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您的位置 主页 >> 探秘四川 >>四川概况

数亿年的地质运动,沧桑巨变,造就了瑰丽险峻的巴蜀风光。

四川,地处中国西南腹地,长江上游。其西部是青藏高原,东部为四川盆地,数亿年的地质运动,沧桑巨变,造就了瑰丽险峻的巴蜀风光。四川,正位于中国民族东西交融、南北过渡的走廊,多年来既有利于揉合吸收东西民族之长,又是南北文化交流的要冲,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文明的精华,哺育出博大奇绝的巴蜀文化。四川现有国土面积48.6万平方公里,截止2016年9月末,全省常住人口9100万人。辖21个市(州)、182个县(市、区)。

四川的地势,大致沿东经130°子午线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东边是著名的四川盆地,地势低陷,丘陵山壑散布其间;西边则是高原、山脉的世界,地势高亢,天高云淡,崇峰深峡,层层叠叠,雪山、冰川、高原、沼泽、草原…… 多种多样的地势,在这里应有尽有,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地势大观。这样的地势地貌条件,造就了四川类型各异的自然环境,使四川开展旅游的空间环境十分优越。

四川西部被称为川西高原,是青藏高原的边缘部分,海拔4000へ4900米,由北向南倾斜,大体上分为两部分:川西北高原与川西南山地。漫长的地质演变,凝练出九寨沟、黄龙、海螺沟等举世无双的自然美景;社会历史沧桑,造就了神秘古朴的藏、羌、彝风情。东部为四川盆地,面积达16.2万平方公里,是著名的中国四大盆地中最富饶多姿的一个。其轮廓像菱形,因为地表面沉积层以紫红色的砂岩、页岩为主,通常也称为"红色盆地"。盆地西部,是"沃野千里,土壤膏腴"的成都平原,习惯上亦称"川西平原",俗称"川西坝子",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是我国西南最大的平原。平原地势平缓,河渠纵横,土地肥沃,利于发展自流灌溉,垦殖历史悠久,素有"天府"之称,是中国重要的粮油基地和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区。盆地外围,北靠大巴山、米仓山,西接邛崃山、龙门山,南有大娄山、大凉山,东缘巫山。盆周山地犹如一个巨大的怀抱,宽阔而温柔地环抱盆地,境内的河流大都从这些山地中流出汇入长江。因为大巴山、巫山、大娄山界内属古代巴国地域,以山地、丘陵为主;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古蜀国地域,四川的主要河流大都从这里经过流入长江,故历史上习惯于把四川的山水简称"巴山蜀水"。

四川河流众多,源远流长。境内共有大小河流近1400条,号称“千河之省”。其中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45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2条。除西北的白河、黑河由南向北注入黄河外,其余均属长江水系。四川主要河流水系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沱江、涪江等河流长度皆超过500公里,各河流皆由边缘山地汇集到盆地底部,并注入浩浩长江之中。长江滚滚的江水向东一泻千里,冲破层峦叠嶂,与大海相通相汇。

四川的天然湖泊有近千个,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山地地区,如九寨沟著名的仙女池、镜海,黄龙的"人间仙境"等。但这些湖的面积都不大,一般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较大的湖泊有泸沽湖、邛海、马湖和叠溪海子。四川各地的人造湖泊水库,大大小小加起来有近万座,不少水库已开发成旅游点,较著名的如石象湖,已成为以亲水为主题的生态主题公园。此外,在四川农村有许多繁星似的池塘,它们星星散散地镶嵌在碧绿的田畴里,在农家的池塘边垂钓、品茶、赏景,体会"农家乐"的消遣与自在,也是近年来流行的休闲方式。

四川地处亚热带,受地势的影响,盆地的气候和川西高原山地气候迥然不同。

四川盆地属温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暖、春旱、夏热、秋雨的特点。1月平均温度5へ8℃,7月平均温度25へ29℃,年均温15へ19℃,无霜期280へ300天。与中国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比较,1月平均温度一般都高出3℃以上,极端最低温度一般高出10℃以上,造成盆地湿气重、雾多、日照少的气候特色。成都一年中阴雨天多达250天へ300天,形成了阴雨多、阳光少的气候特点。

川西北高原,就纬度而言,应属亚热带,但由于地势高亢,却是典型的高原气候--大部分地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降水量少而集中;昼夜温差大,日照强,阳光充足。其年日照达2500小时,同盆地形成鲜明的对比。甘孜是四川境内日照最多的地方,有"小太阳城"之称。石渠年平均气温-1.6℃,1月平均温-12.5℃,极端最低气温-35.0℃,被称为四川的"寒极"。

川西南山地有完整的垂直气候分带。如从大渡河畔至贡嘎山顶峰6500米高差的范围内,就生长着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的各种代表植物。冰冻带标志的冰川,海拔仅2800米,据说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海拔最低的冰川。金沙江河谷具有南亚热带的气候特征,同云南西双版纳的气候相近似。干、湿季的变换极为明显,5へ9月为雨季,10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日照充足,冬季温暖,是避寒的天堂。

四川为多民族聚居地,有55个少数民族,490.8万人。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为省内世居少数民族。四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全国第二大藏区。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

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地理环境独特。其西部是高原山地,东部为四川盆地,两者之间还有一个独具特色的过渡地带。这是由于数亿年以来地质运动、沧桑巨变的结果。"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登峨眉山时留下了这样的名句。它也是对以峨眉山为代表的四川名山的雄伟磅礴、秀丽多姿、幽深奇特的赞颂。

四川各大名山由于自然地质运动和地理条件影响形成了各异的特点。如位于川西的"蜀山之王"贡嘎山,在30公里内高差达6000余米,形成9个自然景观垂直带谱,山上冰川发育,形成罕见的晶莹剔透的固体水景观。峨眉山因断裂活动强烈而形成重重山岳,奇峰突起,绝壁千丈,又因高差悬殊的立体气候条件形成了云海、佛光等千万景象。青城山山峦起伏,奇秀异常,翠柏参天,以"幽雅"著称。兴文石海洞乡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完善的地区之一,石灰岩经地下水溶解而形成千奇古怪的地下宫殿,出露在地表的石灰岩山峰受亿万年雨水的溶蚀,形成了兴文石林等名胜奇景。

四川水景资源也相当丰富。四川地处内陆,虽无海洋水景景观,但水系发达。全省境内主要河流有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嘉陵江、沱江、涪江、渠江等大小支流。由于四川地形复杂,山势险峻,因此,四川的江河大多穿切山岭造成峡谷,水流湍急。如金沙江虎跳峡,急流险滩,乱石穿空;青衣江峡谷绿水环绕,山清水秀,水光山色,浑然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

大自然似乎在四川这块土地上聚集了全部的神奇和灵秀。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雄,九寨天下奇;从川南碧波万顷的竹海到川北神秘幽美的九寨沟;从川东巴山夜雨的诺水河到川西那跑马溜溜的山上,四川到处是绚丽的自然风光,到处是迷人的自然美景……

四川西南部,地壳褶皱剧烈,河流深切,山高谷深。泸沽湖、邛海等天然大湖,水光潋滟,山色葱茏,绚丽多姿,是四川著名的风景胜地之一。川西北高原地势高亢,气候严寒,河曲蜿蜒,有众多的草原湖泊和海子。

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山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层峦叠嶂,高差悬殊,气候复杂多样,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这里正当太平洋气流前进的迎风坡,号称"华西雨屏" ,降水丰沛,植物繁多,其中有不少珍稀植物,因此成了大熊猫、牛羚、金丝猴等动物的乐园。国家为了保护这些珍稀物种,在这一带建立了一系列的自然保护区,其中卧龙自然保护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早已闻名于世。这些自然保护区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基地,也是一所又一所极为丰富的天然生物物种博物馆、天然动物园和天然植物园,成为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风景区。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四川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全省拥有众多高品味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其中3处世界自然遗产:"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1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佛教圣地"峨眉山-乐山大佛;1处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一都江堰。列入联合国《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有4处(九寨、卧龙、黄龙、稻城亚丁)。青城山一都江堰、峨眉山、九寨沟、黄龙、乐山大佛、北川旅游区、阆中古城、汶川旅游区、小平故里、剑门蜀道剑门关景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370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10家,4A级旅游景区175家,3A级旅游景区83家,2A级旅游景区101家,1A级旅游景区1家。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8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65处。拥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15处,省级风景名胜7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处,省级自然保护区70处,国家级森林公园36处,省级森林公园56处。有兴文和自贡两处世界级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16处。

全国约有1000余只大熊猫,大部分生活在四川,因此四川素有"熊猫故乡"之称。

大熊猫是中国特产的野生动物,主要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四川盆地西缘一带的高山峡谷中全国约有1700余只大熊猫,大部分生活在四川,因此四川素有"熊猫故乡"之称。

西方世界对大熊猫的认识开始于四川宝兴。

世界最大的大熊猫保护机构--中国(卧龙)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四川。

世界最大的大熊猫人工繁育机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熊猫生态公园)在四川。

中国一共有32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其中有25个在四川。在全世界,四川的动物公民中知名度最高的是大熊猫。大熊猫更凝聚了世界人民的关注与厚爱。今天当你来到四川,你就走进了熊猫乐园,走进了生物天堂,可以与国宝大熊猫零距离接触。

在成都,有大熊猫繁育基地(熊猫生态公园)与动物园大熊猫馆迎候你的光临。从成都西行,可到卧龙自然保护区的茫茫林海中去追寻大熊猫的踪影。

沿成绵高速向北行,在平武王朗自然保护区可感受熊猫的家园的清新与宁静。

往南,有蜂桶寨、大风顶等数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给大熊猫提供无微不至的庇护。

四川,是大熊猫真正的家园。

四川地灵人杰,是著名的文化之邦。它地处东西交融、南北过渡的地理位置,多年来既有利于揉合吸收东西民族之长,又是南北文化交流的要冲。

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文明的精华,哺育出了巴蜀地区光辉灿烂的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川是人才荟萃的地方。众多历史人物或出生于四川,或成长于四川,或在蜀地为官,或游览于蜀地,多有遗址或纪念物留存,并留下了千古佳句与著名诗篇。李太白曾从这里杖剑远行,杜工部曾在此地望月怀乡;陈子昂、白居易、苏东坡、陆放翁、黄庭坚、杨升庵、张大千、郭沫若等恰若灿烂的明星,辉耀着这片浪漫的大地。刘皇叔白帝托孤,诸葛亮六出歧山,武则天皇泽"相会" ,唐玄宗剑阁闻铃,元宪宗"上帝折鞭" ,多少忠臣怨主,几许盛衰欢悲,都留在了这里的森森翠柏、茫茫白波、重重殿宇之间,留给了风雨楼台,暮鼓晨钟……

四川有上千座保存较好的宗教寺庙,在历史古迹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四川是道教的发祥地,自魏晋以来道教便开始在四川盛行,传播较广,四川境内的主要道观有:成都的青羊宫、青城山的福建宫、天师洞、上清宫等。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在四川传播得很快。明代,特别是万历年间佛教盛行,四川兴建了大量的寺庙、宝塔和古建筑。目前保存较好的上千座寺庙中,绝大部分为佛教庙宇,经历代培修,许多庙宇至今保存完好。其中新都宝光寺、成都文殊院、广元皇泽寺、乐山大佛寺、平武报恩寺及峨眉山的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金顶等规模较大,较为著名。四川庙宇大多雕柱飞檐,金碧辉煌,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寺庙内众多的匾额楹联、古碑石刻,记载着古代不少诗人墨客的诗文,是考察和研究我国古代文化不可多得的史料。

与宗教发展相联系的是四川众多的石窟造像、石刻与绘画艺术。四川石窟规模宏大,有的摩崖造像上万尊,大多为佛教造像,也有道教和儒家造像,栩栩如生。其中人物摩崖造像以唐、宋时期的石刻规模最为巨大、最为完整和分布广泛。影响较大的有:唐、宋时期的乐山石刻、荣县石刻,唐代的夹江千佛岩,南北朝和唐代的广元千佛崖以及新近开发的唐、宋时期的安岳石窟等。此外,四川石刻造像的又一大特色是佛像高大,依山而凿。如世界第一大佛乐山大佛,始建于唐,高71米;四川第二大佛为荣县大佛,始建于北宋,高36.67米;安岳石窟则是以石刻文字为主,称为"经窟"(指经文石刻)。四川石刻之精湛、完整,集我国石刻艺术之大成。创建于唐的成都大慈寺、剑阁昭觉寺和创建于宋的蓬溪宝梵寺,还保存有不少古代壁画。据史书记载,其中大慈寺壁画最为壮观,苏轼誉之为"精妙冠世",无奈明清时已毁于战火。

四川境内还有不少帝王陵墓。陵墓中规模较大的有:位于成都城南的三国时刘备(161-223年)之"汉昭烈皇帝之陵" ,史称"惠陵" 。位于成都西郊的五代前蜀国皇帝王建(847-918年)的陵墓,又称"永陵" 。位于成都北郊磨盘山麓的五代后蜀国孟知祥(893-934年)的陵墓,史称"和陵" 。这些陵墓中藏有不少文物,其中以王建墓的墓室和文物保存最为完好,为研究五代时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四川是三国历史文物保存最多的省份,这体现出四川文化遗迹的又一大特色。古今史学家认为,在魏、蜀、吴三国中,蜀国是治理得最好的。刘备、诸葛亮及其继任者蒋琬、费祎,给蜀地带来过短暂的安宁和繁荣,蜀地百姓尊敬他们,乐于为他们修祠建庙。故三国之中,魏国、吴国保留的遗迹少,而蜀国则多。四川是蜀国的中心,当然三国遗迹就多在四川了。从历史记载和目前的文物保护单位数字来看,四川的三国遗迹,与其他各省比较,的确是最多的。著名的有成都武侯祠、阆中的张飞庙、汶川姜维城、剑门蜀道、庞统墓、子龙墓、蒋琬墓等,他们为热衷于三国故迹的专家、游客提供了探访、参观的场所,对于三国历史研究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川的考古发现对于研究这一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系列重大的考古发现或者揭开了笼罩在这一地区历史上的迷雾,或者丰富和印证了史籍上已有的记载。四川地区的考古发现,其时间包括了从远古的侏罗纪地质年代到晚清时期的数亿年时间,以其时间长和特色鲜明著称。

四川受地理条件限制,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区,因而对于产生和繁荣于这个地区的早期的人类文明,史籍记载很少。人们知道四川曾有过灿烂的文明,但史籍记载也很少。人们知道四川曾有过灿烂的文明,但对它的了解仅限于传说。唐代大诗人李白"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的诗句,正是这种状况的极好说明。

青铜时代蜀国都城三星堆的考古发现,揭开了这一历史上的千古之谜。三星堆文明不仅以其迥然不同于同时期中原文明的特色,引证了关于中华民族起源于全国若干地区的"满天星斗说",而且以其明显的西亚文化特征,说明四川地区是最早开始对外进行文化交流的地区之一。加之三星堆文明本身的发达程度令人震惊,它的发掘成果震惊了世界。

汉画像砖只在四川地区才有出土,它是一种刻有图画的墓砖。图画的内容除宗教和民间传说外,大量的是反映墓主人生前日常生活的画面。由于墓主人的身份涵盖了从士大夫到普通老百姓的各个阶层,这些画像砖也就成了广泛研究汉代文化的珍贵资料。

来到四川旅游,吃是一大乐趣,是一大享受,也是一大特色。

四川自古以来就是个好地方,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江河纵横,物产丰富,地灵人杰。又因蜀道艰险,历代受战乱影响较少。四川人民得以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发展出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有“吃在四川,味在四川”之说。

川菜在口味上尤具独特风格,以味型丰富、变化多样著称。川菜善用麻辣,但决不光是麻辣。麻和辣只是川菜种基本味型的两种,其他种味型分别是甜、咸、酸、苦。在这种味型的基础上经过调配变化,形成复合味型。川菜调味的特点是突出主味,其制作方法是集中用味。通常川菜把咸甜酸辣或麻辣集中用在一个菜上,再辅以它味,以使主味突出,如水煮牛肉、豆瓣鱼等。

川菜的复合味型有多种,主要有咸鲜、家常(咸鲜微辣)、麻辣、糊辣、鱼香、姜汁、酸辣、糖醋、荔枝、芥末、甜香、椒麻、怪味等,丰富多样,花样百出,形成了川菜多味美味的独特风格。这里还要说明的一点是,川菜中不同味型的菜,需选用不同的调料品种。味型与其独特的调味品共生共存。如麻辣和家常味型的菜肴必须选用四川郫县豆瓣,而鱼香味型的菜肴则必须选用川味泡辣椒调味。川菜菜系由筵席菜、大众便餐菜、家常风味菜、火锅、风味小吃五大类组成。

美食的特色,在四川除了川菜外,川酒、川茶也在全国乃是全世界享有盛誉。川酒源远流长且名酒辈出,灿若繁星,五粮液、泸州老窖特曲、剑南春、全兴大曲等川酒,几乎占有中国名酒的半壁河山。饮茶、种茶是四川人的发明,是四川人民对中华民族乃至人类饮食文化的独特奉献。从上古至宋代,四川都是我国茶叶的主产区,更以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的佳话而使川茶传遍四海。

四川人崇尚吃,不仅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为了享受吃所带来的精神、情感等方面的快乐。在吃中品味人生,在吃中享受生活,在吃中抒发情感,从而使味在四川拥有了许多乡土气息浓郁的意趣和情趣。

经过近20年的不懈发展,四川省旅游业已经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具备良好的旅游综合接待能力的产业体系。全省现有星级饭店448家,国际国内旅行社759家,开发了多条以自然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为主线的旅游精品线路,在海内外旅游市场树立起"中国第一山"、九寨沟与黄龙、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大熊猫和都江堰一青城山五大旅游精品。现在的四川拥有极其便利的交通条件,蜀道难早已成为过去,从省会成都到各市州都有高速或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铁路通车里程分别达6000公里、4600公里,成渝高铁建成通车。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现已开通200多条国内航线,通航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武汉、郑州、哈尔滨、三亚、拉萨、阿里、乌鲁木齐、喀什等119个,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支线机场达12个,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项目进展顺利。主要旅游景区实现通邮、通电、通水,有的还建立了游人中心、咨询中心等。省内主要城市和景区国际直拨电话可达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5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03.1亿元、增长7.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6%,城镇登记失业率4.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

2015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过千亿市(州)、过百亿县(市、区)分别新增13个、46个,天府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攀西获批首个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三次产业结构从14.4:50.5:35.1调整为12.2:47.5:40.3,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8:1缩小为2.6:1,城镇化率从40.2%提高到47.7%,19.4%的村达标幸福美丽新村基本要求。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进展,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7倍,军民融合发展势头良好。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3.3倍。非公有制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0.7%。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基本建成,森林覆盖率从34.8%提高到36%,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和环保指标全面完成。

截止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21182元增加到36836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分别为13.8%、1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6.3%,粮食总产量持续增长。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高速公路、铁路通车里程分别达6000公里、4600公里,成渝高铁建成通车。支线机场达12个,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项目进展顺利。“四江六港”建设加快,港口吞吐能力突破1亿吨。亭子口水利枢纽等20处大中型水利工程基本建成,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4万公顷。电力总装机容量达8673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占80%,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地位更加巩固。

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投入达2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3倍。城镇新增就业累计457.3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11.3%、13.7%。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逐步健全。减少贫困人口976万人以上,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4%下降到5.8%。2498万农村居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和35.8万户无电问题得到解决,县乡公路危险路段全部安装上安全防护栏。改造旧城危房和各类棚户区、农村危房307万套,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向农民工提供公共租赁住房6万套。义务教育全面实行“三免一补”,学前三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年均分别增长2.9%、2.6%。文化事业得到加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卫生计生、残疾人事业稳步发展。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迈上新台阶。民族地区民生改善成效明显。


你的位置
主页 >> 探秘四川 >>四川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