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陽路150號小樓(上海滬劇院)

  1946年,抗戰勝利的次年,年僅9歲的白先勇,隨全家搬到上海。半個多世紀後,已然成為著名作家的白先勇,在散文《上海童年》中回憶起這段歲月:“第二年搬到法租界畢勳路,開始複學,在徐家匯的南洋模範小學念書,才真正看到上海,但童稚的眼睛像照相機,只要看到,哢嚓一下就拍了下來,存檔在記憶裡。”(原載於《收穫》雜誌1999-4)


  根據白先勇的敘述,正是從住進畢勳路的宅邸後,他才開始“真正看到上海”。他筆下的這處住所,就是現在的汾陽路150號小樓。


汾陽路150號現貌


鄔達克早期花園住宅類力作


  汾陽路150號建於1919年,為上海著名匈牙利籍建築師鄔達克早期起步期的重要作品之一。鄔達克在上海的作品種類豐富,花園住宅為其中的一種重要類型。在上海的花園洋房發展歷程中,汾陽路150號屬於早期的仿古典式花園住宅,見證了舊上海法租界花園住宅的發展。建築具有典型的法式文藝復興風格,周圍保留大面積花園景觀,保存完好,並存有橢圓形水池,與主樓建築形成呼應關係。



與主樓形成呼應的水池(曾經與現在)


  小樓是一座三層混合結構建築,包括地下室一層(在地面上)構成寬大的基座,立面為橫三段豎三段處理。南立面為主入口,前面是大臺階,從花園順著大樓梯拾級而上到達建築二層,是兩層高的弧形大門廊,首層採用愛奧尼克柱式,二層為塔斯干柱式支撐的陽臺。牆面分縫明顯,窗上有楣飾,建築通體為白色(後期粉刷)。建築二層外窗過梁採用拱券式,並有券心石裝飾。三層為圓弧形大陽臺,由四根柱子支撐,鏤空鐵藝欄杆。


汾陽路150號南側


  屋面有女兒牆,中央弧形處是欄板,欄杆的分格柱式與二三層柱子對應,柱頭有酒杯形裝飾物點綴。左右兩側為鏤空寶瓶石欄杆。


  建築東側二層有半圓形凸窗,屋面為寶瓶欄杆。前方是一大平臺,可通過臺階下到花園。



左:東側(歷史照片)右:東側(現貌)


  南立面外窗窗框顏色偏淺白,為外開木窗。南立面二、三層有愛奧尼克式壁柱,窗過梁採用平拱和劵式兩種,並置有劵心石,東牆室外上二樓陽臺處有螺旋形帶花瓶狀欄杆樓梯,建築頂部部分有三角形山花和圓形透氣窗。


  該建築細部多處呈現出文藝復興風格的特點。其外立面為水準仿石劃格,窗戶形式為矩形,二層窗洞上方有半圓形浮雕,表現出帕裡迪奧母題的影響。簷口為典型古典主義風格,女兒牆虛實結合,以寶瓶欄杆與酒瓶裝飾點綴。南側露臺二層有6根愛奧尼克柱(包括兩根壁柱),而三層則有6根多立克柱。


修舊如舊,恢復歷史樣貌


  2015年12月,汾陽路150號被上海市徐匯區文化局公佈為徐匯區文物保護點。2016年7月,寶萊納餐廳遷出汾陽路150號,擬修繕後將作為滬劇展示交流用途。


  2017年,開始規劃汾陽路150號建築修復方案,根據設計定為三類保護,即:建築的主要立面、主要結構體系、主要空間格局和有價值的建築構件不得改變。設計方案由華東建築設計研究總院歷史建築保護設計院負責,相關團隊人員經驗豐富,參與過多個歷史保護建築的修繕工程。


  此次修復工程中,設計團隊查閱了大量歷史檔案,比照歷史圖片,對歷年來建築使用過程中形成的與原始建築結構不符的地方,一一落實細部修繕方案,並實地取樣,參閱檔案文獻,再落實到施工圖紙上,力求完整恢復到建築最初的樣貌。



汾陽路150號的曾經與現貌


  根據原始設計檔案檔,一號樓外立面水刷石牆面原為白色塗料,勒腳原為灰色塗料,此次修復,完全按照原樣恢復。


  屋面欄杆原為淺色混凝土女兒牆及欄杆、寶瓶裝飾,建築使用過程中,多處欄杆被封堵,且飾面受污染及泛潮較為嚴重。此次修復過程中,對封堵區域的裝飾層採用人工的方式輕輕進行鑿除後,沒有發現原始寶瓶欄杆,則全部按照原始照片、原始圖紙或設計圖紙進行等比例翻做後安裝。


按照原樣恢復的汾陽路150號 夜景


  根據檔案文獻記錄,建築原雨水管截面為矩形,雨水鬥形狀精美,帶有裝飾線腳及英文縮寫字母“M”;根據歷史照片判斷,雨水鬥及雨水管為銅皮或白鐵皮,顏色亮度與牆面接近。本次修繕,原位替換現有雨水管,根據歷史樣式復原銅皮(或白鐵皮)雨水鬥及雨水管。


  水磨石旋轉大樓梯,是汾陽路150號小樓內飾中最具特色的設計之一,此次修復過程中,施工團隊嚴格比對歷史照片,逐級對每一處細微裂痕進行修復,且堅持採用原始工藝,力求新修部分與舊有部分無色差。


上海中國畫院、上海越劇院先後入駐


  汾陽路150號,為匈牙利籍著名建築師鄔達克在克利洋行(Rowland A. Curry)時期,約1920年,為萬國儲蓄會董事盤滕(或譯為部亭,Jean Beudin)設計的住宅。


  抗戰時期,這座花園洋房一度被日偽侵佔。抗戰勝利後,著名作家白先勇隨家人入住此處,在此度過幼年時光。


  1960年,上海中國畫院在此成立。上海中國畫院籌備於1956年,正式成立於1960年。畫院的發展,經歷過逆境和順勢,但無論何種境遇,畫院的書畫家們始終辛勤耕耘于丹青翰墨之間,為社會、為人民作出了不磨的貢獻。


上海中國畫院在南立面入口合照,1960年


  上世紀60年代末期,該建築轉交上海越劇團接管使用,越劇院剷除部分草坪,新建練功房。上海越劇院是蜚聲海內外的國家級戲曲劇院,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國時期的雪聲劇團、玉蘭劇團等越劇劇團。1950年4月,雪聲劇團及雲華劇團的一部分合併為華東越劇實驗劇團。1955年3月,上海越劇院正式成立,由華東越劇實驗劇團所屬一團與華東越劇實驗劇團二團為基礎成立。


  上世紀80年代末期,上海越劇團遷出,汾陽路150號改為越友酒家,為越劇院與梅龍鎮酒家合辦。後來越友酒家關閉,汾陽路150號於2004年租給寶萊納餐廳。如今,這裡已成為上海滬劇院的大本營。


汾陽路150號 夜景


建築打卡點


旋轉大樓梯



  弧形水磨石旋轉大樓梯,是汾陽路150號內飾中最具特色的設計之一,弧形樓梯極富裝飾,自由流暢的乳白色水磨石扶手和鏤空欄板,同色系的水磨石踏步兼金屬防滑條。


花園



  新復原的花園中軸線與汾陽路150號1號樓對應,同時延續其建築中軸線,恢復外部空間的序列感,營造出海派文化特色的花園景觀。

上海市文旅推廣網提供旅遊景點 | 酒店 | 會展 | 文旅推薦 | 節慶盛事等權威上海文旅資訊。是為海內外旅行者及會議會展、獎勵旅遊和各類活動策劃者提供專業上海文旅及會展資訊的官方網站。
本網站為非盈利性網站,部分文章,圖片資源來源於網路,文中可能出現未署名的原創圖文,轉載前未能與權利人取得聯繫,轉載不用於商業用途,如不慎侵權,請後臺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