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置頂

楊秉彝開創「鼎泰豐」傳奇

文 / 王梅    
2001-01-01
瀏覽數 53,350+
楊秉彝開創「鼎泰豐」傳奇
Line分享 articlefont
本文出自 2001 / 01 月號

這是一個關於小籠包的故事。

鼎泰豐的小籠包,皮薄、個頭小、湯汁多,還有,餡料的調味濃淡合宜。

在台北,鼎泰豐彷彿變成「樣板餐廳」,許多國際知名人士訪台,都會指名要吃鼎泰豐的小籠包,他們深深為鼎泰豐美味可口的點心著迷。

鼎泰豐的門口,用「門庭若市」仍不足以形容它的盛況,每天有數以千計的顧客出入這間外貌不甚起眼的小店,人潮洶湧,蔚為奇觀。

來自山西省的楊秉彝,一九四八年隻身到台灣,兩手空空,孑然一身,靠著替人送油為生,並創設了「鼎泰豐」油行。四十年後,以賣油起家的「鼎泰豐」搖身變成小籠包的最佳代言人。

「鼎泰豐」於一九九六年進軍日本,至二○○一年三月為止,將設有五家分店。由於鼎泰豐在日本的出現,不僅迅速掀起一股小籠包熱,並造就出一群廣大的「哈小籠包族」。

小籠包是中國民間傳統食物,在「鼎泰豐」第二代的傳承之下,卻將它徹底發揚光大,儼然成為一種飲食文化的藝術。他們靠著粗糙的雙手,勤奮地捏出一個一個渾然有致的小籠包,也捏出一個旁人無法替代的「小籠包王國」,更創造了這塊金字招牌背後的傳奇。

第一章 小籠包革命

鼎泰豐締造出許多旁人不及的世界紀錄。

紀錄一,鼎泰豐是全球唯一榮登美國《紐約時報》「世界十大餐廳」排行榜的中國餐館。

一九九三年一月十七日,《紐約時報》以顯著的篇幅報導了全球十家最具有特色的餐廳,「鼎泰豐」便是其中之一,同時入選的還有羅馬、紐約、墨西哥、德國等地的另外九家餐廳。

這篇報導說,鼎泰豐雖然是一間「不炫於外」的小吃店,但它的點心譬如小籠包、蒸餃、燒賣、餛飩湯等極具風味,雞湯也堪稱一流……。

紀錄二,鼎泰豐是第一家把小籠包變成「品牌」的中國餐館。

許多名牌都有仿冒品,鼎泰豐也不例外。在日本、美國、香港、澳門、上海等地,先後都出現過冒牌的鼎泰豐,紛紛打著鼎泰豐的旗號開張營業,企圖魚目混珠。但這些冒牌貨最後大都「不長命」,因為消費者的舌頭是不容矇騙的,只要一吃,便知道真假。

紀錄三,鼎泰豐是第一家與日本高島屋集團技術合作,並將小籠包成功登陸日本的中國餐館。

鼎泰豐的威名引起日本百貨零售業巨人「高島屋集團」的興趣與關注,並打算在日本積極發展成連鎖型的餐廳。一九九六年,高島屋正式取得「鼎泰豐」的授權成為該集團旗下的自有品牌,並在東京最繁華的新宿區高島屋百貨內開設了第一家據點。到二○○一年三月為止,高島屋旗下的鼎泰豐在日本將擁有五家分店,分別位於東京、橫濱、名古屋、熊本、京都。

紀錄四,鼎泰豐是各地政商名人出入最頻繁的餐館。

前行政院院長「郝伯伯」郝柏村也是店裡的常客,還曾經來店裡過生日。此外,台北市長馬英九、國民黨主席連戰先生和家人、國民黨立委陳鴻基、潘維剛、韓國瑜、市議員蔣乃辛、前行政院長唐飛夫婦、前法務部長廖正豪、前警政署長王一飛、無黨籍立委葉啟田、新黨立委郝龍斌、民進黨立委洪奇昌等等,都在店裡出現過。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本人雖不曾出現過,但常託人買外帶,而且曾親口對小老闆楊紀華透露,「我常常在車上吃你們的包子。」

前日本交流協會所長原富士男也是常客。一星期至少會在店裡露一次臉,他在陽明山的住所宴客,也請楊紀華帶幾個師傅上山去做包子。

鼎泰豐也隨蔣緯國去慈湖做過外燴。他去謁陵,順便請了幾位客人在慈湖便餐。鼎泰豐也曾去過空軍招待所外燴,當時的空軍總司令宴請陳香梅,請他們早上去做湯包。連戰到台大醫院做體檢,醫院也找他們去做包子……,這種例子甚多。

口齒留香,意猶未盡

日本人對鼎泰豐更是如癡如狂。

每天上門的日本客人約占了三○%。店裡的人員戲謔地說:「每次日本人放連續假,我們這裡就『造反』,光是看旅行社傳真過來旅行團訂位的名單,就嚇死人!」

其餘地區的外籍客人也不少。香港旅遊局台灣處長黃莉惠每次接待來訪的外賓,行程中「鼎泰豐」是必經之站,一些住在五星級飯店的客人,不惜捨棄飯店內最豪華舒適的餐廳,寧願跑到擁擠的鼎泰豐排隊,而且,這些客人總是不厭其煩地一來再來,彷彿永遠吃不膩。

國內著名烹飪專家傅培梅也是鼎泰豐的老客人。傅培梅稱讚鼎泰豐的小籠包,口味老少咸宜,份量大小適中,一籠十隻,一口一個,數量不多不少,想再多吃兩個,沒了!她透露其中的奧妙,「美味的東西就是如此,不要讓人覺得太過,也不要吃得太撐,就還差那麼一點點,客人就會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直記得你,下回還想再來。」

  *    *    *

人們提起「鼎泰豐」這塊招牌,總以為是從中國大陸上海移到台灣的老店,萬萬沒想到它是一個道道地地的台灣自創品牌。更有趣的是,創辦人楊秉彝祖籍山西,壓根不是上海人。

鼎泰豐創立於一九五八年。一九五○年前後,當時從大陸來台灣開餐廳的外省人不多,倒是有幾家有名的上海館子風光一時,早期新公園一帶的「三六九」「綠園」都以賣江浙點心出名,另外就是一些較大型的餐廳,以宴會酒菜為主。「復興園」便是其一。

目前已退休的復興園老闆唐永昌回憶,「現在數得出來的老一輩大官,我統統到他們家裡燒過菜,連總統官邸也去過。」

人家都說,同行是冤家。唐老闆對鼎泰豐可是豎起大拇指,讚譽有加,「如果給鼎泰豐打分數,我絕對可以打九十九分,他家的包子無論蒸、皮、餡,火候和功夫都別具一格,和人家不同。」

話雖如此,唐老闆不忘順便替自己宣傳,「我們復興園和鼎泰豐一樣,也是世界有名。早年日本首相岸信介來台灣訪問,當時的行政院長嚴家淦特別請我去掌廚。我們用的材料都是最好,完全不用味精,都是靠小火慢慢燉。」

人家也說,上海人最講究門面和排場。唐老闆操著一口濃濃的上海腔頗為自豪地說著,「即使出門燒菜,我也是西裝畢挺的,十個手指頭指甲剪得整整齊齊,用的抹布比人家的洗臉布還乾淨。」

唐老闆說得眉飛色舞,那個年代雖然距離已遠,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即使環境改變,一個人根深蒂固的「口味」卻是無法替代的。

美味入口,吃出健康

中國有一句成語「調和鼎鼐」,意指烹飪食物的原料可以是一種或多種,調味料也可是一項或多項,步驟可以是一步或多步……,總而言之,最終目的是要調和出一種美好的滋味。也因為如此,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廚師,必須面對不同的條件而隨機應變,製作出可口的佳餚,這便是中國烹飪藝術真正的難度所在。

根據鼎泰豐的經驗,養成一個師傅,至少需要三年,但要成為可以獨當一面優秀的大廚師,非要十年以上的工夫不可。目前店內幾個資深的一級廚師,幾乎都是從十幾歲入行,平均年資至少都在十五年以上。

鼎泰豐雖然在台灣發跡,但如果去大陸上海開店,創辦人楊秉彝很有信心,憑鼎泰豐這些師傅的手藝,絕對不輸當地的老店。他聽說大陸的餐館幾乎都是國營的,比較沒有效率,鼎泰豐在管理制度上絕對能勝過他們一籌。

鼎泰豐是中式傳統的食品,和麥當勞這種西式速食最大的不同是,炸雞、薯條、漢堡都是強調「油炸」,小籠包、燒賣則是用「火蒸」。在物理原理上,蒸和炸都是利用高溫、最有效的抑制細菌方法。

食品最大的敵人就是細菌,細菌生存需要水分,油炸會把食物中的水分吸乾,是使細菌致命的利器,而蒸氣的熱度非常高,也能有效殺死細菌。

類似小籠包這種用火蒸的食物,雖然是中國人老掉牙的東西,但含油量低,似乎更合乎二十一世紀人類對健康的需求和概念。你甚至可以樂觀大膽地預估,「它將會是未來的明日之星。」

  *    *    *

成功企業的背後,總有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如果你想知道隱藏在鼎泰豐的背後,究竟有什麼獨到的經營之秘?其實,說穿了,只有簡單的四個字「認真踏實」。

許多當今頂尖的大企業能闖出一番局面,他們的創辦人事後回想起來,幾乎異口同聲地表示,並不是原先有什麼偉大的事業藍圖,或是設定炫麗的數字報表,而是憑著一股傻勁,日以繼夜孜孜矻矻地打拚,才能有今天的成果。

「鼎泰豐」亦是如此。他們靠著粗糙的雙手,勤奮地捏出一個一個渾然有致的小籠包,也捏出一個旁人無法替代的「小籠包王國」。

當年的星巴克,原本也是一間不起眼的小店,後來卻發展成擁有數千家連鎖店的超級咖啡王國,平均每天增開一家店面,是全球咖啡館數目最多的企業。每天,在全世界不知有多少顧客上門,他們不見得是衝著咖啡而來,在自家裡也可以喝咖啡,而是衝著這塊招牌才走進來喝咖啡。

霍華‧蕭茲在他的自傳《咖啡王國傳奇》中強調,「星巴克不是我一手創造的,濃縮咖啡飲料和重烘焙咖啡也不是星巴克發明的,我們只是恭恭敬敬地繼承優良的咖啡傳統。星巴克擁抱悠久的歷史,才能和民眾產生共鳴。」

沒錯,小籠包也不是鼎泰豐發明的。數千年來,吃包子是中國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形態,鼎泰豐只是恭恭敬敬地繼承了一種飲食文化的精神,並將之發揚光大,讓小籠包的魅力得以繼續發光、發熱。你說它是一場「小籠包革命」似乎並不為過。

如今,「鼎泰豐」猶如小籠包的代言人。每天有數以千計的顧客上門,他們不見得是衝著小籠包而來,因為到處都可以吃到包子,而是衝著「鼎泰豐」三個字才走進來吃小籠包。

它的確創造了這塊金字招牌背後的傳奇。

第二章 賣油郎的春天

清晨剛過五點,天還沒亮,台北街頭殘留著夜裡尚未褪去的寒氣。

一如往常,向來早起的楊秉彝正準備出門,穿過馬路到住家對面的公園活動筋骨,通常先走一小時的路,再練一小時的氣功。楊秉彝每天持之以恆的運動,七十多歲的人了,身子骨依舊硬朗得很,看起來總是面色紅潤,容光煥發。

「鼎泰豐」的創辦人楊秉彝生於西元一九二七年,老家在山西省距離太原市兩百四十里的崞縣。十三歲時家鄉被日本人占領,三年後日本人投降,秉彝到縣城裡讀了一點書。隔了沒多久,共產黨又來了,戰事又起,國民黨和共產黨展開激烈的鬥爭,日子弄得雞犬不寧。

秉彝整日生活在刺刀、子彈之下,過得心驚膽跳,擔心不知道哪天會不會莫名其妙地惹禍上身?最後索性以「到台灣讀書」為名,向部隊告了假,隻身離開家鄉,打算到台灣去投靠舅舅。那年,他二十一歲。

 *    *    *

一九四八年夏天,楊秉彝乘坐的「花蓮輪」在基隆港靠了岸。穿了一身卡其色青年裝的楊秉彝,經過一番跋山涉水,最後終於踏上了台灣這塊土地。

好不容易找到了舅舅,舅媽是上海人,替秉彝介紹到一家叫做「恆泰豐」的油行做送貨的差事,老闆也是上海人,姓王。那時,一個山西人要替上海人送貨,不是那麼簡單,別人又不認識你,不清楚你的背景。為此,秉彝一直心存感恩,「沒有這個舅媽,就沒有今天的我。」

秉彝白天送油,晚上也兼差,王老闆的弟弟做進口紹興酒生意,也是由秉彝幫著到處送貨。秉彝每天送貨回來,就在店裡幫著洗洗弄弄,王老闆覺得這個小伙子還不錯,做事很勤快,實實在在的很守本分,兩年就升他當櫃臺,負責看賬和管理店內的進貨。

楊秉彝在大陸結過一次婚,是家裡作的主,媒妁之言結的婚,當時他才十九歲。二十八歲的時候,楊秉彝再婚。秉彝和第二任妻子賴盆妹︵阿英︶是自由戀愛,當時兩人都在「恆泰豐」做事,秉彝送貨,盆妹幫忙老闆夫婦帶小孩。在一九五○年前後那樣保守的社會氣氛下,自由戀愛算是很新潮的。但他們不想驚動別人,整個交往過程靜悄悄的,旁人一點也不曾察覺,私底下出去約會就是看看電影,到公園散散步,幾年相處下來,彼此覺得講話很投緣,互相都很有好感。

兩人交往了三、四年後決定結婚,他們先把日子看好,等正式宣布結婚的時候,大家都不敢相信。秉彝告訴老闆夫婦請他們出面主持婚禮,老闆夫婦嚇了一跳,「嗄?這麼保密啊?」老闆娘為人不錯,送了一份很大的禮,也替阿英買了首飾當嫁妝,後來更把阿英收為乾女兒。

婚後,楊秉彝夫妻又在店裡繼續做了三、四年。王老闆後來跟一位華僑合夥經營進口汽車及房地產,不料被對方坑了錢,周轉不靈,原本油行的生意也被拖垮,油行被迫解散,秉彝夫婦不得已只好離開。

 *    *    *

楊秉彝作夢也沒想到「鼎泰豐」會擁有今天的規模。當初創業是陰錯陽差,如果不是離開「恆泰豐」……,實在也是沒辦法的辦法,走到了那條路子上,自己也在想接下來能幹什麼?送油送了那麼多年,自己又沒有多讀書,也沒什麼人可依靠,只好再繼續幹回自己的老本行,自立門戶開間油行。

秉彝在東門一帶臨沂街租了一間小房子,然後向一位監察委員買了一支電話,對方是他的小同鄉,很願意幫忙。至於店名該叫什麼?秉彝想了想,自己既然出身「恆泰豐」,那麼,不如就叫做「鼎泰豐」,也算是對王老闆夫婦的一番感念。那位小同鄉監察委員替秉彝向于右任先生索了一幅字當店招,四十多年來一直懸掛在鼎泰豐的入口處。

秉彝在恆泰豐送貨的時候認識了一些人,便去跟他們情商,央請他們繼續叫他送的油。秉彝向迪化街、萬華的批發油商進貨,再分裝成小包裝送去給顧客,最遠林口、板橋、三重、中壢都去送過油。

當初買下信義路鼎泰豐的店面,夫妻倆也是沒錢,對方開價台幣二十四萬,夫妻倆手裡只有十七萬,向台灣銀行貸了六萬塊,又找朋友幫忙,東挪西借好不容易湊出來買房子的錢。等到省吃儉用慢慢把債務還清之後,房子又要改建,又得去借錢。還好,這些上海老闆對他不錯,大概看他雖然書讀不多,但做人實實在在。秉彝向「東昇樓」蔡老闆借十萬塊,蔡老闆二話不說就借給他。

逆境中創造契機

鼎泰豐一開始是賣油起家,後來怎麼會賣起小籠包?

這又是另外一段故事。

一九七○年前後,沙拉油問世,沙拉油的出現把原本花生油的市場打得落花流水,很多家庭都改用一罐一罐包裝好的沙拉油,散裝的花生油銷路開始重挫。

生意愈來愈差,秉彝和盆妹要養五個孩子,兩個人整天愁眉苦臉,「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

那時候,鼎泰豐已遷至信義路現址,一樓是油行店面,二樓是住家。「復興園」的唐老闆和楊秉彝的交情一向不錯,他建議秉彝,不如一半的店面繼續賣油,另一半的店面改賣小籠包、水餃、麵點之類的東西,「你們這個店面的地點還不錯,馬路邊流動客人多,人家路過進來吃個包子,總比你只賣油好,可以多增加點收入。」

楊秉彝接受了唐老闆的建議,唐老闆把自己店裡的小籠包師傅介紹給秉彝。一開始雙方是用拆帳式,鼎泰豐固定抽成,但這個上海師傅成天沈迷在牌桌上,做了沒多久就離開,秉彝只好又找了人,乾脆自己付薪水,不再用抽成。後來的這位師傅是本省人,但做點心的功夫不錯,鼎泰豐就這麼賣起小籠包來。

鼎泰豐的小籠包漸漸得到不少好評,秉彝從來沒去拜託過人家幫忙宣傳,客人都是一個帶一個,而且是一傳十,十傳百,不少名人雅士都成為店裡的座上客。秉彝廣結善緣,和其中不少人結成好友。有知名畫家畫了畫,主動送上門;還有美食家在報紙上寫文章,稱讚鼎泰豐的包子好吃……。鼎泰豐的生意就這樣做開了,到了後期,索性連油都不賣了,專門只賣點心。

走過生命的傷痛

店裡的生意蒸蒸日上,盆妹卻在這個時候得了肺癌。

盆妹得癌症事前一點徵兆也沒有,起初症狀是一直咳嗽,去看了醫生,也沒說是什麼毛病,只當她是感冒。秉彝要她去大醫院檢查,她就不肯,女人家怕見醫生,尤其是男醫生。後來一直咳個不停,才由小女兒楊美蘭陪著去檢查。

過完農曆年,楊秉彝去美國探望小兒子楊國華,人才剛到,小女兒楊美蘭從台北打電話來,邊哭邊講,「爸爸,媽媽的檢查報告出來了,是肺癌,而且是末期,醫生說大概只剩三個月壽命……。」

隱含著悲痛,秉彝甚至連兒子、女兒都沒吭氣,請了風水師看地點,找了好友華德隆先生陪同,替盆妹在金寶山找了一塊墓地。

盆妹是在台中就診時知道自己得了癌症,醫師脫口而出,「妳這個第三期的肺癌,我一定能給妳治!」盆妹回到家,和秉彝抱頭大哭了一頓,秉彝安慰她,「妳不要緊張,我會一直陪著妳,沒什麼。」

四十年的夫妻,感情很深了,秉彝吃飯陪著她,盆妹晚上睡不著覺,也一直陪著她,連平常最喜歡的麻將也不打了!盆妹的病整整拖了一年,比醫生的預期多活了十個月,秉彝徹夜守在床邊,幾乎夜不成眠,常常只睡兩個小時,整個人一直跟著盆妹的病情消瘦下去。

盆妹過世時,沒有痛苦,很安靜地走了,臨終也沒交代什麼遺言。小兒子國華趕回來,沒能見到媽媽最後一面。

盆妹終於走了!那年的春天,特別冷。

  *    *    *

盆妹過世的時候只有六十三歲,她的家族有癌症病例,盆妹的母親也是肺癌過世。

「可惜啊!沒跟著我享幾天清福。」想到結髮四十年的妻子,楊秉彝的眼眶不禁濕潤了起來,「在一起的時候,凡是她喜歡的東西,我統統買給她,她平常很省,也從不亂花錢……,」聲音停住了,他用手揉揉眼,難過的不願再多講下去。

盆妹過世,秉彝頓時覺得天彷彿塌了下來,情緒哀傷到了極點,一個人常坐在房裡發呆,日子變得了無生趣,索性把店裡的事全部交出去大兒子給紀華。直到現在,看到妻子的照片,秉彝有時還是會掉淚。迄今,房間的牆壁上仍掛著兩人的合照。

盆妹過世兩年,秉彝才漸漸從哀傷中恢復。

楊秉彝回想自己的一生,年少離家,顛沛流離,赤手空拳來到台灣,如今能擁有這樣的家業,衣食無虞,家庭和樂,子女孝順,雖然老伴不在了,但上天並沒有虧待他,算起來自己也是很有福報的人。

  *    *    *

人生就是如此,春去秋來,生老病死。

時序已進入一年的尾聲。

一如往常,楊秉彝在早上天還沒亮就出門,快步穿過馬路。在這個初冬的早晨,街頭微微吹過一陣冷風,秉彝不自覺地拉緊了上衣,「今天的風好大啊!」

冬天來了。街上的商店櫥窗已換上耶誕節的布置,四處都能聽到歡樂的耶誕歌聲。秉彝感覺,比起那個寒冷的春天,今年冬天,反而格外溫暖起來。

你可能也喜歡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