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时空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文化 > 通州乡镇 > 正文

北魏太和造像

2009-01-11 12:19阅读:101次btcbd

    1998323,北京电视台曾经播出过一期节目,介绍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聂各庄乡车耳营村的北魏太和造像。这尊佛造像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然而就在节目播出三天后,公安机关接到报警,说这尊佛像被盗了。今天咱们就重新来解析一下,这尊雕刻于一千五百年前的佛像身后蕴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身世谜团。北魏太和造像
   
一尊北魏年间的大佛,原型竟是喜好男宠的太皇太后;一位家住内城的贵族,却举家迁往京郊,五代守护佛像。八年前的那个夜晚到底发生了什么,八年之后又将揭开怎样的真相,这里将为您讲述北魏太和造像的身世之谜。
   
北魏太和造像,雕刻于大约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太和年间,当时的皇帝叫孝文帝。现在咱们说起北京城的故事,大多数人都从元明清起口儿,再往远了说,也就到辽金时期,但是还真没什么人能说出来这北魏时期的北京城到底是个什么样,我先给您介绍一下。
   
“夏商西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北魏就是这“南北朝”里的北朝。话说公元397年,北魏占领了蓟城,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当时为什么叫蓟城呢?北魏时期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里说了:“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这意思就是说,当时北京这地界儿,西北部有个蓟丘,于是这座城市就叫蓟城了。如此说来,北京城的诞生,仅仅源于一个小山头而已。
   
这蓟城有多大呢?据史书记载,南北九里,东西七里,呈长方形,大概范围就在现在宣武区的宣武门到和平门一带,南城墙在法源寺以北,北城墙在长安街南侧,西城墙在白云观以东。现如今广安门外的滨河公园,就是当年蓟城的市中心。1995年为了纪念北京建城3040f司年,滨河公园还立了一根建立蓟域的纪念柱,侯仁之先生特意写了篇北京律城记》刻在上面。

滨河公园建立蓟城的纪念柱

    北魏时期的首都在山西大同,一著名的云冈石窟就是在那个时代诞生的。当时的北京城,也就是蓟城,位于华北大平原的北端,是中原与塞上往来的必经之路,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会儿这地方就是个文化交流中心,所以出现一尊做工精美的佛像,流传至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绕着这尊佛像转一圈,我们发现了一行字,就是这行字,使北魏太和造像诞生的原因成了一个有待解答的谜团。

北魏太和造像底部刻有“太和十三年三月十五日阎惠端为皇帝太皇太后造像”    现如今,北魏太和造像安放在首都博物馆佛造像展厅里,大老远一看,两米多高挺扎眼。要说这年月,生孩子有出生证,成年人有身份证,养个宠物还得上户口昵,所以文物也得有出生年月的证明。例如瓷器底部的落款,字画旁边的署名,还有就是佛像底部的刻字了。
   
北魏太和造像底部刻有“太和十三年三月十五日阎惠端为皇帝太皇太后造像”,从这行字我们可以判断,这尊造像是北魏太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489年的三月十五日,一个叫阎惠端的人制作完成的。
   
但是真正的问题在后边这几个字——“为皇帝太皇太后造像”。  这太皇太后是谁呢?就是北魏孝文帝的奶奶冯太后。话说到这儿,您可别忘了,当时北魏的首都在山西大同,北京这地方,天高皇帝远的,干吗要立一尊当朝太皇太后的造像呢?是因为她深受百姓爱戴,还是地方官员拍马屁,或者是她因为自恋,自己找人雕的像?我不想跟您卖关子,但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要解答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尊魏太和造像最早是在北京的什么地方被发现的,又是谁第一个提出对它进行保护的,弄明白这一点,咱们的故事才能往下讲。

[NextPage]

《光绪顺天府志》    《光绪顺天府志》说,(这尊大佛)是“光绪六年,通州张云翼访得之”。也就是说,公元1890年,通州一个叫张云翼的人发现了这尊魏太和造像。随着消息的不胫而走,引起了光绪皇帝的重视。于是光绪下达文件,要求有关部门将佛像运往西山,找专业人才进行看护,并为其拨款建立石佛殿以存放佛像。《妙峰山琐记》
    关于这段故事,在乾隆年间进士奉宽所写的《妙峰山琐记》上也有记载说:“(石佛殿)其处久远无僧徒,现一安定门内方家胡同姚姓者居守,庙以‘石佛殿’称,不知有无寺庙也。”这说的就是石佛殿里并没有和尚,只有一户姓姚的人家看着大佛。而这家人原来住在安定门内的方家胡同,后来为了看佛,才举家迁到了西山的车耳营村。
   
方家胡同在当时属于什么地段儿呢?这么说吧,现如今胡同里的东城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原来就是座郡王府,您说这条胡同里的居住档次能差得了吗?回过头来说说这位姓姚的看佛人,由光绪钦点,拿国家俸禄,还跟郡王是邻居,甭问,非富即贵啊。

方家胡同

    但是,自从姚家接受了看护佛造像这份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之后,就举家搬到了现在的西山车耳营村。得!城市户口改城镇户口了,至今这姚家人还在村里住着昵.
   
从地图上看,车耳营村所属的聂各庄乡在城西。我们从西四环的北京电视台出发,愣是往西开了半个小时还没见到相关的路牌。由此我们可以想像,当年姚家十几口子人,在没有汽车的情况下,从安定门外的方家胡同举家迁徙到车耳营村,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车耳营地图
    车耳营的名字诞生于明朝。话说嘉靖二十九年,右翼蒙古首领俺答汗率领部队打到了古北口,接着下顺义、通州,在京郊的城乡结合部烧杀抢掠,这一下满朝文武都吓得肝儿颤了。到了隆庆五年,大军事家戚继光一琢磨,老让蒙古人这么闹腾下去也不是回事儿啊,于是戚将军建议,在西山建立车营,以战车抵抗敌军。从此这聂各庄乡就多了一座“车营”,又叫“车耳营”,当地人俗称为“车儿营”。
   
车耳营村的现状,根本让人无法和八年前的影像联系到一起,现如今的车耳营,却颇具新农村的现代气息了。
   
我们通过询问村民,找到了当年看佛的姚家,遗憾的是,姚家媳妇张宝英并没有在家,热情的村民教给我们一个土办法。通过村委会的大喇叭广播,十分钟后我们就见到了张宝英。与八年前相比,她除了略微发福之外,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2006年的西山车耳营村      1997年的西山车耳营村

    张宝英虽然找到了,遗憾的是,她根本说不清当年石佛是怎么搬到西山来的,就更别提最初的发现地点了。但是我们发现,她几乎收集了所有与魏太和造像有关的资料、报道。这对于一个农村妇女来说,并非一件易事,我们希望能在这些东西里找到一些线索。
   
张宝英一提起魏太和造像被盗的事情,情绪就非常激动。她说当年为了看护佛像,晚上一个人睡在佛像旁边。存放佛像的石亭子四面透风,曾经在石亭里装着两盏台灯,那是1997年佛像开放以后游客捐赠的,那之后石亭子里才通了电,张宝英开始用电褥子取暖了。

[NextPage]

2004年10月9日星期五的《北京青年报》    一本1998年的挂历上,被张宝英画上圈的两个日子,一个是326号,是佛像被盗的日子,一个是927号,犯罪嫌疑人被抓获。
   
这是2004109星期五的《北京青年报》,显著的位置刊载着这样一则新闻:“魏太和造像失窃案的最后一名在逃犯被抓获归案,并判处无期徒刑。”
   
原来当天偷佛像的一共是七个人,1998927逮到六个,当年刊载这条新闻的杂志也被张宝英收藏起来。当我们正想通过这篇文章了解八年前破案过程的时候,却有了意外的发现。
   
意外的收获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一直没有找到的答案:魏太和造像到底是在哪儿被人发现,然后运到车耳营村的?我们前面说过,姚家人应该是这段历史的唯一知情者,可惜姚家的儿媳妇张宝英却记不起来了。恰好八年前的那本法制杂志上,刊载了当年对姚家老人的采访内容。
   
据姚家老人回忆,魏太和造像当年是在永定门一带被发现的,发现者就是史书上记载的那位通州张云翼。光绪皇帝命人把佛像运往西山车耳营之后,还为它建造了一座石佛殿。如此说来,佛造像应该供奉在石佛寺里,可是从资料里我们却只看到一座欧式的石亭子。石佛寺到底还在不在?佛造像是不是从寺里挪出来的呢?
    1998
年,栏目记者在走访车耳营村的时候,在村口大松树下发现了一座破旧的寺庙。这座破旧的庙宇是否就是当年为魏太和造像建立的石佛寺呢?如果是的话,为什么佛像不继续供奉在大殿里,而要移到姚家屋后呢?是为了方便看护,还是另有隐情?200612月,当我们再次来到村口的大松树下,发现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果说魏太和造像是光绪六年才运往车耳营村的,那么石佛殿也应该是当时的建筑。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北京的文物古迹当中算是年轻的了,至少应该能够留下点遗迹。我们之所以要走访石佛寺,并不是为了带您看景儿,这关系到一个问题:如果石佛寺还在,说明魏太和造像当年是从永定门搬到了石佛寺,后来又从石佛寺搬到了现在石亭子所在的位置。为什么要把佛像搬出来,这究竟是不是看佛的姚家人所为昵?下期节目里,继续为您讲述北魏太和造像的身世之谜。
牛角章   
上次说到,从1998年的资料看,北魏太和造像安放在一座石亭子里,而且据说这座亭子打民国那会儿就有了。但是史料上又说,当年光绪皇帝曾经下旨为佛像建造石佛殿,现如今这石佛殿在哪儿?佛像与大殿为什么不在一处?这是否为佛像的被盗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昵?您先别急,饭得一口一口吃,话咱也得慢慢说。我们还真找到了石佛殿的几点遗迹。
遗迹一:石佛殿牛角章
   
话说清朝那会儿,皇帝有玉玺,大臣有官印,您别看人家姚家是看佛的,照样有皇帝钦赐的大印在手。张宝英说了:“这可是个宝贝,我从来都没给别人看过。今儿个给你们瞧瞧。”您听听,闹了半天我们享受的是VIP的待遇。
   
这就是姚家祖辈上传下来的牛角章,上刻有“石佛殿”三个字,这枚印章的功能,应该相当于现在的工作证,所以我们由此得知,姚家看护佛像,又有石佛殿的工作证,所以当年的佛像肯定是在石佛殿里的。但是这石佛殿在哪呢?

[NextPage]

遗迹二:石佛殿重修碑
   
除了印章之外,我们还在姚家的院墙外发现了一块不大的石碑。虽然已经被拦腰截断,但上面的字迹还算清晰,您往这儿看:“重修石佛殿”。甭问啊,这肯定是石佛殿的重修碑。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像什么重修碑、重建碑都应该是立在大殿前面的,这块碑为什么散落在这儿,有两种可能:一是当年重修碑和佛像一起移出了石佛殿,安放在了姚家房屋的周围,一方便看护;二是石佛殿就在周围,只是我们眼神不好,没找着。我们正纳闷呢,人家张宝英的一句话,疑问就解决了。

石佛殿重修碑

遗迹三:石佛殿遗存
   
正当我们在当年存放佛像的石亭子周围转悠的时候,张宝英顺口说了一句:“当年这大殿就这么大。”顺着她比划的方向,我们发现在石亭子周围的地面卜有一圈砖墙的遗迹,闹了半天,这就是当年石佛殿所在的位置,怪不得我们找不着呢,合着这北魏太和造像根本就没搬过家。
   
话民国初年,石佛殿年久失修,濒临倒塌,才被姚家的先辈拆除,建起了这座石亭。
   
我们跟张宝英聊了大半天,一直没敢问北魏太和造像被盗当天的情况。再加上那座曾经存放佛像的石亭子,现如今四面都被封得严严实实的,显然人家不愿意提起八年前发生的事情。不过,正在我们犯嘀咕的时候,张宝英竟然情不自禁地拉着我们讲起了1998326号晚上所发生的种种细节。石亭
    1998325,从下午开始,张宝英就有一种不祥之感,老觉得闹心。因此她从傍晚6点开始,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到房后去看看佛像,直到夜里4点左右才睡踏实。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呐,第二天早上6点,当张宝英拿着笤帚、簸箕打算打扫石亭子的时候,大老远一看,心就凉了大半截儿:北魏太和造像丢了!
   
张宝英立马双腿一软,扑通跪在了地上,她说后来几乎是爬回家把消息告诉丈夫的。理智的先生让妻子保护现场,自己打电话报了警。
   
原来安放佛造像的石亭子,虽然四面都开了门,但是那门洞的高度宽度,都比佛像小得多,偷盗者是怎么把佛像抬出来的?按理说要运走佛像必须经过张宝英家,她警惕了一下午,怎么到了关键时刻就没听见一点动静呢?佛像丢了以后,也有村民议论是张宝英和盗窃犯里应外合,张宝英觉得委屈,合情合理地给我们描述了当晚的真实情况。
    1998
年佛像所处的地理位置是这样:南边是张宝英家的房子,东边是游客参观佛像的必经之路,也是通往村口的唯一通道。西面是一排砖房,也就是原来石佛殿的后殿,北边是山坡,无路可走而且比较陡峭。北面还有通往村外的另一通道,但是要从这里偷运一座两米多高的石佛像,非常容易被人发现,那么佛像到底是从哪里运走的呢?
   
原来当时的文物盗窃犯是用绳索拴住佛像,然后从北面的山坡顺到山下,装车运走的。当时山坡上的杂草被压倒了一片。
   
这时候我们注意到了对面山上刻着两个字——道德。一打听才知道,这是在佛像丢失之后才刻上去的,为的就是警示后人,谴责缺德的文物盗窃犯。
   
但是话说到这儿,疑问还是没得到解决:这佛像是怎么从亭子里出来的昵?我告诉您吧,其实特简单——摔碎了移出来的。报道上说,当时佛像被摔成了五块儿,今儿个我告诉您,这是不对的。
山上刻着两个字“道德”   
您看佛造像边上的这两尊小佛像,就是张宝英当时在山坡上找到后才交给公安机关的,加上这两块,佛像总共被摔成了七部分。
   
所以说到了1998927号,案子破了,北魏太和造像却没能完璧归赵,四分五裂的运回了北京,接受文物专家的修复。
   
在修复过程中专家发现,北魏太和造像所用的材料,是来自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附近的石材,也就是说,这尊佛像并不是在北京就地取材雕刻而成的。那么这尊北魏太和造像当年从山西运往北京的时候,究竟是原材料,还是雕刻完工的成品呢?这话还得从北魏孝文帝说起。北魏孝文帝
    据历史记载,孝文帝是个口碑不错的皇帝,除了勤政爱民之外,实行了很多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比如推广统一语言、宗教信仰自由等等。同样是在1998年的这本法制杂志上,姚家的老人口述了这段历史:当年孝文帝动用近千名能工巧匠雕刻魏太和造像,雕好之后为了“点缀”蓟都,派了近百名官员,翻山越岭护送石佛,来到了现在的北京。这位北漂的大佛,就这样成了北京最资深的土著,转眼就过了一千五百年。咱们曾经说过,这尊北魏太和造像是根据孝文帝的奶奶——冯太后的形象雕刻而成的。冯太后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得给您好好讲讲。这位冯太后,集历史上三位女强人的特点于一身,究竟是哪三个人,咱们一起去看看。

[NextPage]

    特点一:承前启后  辅佐幼主  相似人物——孝庄太后
   
孝庄太后辅佐了儿子顺治、孙子康熙两位皇帝,冯太后也不例外。她的养子献文帝12岁登基,六年之后,年仅18岁的献文帝就把皇位让给了年仪5岁的孝文帝。两代少年天子,背后站着同一个女人,这就是冯太后。但是话说回来了,18岁的献文帝年纪轻轻的,为什么要把皇位让给年仅5岁的儿子呢?这就得说说冯太后的第二个特点了。
   
特点二:垂帘听政独揽大权相似人物——慈禧太后
   
话说冯太后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跟慈禧太后颇为相似。大伙儿都知道,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理由,无非就是“皇帝年幼,不能亲政”。人家冯太后有绝招儿,她为了能够长期垂帘,愣是让18岁的献文帝把皇位让给了5岁的孝文帝,甚至为了避免太上皇献文帝干预朝政,愣是下毒把他给害死了。
   
特点三:政绩突出喜好男宠  相似人物——武则天
   
通过这张画像,不难猜出来冯太后的性格特点当中,有点“花痴”的倾向,事实还真是这样。她的嗜好和业绩都跟武则天比较相似,喜好男宠,但政绩突出。冯太后
    就是这么一位集三位女强人特点于一身的冯太后,让孝文帝这个当孙子的是又敬又怕,所以有人推测,孝文帝命人为冯太后塑造这样一尊塑像,并非是心甘情愿,至于为什么大老远拘运到蓟都北京来,我们认为,除了点缀之外,很可能还有点敬而远之的意味吧。
   
关于北魏太和造像为什么以冯太后为原型,还有一种猜测:话说北魏年间,太武帝听信谗言,兴起了一场灭佛运动。当时有一个叫昙曜的和尚,  一心弘扬佛法,却又担心遭到杀身之祸,于是他依照北魏五位皇帝的相貌,雕刻了五尊大佛,算是逃过了一劫。这就形成了著名的云冈石窟。所以也有人认为,魏太和造像之所以以冯太后为原型,也是雕刻者为了躲避灭顶之灾。
同时代观音像与北魏太和造像之比较   
话说到这儿,您知道魏太和造像究竟是何方神圣吗?有人说是南海观音,有人说是药师佛,但是我们认为是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呢?这就给您看看证据。
   
从时间上看,北魏年间所盛行的佛教,应该还是源于尼泊尔的原始佛教,也就是说那会儿的佛教原汁原味,没加入中国老百姓的主观色彩。原始佛教所供奉的佛像,不像现在有什么横三世、纵三世,那会儿只有一个,就是释迦牟尼佛。而药师佛是横三世佛之一,所以北魏太和造像不太可能是药师佛。
   
再从服装上看,北魏太和造像穿的很简单,这也是释迦牟尼佛的特点之一,据说他是众佛之中最俭朴的一位。同样产生于那个年代的观音像就有所不同了,相比之下观音身上多了很多装饰物,衣服纹路相比之下复杂很多。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北魏太和造像所塑造的是一尊释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