种面积58.5%,主要分布在榆树、红光、康庄、西集、天增、山后等乡(镇)的河流沿岸较宽阔平坦低洼地带。
    泛滥土面积82 129亩,占全县总面积1.9%,其中,耕地14 087亩,占土壤面积17.2%,主要集中在松花江沿岸及河流漫滩。
    沼泽土面积77 754亩,占全县总面积1.8%。其中,耕地22 858亩,占土壤面积29.4%,主要分布在少陵河、漂河、泥河、五岳河等河流沿岸的河流汇合处、低洼积水处,沟谷盆地低洼处,面积不大,比较零星。
    泥炭土面积18 629亩,占全县总面积O.4%,其中,耕地14 171亩,占土壤面积76%,主要分布在各河流沿岸、低洼沟塘等地,面积不大,比较零星。
    砂土面积2 540亩,占全县总面积的O.06%,主要集中在松花江沿岸的富江、松花江两个乡。
    水稻土面积9 063亩,占全县总面积0.2%,其中,耕地占水稻土面积100%,完全集中在洼兴镇的少陵河沿岸低洼平地。巴彦县土壤类型面积表(附表)
页码: 107-108
附件: D:\巴彦县志\表格\巴彦县土壤类型面积表108.htm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107

[RECORD: 48/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节名:                     第六章 物产资源
页码: 110a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110a

[RECORD: 49/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章名: 第六章 物产资源
节名: 第一节  植物                   
正文:    
    谷类:谷子、高粱、玉米、小麦、大麦、水稻、粳子、大豆、糜子、芸豆、小豆、绿豆、苏子、稗子、荞麦。
    菜类:蔬菜有白菜、马铃薯、萝卜、甘蓝、胡萝卜、芥菜、葱、韭菜、蒜、芹菜、香菜、菠菜、蕃茄、茄子、辣椒、生菜、黄瓜、南瓜、豆角、豇豆,元葱、角瓜、野菜有灰菜、线菜、柳蒿芽、车轱辘菜、蕨菜、小叶芹、小根蒜、婆婆丁、曲麻菜、蘑菇。
    树类:松、杨、榆、柞、柳、桦、椴、色、水曲柳、胡枝子、茶条、桑、黄波罗、楸、槐、稠李、暖木条、榛、暴马子、糖槭、槲。
    瓜果类:大秋果、山丁子、山西红、山里红、山梨、山葡萄、五香果、灯笼果、红八楞、杏、李、郁李、软枣子、拐把子、狗枣子、草莓、托盘、黄太平、黄海棠、红菇燕、樱桃、榛、山核桃,松籽、菱角、甜瓜、西瓜。近年有家植葡萄、盆桃。
    药材类:人参、五加皮、黄柏、茜草、缬草、白蔹、五味子、地丁、苦参、透骨草、黄芪、紫花地丁、山糜子、王竹、百合、铃兰、萱草、黎芦、四叶参、南沙参、党参、大叶藜、地肤、猪毛菜、白屈菜、延胡索、柳穿鱼、翠兰花、仙鹤草、地榆、刺玫、委陵菜、败酱草、荠菜、葶苈、白薇、防风、柴胡、徐长卿、蛇床子、萝摩、独活、水蓼、红草、扁蓄、山苏子、连线草、香茶菜、香需、益母草、水杨梅、铁棒锤、白头翁、升麻、赤芍、草乌、黄花乌头、福寿草、龙葵、莨菪、蔓陀罗、大鬼针草、山苦菜、小蓟、牛旁、红花、苍耳、牡蒿、剃针草、茵陈、兔儿伞、黄花蒿、漏芦、紫菀、稀莶草、狼毒、海蚌含珠、斩龙草、鼠李、野亚麻,杜鹃、苋菜、律草、北重楼、白茅根、白藓皮、列当、老鸹草、刘寄奴、斩龙箭、商麻、刘芙蓉草、盘龙参、远志、木贼、问荆、龙胆草、驴蹄菜、山银紫胡、瞿麦、红早连、荆三棱、香附、四叶草、兔丝子、瓦松、三七、紫草、石苇、贯中、阔叶香蒲、车前、鬼箭羽、细辛。
    草类:小叶樟、马莲、芦苇、苜蓿草、虎尾草、香草、香蒲、柳蒿、锉草、青麻、稗草、靰鞡草、羊草、三楞草。
    花类:迎春花、丁香、茉莉、樱花、刺玫、月季、海棠、榆树梅、水仙、君子兰、晚香玉、芍药、牡丹、玉兰、含笑、文竹、吊兰、菊花、萱花、山丹、玉簪花、雪里红、虎皮兰、金盏花、羌斯喇、百日草、向日葵、凤仙、玻璃翠、扶桑、马蹄莲、橡皮树、兰花、山茶、仙客来、石榴、仙人掌、栀子、牵牛花、美人蕉、倒挂金钟、米兰、蒲包花、千日红、鸡冠花、红蓼、粉团花、含羞草、金雀花、西藩莲、冰凌花、鞑子香、扫帚梅、紫罗兰、一串红、天竺葵、冬珊瑚、早伞草、彩叶草、石竹,荷花、柳桃、仙人箭,仙人球、杜鹃、葡萄莲、灯笼花、百合花、仙人掌。
页码: 110b-111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110b

[RECORD: 50/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章名: 第六章 物产资源
节名: 第二节  动物                   
正文:
    兽类:野生动物有狍、野猪、熊、狼、狸、水獭、狐、貉、獾、鼠、鼬鼠、黄鼬、兔、豪猪。开垦至解放初期有豹、虎,现已绝迹。鹿、貂近年由人工饲养;家畜有马,牛、羊、驴、骡、犬、猪等。
    鸟类:鹌鹑、沙伴鸡、雉、麻雀、三道眉、鹰、雕、布谷、啄木鸟、鸽、燕、雁、喜鹊、鹗、黄雀、蜡嘴、乌鸦、娇凤、苏雀、鹈鹕、野鸭、红点鹚、蓝点鹚、猫头鹰、恨呼、蓝大胆、柳莺、红麻鹩、百灵。
    虫类:蚯蚓、蜘蛛、蟋蟀、螳螂、蚰蜒、蝼蛄、蜻蜒、蝴蝶、蛾、蜂、蚊、虻、蝇、蝈蝈、粪郎、萤火虫、夜盗虫、蚂蚱、草地螟、金龟子、蛴螬、瓢虫、松毛虫、菜青虫、蚂蚁。
    爬行类:蟾蜍(俗呼癞蛤蟆)、青蛙、蛤士蟆、蛇、蜥蜴。
    鳞介类:鲤、鲫、鲶、七星鱼、狗鱼、麦穗鱼、川丁子(蛇鮈)、板黄鱼、草根、青根、鱤条、泥鳅、鲑、嘎牙子鱼(黄躁)、花鲢(鱢)、胡芦子(鰟鲏)、吉勾鱼、赤眼鳟、红尾巴梢、白漂子(鳌)、胖头(鲢)、山胖头、麻连鱼(鲌)、黑鱼、鳊花、鳌花(鳜)、吉花、法罗(团头鲂)、雅罗(华予鱼)、蛰罗、胡罗、铜罗等;虾、蚌蛤、龟。
页码: 111a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111a

[RECORD: 51/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章名: 第六章 物产资源
节名: 第三节  矿物                   
正文:
    巴彦东北境虽然多山,但主要矿产尚未发现。除黑山的石灰石矿外,只有能用于建筑的石头。至于煤、硫磺、砟等所见不多,有的虽经试采,因储量小、质次,均废。
    石灰石 产于黑山,质佳,蕴藏量极多,民国时称其甲于江省。清末巴彦开垦之初,即有人在山中设窑烧灰,开采利用。1984年国家投资,县里出工专门修直接通往兴隆镇的铁路,将石灰石运往各地。
    煤 少陵河北西包宝山(双山乡境内)有煤矿。初由乡民自采,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归矿务总局官办,旋以款绌中止(《呼兰府志》物产略)。本世纪60年代末,长山公社再度开采,因煤质低劣,储量不多又停。
    硫磺 据《呼兰府志》记载:巴彦州连珠山(又名回春岭、团珠山)佃民张廷柱地内有之,协领曾集股开办,亦停止。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提学使张建勋化验矿质,铁居56%,硫磺居32%,余为土质。
    砟  《呼兰府志》、民国六年《巴彦县志》均有记载,称少陵河北西包宗山有砟矿,脉旺质佳,未及开办,均废去。
页码: 111b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111b

[RECORD: 52/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章名: 第六章 物产资源
节名: 第四节  自然资源                    
正文:   
    (一)、森林资源
    本县原有森林系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伴生杨、桦、椴、榆、柞等树种,为材质优良的木材产区。据《满洲地志》记载:咸丰十一年(1861年)招民开垦时期,本处"林深青密,野兽异多。苏瓦延山(疙疸山)、巴彦苏苏山(骆驼砬子山)雷劈砬子山、东保宝山、西保宝山、满天星山(五顶山)、门面山、尖子山,双鸭山、青顶山、硕罗山(少陵山)、尼玛喇山(驿马山),青、黑二山松高数十丈,数人不能合抱。""宣统元年(1909年)树之种类以杨、桦、柞等为多,柳树次之,青、黑二山森林较多。"另据《黑龙江志稿》舆地志记载:"民国元年(112年)境内树木,以北偏为最。少陵河以北,大洋沟以东,天然产植,多生杨、桦、柞、榆等树。无取栋梁成材。祗可砍伐柴薪。然历年开垦采用略尽。昔之荆榛,今成沃壤。成林之段长短宽窄各异。有十数里者,有一二里者,至骆驼砬子林木丛深之地,其属本境,不过二里许。白杨树及高者三丈余,屯村坟墓之地周围多有栽培。柳树随处皆有,多生长洼沟甸不堪耕种之地,乡民培养成段,名日柳条通,丛生稠直,其用颇广。也有沿屯随埂密布柳条作围墙者,真有深柳成村,绿杨成郭之景色也。白榆树庄村墓壕周围多种之。本境需栋梁之材,皆出百里外取自木兰属青山"。民国6年《巴彦县志》也有记载:"黑山、五岭、满天星、骆驼砬子山、大顶山等处均有成林之树,占地宽窄不一,平均面积约十余里。南下坎沿江草甸子及诸河沿岸低不堪种之外,间有柳条通数起,其余不成片段,只供本境燃烧,能补修造而输出者少计"。民国18年,不及数十年,腹地之木采伐殆尽。新补植者,杨、柳、槐、榆,以供炊尚不足用。筑屋制造以及木袢、炭料必购之青、黑二山。本县林业概况既如上述。其占面积均山巅岭脚,幽辟荒散之区。居集推算咸感困难,至于蓄积量数,亦因村民砍伐无节,而官府亦无法估计。森林所在地,松花江岸,少陵河岸,黑山、骆驼砬子山、杨禄岭等。林地面积4 000余垧,有杨、榆、柳、柞、楸、桦、水曲柳等树种,有人工压条和天然林。伪满康德3年(1936年)《巴彦县地方事务概要》记述:"本县境内,在初开垦时代,林木葱葱,非若今日之濯濯也。缘历年只知砍伐,而不知栽植,以致童山秃岭,到处皆是。东部及北部虽有疏林灌木,然皆供给燃料。所以县内建筑需用木材,皆取给予东兴。全县尚有林地4 500亩,主要树种有杨,榆、柳、柞、楸、桦,水曲柳等,大者可作椽檩而已。至林业之副产物及薪炭材,亦无精确统计,每年约3万余元。"由于历史上自然的人为的原因,林相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森林资源逐渐退化成树少林稀的阔叶混交林。
    新中国成立以来,认真贯彻林业政策、法令,大搞群众性植树造林,森林资源得到恢复和发展。现在的有林面积与本县解放前比较增加七倍多,林木葱葱,山区犹如一片绿色海洋。因而改变了自然面貌,生态趋向平衡,水土流失基本控制,旱涝灾害有了缓和,37年共出木材264 966立米,基本满足了生产及群众用材的需要,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草原资源
    伪满康德2年(1935年)全县共有草原7 300垧(其中牲畜放牧面积650垧,牧草利用面积6 650垧),荒地1万垧。巴彦县伪康德2年草原分布表(附表)
    草原及荒地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少陵河、漂河、泥河、五岳河沿岸以及东、东北部沿山一带,为天然草原,生长茁壮,牧放马牛羊最为适宜。旧社会畜牧业不发展,草原没有充分利用,年复一年地被荒废。
    1958年全县草原恢复11.25万亩。1974年据县农业局调查,全县共有大小草原和荒地41块,26.46万亩。因部分社队缺乏规划,只顾割草,不搞更新,尤其毁草开荒,牧场资源逐年减少。县革命委员会将22块较大面积的草原及灌木柳地收归县农业局管理,其它19块草原和荒地仍归所在公社管理,由生产大队或生产队使用。1974年草原荒地面积表(附表)
    1980年据县土壤普查办公室调查:全县有牧地26 934亩,荒地135 977亩,荒山62 529亩,共计225 440亩。但因适宜生长牧草的土地受到气候干旱,地面积水消退的影响和开荒种地等原因,草场面积继续减少,质量退化,饲草蓄量不多。
    1984年6月,县畜牧局成立草原管理站,坚持"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的方针,草原面积扩大到34.59万亩,其中天然割草场(小叶樟草种)12.69万亩,退耕还荒地3.6万亩,草山草坡地6.3万亩,放牧场10.8万亩,洪泛地1.2万亩。共栽杨树11.34万株,插柳条3 000亩;浅翻轻耙2 630亩,种羊草2 240亩,沙打旺516亩,苜蓿草1 600亩。由于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亩产草量增加到270斤,提高93%。到本年6,_末共放大牲畜59 556头,比上年增长21%。到1985年全县尚有草原面积29.6万亩。包括割草场、柴草场、放牧场、其它(砂、岗、水面、塔头沟、洪泛滩地等),其中割草地占地26 934亩,平均亩产鲜草400斤。本县草种共有两大类,一为小叶樟,一为灌木杂草。
    小叶樟,多含有机质,营养丰富,是牲畜放牧比较好的饲草。本县松花江段,泥河、漂河沿岸尚存此种天然生植物。但因连年退化,伴有杂草,降低利用价值。该草高度过去一米多,亩产干草五六百斤,现已不足一米高,亩产干草只有100多斤。
    灌木杂草,据省畜牧局草原管理处和县畜牧科普查,可供放牧的天然植物有白科桦,黄波罗、榛,柳、胡枝子、暴马子、丁香。草本有幼母菊、山菇娘、伏萎陵菜、天仙子、落新妇、绒背蓟、东风菜、广东野豌豆、尾叶松草、毛脉山蒿苣、绒冠草、塔头苔草,大叶柴胡、肥坡减草、水苏.箭头唐松草、蓼、狭叶泽芹、地瓜苗、风轮菜、重梗鳘缕、三楞草、东北茴芹、旋复花、隔草、小白花地榆、扫帚鸡儿草、水莴、针蔺、轮叶婆婆纳、铃兰、兴安毛廉菜、水杨松、鸡腿锦菜、蓍草、珍珠梅、碱秋罗、刺五加、苇茅SP、沙参SP、山厘豆SP灌木和杂草共计47种,均可放牧和采集。
页码: 112-115
附件: D:\巴彦县志\表格\巴彦县伪康德2年草原分布表114.htm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112

[RECORD: 53/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节名:                     第七章 自然灾害
页码: 117a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117a

[RECORD: 54/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章名: 第七章 自然灾害
节名: 第一节  综合灾害                   
正文: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巴彦苏苏北牌、东阿力罕、东拉三太段被灾地68 861.4垧。
    大小木兰达段,自春徂秋迭遭匪乱,蹂躏不堪,颗粒无收,民户逃亡殆尽。次年复生,籽种全无,糊口不给。
    民国4年(1915年)
    春雪夏雨秋风迭成巨灾,人民流离失所,挨饿受冻,  "入冬以后,十室九空,糠屑豆饼啖啜殆尽,遍地冰雪,觅草根木实,亦不可得"。断炊人数万余口,需赈款江钱六七十万吊,经县知事马六舟劝捐,可自筹款30万吊。
    1948年
    县北部春季霜冻、春涝、虫灾相继发生,夏锄时农村缺粮人口105 140人,缺粮者多以豆饼面子、豆腐渣充饥,以野菜掺粮食吃者占12%,严重者以榆树皮为食。
    1951年
    农历六月某日,巴彦镇倾盆大雨夹冰雹并有7级大风,树叶落地,蔬菜杆断叶碎。
    全县11个区雹灾559.1垧;蛭虫2 508.4垧,小麦灰包2 808.8垧,计5 876.3垧。
    1963年
    全县遭受雹、水、风、虫、旱等各种自然灾害面积586 080亩,  占粮豆面积21.8%。六成灾以上而积占受灾面积30%。雹灾尤为严重,5月28日到8月连续降雹10次,有1 011个生产队,占生产队总数48%受灾,是新中国成立后遭受雹灾最严重的一年。其次是水灾,自7月下旬以来,连续降雨319.2毫米,占全年降雨量56%,加之江河出槽,有26个公社的42万亩低洼地块遭受水灾。松花江、临江、天增、永发4个公社,受灾面积占全县水灾面积31%。
    1965年
    8月中旬,先后三场暴风雨加冰雹,风力7~8级,冰雹持续20分钟。天增、太平、榆树、山后、松花江、临江等6个公社的57个大队,334个生产队,受灾面积83 855亩,占集体面积3.5%。冲走小麦11.48万捆,冲倒房屋219间,冲坏桥梁38座,淹死小猪两口,小鸡5只,人风刮倒树木17棵,被冰雹打碎玻璃857块。
    1966年
    5月16、17、18、21日,有18个公社的95个大队602个生产队,30 034亩农作物遭受风灾、冻灾、虫灾,其中绝灾5 190亩。
    6月6、12、14等日,有19个公社的156个大队927个生产队遭受暴雨和虫灾,面积255 830亩,其中绝灾3.3万亩。
    1978年
    6月18日晚7时30分,自西向东一场大风和冰雹。长山、为民、西集、安宁、人和、华山、兴隆、太平等14个公社的79个大队279个生产队,11.6万余亩作物受灾,其中绝灾近3万亩,215户玻璃被打碎,117间房草被刮光,刮倒电柱55根,冲断公路6条。
    6月26日午后4时许,长春、德祥、红光、复兴、东胜等9个公社的45个大队,204个生产队遭冰雹和暴雨的袭击,9.1万多亩庄稼受灾,绝产2.6万余亩,154户玻璃被打碎,155间房草被风凋,冲坏公路15华里,涵洞5个。
    7月1日晚7时,由南到北遭到大风、暴雨和冰雹的袭击。西集、安宁、临江、临城、华山、兴隆、太平7个公社的19个大队,62个生产队,36 790余亩庄稼受灾,绝灾面积占30%,刮光房草547间,刮走房盖10间,刮倒房屋3间,打碎102户的玻璃计364块,刮倒电柱62根,广播电柱350多根,刮倒大树97株,冲毁桥梁、道路多处。
    1983年
    5月30日晚8时至9时30分,刮8~9级大风和降15~30分钟的雹子。全县有21个公社,775个生产队,受灾面积29.6万亩,其中毁种5.8万亩。刮走1.1万间房草,刮断电柱440根,刮断树木1.67万株,冲毁塘坝3处,打死马2匹,羊2只。西集公社山前大队降的雹子,最大的如鹅蛋,16个小时未化净。复兴公社永祥大队降雹1尺多深。
    7月10日至12日,连续3天大风和暴雨,局部地区降雨11O毫米夹8~9级风。全县26个公社的219个大队,1 336个生产队,共有83.64万亩作物受灾,其中:受灾严重的面积22.66万亩,各河流全部出槽,73条道路被冲断,63座桥涵冲毁,462户屋内进水,倒塌房屋70间,淹死4人,雷击死1人,淹死马1匹,刮断电柱349根,折断树木7|200株,刮毁草房700间。龙泉公社有两个屯被水包围,320人不能出屯。
    1984年
    6月25日,县东部的洼兴一带,有7个乡镇受8级大风和暴雨的袭击,洼兴、复兴、东胜3个乡(镇)还降雹15分钟。共有45个村的96 393亩作物受灾;285户,810间房受损,175根电杆刮倒。
    1985年
    全县连续遭受春旱、暴风、冰雹、洪涝、低温、病虫等自然灾害。农作物大面积早衰,粮豆产量大幅度下降,成灾面积76.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29.1%,倒房的有374户计791间,危房1 483户,计3 220间,冲走和毁掉粮食52万斤,衣服被褥2 425件(床),家具575件,淹死5人,冲走和淹死大牲畜4头(匹)、猪200头、家禽6 200只,跑失人工饲养鱼55万尾,冲毁道路13条计120公里,桥涵218座,拦河坝3处,小灌区5处,小水库5座,冲倒和刮断高压线6.1万米,低压线1.8万米;全县重灾电49个。
页码: 117b-118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117b

[RECORD: 55/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章名: 第七章 自然灾害
节名: 第二节  水灾                   
正文:    
    光绪三年(1877年)农历六月二十九至七月二十日,大雨连绵,漂河、绰罗河(今少陵河)水涨,沿河洼地尽被淹,桥梁被冲,渡船漂失。受灾地80 023垧,均为三四成年,较重之民佃44 095人,缺口粮。次年下拨赈济粮33 260余石,二、三、四月大人日给仓谷一升,小孩减半。粮食由呼兰恒积仓存粮内动支,准免补还。当年应交大小租钱暂缓二至三年交纳。
    光绪十三年(1887年)六月初十降暴雨二十余日,烟、麦被摧。晴数日,又大雨倾注。数月之间,忽阴忽雨,天朗气清之月十无二三。八月内又降冰雹、冻雪,受灾面积4.33万垧,籽粒不过半实。
    光绪十四年(1888年)夏六月初九日,天降霪雨,连绵二十余日,江河泛滥成灾。七月初九日大雨复降,淋漓二日,水患尤甚。七月二十二日江水骤涨,离岸漫浸,宽则十余里,水深八九尺,禾稼有棵无粒。房间被水冲塌者,携眷搬移者不计其数。登场打获之谷稗均系糠秕,饥民无粮糊口。有炊苞米秸而食,有剪榛叶而食,室如悬磬,呼吁无门,自尽者不堪枚举。老幼啼饥号寒,朝不谋夕。三五十人集聚成群奔往悼内略有秕糠之家,大有即行分食之虞。或一二百人,或二三百人,聚伙成群,势有抢掠分食之举,或百十成群,同时拥进衙署告饥求食。
    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七月内雨水连绵,洼下见涝,江水泛涨,冲淹禾稼,颗粒不收。七月初一江水溢发,至二十日水忽暴涨,一昼夜间立水约涨五六尺许。沿江一带所有田地尽成水国,下坎南北数里约3 000垧地遭灾。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雨涝,州衙开仓放赈救济灾民。
    宣统二年(1910年)夏秋之交,少陵河、松花江并涨,滨江之地淹没3 000余垧,滨河之地淹没7 000余垧。经知州杨鲁禀请赈恤极贫之户大口742,每口赈给江钱八千,小口452,每口赈给江钱四千,次贫之户大口1 282,每口赈钱四千,小口774,每口赈钱二千。
    民国3年(1914年),大水。
    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特大洪涝灾害,水灾地约1.5万垧。8月中旬后,每日浓云密布,雨水连绵,连续40余日。江河骤然腾涨,县城内大水漫流,不少房屋、园田浸泡水中,灾民哀鸿遍野,沿街乞讨,加之战乱,损失江洋514万余元。
    伪大同2年(1933年)5月15日松花江、五岳河、漂河、少陵河、拉三太河等涨水,至8月末落。水最深为5.3米,平均水深O.58米。南下坎、十二马架、车家围子、于家屯、六家子、杨坡屯、前房家、孙韩五屯、中宫家、靠山屯、邹家围子、周玉屯、板子屯、老烧锅等区村被淹,坍塌房屋544间,淹地58万亩,淹粮食17.28万石,共计价值52.94万余元。冲毁道路1条,桥梁6座,因水死亡2人,避难者1 600人。伪满政府赈恤江洋2 500元,黑龙江省公署赈恤伪国币35 714元,衣2 000套,米400石。
    1945年8月上旬至9月,几场暴雨,巴彦镇内低洼处积水数日,道路桥梁被冲毁,交通中断。
    1948年雨水淹地9 900余垧。龙庙、天增、西集等区较重。
    1951年8月蒙古山一带,降暴雨一小时,山洪暴发,五岳河泛滥。洪水北至天德河屯,南到县城北城壕,城北十八户、河南屯、吴家洼子、农场一带均水深过膝,12个村庄和县城受威胁,淹地1万余亩,山洪持续一昼夜。
    1953年5月7日连续降雨40昼夜。少陵河、五岳河出槽,平川、低洼盆地普遍存水,9月8日松花江最高水位超过1951年最高水位1米,灌溉设施大部冲毁,亚麻厂9户工人家属宿舍水深过膝。全县共有60个村,2.3万余垧农田遭受水灾。灾民2万余人,淹死妇女2人,受伤1人。
    1954年9月,少陵河最下游,受松花江回水顶托,松江、安乐、胜利、新和等6个村391户,2 092人受灾,淹毁农田481垧。
    1955年7、8月份集中降雨,沿江靠河的龙泉区、山后区、三山区、松江区、洼兴区出现内涝。山后区有32个屯的农田946.8垧被淹。
    1956年7月14日至9月5日,松花江洪水上涨3.41米,超过1953年19厘米。7月30日5时至31日上午,江水漫堤,淹地3.02万亩。
    1957年7月中旬至8月,松花江洪水上涨,沿江一带庄稼被淹,县城群众前赴筑堤防水。
    1960年全年降水量达879.5毫米,超过多年平均降水量53.3%,洼地受涝。
    1963年全年降水788.8毫米。超过多年平均降水量37.4%,部分洼地受涝。
    1969年7月24日、25日南部降雨153.7毫米,巴木通森林铁路部分冲毁,5处国家粮库受到威胁,淹死3人,冲毁小塘坝?座,拦河坝6处、公路桥5座、乡道桥150座,26个生产队屯内进水。房屋倒塌39间,搬家534户,有140万斤贮备粮被水浸泡。
    1973年6月20日晚至21日午后,榆树、红光、太平、兴隆、长春、天增、德祥等7个公社连遭暴雨和冰雹袭击,降雨量达160毫米。农田受灾12万亩,冲毁铁路400米,桥涵15处,房屋192间。冲走猪、羊、鸡96头(只)。7月31日晚至8月1日晨,降暴雨,巴彦镇雨量达103毫米。全县211个大队,974个生产队受灾,面积达17.8万亩。冲毁水库、塘坝25座。桥涵184个,倒塌房屋105间,沿江一带冲走400余亩已割小麦。
    1975年7月20日至25日连降暴雨,五岳河水陡涨,2万亩农田被淹。
    1976年8月10日、11日,先后降4次暴雨夹冰雹,振平、人和、为民、松花江、安宁、临城、临江等15个公社的99个大队,476个生产队,30.35万亩农田被淹。天增、红胜等7个公社的41个大队,169个生产队一次降雨65.2毫米。成灾面积3.6万亩,冰雹打死不少家禽和麻雀,河水淹死1人,淹死马2匹。
    1977年6月份降雨121.3毫米,有8个公社,63个大队,312个生产队的4.61万亩农田受涝;7月8日暴雨量达107.4毫米,少陵河、漂河等河水出槽,有291个大队,1 467个生产队的农田40.36万亩受灾。
页码: 119-121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119

[RECORD: 56/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章名: 第七章 自然灾害
节名: 第三节  旱灾                   
正文:
    光绪十三年(1887年)春旱。
    光绪十四年(1888年),呼兰厅所属大小木兰达春旱秋涝。
    光绪十九年(1893年)春旱,五月初又遭暴雨狂风,禾秸摧折大半,豆苗又遭虫害.
    伪康德3年(1936年)夏,大旱。池塘、河道干涸,水井枯竭,田地龟裂,禾苗卷叶,收成不佳。
    伪康德10年(1943年)入夏以来,20多日天无云影,塘泡、壕沟均干透,禾苗枯黄。
    1949年,万长区旱死庄稼277.3垧。华山区三合村双发屯岗地旱土深1.3尺,洼地1尺深不见湿土,受灾农田63.9垧。
    1954年6月中旬以后,83天没降透雨,全年降水量372.5毫米,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减少290.8毫米。
    1971年春旱严重,省、地拨款9万元支援抗旱。
    1976年从4月5日至5月13日,春播期间38天少雨;6月20日至8月20日,仅降191.6毫米,百日干旱历史罕见。全县干旱面积达230万亩。1 300多眼井干涸,少陵河、漂河断流无水。
    1979年全年降雨量388.8毫米,占多年平均降水量67.8%,7、8月份没降透雨,大地3寸深不见湿土。
    1980年从春播起到5月末连续40多天没降透雨,加之数次大风,北部16个公社旱情比较严重,干旱面积达55万多亩,种子芽干、炕种,有10万亩绝灾。6月27日气温高达35.7℃,入伏后又一个多月没下雨,洼地裂缝,岗地含水量仅3%。干旱面积超过100万亩,庄稼未抽穗、拔节者仅占干旱面积30%。
页码: 121a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121a

[RECORD: 57/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章名: 第七章 自然灾害
节名: 第四节 风灾                   
正文:
    1948年全县风灾地14 285垧,刮坏的青苗不能复起者占二分之一。
    1953年5月县城附近,风力8级以上,阵风达10级,时间持续3天,黄尘滚滚,沙砾碎石腾空而起,人们在外面站立不稳,行走困难,田间种子大部被风掘出,周围农村毁地40%。草房房盖被风掀掉不计其数,城壕4棵直径尺余粗的榆树连根拔起。
    1963年5月28日下午,兴隆、山后、洼兴3个地区先后两次刮起一场10级左右大风,风后暴雨夹冰雹。有15个公社677个生产队受灾较重,风灾面积411 343亩,破坏房屋5 2841司(刮走房草4 494间,刮坏房盖559间,倒塌231间),电线杆被风刮倒、折断470根,有18个公社不能通电话,刮断树木241棵,仓库倒塌砸坏农具10件;兴隆镇拖拉机修配厂两栋厂房2 250平方米被风刮倒,被砖瓦压在室内的机床有38台(砸坏7台,砸坏零件需大修的有15台);兴隆公社铁木厂刮倒9间厂房;新华书店刮倒3间木制仓库;兴隆变电所的电柱折断44根(高压33根,普通11根),砸伤工人12人,当时死亡1人,重伤3人,轻伤8人。这场风灾,因房屋倒塌和抢救财产伤人40名(重伤7人),老弱牲畜死亡10头,有2 000多只家禽被暴风雨溃死。共损失350余万元。
    1966年全年大风日数达44天,平均风速4.0米/秒,是有气象记载以来刮大风最多的一年。7月13日6级大风,巴彦镇内菜队的挡风障刮倒500多米,黄瓜架刮倒60%,柿子架刮倒40%。
    1967年8月22日凌晨,北部的10个公社700余个生产队发生一次较大的风灾。风灾面积398 788亩,折穗断杆者颇多,仅富源公社兴乐大队三队123亩苞米地就拣回苞米棒子7车;德祥公社战果五队210亩苞米,掉穗的达2万棵。全公社共减产粮食60万斤。
    1972年春播以来连续发生18次6级以上大风。
    1975年8月3日,全县有140个大队,711个生产队风灾面积416 642亩。
    1976年5月24日,遭受暴风的袭击,风力9至10级,持续24小时,全县有31.29万亩农作物受灾,绝灾面积占19.8%,部分房屋、电柱、树木也遭到破坏。
    1978年9月20、21日两天,风力6至8级,部分地块的高粱粒、谷子粒刮掉,全县风灾面积达21万亩,损失粮食250万斤。
    1979年5月8日,巴彦镇最大风速38米/秒,也是有记载以来的最高纪录,有18座大棚的塑料和部分草房盖被掀掉,一些单位的设施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又于9月4日全县有1 627个生产队受风灾面积47.4万亩,其中严重受灾面积18.2万亩。
    1980年5月18日至20日大风,18日凌晨4时,狂风骤起,逐步加大,最大风力8至10级,一直到20日晚7时消失。巴彦镇团结、胜利两个菜队刮坏大棚26个,打碎温室玻璃290片(合96平方米)。附近农村也有15间房屋刮倒,有313间房盖刮走,共损失折人民币2.54万元,县政府拨救济款1万元;5月27日~28日和6月3日两次7至8级大风。据18个公社统计,受灾面积22.89万亩,其中绝灾7.7万亩。又10月24日、25日、27日和11月3日,先后遭受四场风雪袭击,风力最大7级,电柱倒杆652根(计40.6公里),断线101条次,损失12.34万元。
页码: 121b-122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121b

[RECORD: 58/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章名: 第七章 自然灾害
节名: 第五节 雹灾                   
正文:
    光绪六年(1880年),拉三太河东段雹灾甚重,颗粒无收。津河段内受雹灾之地年成只有二分。
    光绪十四年(1888年)八月初三日申刻,大小木兰达段遭受雹灾,大如鸡卵,深有半尺,西北、东南宽10余里,长有20余里,正系庄稼结实之时,均被冰雹摧折毁伤,至次日午时尚未化净。高梁有秸无穗,谷、豆皆倒地,籽粒全无。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初七日午后,西拉三太管界冰雹大作,大者如碗,小者如杯,下有一小时,由裴家窝堡起至东拉三太段止,计长20余里,宽3里。住家房瓦打碎极多,酱缸被打坏,田地庄稼均打成乱麻状。
    伪满康德6年(1939年)6月某日下午2时许,县城降一场历史罕见的大冰雹,时间长达半小时,大者如卵,小者似烟袋锅,庄稼断杆,果实遍地,家禽、燕雀也有不少被打死者。
    1947年西集区光复村遭雹灾。雹粒平垄,苗草打烂,翌日地中尚未化净。秋后谷子长6寸许,高粱长4.5尺,只长秸杆,没有粮食。
    1948年5月中旬,龙泉、龙庙、西集等区雹子落满垄沟;6月13、14两日雨中带冰雹,共打坏豆子3 784垧;高粱出穗时又降第三次冰雹,全县受雹灾地9 023垧。
    1949年5月2日,华山区交通村交通屯降雹,豆子仪剩豆茬;5月22日洼兴降雹,庆丰、长山等6村受灾。27日明山、复兴等6个村遭受雹灾,两次遭灾地895.75垧。
    1951年7月14日,六区得地村遭受雹灾,大板房屯、小板房屯、王金屯靠漂河的194垧地遭灾。
    1962年6月4日,松花江公社振增、振兴、幸福3个大队的16个生产队雹灾面积7 515亩,毁种面积占41%,又于7月5日,太平等14个公社的85个生产大队,407个生产队降雹,雹粒大至饭碗,一般如鸡蛋,并带有暴风,持续半小时左右。雹灾面积24.04万亩,农作物普遍叶掉梗断,死伤猪11头,打死家禽680只,打碎玻璃6 000多块。灾后,县下拨粮食15万斤,晚田种子4.8万斤,救济费4万元,劳动服85套、衬衣60件,玻璃12标准箱,呈文纸1.5万张,菜籽6 000斤,贷款3万元;7月18日和8月4日,有8个公社,34个大队,130个生产队遭雹灾,成灾面积87 769亩,其中有5个公社的26个大队98个生产队41 007亩重复受灾,打碎玻璃1 620块,打死家禽63只。灾后,县下拨粮食1.6万斤,民政救济款5 000元,棉布1 000尺,劳动服13套。
    1963年6月4日下午和6月9日下午,有6个公社12个生产大队两次遭受暴雨、冰雹的袭击,受灾面积22 463亩;7月8日下午,西集等7个公社26个生产大队75个生产队受雹灾,持续19分钟左右,雹子大如鸡卵,小如豆粒。成灾面积29 015亩。
    1966年6月2日,太平、康庄、西集公社有8个生产队雹灾面积2 156亩;6月16、17两日,山后、富源、红光、人和、榆树、复兴6个公社的部分生产队遭受雹灾。山后、富源、红光3个公社15个大队较重,共计受灾面积24 432亩。
    1967年6月4日晚1O时至10时45分,太平、德祥、人和、长山、振平5个公社22个生产队成灾,面积37 235亩,其中五成灾以上的面积占43%;6月21~22日,7月9日,8月22日,安宁、长山、丰乐、为民、复兴等16个公社先后4次遭受雹灾,重复受灾面积242 842亩,打死打伤生猪20头,打碎玻璃1 219块,毁坏房屋280间,果树960棵;8月26日夜,西部地区的8个公社173个生产队,15.13万亩农田受灾,其中减产八成以上的5.5万亩。
    1968年5月28日下午1时半至2时半,洼兴地区平地积雹半尺厚,大的似鸡蛋,小的象烟袋锅。受灾范围,东西30华里,南北7华里,面积78 853亩,占4个公社耕地面积的40%,其中绝产27 823亩。洼兴公社受灾较重,被雹子打晕1人,打伤1人,打碎兴安大队社员家玻璃200多块,广播线杆被折断47根。兴范4队有3头牛被打懵后跑到河里淹死,冲毁小桥12座。
    1973年兴隆公社连续5次雹灾,两次暴雨袭击,受灾面积29 089亩,占集体耕地面积30%。有123户和3个单位的271间房屋被冲坏,有28座土桥被冲毁,其中县级公路的桥梁冲毁4座。
    1974年6月13日晚9时30分左右,18个公社113个大队603个生产队遭受雹灾,降雹时间达半小时左右,大者4斤多重,一般亦有鹅蛋、鸡蛋大,小的似苞米粒。人和公社雹子厚的地方达1尺多深,翌日晨尚未化净。农作物全被打折,有的山兔、麻雀被打死。全县受灾面积60.3万亩,占粮豆面积的27%。其中绝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45.6%。有831户社员家玻璃被打碎。天增公社耕读五队打死1头耕牛。
    1975年6月2日晚8点至3日早8点,长春、人和、太平等12个公社465个生产队,30万亩地受雹灾;7月14日红胜、天增两个公社的14个大队,71个生产队遭雹灾,绝产面积1.08万亩。
    1977年5月26日,全县有16.1万亩地遭受雹灾,毁种3万亩。
页码: 122-124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122

[RECORD: 59/478]
志书名: 巴彦县志
篇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章名: 第七章 自然灾害
节名: 第六节  霜冻灾                   
正文:
    同治六年(1867年),巴彦苏苏等7牌白露(农历八月十一)后屡见严霜。
    光绪五年(1879年)7月23、24、25等日,甘沐林子南北两牌、巴彦苏苏北牌、阿力罕东牌各段均遭霜灾。五谷糠秕不堪民食,收成仅有三成。
    光绪六年(1880年)8月16、17、18等日,连遭霜冻。巴彦苏苏、小木兰达、阿力罕等七牌只有二、三分年成。拉三太河东段遭受雹灾甚重,颗粒无收。
    光绪七年(1881年)7月22、23等日,尼尔吉、努敏北段落霜成灾,秋收后五谷仅有三分。努敏南段、格木克东段因夏间早涝不均,秋间又受霜灾并因匪扰,五谷收成仅剩一分。以上各段至重灾民187户,计13 109人口粮紧张。
    (1885年)光绪十一年农历七月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等日霜压禾稼,不甚为重。八月初五、初六等日霜冻复降,五谷皆被蹂躏、瓜蔬伤残、其早种地处平原者有一二分收成,毁种、复种者皆粒实空秕。
    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大水过后霜冻降临,庄稼和蔬菜普遍受灾。
    1962年6月1日,复兴、长春两个公社靠山较近的大队遭受冻灾,受灾面积7 653亩。
    1974年5月23日晚,全县普遍遭受霜冻。
页码: 124
类别: 巴彦县志
排序字段: 00124

 

下一个 :

相关文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