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6日

 

中華正聲 - 古德明
甚麼「銀行」?

2013年07月17日
   

 

二零一三年五月號《香港佛教》雜誌有文字介紹土瓜灣一家「玩具銀行」:「玩具銀行二零零六年成立,孩子只要帶同家境證明文件,到中心辦理簡單手續,即可以揀選自己心儀的玩具。」從前,中國人會「心儀聖道」、「心儀高士」等等,現代漢語人則無所不「心儀」,包括小孩子的玩具。但我還能苛求甚麼?他們連「玩具銀行」都有。
而且不止玩具銀行。二零一三年二月十五日臺灣《自由時報》說:「彰化縣北斗鎮農業委員會的種畜繁殖場,已成為全臺唯一的公家豬精液銀行。」二零一二年三月二十六日大陸人民網報道:「中國首家血液銀行在廣州建立。」香港、臺灣還有所謂「食物銀行」。
中文「銀行」一詞,是指經營存款、貸款、匯兌等金融業務的機構。儲存及施散玩具、精液、血液、食物等的組織,並非從事金融業務,怎麼以「銀行」為名?答案當然又是向英文學舌。
查第二版《朗文當代英漢雙解辭典》,bank字有兩個解釋,一曰「銀行」,一曰「庫」或「儲存庫」。現代漢語人主張把方塊字當作英文用:英文bank字既然有兩個意思,現代漢語就要「銀行」同樣有那兩個意思。「玩具銀行」、「豬精液銀行」、「血液銀行」、「食物銀行」等,無非toy bank、pig semen bank、blood bank、food bank等的方塊字寫法。
《明史》卷二五九載:萬曆年間,山東大饑,淮徐兵備參議袁應泰「設粥廠哺流民,饑者盡得食」。「粥廠」是布施粥飯的場所,現代漢語人大概會稱為「粥飯銀行」。
《禮記‧月令》載:農曆三月,天子「命有司發倉廩,賜貧窮,振乏絕(賑濟無食者);開府庫,出幣帛,周(周濟)天下」。我國儲存糧食的地方叫「倉」叫「廩」,儲存財物的地方叫「府」叫「庫」,都不叫「銀行」。荒年濟貧的糧倉,「名曰義倉」(《隋書》卷四十六)。
《東京夢華錄》卷二載:北宋汴京「東西兩巷,謂之大小貨行」。那「行」是買賣、交易的場所,如布行、銀行等。然則我們為甚麼不可以有「食物義倉」、「玩具義行」或「豬精液庫」?我能想到的唯一答案,就是這些名詞不像英文,不夠洋奴味,不夠下流。
小啟:拙欄文字,經稍加補充修改,現已編印成書,仍名《中華正聲》,由次文化堂出版。同時出版者尚有政論集《中原北望》,謹此奉告。周三刊登
 

作者專研中英文,
以寫作、翻譯為業。

回首頁      列印

 

/64



C觀點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

廚神

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