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新闻发布>州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

“红河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蒙自市专场

文章来源:红河州政府新闻办

发布日期:2022/11/03 09:36

浏览次数:

  

发布会现场

    7月19日上午,“红河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蒙自市专场发布会,向社会公开发布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州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张蓉主持新闻发布会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州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 张蓉: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红河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九场——蒙自市专场发布会,这也是本系列发布会县市版块的首场发布。

  党的十八大以来,蒙自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部署要求,以撤县设市为新的发展起点,接续奋斗、争先跨越,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蒙自市委主要领导和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蒙自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中共红河州委常委、蒙自市委书记李梅女士;

  中共蒙自市委副书记李兴权先生;

  中共蒙自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吴鹏先生;

  中共蒙自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郭蕴秋女士;

  蒙自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熊波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发布会的媒体有:驻滇有关新闻单位、驻州新闻单位、州级新闻媒体和蒙自市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朋友。欢迎大家!

  今天的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一是由中共红河州委常委、蒙自市委书记李梅女士作新闻发布;二是媒体记者提问。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请中共红河州委常委、蒙自市委书记李梅女士发布新闻。

  中共红河州委常委、蒙自市委书记李梅发布新闻

中共红河州委常委、蒙自市委书记 李梅: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媒体的各位朋友们:

  大家早上好!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很高兴参加“红河这十年”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蒙自的发展变化。首先,我代表蒙自市委、市政府,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给予蒙自的关心和支持。

  蒙自市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是“国家门户·滇南中心”和红河州州府所在地,有璀璨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突出的开放优势,是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享有“中国石榴城”“过桥米线之乡”美誉。

  党的十八大以来,蒙自市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撤县设市为新的发展起点,接续奋斗、争先跨越,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飞跃,完成了从“农业大县”向“中心城市”的华丽蝶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勤耕不辍,蒙自这座千年古郡,焕发了新活力、铸就了新辉煌,在滇南大地上谱写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的时代华章。

  下面,我从八个方面向大家介绍蒙自的发展变化。

  经济争先跨越

  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扛起“强州府、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十年来,GDP排名从全省第27位跃居至第13位,从全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第10位跃居至第6位,从全州第4位跃居至第2位。经济总量突破400亿元,2021年达到447.74亿元。2020年荣膺云南省县域经济“10强县”第2位,2021年位居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第35位。综合交通枢纽、乡村振兴肉牛养殖现代畜牧产业园区等上百个重点项目落地生根,固定资产投资稳居全州第一,是2012年的7.69倍。十年来,招商引资签约落地项目831个,累计省外到位资金3439亿元,市场主体从千余户增长至6.3万户、全州第一,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新气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地区排头兵态势渐成,“重振百年风华,提升首位度”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产业提质增效

  坚持以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城市竞争的核心,初步构建了具有蒙自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势重塑,制造业、有色金属、房地产等传统产业老树抽新枝,绿色金融、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特色产业茁壮成长,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萌发新芽。以“全国水果全产业链典型县”为抓手,推进“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引进了鹏欣、温氏、佳沃等一批现代龙头企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实现品种、品质、品牌“三品齐升”。蒙自蓝莓走向全球,进入高端市场;古镇新安所因石榴产业焕新生,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西北勒乡立足苹果产业刨穷根,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百年过桥米线”走上品牌化、产业化之路,“国际(过桥米线)美食名城”将成为蒙自新名片。坚持以园区为主战场,齐星杭萧钢结构绿色建筑装配式产业项目、云天化全球供应链项目、矿冶公司超细活性锌粉项目等成为支撑。电子商务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53.78亿元,是2017年的8.3倍。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十年累计接待游客4578万人,旅游收入达511.84亿,成功创建省级特色旅游城市,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创建为4A级景区。蒙自“5+5”现代产业体系初见雏形,产业链条逐步完备,产业发展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具优势。

  决战脱贫攻坚

  作为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非贫困县,蒙自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尽锐出战、合力攻坚,全市4个贫困乡、45个贫困村、15119户64169人脱贫出列,“清洁家园荣誉超市”等创新机制形成引领示范。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蒙自位列全省34个非贫困县第一,西北勒乡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当前,我们聚焦“守底线、强产业、促发展”,做好人均收入1万元以下脱贫家庭“一户一策”增收帮扶,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围绕“林果乡村·生态家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创新“村集体公司+产业项目+龙头企业+农户”、三次分配结构“联农带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等机制,群众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

  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3570元、18414元,是十年前的2.1倍、3.2倍。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群众更有幸福感。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团结小学、朝阳学校等公办学校,山师华清中学、南开学校等民办学校项目落地,教育更优质、更均衡、更多元,十年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3所、幼儿园70个,新增学位3.2万个,基本解决了市民,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难”问题。“健康蒙自”扎实推进,人均医疗资源量位居全省前列,蒙自市第二人民医院及残疾人托养中心投入运营,城区“十分钟就医圈”、农村“半小时就医圈”基本形成,蒙自“北回归线上的健康之都、养生天堂”的金色名片进一步擦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们坚决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科学精准抓好疫情防控,全力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坚持就业优先,深入推进“技能蒙自”建设,创新全省首个“建设者之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增长了8.9倍、达12.27万人,累计完成城镇新增就业6.79万人。改造老旧小区166个、建成保障性住房9291套,惠及6万余群众,千福园小区被住建部确定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重点项目联系点,老百姓圆了“安居梦”。公交进校园、进医院,公交分摊出行率提升至17%,群众出行更加便利。持续释放城市活力,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引领,“蒙自因我文明”的创建理念深入人心,“崇文尚德,开放包容”的蒙自精神家喻户晓,青云社区成为云南省唯一获评“全国文明实践巾帼志愿阳光站”的社区。社会团结和谐、文明进步,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成功创建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坚持以文化浸润城市、涵养活力,成立全州首家“蒙自文苑”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蒙自市文艺工作者之家”和“蒙自市文学艺术创作基地”,举办首届蒙自“彩云杯”电竞大赛,碧色寨、查尼皮和米线小镇剧本杀暨沉浸式文化体验成为新热点。成立蒙自市青年创新创业协会,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创新创业活力迸发。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人民群众更有安全感。荣获全国综治最高荣誉“长安杯”,获评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市,市人民检察院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水田乡成功创建“省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滇南中心城市

  紧扣“国家门户·滇南中心”战略定位,充分发挥“中心引领”作用,实现了市域“协同”、市区“融合”、城区“蝶变”、乡镇“焕颜”,滇南中心城市“水韵湖城”的立体画卷徐徐展开。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加快“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建设,建成区面积达3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59.03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达74.47%。市政道路达417公里,翻了两番,打通了8条断头路,“一环四横六纵两走廊”的城市路网正在形成。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36.0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7.1%。推进南湖北片区城市更新、红河大道改造提升等项目,荣获“全国无障碍示范市”称号。坚持兴水利促发展,先后实施了五里冲、菲白、庄寨水库、南洞调水等重点水利工程,五里冲水库库区11个村全面完成搬迁,彻底消除了困扰蒙自20余年的饮水安全问题,支撑滇南中心城市建设的“水脉”初步形成,入选“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发力,抓好中央、省级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落实绿美城市建设要求,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塑造亲山近水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空气优良率达97.8%,获评“中国天然氧吧”;森林覆盖率达47%,水田乡嘎马底村委会被授予国家森林乡村标识。入选省级“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城市治理更加优化,文澜、雨过铺、新安所撤镇设街道和文澜街道析置改革顺利完成,全面完成16个村委会的“村改居”工作,超大镇、超大村委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城市管理条例》公布施行。“智慧城市”全域应用场景布局逐步实现,“i蒙自”应用便捷生活,城市治理向精细化、法治化、智慧化、数字化迈进。

  加快对外开放

  坚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建设全省对外开放新高地、滇南地区对外开放先行区为目标,发挥区位优势、枢纽优势,开放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滇南中心城市绕城高速闭环,高速里程达172公里,是2012年的3.4倍;红河综合交通枢纽即将投用,红河蒙自机场历经20年正式开工建设,泛亚铁路蒙自段全线贯通,和谐号、复兴号动车开通运行,弥蒙高铁即将通车,蒙文、普蒙铁路前期工作有序开展,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云南第一关”蒙自海关百年之后再度重启,与越南老街市缔结友好城市,“市区融合”“五区联动”不断深化,经开区、综保区、自贸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平台汇聚开放要素、发展动能,实现了基础设施“硬连通”、开放平台“软连通”。2021年,蒙自市完成外贸进出口额25.1亿美元,为2012年的14.76倍;落地进出口资质的对外贸易企业278户,为2012年的10.3倍。

  大胆改革创新

  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精神,争当改革创新的先行者、排头兵,走出了一条具有蒙自特色的改革创新之路。数智发展先行先试,开创了全省首个城市“天、空、地”全域管理调度指挥中心、全省首个算法赋能平台,多项创新成果全省第一,获得省委网信办、省发改委、省卫健委的高度肯定。营商环境全面优化,深入推进干部“下沉一线、助企纾困、为民办事”行动,“千企万商大走访”“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商会)协会主席(副会长)轮值活动”等措施得到了企业和群众的一致好评,成立了全省首个中小微企业之家,“‘蒙商服’小分队服务企业有呼必应”入选了云南省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第一批先进典型案例。校地合作不断深化,立足高校资源优势,与红河学院合作成立了滇南中心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西南联大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石榴研究院等科研创新平台,合作共建红河学院附属学校,实现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十年间,R&D经费投入强度提升了36%,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1家增至9家,创新红河州首家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成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省级孵化器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星创天地”2个。金融助推经济发展,创新“5+5+2”机制,设立风险补偿金、配套产权抵质押等政策,累计发放贷款4.03万户33.49 亿元。建行“新租贷”、工行“跨境贷”、农行“惠农e贷”等产品为群众送去金融“春风”,为企业引入金融“活水”。国有企业改革成效凸显,市属国企向市场化经营实体转型,科学布局全市“4+4”国企结构。持续完善投资机制,闯出了一条“部门+公司”的投资新路子。融媒体改革扎实推进。以入选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为契机,坚持市场化导向,率先挂牌成立市融媒体中心、数字传媒公司,通过机制创新、技术革新、内容创优,促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加强党的建设

  蒙自市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活动,实施红色地标品牌提升行动,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查尼皮、烈士陵园等党性教育基地作用,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升,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修养持续增强。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创新组建新时代理论宣讲队伍,“红色小蜜蜂”获2021年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马灯”获云南省首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以建设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为引领,创新“全民吹哨、多元响应”“红色物业”等党建工作品牌,网格化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开拓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新局面,成立蒙自市数字互联网协会,汇聚城市基层党建新力量。深入开展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扎实推进“担当作为争先跨越——提升蒙自首位度”大讨论活动,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精气神进一步提振。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建设了蒙自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坚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自觉守护和赓续查尼皮红色血脉,讲好新时代西南联大蒙自故事,建设信仰坚定的“红色之城”。我们将立足区位优势,做好做活“大开放”的文章,围绕构建“大沿边”的开放通道,深化“五区联动”,聚焦现代商贸物流、跨境电商、数字经济、新能源、绿色金融等方向,加快推进滇南(蒙自)供应链中心、蒙自跨境电商园区、国物物联网标识产业试点示范基地、新能源重卡配套充换电站等项目,建设开放包容的“枢纽之城”。我们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引领,深化实施“技能蒙自”行动,大力支持人才发展,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建设创新创造的“活力之城”。我们将紧扣“国家门户·滇南中心”战略定位,提升城市能级,打造区域枢纽中心、区域消费中心、区域物流中心、区域康养中心、区域教育中心,建设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

  风正时济,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要求,以信心凝聚力量,以实干谱写华章,努力提升蒙自首位度,重振百年风华,以蒙自的一域贡献,为红河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大局增光添彩,创造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成绩!

张蓉:

  谢谢李梅女士的发布。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请这位记者现场提问。

《春城晚报》记者现场提问:

  蒙自市在落实落细稳就业上有哪些举措?如何统筹推进稳就业保就业、促就业、扩就业?

中共蒙自市委常委、蒙自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吴鹏先生作答: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2022年以来,蒙自市积极主动应对各类外部因素对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抓好稳就业保就业系列政策的落实落地,综合发力稳就业、保民生。

  一是扩大就业岗位供给,让劳动者充分就业。向省内外重点地区、重点企业输送劳动力,今年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2.31万人。通过“蒙商服”小分队走访企业等方式收集用工需求,累计发布各类就业岗位1.95万余个。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363人,帮助外出务工返乡回流人员实现二次就业1391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15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26人。

  二是加大技能培训力度,让劳动者高质量就业。高质量推动“技能蒙自”,聚焦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和新业态发展需求开展技能培训,累计培训5800余人次,其中持证类技能培训1079人次。以草坝为试点打造全州农业产业工人培训示范基地,组织开展首届职业技能大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技能、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通过劳动者技能提升促进收入增加。

  三是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兜牢民生底线。充分发挥“建设者之家”作用,结合“蒙自就业”小程序等平台,打造“全覆盖、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平台,让劳动者“好就业、就好业”。组织开展线下现场招聘会9场次,同步开展“直播带岗”,350余家企业、线上线下7万余求职者参与,达成就业意向3200余人。通过创业扶持带动就业,其中“贷免扶补”扶持创业166户,发放贷款2866万元;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创业332户,发放贷款4077.6万元。

  下一步,蒙自市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就业夯实基础,高质量推进“技能蒙自”建设,进一步优化提升“建设者之家”的功能定位,以“市长创业之星”奖励措施为载体,推动进城返乡创业高质量发展,因势利导地激发创业热情,加力巩固发展改革向好势头,抓好抓实稳就业、促发展,保民生各项工作。

《云南日报》记者提问:

  我看到近期蒙自正在以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为核心,以讲好西南联大故事为依托,将“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过桥米线”三张“百年”名片串联起来,想请问蒙自市在深入挖掘资源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有什么布局?

中共蒙自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郭蕴秋女士回答: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年来,蒙自市全力整合旅游资源,中共云南一大会址、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创成国家4A级景区,蒙自市成功创建为云南省特色旅游城市,今年正在创建云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今天的蒙自在融合发展方面有以下几个方向:

  首先,随着红河交通枢纽、弥蒙高铁、红河机场的建设即将陆续投入使用,蒙自将再次成为红河州乃至云南省对外开放的“前沿”,进入以昆明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蒙自作为“国家门户 滇南中心”的区位优势日趋明显,我们将主动融入国家区域战略布局,发挥优势、搭建平台,将蒙自打造成为红河州“北融滇东、南接越南、东联两广、西通缅老”的旅游集散中心、消费目的地和休闲旅游胜地。

  其次,蒙自将加强品牌打造和项目支撑,推动“文旅+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一是围绕“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过桥米线”三张名片。蒙自市将不断拓展碧色寨米轨旅游观光、精品民宿、餐饮、体验项目等业态的升级和培育,打响全国首个红土网球场和百年滇越铁路品牌。有序推进南湖北片区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讲好西南联大教育救国故事”,南京先锋书店西南联大蒙自书局等项目,围绕“上一堂联大课、走一段联大研学路、住一晚联大宿舍、看一场联大舞剧、吃一碗过桥米线、喝一杯联大咖啡”六个一,推出更多、更美主题性、文化性、体验性的文旅产品,进一步充实西南联大蒙自故事的品牌。同时,通过建立米线行业标准体系,建设过桥米线产业园,进一步加快产业创新,过桥米线全产业链推进和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打造“国际过桥米线美食名城”品牌。擦亮蒙自过桥米线品牌。今年,我们还将举办“中国第四届石榴博览会”和第九届蒙自过桥米线节,开展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节庆活动,打造节庆品牌。届时,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前来体验、报道。

  二是以中共云南一大会址为核心,以打造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的目标,联动西南联大旧址、碧色寨、查尼皮、烈士陵园等红色地标,打造三条“沉浸式”红色教育体验旅游线路,让红色地标“活”起来。

  三是蒙自将创新工作思路,促进产业升级。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在智慧文旅工作中的应用,加快探索和运用5G+、区块链、元宇宙等科技平台,促进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我市文旅行业智慧化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蒙自的文化和旅游定将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走出一条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式、内涵式、开放式发展道路。

中国网记者现场提问:

  请问蒙自在大力发展生态旅居、养生旅游、新型养老等新业态,推动大健康产业与旅游、体育、文化、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中,有哪些优势?在推动服务体系建设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中共蒙自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鹏先生作答: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蒙自文旅、养老、教体等民生方面的关心和关注。

  十年来,蒙自守正创新,提升滇南中心城市首位度。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从“够不够”到“优不优”转变,为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奠定了良好基础。蒙自作为北回归线穿越的城市,碧色寨被认定为我国首个北回归线坐标点,成功创建省级特色旅游城市。打造“活力蒙自”品牌,举办国际马拉松赛事及系列文化活动超过800场次,推进碧色寨“全国首个红土网球场”论证认证工作。蒙自以“崇文尚德、开放包容”的活力和魅力吸引各地游客,十年来累计接待游客4578.313万人,旅游收入511.84亿元。

  十年来,蒙自久久为功,全力打造“宜居蒙自·康养之家”养老服务品牌。一是引入社会力量全力扩大康复、康养、旅居、居家、智慧养老等服务产品供给,目前完成招商引资康养项目2个,总投资约29亿元。二是以公建民营的模式,投资1.6亿元建设蒙自市健康养老服务中心,设康养床位800张,现已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年底建成投入使用。三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在每个街道建设一所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建设一个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及老年幸福食堂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生活圈。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构建州内“幸福颐养标杆区”。

  十年来,蒙自持之以恒,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9.12%,比2012年提高31.12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1.51%,提高32.19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3.53%,提高18.53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十年来,投入59.73亿元发展教育事业,年均增长11.04%,城区学校“1271”工程全面建成。“十四五”期间,将持续实施“213”和“2310”工程,到2022年,计划建成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所、初中1所、小学3所。到2025年,建成普通高中2所、初中3所、小学10所,届时将增加学位2.2万个,从根本上满足优质教育发展的基础学位需求。

  十年来,蒙自坚守初心,以民为本造就幸福之城。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正逐步成为现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分、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新浪云南记者现场提问:

  如今,泛亚铁路蒙自段全线贯通,“复兴号”动车顺利开行,弥(勒)蒙(自)高铁也全线铺轨完成,发展大通道即将打通,请问蒙自在促进商贸物流新发展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方面有什么新安排?

蒙自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熊波先生作答: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谢谢各位媒体朋友对蒙自市的关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近年来,蒙自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蒙自市建设“沿边开放示范区”专项行动》《蒙自市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前沿建设规划》等文件,形成了大抓开放、支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良好氛围。2021年,蒙自市对外贸易备案企业278户(含两区),辖区内进出口实绩对外贸易企业16家;完成进出口额4.9亿元,同比增长6%。

  下一步,蒙自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立足综合交通枢纽,拓宽蒙自“大沿边”的开放通道,将蒙自建设成为国际性的枢纽城市。向北,争取纳入滇中城市群城际铁路网建设规划,融入新昆明经济圈;向南,立足蒙河铁路,加强与越南进出口转运衔接效率,打通南下中南半岛的开放通道;向西,谋划推进蒙普铁路建设,连通中老铁路,打通通往老挝、泰国的开放通道;向东,加快蒙文铁路建设,连通文山至百色,打通通往广西防城港的海上开放通道。

  二是继续加快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打造链接南亚东南亚跨境电商新生态,建设蒙自跨境电商园区,探索“9610”“1210”跨境电商模式,推进跨境电商成为外贸新增长点。利用高原特色农业、有色金属等产业优势和“五区”开放平台,积极培育延伸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加工等产业链,并主动争取和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努力将蒙自培育为进出口加工贸易产业聚集区;依托滇南(蒙自)国际供应链中心、京东物流园区等项目,加快建设蒙自国际陆港,形成全省物流集聚洼地。

  三是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合作。抢抓RCEP区域协定签署机遇,巩固扩大对东南亚国家的进出口。同时,创新运用“云招商”“云推介”“云洽谈”,推动线上线下招商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区域枢纽中心、区域消费中心、区域物流中心、区域康养中心、区域教育中心“五个中心”,为滇南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实力、激发活力、扩大影响力,提升首位度。

《云南经济日报》现场提问:

  我注意到,《蒙自市“蒙商服”小分队服务企业有呼必应》经验被列为云南省“作风革命、效能建设” 第一批先进典型案例。请问,蒙自市在优化发展环境、政务环境方面有哪些便民利民的举措?下一步将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中共蒙自市委副书记李兴权先生作答:

  感谢这位记者同志的提问,十年来,蒙自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州党委、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重点,创新机制、优化服务,近5年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综合得分逐年提高,2021年全州考核排名第一,市场活力加速释放,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显现。在打造政务环境方面,始终为企业群众提供高效便捷、“快批快办”的蒙自服务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省首个“中小微企业之家”落户蒙自,实现企业开办集中办、零成本,自助打印营业执照。二是全州首推“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开通绿色通道,专为企业和群众协调解决各类瓶颈问题。三是推行“三即三办”改革。“交地即开工”,建设项目“提速办”;“交房即交证”,不动产权“无忧办”,已实现8983套房屋“左手交房、右手递本”;“领照即开业”,降低市场主体交易成本。四是数字赋能“智慧政务”,线上线下融合办理,39家市级部门1073个事项,实现100%网上办。五是惠企政策精准服务,2020年至2021年实施惠企奖补资金9726万元,今年,预算9877万元用于奖补支持企业壮大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六是聚焦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等问题,大力推进政银企合作,发挥银企桥作用,今年以来,为中小微企业放贷3.2亿元。七是设立“项目投资审批综合服务窗口”,“一张表格”整合申报材料、“一套机制”规范审批运行、“数字项目大脑一张蓝图”统筹实施。八是“蒙商服小分队”开展“千企万商大走访”、服务企业有呼必应,“营商快递员”服务企业解难题措施得到了企业和群众的一致好评等。

  下一步,蒙自市将按照省委“三年行动计划”和州委“一年攻坚突破、两年提质培优、三年进入全国一流方阵”目标,树牢“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的责任意识,持续优化服务方式,努力打造全省一流的蒙自营商环境品牌。重点打造好以下五个环境:

  一是打造改革创新、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对标先进地区营商环境水平和最佳实践案例,运用第三方综合评估查找短板弱项,在极简审批、一网通办、一站服务、主动履约、挂包上门实现新突破,推进“智慧党建”与“智慧政务”融合发展。

  二是打造竞争有序、灵活规范的市场环境。实施市场主体歇业制度和市场监管信用修复机制,规范招投标行为,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建立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容错机制。

  三是打造保障有力、服务一流的要素环境。建立闭环落实机制,聚焦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土地、水、电、路等要素保障及各项行政审批事项服务保障,加大绿色金融、企业人才等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

  四是打造依法办事、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建立法治护航企业发展中心,加强涉企法律服务、搭建“多元调解+绿色通道”、提供“律所参与+商会互动”“一企一警务联络员”服务等,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快捷便利、高效的法治服务保障。

  五是打造开放包容、温暖诚信的人文环境。提升政府公信力,建立健全企业诚信经营体系。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在全市形成关心、支持、尊重、爱护企业家的社会新风尚,营造企业家更有作为、更有地位、更受尊重的良好氛围。

张 蓉:

  感谢李兴权先生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记者提问环节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记者的积极提问和发布人的精彩解答。

  各位记者朋友,刚才各位发布人向大家全面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蒙自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特别是李梅书记及蒙自市的各位领导,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向大家介绍了大量丰富、生动、详实、鲜活的新闻信息。希望各媒体朋友们全方位、多形式、多角度报道好蒙自的经验做法和实践成效,宣传报道好发布会上的各项重要内容,为推动蒙自各项事业和产业持续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领导,感谢新闻界的朋友,我们下一场发布会再见!

阅读下一篇

“红河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民族团结进步专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