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今日

紫荊唔係洋紫荊! 洋紫荊背後的故事

立場新聞 2020/12/16 10:49


近日在本地新近成立的政黨定名為「紫荊黨」,引起社會熱議。以「紫荊」命名組織,自然希望喻意香港,但「紫荊(花)」(拉丁文學名:Cercis chinensis,英文:Chinese redbud)卻不能與「洋紫荊」(Bauhinia)混為一談,兩者係品種各異的花卉。

 

 

洋紫荊,別名香港蘭(Hong Kong Orchid Tree),是一種香港發現的獨有植物:

洋紫荊近年被植物學界確定為紅花洋蹄甲 Bauhinia purpurea 和宮粉洋蹄甲 Bauhinia variegata 的混交栽種變種,

洋紫荊只開花,不結果,沒有種子,只能以嫁接、插枝、壓條等方法繁殖;我們今天所見的本地以至世界各地的洋紫荊,很可能都是種在動植物公園首棵洋紫荊的直接後代。

饒戈,可觀自然教育中心網站

一,洋紫荊的發現

1880年左右,洋紫荊被一位巴黎外方傳教會神父,發現於香港島薄扶林鋼綫灣,並且以插技方式移植至薄扶林道伯大尼修道院。1908年,當時的植物及林務部總監鄧恩(S.T. Dunn)將洋紫荊判定為新物種,並且發布於《植物學報(英國及外國)》(Journal of Botany)發表有關資料。

 

 

洋紫荊最初的拉丁文學名是「Bauhinia x blakeana」,當中的「x」表示它是自然界一般不會出現的雜交物種,而「blakeana」則是紀念熱愛研究植物的第12任香港總督卜力(Sir Henry Arthur BLAKE)伉儷(其妻名為 Ana)。現存於漁農自然護理署香港植物標本室編號 Hong Kong Herb. No.1722 的模式標本,相信該標本是最初發現的原樹標本。

二,洋紫荊成為香港象徵

1964年,香港市政局始有討論甄選「香港市花」,以方便海外宣傳工作。翌年決定將本港生長的洋紫荊(當時稱為香港洋蹄甲花)定為市花,其形狀亦用於香港市政局旗上。
〈市政局批准選定洋紫荊為香港市花〉,《香港工商日報》,1965年1月20日。
1997年後香港特別行政區繼續採納洋紫荊為區徽、區旗及硬幣設計圖案。香港金融管理局標誌的主體圖案也是一朵洋紫荊花。

三,洋紫荊先係香港之花

對於混淆「洋紫荊」與紫荊,實始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草議之時。《基本法》條文第10條:
中文版本: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旗是五星花蕊的紫荊花紅旗。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徽,中間是五星花蕊的紫荊花,周圍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英文「香港」。 英文版本: The regional flag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is a red flag with a bauhinia highlighted by five star-tipped stamens. The regional emblem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is a bauhinia in the centre highlighted by five star-tipped stamens and encircled by the words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Chinese and "HONG KONG" in English.
根據中文版本,《基本法》將與洋紫荊不同屬、且花型截然不同的紫荊花,定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旗、區徽的主要圖案。此外,雖然洋紫荊原為紫紅色,但區旗卻是紅白兩色,故「紫荊花」圖案被改成白色。

 

 

由紫色的「洋紫荊」,再「染紅」成為「紫荊」,這個誤會卻變成官方主流,例如會展旁的「金紫荊廣場」、香港政府榮譽勳章大紫荊勳賢、香港童軍總會幼童軍支部最高榮譽「金紫荊獎章」。也許這個亦喻意著香港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