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摘】心態勝於年齡 何德星從未言休

A+A-
(編按:此訪問原載於 2018 年 12 月出版的「香港文摘」創刊號,「香港文摘」為一本以「年輕老人」為讀者群的新創雜誌,旨在為一眾銀齡讀者提供新概念、生活資訊,擺脫老去的悲觀想像。)
文:Luna 攝:佘世培 鳴謝:何德星先生、招家泉師父 場地提供:招家泉師父

何德星,人稱何 Sir 或菇爹,是歌手何韻詩的父親。何 Sir 於 1970 年畢業於羅富國師範學院及中文大學校外課程平面設計課程後,同年任教拔萃男書院,一教就是 18 載。乘著 80 年代移民潮,何 Sir 放下在港所有事業與財產,舉家移民到加拿大滿地可。命運弄人,本來在加拿大發展了穏定事業,卻又因為女兒何韻詩在香港的音樂路,再一次放棄生意,2000 年回流香港。來來回回數十年,何 Sir 仍樂此不疲,無論事業還是興趣皆作了不少新嘗試,可謂「周身刀」。即使嘗試過放下腳步休息,終究還是停不下來。問到保持身心年輕的竅訣,他再三強調「年齡不重要,最重要是心態」。

執起教鞭

回首數十截,何 Sir 始終難忘當教師的歲月。

何 Sir 雖已年屆 70,但仍中氣十足,不時挖苦人一句,猶有舊時教書作弄學生的餘威。「當時我在拔萃兼教數學,一次在黑板計數時,竟然被一個中二學生放聲直指『阿 Sir,你計錯數喎!』我當時年少氣盛,當然也不是味兒,只好應他一句明天再回答這道題目。我深深不忿,下課後馬上重計一次,果然錯了!原來因為那孩子家裡有些錢,請了補習老師預習題目,所以一早就會做了。結果翌日再上課,我對他大喝一聲『Tong!企起身!』那學生以為我要罰他,戒驚戒懼。結果我逕自走到他的座位,坐下。『阿 Sir 真係計錯咗數喎,你叻,今日你出去做老師啦!』鬧得哄堂大笑。教學嘛,就是要寓於娛樂之中,有時鬧著玩,不用那麼嚴肅。」可惜何 Sir 笑說這種教學趣事已經不復再,今時今日的老師受到不少制肘,不似舊時自由與放縱。這也是他選擇即使回流亦不重投教育界的原因之一。

數十年後回首,何 Sir 自言若當初選擇努力走設計路,今天或會成就非凡。雖然沒有享譽國際的成就,但春風化雨後的桃李滿門,對何 Sir 來說更勝名氣。「在拔萃執教了 18 年,再加上我私下教授的學生,數目可以萬計。孔子門下弟子有三千,我有一萬,我叻啲,講笑。」他打趣道。不知何 Sir 當初有沒有想過,能孕育無數傑出學生得來的滿足,原來遠比一開始那優厚的 990 元月薪更為吸引?

放棄加拿大的事業毅然回流香港,全為一家團聚。

回港背後

80 年代,「中英聯合聲明」簽訂後人心惶惶,能走的都遠走高飛。乘著這股移民潮,何 Sir 舉家移民到加拿大滿地可。好不容易在加國落地生根,2000 年又毅然放下發展的生意,回流香港。「搬回來香港,全為了 4 個字 —— 一家團聚。」擲地有聲的 4 個字,背後就是為了 2 個人:女兒何韻詩與兒子何秉舜。

1996 年,歌手何韻詩在最後一屆 TVB 全球華人新秀歌唱大賽中奪冠,開始其歌手生涯。「96 年她特地返港參加新秀歌唱大賽。不幸地,她贏了冠軍。我不明所以,怎麼會贏呢?一者當時我沒有(人脈)關係、二者她離港多時、三者她坐飛機回來吐得厲害,翌日就走去面試,最後更上台奪冠,這哪來的道理呢?當時很不開心,因為她回港發展我便要準備(回港)…… 當晩我直頭想死。」看似滿口埋怨,但看見女兒在樂壇亮麗的成績,卻樂在眉目之間。後來兒子何秉舜亦伙拍何韻詩在香港發展音樂事業,何 Sir 結束在加拿大的生意回流返港,一家人共同進退,開心團聚。雖說結束生意是一大損失,但何 Sir 對財富自有一套看法:「賺錢,夠就算了。像李嘉誠般賺那麼多的錢,還不是睡一張床,再大也還是一張床而已。」

老來退休?

回港後,何 Sir 本來打算不再工作,開始退休生活。實驗一年後,發現自己還是停不下來。「舊時在加拿大,有萬種消閒活動任君選擇,釣魚、射槍、打高爾夫球、滑雪、爬山…… 多不勝數;回到香港,頂多去卡啦 OK、吃個飯、打打麻將。在港打高爾夫球像打麻將,要湊夠 4 人。我又不嗜賭,娛樂少之又少。起初還是會約約朋友吃飯敘舊,後來人家都要工作,哪有空搭理我?最終自己再也忍不住了,決定開始做生意,至今仍然繼續。」

AirHK 節目「麻辣教師 1.0」截圖。

何 Sir 屹今仍然「周身刀」,其中為人所知的便是在 AirHK(香港爭氣)的幕前工作。「AirHK 由我的學生創辦,是個為獨立製作人賺錢的一個網絡平台。」平台上的影片涵蓋不同範疇,老少咸宜,其中便有何 Sir 主持的節目「麻辣教師 1.0」。除了是主持,何 Sir 還協助擔任平台的公關,邀得一眾名人到其訪談節目擔任嘉賓。

被問到在網台工作上會否因為追不上科技而感到吃力,何 Sir 馬上反擊:「你比我 out(落伍)啦!你們用的程式我無一不曉!」還反考我們 WhatsApp、Line 與 WeChat 的活躍地區。「阿 Sir 厲害吧?(厲害。)錯!是非常厲害!」

說到尾,原來好動的個性沒有隨歲月消逝,退休後繼續經營小生意不為賺大錢,全為怕悶二字。

運動健將

談起運動,何 Sir 自年少已是好動派,在男拔曾經兼教體育科 3 年。2 年前,舊生邀請何 Sir 加入拔萃田徑會,逢星期日早上練習,風雨不改。勤奮練習,為的便是在一年一度的先進運動會大展身手。「第 1 年跑 100 米、400 米、擲鐡餅和推鉛球。第 2 年便不跑 400 米了,因為跑到最後 100 米就想死。」保持運動之餘不忘量力而為的道理,難怪何 Sir 步入 70 歲後仍然健步如飛,於 100 米賽事以 18.01 秒成績奪冠。

何 Sir 仍熱衷參與田徑比賽。

熱衷於比賽場上,是因為仍然戀戰,享受競爭與勝利的感覺嗎?何 Sir 拋出一句「勝不驕,敗不餒」,認為大家應該在比賽中淡看贏輸,盡情享受與投入比賽。除了田徑比賽,何 Sir 每星期都會去健身,保持體能狀態。年紀大了,面對生理上少不免的阻滯,何 Sir 謂:「總之量力而為啦,就如吃東西一樣,多吃也會壞肚皮…… 我都 70 歲了,這根死老柴都尚算似模似樣啦。」

終生學習

玩田徑又健身,近 2 年更涉足詠春,果然寶刀未老。何 Sir 說學詠春不分年齡,會行會走就可以學,師父門下更有 86 歲的門生,不必擔心年紀大而卻步。談起學詠春帶來的好處,他笑說:「學詠春後反應變快了,走到尖沙咀,給自由行的行李箱撞到可以輕鬆地一踢一肘,將它擋住。」

何 Sir 忽然學起詠春,要數 2 年前的一次舊生聚會。當年再遇舊生招家泉(Calvin),受邀學習詠春,於是爽快地答應了。由老師搖身一變成為學生,轉師為徒,饒有趣味。「不論師生,還是朋友、家人,最重要的還是尊重。如今他做我的師父,我必然要尊重他;但我曾經也是他的老師,因此我們現在的關係是亦師亦友的,學詠春時也有我們的一套,只喊名字不喊師徒。(會否礙於身份感到奇怪、尷尬?)身為老師,當然希望學生比自己厲害,正所謂『青出於藍勝於藍』,真正的老師本應如此的。」

能舉起千斤重的六點半棍,有賴日夜鍛鍊的體魄。

「70 代 KOL」?

KOL(Key Opinion Leader)現今大行其道,KOL 的一句有時比大明星更具影響力。問何 Sir 認為自己算不算「70 代 KOL」?何 Sir 似乎無意擠身於 KOL 之列,更對「70 代」之說充滿質疑:「其實年紀真不重要啊,最重要是心態。有些人 17 歲已經活像個 71 歲老人;我則想自己 71 歲活得像 17 歲,心態是自己決定的,年齡無關緊要。無論幾多歲,都要記住 3 點:一者,問心無愧,事情就不怕做;二者,千萬要誠實,不可欺騙別人;三者,答應過人的事記得要做,要對別人好。3 件事都做足,做人自然是安枕無憂。」有何寄語剛踏入銀齡的人士?「要記住年齡不是一個限制,沒有指定(年紀才可以做指定的事),心態好就可以。很多人踏入 50 歲就覺得自己老態龍鍾,但其實不然。年紀大了也不一定要做維園阿伯,去做做義工,消磨時間也是好事,例如退休教師可以去義教,用自己知識幫助別人,何樂而不為?」

「給你一千萬年也會死,無論多富有也會死,這世界上沒有長生之藥。我今年 70 多歲,活多 30 年就夠了。」30 年後,日子如常還是天翻地覆,還未有個定案。「活到 100 歲,見證到香港正式回歸後,就安心 sayonara(講再見)了。希望屆時的環境就如網台 AirHK 的中文名字般 —— 香港爭氣。」活得年輕,就連生死之事都付笑談中,可見何 Sir 活生生的演繹他反反覆覆提起的一句 ——「年齡不重要,最重要是心態」。

雜誌推介

「人不會因為老而不再玩樂,只會因為停止玩樂而變老。」

不少人視人口老化為負擔,其實現代老人已非過去老態龍鍾的老人,甚至有新詞「年輕老人(young old)」形容這些年長而不衰老的一群。所謂「年輕老人」,意指那些健康良好,仍能工作又樂意工作,有錢花在非特定年齡消費項目上的老人。由此得出結論:對於人口老化,大眾實在不必一昧悲觀看待。

「香港文摘」
  • 出版:CUP 出版
  • 售價:40 港元
  • ISSN:2523-1049
  • 銷售點:香港誠品書店、香港城邦書店、序言書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