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報導

辦展推廣祭祖文化(2021年7月21日 《文匯報》)
傳媒報導

為了令市民大眾對於不同宗族的祭祖大典有更加深入的認識,早前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舉行名為《祭·春秋》展覽,介紹本地三個宗族的祭祖儀式及生活文化──從潮州遷居至香港多年的郭氏、聚居新界的鄧氏以及奉天后娘娘為祖先的林氏。其中鄧氏及郭氏的展覽部分,更在其宗祠建築及祖廳舉行。像郭氏位於九龍城一幢商業大廈的祖廳,早前在展覽舉辦時便開放予市民參觀,藉此機會一睹這個罕有的、仍隱身於鬧市的祖堂。

Read More...

 

街知巷聞:西環七臺 鬧市山城 繁華褪盡(2021年6月14日 《明報》)
傳媒報導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今年初因屋頂修繕,暫遷到堅尼地城與七臺為鄰,其署理執行總監黃競聰博士(Desmond)與這社區份屬新鄰,又是舊友。研究節慶習俗的他,在十多年前入行之初,已專程到過位於青蓮臺的魯班先師廟,參加農曆六月十三日的魯班誕。石鼓洲雖亦有一魯班廟,但外人難以得見,故這座是香港唯一供奉魯班且對外開放的廟宇。

Read More...

 

「城市中的祖堂」 祭祖傳承遇挑戰 唐朝郭子儀後裔 70年第6次遷移 (2021年6月8日 《經濟日報》)
傳媒報導


九龍城汾陽郭氏是一個隱於鬧市並奉唐朝名將郭子儀為祖的宗族,其祖堂幾經搬遷至現址的九龍城沙浦道商廈單位已有近20年,然唐朝的官亦難擋香港政府的發展,郭氏祖堂被劃入市建局的重建範圍,令他們將要面對70多年來第6次遷移,郭振忠坦言祖堂四處遷移、兒孫信奉基督教等等,均不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對未來感到憂心。

Read More...

 

路邊井蓋學問多(2021年5月19日 《文匯報》)
傳媒報導

早前,南豐集團「世界之約」與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舉辦以中上環區井蓋及歷史為主題的實體展覽,並且拍攝了一個井蓋網上導賞團,讓公眾足不出戶也能夠在社交媒體上欣賞這些看似毫不起眼、背後卻承載着豐富歷史故事的井蓋。至於在展覽中展出的不同款式的井蓋,有不少便是由劉祥利鑄造廠借出。原來這些其貌不揚的井蓋隱藏了不少秘密,故事就藏在細節中。

Read More...

 

深井:香港製造的人情味(2021年5月 《中國旅遊》)
傳媒報導


今日我們所見的工業邨,一般皆遠離住宅,與人情及生活關係不大。然而在上世紀香港製造業的黃金年代,本地曾有另一種「工業村」,在那裡廠方與居民相鄰相依,攜手開創輝煌,位於荃灣區的鄉郊深井正是一例。透過整理深井的歷史,與當地的居民對談,我們驚喜地發現該區除了燒鵝以外,更珍貴在於藏有「香港製造」這個品牌背後的人情味。

Read More...

 

《井蓋展》解密井蓋故事(2021年4月24日 《文匯報》)
傳媒報導


大大小小的井蓋散落在城市不同角落,平凡不起眼,有些甚至髒兮兮的,不免令人退避三舍。但其實那些外表看似差不多的井蓋,無論在形狀、條紋、型號均隱藏了不少密碼,只要細心觀察,便能發現不同樣式的井蓋背後其實大有學問。南豐集團與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現正於Nan Fung Place舉辦「與社區歷史之約《井蓋展》」,以中上環區特色井蓋故事為主題的展覽,邀請市民從中西區出發,解密每一款特色井蓋背後的故事,也可循這些滿布城市馬路的井蓋發掘屬於「香港製造」鑄鐵工業及城市基建發展的進化史。展期由即日起至4月30日。

Read More...

 

路邊渠蓋幾歷蛻變 斜紋「疏冷」常裝錯損排水力(2021年4月18日《明報》)
傳媒報導


路旁排水井蓋並不起眼,在大雨時卻發揮重要作用。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指出,這些俗稱「疏冷」(gully grating)的渠蓋自1930 年代已在大街小巷出現,至今經歷至少5次改良,當中最普遍使用的生鐵斜紋通孔「疏冷」,卻普遍裝錯方向,若遇暴雨,或將雨水導回路面,減低排水效率。另外,路政署證實兩個位於西營盤正街的「疏冷」,外表與一般雙三角型斜紋「疏冷」無分別,但其向下傾斜的設計配合路段較大的斜度,能提高排水效能。

Read More...

 

和時間競賽的歷史教育 專訪歷史教育專家黃競聰博士(2021年4月 《教協報》)
傳媒報導


黃競聰博士是本地古蹟和歷史教育的開荒牛,隨天星皇后碼頭事件入行。他眼中的保育,不單是文青打卡,去結業的老店朝聖,他更相信細水長流,教育的重要,令學生從打卡到落手參與。入行轉眼已13年,見證本地唯一專注做歷史保育教育的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下簡稱中心)成立、成長,並成為機構副執行總監,而他亦完成珠海學院的歷史研究博士,於本地大專學府教授歷史課,講他的歷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