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新社原电影声像部工作的一些回忆

谢华基

台湾电视人凌峰。 

“松雷杯”获奖证书。

《神州博览》摄制组人员合影。前排左一为本文作者。


 中国新闻社成立于1952年,不同于其它通讯社的特色之一就是主持侨委工作的廖承志同志预见到,电影对外宣工作的重要作用。当时,由吴江等同志领导下的“十八条好汉”组成的中新社电影队,曾经拍出了《泰山南北》﹑《姊妹易嫁》等优秀的电影作品,誉满海外华人世界。这对当时还未开放的中国来说,起到很好的外宣作用。“文革”后中新社恢复建制,又是由廖公决定恢复电影工作。

  我是1978年年底和几位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同仁一起调来中新社电影部工作的,直到1999年年末退休,我在中新社

  从事影视工作21年。回味过去时光,在我参与拍摄的工作中有三项,我想说一说。

  电影声像部与《八千里路云和月》

  1987年11月,副社长陈光忠同志让我拍摄台湾电视艺人凌峰和他率队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摄制组在大陆工作的纪实片。凌峰先生,做为第一个“敢吃螃蟹”的台湾电视艺人,立志“焊接台湾与大陆的文化断层”。他怀着极大的热情,冲破台湾当局的限制,进入大陆后就马不停蹄地拍摄起来,大陆的锦绣山河、风土人情都收录到他的镜头中。与台湾朋友朝夕相处了一段

  时间,他们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先进的拍摄方法,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接待他们的工作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负责,并让中新社电影部委派周慧忠、王楠等同志协助工作。其中有两件事可能至今鲜为人知。

  一是,当凌峰摄制组拍摄完第一批素材后,发现摄像机出现了故障,拍摄的磁带回放不出来。咨询索尼维修站,结论是录像带图像无法挽回,全组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此时,冷静的王楠用他的专业知识和智慧,终于使台湾摄影师拍摄的精美画面又重现出来,并排除了机器的故障。凌峰和摄影师在兴奋之时,对王楠表示了深深的谢意,这也使摄制组日后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第二件事是,摄制组辗转大江南北,不辞辛苦拍摄了大量素材后,凌峰决定精选部分素材带回台湾编辑成片,争取早日让台湾当局批准播出《八千里路云和月》。可是如果将磁带直接往回带,若被台湾当局海关没收怎么办?又是王楠同志想出了好办法,他精心操作把录像带一卷一卷从盒中取出重新包装好,让摄制组成功带回了台湾。中新社电影声像部的同志们就是这样勤奋、智慧、有效地协助台湾朋友在大陆拍片,这才有了《八千里路云和月》日后的成功播出。

  摄制音乐电视《在希望的田野上》

  彭丽媛唱片专辑中的文字部分写到:1989年中国新闻社拍摄了她的个人专辑艺术片《在希望的田野上》。这背后凝聚着电影部同仁的辛勤付出。

  上世纪80年代,国外及港台已经流行一种叫MTV(音乐电视)节目。我国央视也开始引进港台电视台的这类节目,如香港汪

  明荃、台湾包娜娜等音乐电视专辑播出。

  1988年年初,我和当时做制片工作的金鸿安同志议起这件事时都不约而同想到,能否为内地的优秀歌唱艺术家制作音乐电视专辑?这一想法得到了副社长陈光忠同志及电影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于是,金鸿安主动联系了当时在中国音乐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的青年歌唱家彭丽媛,她很愿意;又请示了当时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西安和声乐系主任金铁霖,得到了一致赞同。5月份筹备工作顺利进行,撰写和讨论拍摄脚本,制定拍摄计划,精心挑选了彭丽媛的15首歌曲进录音棚先期录音。

  摄制工作分两步进行,先是拍摄需要的外景镜头;9月份正式成立有彭丽媛参加的摄制组,经过全组同仁一个多月不辞辛苦辗转拍摄,顺利完成了前期摄制。经过精心的后期编剪,于1989年5月完成出片。该片于1989年7月20日荣获“松雷杯”全国首届录像节目评比一等奖;节目于1993年6月23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参与摄制凤凰卫视《神州博览》节目

  上世纪90年代,国侨办为加强外宣工作,增进海外华侨华人对我国改革开放的了解,委派中新社电影声像部,自1992年

  起,开办了电视专栏节目《神州博览》。节目一经播出即受到美国纽约中文电视、旧金山南海电视、香港九仓有线、新加坡广播电视频道等众多海外传媒机构和当地观众的好评。我驻纽约总领馆指出,《神州博览》“以全新的包装与观众见面,颇具特色,深

  受观众喜爱,是慰藉侨胞思乡情的精神食粮,是传递信息的纽带”。

  1996年7月,电影声像部主任杨宝华告知我,香港凤凰卫视在东南亚地区有一定的影响,为扩大我们的外宣工作面,经上级批准,他在香港成功开发了《神州博览》凤凰卫视版,请凤凰卫视的陈鲁豫主持并拍摄部分内容,再加上以往受欢迎的素材,制作成凤凰卫视版《神州博览》,希望我参加首轮拍摄和制作。我高兴地接受了这项任务。从8月至12月,凤凰卫视委派主持人陈鲁豫来电影部。由杨兵同志领队,我和助理郝兵共同组成摄制组,在北京、云南、新疆、四川、内蒙古、浙江、陕西、贵州、河南、安徽、福建、吉林等地进行了紧张的拍摄和编制工作,终于保证了凤凰卫视于1996年10月7日首次成功播出《神州博览》第一集。在这之后的每周一,凤凰卫视按时播出一集《神州博览》,

  这档节目在当时获得了不错的收视率。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经刘少奇定名,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发起创建中新社的还有金仲华、胡愈之、洪丝丝等文化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发起成立的爱国进步新闻机构——国际新闻社。 中新社担负的职能主要是:对外新闻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信息总汇,国际性通讯社。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四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图片通稿,专稿等;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信息、视频、手机短信等;三是对海外华文报纸供版;四是社办报刊。

  中新社现有员工2000余人,总社设在北京,拥有46个境内外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客户和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www.chinanews.com于1995年在香港创建。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中新网秉承中新社的传统风格,追求“快速、平实、客观、理性、专业、雅致”,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中别具一格。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新闻网站,也是全球中文互联网原创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内容供应者。 中新社于2000年1月1日创刊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是中国最知名的时政周刊之一,并以英、日、韩、意等4种外国语出版5种版本。周刊以其敏锐、深刻、犀利、独到的精神坐标在国内新闻周刊中独树一帜,其个性化标签“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已鲜明地印刻在读者心目之中。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目前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