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光耀燕赵

王砚泉(上)

日期:2020年07月01日         来源:河北党史网



【《伟伟道来话燕赵 ●光耀燕赵》《河北籍开国将军王砚泉(上)》】音频


王砚泉,河北保定人,1957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

书桌前,他是个出色的学子;战场上,他是抗日的猛将。满腹的才华,他都用在部队最需要的地方;满腔的热血,他愿意为祖国和人民抛洒。王砚泉,这位由燕赵之地走出来的少将,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1917年10月15日,王砚泉出生于新镇县张青口村,如今,这地方已经改属于保定雄县。当年,老王家的家境还算不错,王砚泉的父亲是个村长,他六岁时就在村里读了私塾。私塾、小学、高小,八年求学,积淀下一定的文化,王砚泉内心也生出了救亡的萌芽。

1931年9月初,14岁的王砚泉到北京碧云寺初级中学读书。他入学不久,“九一八”的消息就传到了北京。京城的学子们组织了抗日爱国游行示威,反对国民政府的不抵抗,王砚泉也积极地参与其中。10月,大批学生奔赴南京请愿,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12月,各地学生在南京示威游行时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珍珠桥惨案”,三十多名学生横死街头,上百人受伤,六十多人被捕,全国舆论一片哗然。王砚泉的父亲听到消息,生怕儿子遇到危险,从老家派人强行把他带回故乡。

王砚泉身在家中,心在北京,一心想要继续参与救国救亡的活动,他极力抗争,重返学校,这一去,彻底投身于抗日的洪流。

1933年,王砚泉转入环谷园西泉中学,两年后,他又升入中法大学附属高中。此时,日军已经踏入华北,并策动华北五省自治;面对外敌步步紧逼,国民政府消极退让,终于引发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王砚泉再次投身救国浪潮,在“民先”的领导之下,他经常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宣传活动。

1936年12月,学校里贴出一张“山西民训干部教练团”的招生布告,上面说:训练出来的干部将来要准备发动和组织民众抗日。王砚泉听说这个消息,不仅自己报了名,还动员了几个老乡一起参加。1937年1月14日,王砚泉与同期受训的同学一起到达太原,在山西民训干部团二队受训。从此,他正式走上革命道路。

在山西受训那些年,王砚泉大量阅读进步书刊,比如《解放》杂志、《共产党宣言》《大众哲学》等,并接受了马列主义,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8月1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成立,王砚泉成为其中一员,负责宣传马列主义和抗日时事。1937年11月11日,王砚泉如愿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时调任决死队二大队五中队指导员。

身为指导员,王砚泉非常注意关心士兵疾苦,他擅长做士兵的思想工作,团结绝大多数人,发展积极分子入党。此时的王砚泉肩负重任,他同队里两任旧军队出身的队长开展斗争,争取部队,最终成功战胜对手,为我党牢牢地掌握住这支军队。

1938年6月,王砚泉调去组建以总队特务大队,并任教导员。后来,特务大队改为决死一纵队游击一团第二营,王砚泉继续担任指导员。当时,担任营长的是老红军苏鲁同志。王砚泉虚心向苏鲁学习,两人积极配合,积极壮大党员、团员在部队中的比例,实现每个中队都有党员支部,这样一来,二营的官兵抗日热情和政治觉悟大大提高。

1939年1月中旬,王砚泉与团长苏鲁指挥二营小试牛刀,在南官庄和日军精锐小队打了一仗,全歼敌人。这一仗大大鼓舞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抗日信心和抗日热情,老乡们欢欣鼓舞,纷纷自发到部队慰问,送锦旗和慰问品,全体官兵深受感动,将士们明白这样一件事——只有真心抗日,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这年夏天,王砚泉又调任决死一纵队游击一团政治处组织科长,负责党的秘密工作。1940年1月,游击一团和决死三纵队合编为决死一纵队二十五团,王砚泉到二十五团一营任指导员。

王砚泉工作出色,勤恳用心,组织上对他格外欣赏,考虑到他具备党的基层和机关工作经验,但缺乏军事理论的学习,决定派他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军事。1940年6月,王砚泉来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干一队。在抗大,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军事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1941年1月,王砚泉从抗大毕业,又回到决死一纵队兼太岳军区司令部,任训练科科长。

训练科的主要任务有这么几项:一是管理军事行政干部的调遣、任命和培养,二是负责部队的行政管理和军事训练。王砚泉主要分管负责管理干部工作。那时候,日军对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老百姓的房子几乎都被烧光了,部队驻扎,只能自己动手打窑洞。王砚泉和科里十几名同志动手开了两口窑洞,白天办公,晚上住宿。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团结一致,克服困难。7月,王砚泉升任队务科科长。1941年冬,成立太岳纵队。不久,王砚泉又调往决一旅司令部队务科任科长。

在此期间,王砚泉跟随部队参加了1941年和1942年的反“扫荡”,在战争中经历了重重考验,烈火炼真金,他在锤炼中展现了共产党员的本色。

1943年,分区司令部机关精简为作战、情报、队务三个科,王砚泉担任参谋主任和队务科长。在这期间,他曾多次带领工作组下基层考察工作,两次下到参加围困沁源日军的三十八团二连和三连了解情况。王砚泉看到干部战士由于粮食物资供应困难,吃不饱穿不暖,有时候一天只能喝两餐稀饭,甚至采摘山果野菜充饥。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将士们一边坚持执行游击战略任务,一边掩护群众进行自救。前线上的干部吃苦在前,冲锋在前;广大士兵士气高涨,信心坚定,共同完成各项战斗、帮助群众抢收抢种,真正是官兵团结一致,军民亲如一家。所见所闻,使得王砚泉非常感动,他把人民的恩情铭记在心,在以后工作中经常回想当年的情景——官兵团结、军民团结,这是光荣的传统,是战胜一切敌人的法宝。

书本里学的东西,王砚泉全都记在脑子里;前线上看到的真实情景,体会的真情实感,真真切切地印在他的心里。战争年代的鱼水深情是催他奋进的力量源泉,未来的日子里,王砚泉又将做出怎样的贡献?

1944年7月,王砚泉调到中共太岳区党委整风学校,在第二区队任副主任,后来又任第三区队主任。1945年7月,王砚泉调回决一旅兼太岳一分区司令部任参谋处长。

王砚泉长期在部队机关分管军事干部工作。在那个年代里,部队作战频繁,干部伤亡很大,随时需要补充,这就要求干部工作的负责人做到“看三步”“配三套”。“看三步”指的是看现在,看下一步,看将来;“配三套”是要在一个职务上配一个正职,两个副职,作战时上去一个,留下两个,以备随时补充。当时,工作环境恶劣,条件十分艰苦,干部工作依靠的不是什么文字材料,主要靠分管干部工作的同志深入了解,并把每个人的情况牢牢记在脑子里,任何一位干部的姓名、年龄、出身、文化、政治思想、工作能力、作战表现等等,都要掌握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便随时提供给党委或上级任免使用。为了把这项工作落实细致,王砚泉经常下到基层了解干部情况。

王砚泉不仅了解干部,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知人善任,经常为上级提供恰当的使用意见,接受调动的干部也都心悦诚服,努力工作、拼死战斗。1942年,部队精简整编,五十七团一营营长刘丰生调到太岳行署武委会做军事部长,他跟武委会主任常常因为意见不合闹矛盾,一气之下就去生产劳动,不管组织上的事了,武委会那边也不理他。好端端的一个干部无法发挥作用,这可怎么办呢?王砚泉了解到具体情况,认为刘丰生出身行伍,打起仗来是把好手,应当把他重新调回到主力部队。于是,他积极向李聚奎司令员提出建议,让刘丰生先作检讨,再回部队,上级采纳了这个建议。重回部队的刘丰生工作积极,先后担当大队长、独立团长、支队长、三十三团团长,大部队过黄河后,他还当了分区司令员,这块好钢在适当的岗位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王砚泉善于管理干部,更懂得团结干部。部队精简整编之后,分区司令部管理科撤编并入队务科,红军干部宋德贵也由管理科长改任管理员。当时,王砚泉任司令部参谋主任兼队务科长。他意识到,宋德贵很有才干,但他是个硬脾气,工作中,他非常敬重宋德贵,遇到问题主动听取他的意见,采纳合理建议。有段时间,部队粮食急缺,战士们经常以野菜充饥,有的部队甚至发生了抢饭吃的现象。这时候,王砚泉找到宋德贵,向他请教解决的办法。宋德贵告诉王砚泉:其实,各单位都有储备粮,只是担心被平分或上调,所以谁也不愿意露富,建议分区开会把话说在明面上,保证不动用、不上调他们的存货,各部队自然会拿出来给大家吃饱。王砚泉立即把宋德贵的建议汇报给分区领导,按着宋德贵的建议逐层落实,很快解决了战士们的饭碗问题。一来二去,宋德贵也明白王砚泉的用心,二人团结一心,妥善处理了组织的工作。

那时候,王砚泉还肩负一项任务,那就是帮助地方游击队搞扩建。由于部队长期在沁源一带驻扎,沁源游击队大量补充决死一纵队,游击队的人调走了,它本身也需要补充新的力量。组织上派王砚泉帮助沁源游击队搞好扩大工作。

王砚泉经过调查研究,与县委制定出扩建加强游击大队的具体方案:游击大队和各区分队的扩县委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委、支部、指挥部,政府、武委会积极动员一批民兵、自卫队员、农、工、青救会会员参加游击大队;游击大队也抽出一些同志配合党、政、指、武部门作动员。双管齐下,发动大批民兵、青壮年积极报名参加游击队,当地呈现父母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热潮。到1943底,大队直属基干连发展到八十余人,各区游击分队也发展到三十人左右。

与此同时,分区加强对游击大队干部的配备和调整。分区决定从主力部队、武工队抽调一些干部去沁源县游击大队加强工作,县委也抽出干部到游击大队担任副政委,调三十八团连长崔家林抗大队参谋,范福祥任保卫干事,调杨应春任宣教干事,席孔华任直属连连长。另外,各分区分队加强领导,调整充实班级和直属队排级干部。

游击大队迅速扩充队伍,一件好事带出了一个难题——人多了,枪炮弹药就显得更少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砚泉和同志们又出了几个点子——一是由上级主力部队调发一部分武器弹药,有定阳、韩洪兵工厂造的手榴弹,分区发的步枪、冲锋枪等;二是在作战中缴获敌人的武器,有步枪、机枪、刺刀等;此外,游击队向群众收购国民党军队溃退时散失在各村庄的枪炮,将打仗缴获的白面、大米节省下来,全都找老乡换了子弹。

王砚泉和同志们的心血没有白费,沁源游击大队迅速壮大,武器装备得到改善,干部素质得到提高,这一支钢铁部队在抗日斗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来源:乐听)

[编辑:苏静    焦梦捷(实习)      责编:王宗志]

手机版  |  电脑版  |  微信

冀ICP备13004652
主办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地址:石家庄市师范街75号  邮编:05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