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经济|社会|教育|健康|旅游|文娱|体育|档案青岛|阅读|影像|时尚|艺术|青岛公社|青报专题
关闭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馆陶路被火焚毁老建筑:曾是禅臣洋行旧址

2015-02-27 08:35来源:青报网综合

    8年前,位于馆陶路与吴淞路路口一幢德国老建筑的三楼被大火彻底焚毁。这座老建筑是馆陶路上仅存的几幢德国老房子之一。那么这栋老建筑在青岛历史上留下了怎么样的故事?

    从事远东贸易,历史悠久的德国公司

    根据1912-1913年的青岛地图显示,这座曾被考证为“汇丰银行”的老房子实际上建于1913年,其最初的业主是一家从事远东贸易,且历史悠久的德国公司——禅臣洋行(Siemssen & Co.)。禅臣洋行由格奥尔戈·希姆森(Georg Theodor Siemssen)创办。

    1846年,精明的希姆森似乎看到了中国这个巨大市场的潜在张力。于是,禅臣设于中国大陆的第一家分行在广州设立。1856年,禅臣在上海设立分行,并在随后把驻华总部迁到了这座中国最大商业都市。此后的近半个世纪,禅臣又相继在天津、汉口等重要通商口岸设立分支机构。1897年12月,禅臣洋行重1971吨,装载建筑工人和建筑材料的 “Loongmoon”号货轮出现在了胶州湾的海面上,它成为了第一艘驶抵青岛的德国民用船只。1899年,禅臣在青岛的分行成立,次年在威廉皇帝海岸(今太平路)顺和洋行的东侧建造了自己的最初办公楼兼住宅。

    开创出属于自己的财富新天地

    德国对胶州湾的占领合法化之后,建造铁路和港口,创造良好的基础与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就成为殖民当局首要的任务。于是,主营工厂和铁路成套设备的禅臣便成了德国政府最大的供应商,仅铁路一项,该行就赚取了巨大的高额利润。

    除此之外,该行还经营西药、染料、军火,以及绒线、布匹、针线等日用商品,代理德国许多著名厂商和保险公司,并向欧洲出口花生、花生米、花生油、生牛皮、猪鬃、草辫、核桃等山东土特产。禅臣洋行在青岛——这座德国统治下的殖民城市开创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财富新天地。

    “一战”爆发 被迫退出中国市场

    随着1904-1906年,山东铁路开通和大港各码头陆续投入使用,禅臣和其他德国洋行的业务也渐渐地转向了拥有先进的装卸设备、深水泊位以及更大仓储场所的新港。1913年,禅臣买下了德皇路(今馆陶路)与吴淞路口北侧的地块,并从英国汇丰银行贷款6万5千元,用于建造这座新的综合楼。作为回报,汇丰在这幢大楼里获得了一个拥有独立出入口的办公室,每月也仅需支付250元的租金。但是搬入这幢新楼不过两年的时间,“一战”爆发,日本人对青岛的围困与占领,便彻底地粉碎了禅臣在青岛继续积累财富的美好前景。德国战败后,禅臣洋行被迫退出中国市场,其在各地产业作为敌产被没收。

    卷土重来 规模势力远不如昔

    禅臣洋行大楼在1914年之后,自然成为了日本人的产业,但汇丰银行的办公室仍然被保留,直至其在1949年之后退出青岛金融业。1928年,禅臣洋行重返青岛,但却无缘再次拥有14年前曾属于他们的这幢大楼,只能在馆陶路日本人的取引所租房办公,其经营范围和规模也较德国管理时期要小了很多。1930年禅臣迁往商河路,三年后又迁至广东路,至1945年日本投降后停业。

    战败查封 彻底结束与青岛的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政府查封德国在华的所有产业,并分期分批遣送德侨回国。在青岛又继续经营了17个年头的禅臣也彻底结束了它与青岛的联系,只留下这座古老的建筑。而今,这座在后来并未得到妥善保护的大楼再遭重创,与屋顶一起在那个冰冷的夜晚被焚毁的,或许还有禅臣洋行在100多年前,开创财富新天地的记忆吧……

    (本文作者:琴屿飘灯,原标题《禅臣洋行:被焚毁的财富记忆》,有删减改动)

责任编辑:张兆新

频道推荐
频道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