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乡

拐卖妇女儿童必须谴责,必须法办,但是这背后的巨大结构因素不是城里人摆摆良心发发义愤有用的。说实话,除了像郜老师这类被骗拐遭辱的,更多的现象是家庭对家庭的买亲换亲。说句不中听的实话,这种交易也就是体面程度比人民广场公园相亲角的交易差一点罢了。很多穷地方的人走正常渠道是没法成家的。 [全文]

参与(34494) | 评论(700)|2015.07.31
李昌平

支部建在连上,农村党支部能建哪?

李昌平 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

如今的村庄,除大寨等数千个村庄之外,其余的村庄都变成了“小岗村”。小岗村是个什么村?是一个村支部建在财政厅上的村庄。离开了“省财政厅”的直接“输血”,小岗村委会及党支部都会名存实亡。如今的中国农村,几乎80%以上的村都由县级以上组织部选派了驻村“第一书记”…… [全文]

参与(10041) | 评论(254)|2015.07.29
桂华

中国农村真的“无人种田”?

桂华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

“无人种田”、“土地抛荒”这些常识性误会,广为流行,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政策制定者。中央担心粮食安全,就鼓励地方政府进行农业经营体制创新,还加大资金投入,结果造成地方政府联合工商资本去流转土地。 [全文]

参与(19319) | 评论(316)|2015.06.09
贺雪峰

加速城市化能带动经济增长?说反了

贺雪峰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专注乡村治理与建设

在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农民在农村的土地权利是他们基本保障和社会保险,他们进城成功了,这个基本保障和社会保险就不重要,而若进城失败,这就成为了他们的底线。基本保障和社会保险作为底线,国家是要保护的,是不能让每个人失去的。正是有此底线,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 [全文]

参与(8004) | 评论(266)|2015.05.19
贺雪峰

全民创业的垃圾GDP无助于经济

贺雪峰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专注乡村治理与建设

在当前中国,政府鼓励全民创业和支持小微企业,无论是从就业上还是在增长经济上,都乏善可陈。全民创业不仅没有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反而白白浪费了农民工从中国制造中获得的血汗钱。 [全文]

参与(25722) | 评论(1171)|2015.05.12
黄奇帆

黄奇帆:地票制度实验与效果

黄奇帆 重庆市市委副书记、市长

全球城镇化的普遍规律是,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农村建设用地相应减少,但农耕地不仅不会减少,还会有所增加。我国城镇化却出现了相悖的情形。农民进城后,留在农村的建设用地退出渠道淤塞,城市又不得不为其匹配建设用地,形成“两头占地”。地票则可破解困局。 [全文]

参与(12557) | 评论(115)|2015.05.09
刘成良

回乡记:治癌

刘成良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黑娃和老熊因为老伴患上癌症经历了相似的遭遇,无助之中黑娃紧紧的抓住了宗教这根稻草,希望在信仰中寻找生的希望,而老熊面对着妻子的自杀,选择了一种对生死无所谓的态度。没有检查,但是他说自己可以感觉到自己也得了癌症。 [全文]

参与(2561) | 评论(52)|2015.02.27
宋利朝

回乡记:一辈子为乡村接生的姥姥,收到了匾

宋利朝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姥姥在农村做了四十多年的接生员,每当有人到家里呼唤她时,她都即刻动身。足迹遍布方圆十多里,经她的手而诞生的孩子有的已经当了爷爷,有的还是年轻后生;有的是朴实农民,有的成了社会精英…… [全文]

参与(3423) | 评论(131)|2015.02.26

没人喜欢粘稠的河道和到处滋生的蚊虫,没人喜欢交通不便和一身泥水。更没人喜欢在同一条河洗水果和刷马桶。但这些东西本身就是和江南水乡的美景伴生的产物,只有进行现代化改造,才可能为现代游客提供一个有美景、无脏水的江南水乡。 [全文]

参与(33189) | 评论(380)|2015.02.01

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以人为本,在实现城市、产业和人的协调发展路径中,帮助劳务工实现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跨越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全文]

参与(168) | 评论(0)|2015.01.29
陈锡文

我所亲历的农村改革

陈锡文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自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始终在探寻、尝试农村改革的各种方案。1950年出生于上海的陈锡文是这些改革的亲历者和参与者。自上世纪70年代末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学习开始,陈锡文便一直致力于农村改革事业,是“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的得意门生之一。 [全文]

参与(9252) | 评论(49)|2015.01.06
孙新华

又在湄潭试点土改,别忘上次的教训

孙新华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周其仁在多篇文章中将以上几条翻来覆去地宣讲,似乎“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已经完美至极。而我们通过对农民的调查发现,正是周其仁眼中的完美制度给农民带来了不尽的麻烦和苦楚。 [全文]

参与(15257) | 评论(372)|2014.12.03
华生

东亚成功转型源于土地私有?

华生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华生赐稿观察者网,直面土地私有化,本文为下篇。作者称,他和周其仁等诸学者的真正分歧,集中在城郊农地如何开发入市上。东亚国家转型成功并不在于其推行土地私有化,而是土地收益的公共性上。 [全文]

参与(26135) | 评论(161)|2014.12.02
唐逸如

鲁中地区城镇化调查:“二元结构”逐步融合

唐逸如 《社会观察》记者,复旦新闻系新生代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1.27%,然而其中包括大量居住在城市却无法享受相关社会福利与保障的进城务工人员。全国城镇人口仅为4.2亿,占总人口比例31.1%。 [全文]

参与(986) | 评论(0)|2013.03.13
姚士谋

应防止“土地城镇化”冒进

姚士谋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
薛凤旋
薛凤旋 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

健康城镇化道路重中之重,是我国的城镇用地,特别是开发区与小城镇建设中,要提高我国城镇用地的集约化用地的紧凑度,倡导混合使用土地的新理念。 [全文]

参与(1038) | 评论(7)|2013.03.12
曹锦清

城镇化与土地制度改革

曹锦清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在城镇化中,土地问题无疑是一项关键的要素。在自由主义叙事中,当前中国面临的诸多问题都被归于改革的不彻底性,或者说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这里所说的改革不彻底性,其实就是说私有化的不彻底,或者说产权不明晰,其中土地的公有制又是被批判的焦点…… [全文]

参与(1350) | 评论(14)|2013.03.12
陈锡文

大田生产还得靠家庭

陈锡文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昨公布,连续第10年聚焦三农问题。陈锡文先生接受采访,解读这份文件含义。陈锡文认为从农业经营主体来说,以家庭经营为基础这一点不能动摇。一些人认为家庭经营是落后的,规模小,不能实现现代化。但迄今为止,没看到哪个国家农业不以家庭经营为基础。 [全文]

参与(738) | 评论(37)|2013.02.01
温铁军

中国农地搞私有化必将导向社会大动乱

温铁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西方学术界主流提出的“土地私有化+流转市场化必然导致农业规模经营”的思想,在国内得到普遍呼应。但其逻辑上的完整不能取代中国自己的经验教训。 [全文]

参与(960) | 评论(13)|2012.02.22
马平

高铁的春天

马平 媒体人,前工程师

回望2011年的高铁“寒冬”,7.23动车事故后媒体罔顾事实地煽动反对高铁的舆论,鼓吹高铁“杀人不见血”。而今天,民众用脚投票——积极选择乘坐高铁,已经最扎实地告诉我们:中国高铁的春天到了! [全文]

参与(5321) | 评论(627)|2012.01.28
孙立平

孙立平:政府财富再分配扩大贫富差距

孙立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就整个社会来说,利益格局中贫富悬殊的基本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这当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现在中国利益关系的失衡,并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收入分配”的因素所致,而是有着更为复杂的原因。如果在这些因素的调整上没有根本性的进展,利益格局失衡的状况难以有大的改观。 [全文]

参与(393) | 评论(1)|2011.10.10

• 最热新闻 •